摘要:全面推动全民阅读和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前往图书馆阅读、学习、休闲和放松已成为广大市民的主要选择之一。然而,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现以铜陵市图书馆为例,从公共图书馆工作日人流较少而节假日人流激增的实际问题出发,结合“图书馆+高校”志愿者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效果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探索公共图书馆志愿者服务的可行方法。
信息社会,公共图书馆是知识和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扮演着社区教育和文化交流的关键角色。目前,公共图书馆面临资源有限、人力不足等问题,限制了其服务质量和范围。为解决这些问题,越来越多的公共图书馆开始探索引入志愿者机制,从而达到充实人力资源、扩大服务领域、提高社区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等目的。然而,由于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影响,能够长久坚持的志愿者较少,且由于志愿需求旺盛的时间多集中在节假日,志愿服务内容较枯燥,打击了部分志愿者的积极性。因而,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志愿者相结合的模式应运而生。大学生以学业为主,课余时间有精力、有热情参加课外实践,对实践内容的质量要求不高;图书馆的工作对大学生而言相对轻松,志愿服务的间隙还可以进行大量阅读;家长对大学生去图书馆服务也比较支持。总的来说,“图书馆+高校”志愿者模式构建是众望所归。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这一合作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铜陵市图书馆为例,分析其成功因素和影响,以期为其他公共图书馆提供经验教训和政策建议,更好地理解如何实现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志愿者之间的协作,促进知识传播和社区发展。
“图书馆+高校”志愿者模式构建与实践背景
20世纪以来,我国各类图书馆一直在探索如何将志愿者工作与图书馆工作有效结合,一方面可以为志愿者提供服务平台,另一方面解决图书馆在运行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铜陵市图书馆是国内首个融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新华书店于一体的“三合一”图书馆。2016年,依托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与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新华书店在同一栋建筑物内,一楼、三至五楼为铜陵市图书馆;二楼为新华书店;六至八楼为铜陵市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铜陵市图书馆与铜陵市职业技术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展合作,“图书馆+高校”志愿者模式初建。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征程上,要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更好地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志愿服务保障和支持,不断发展壮大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伍,让学雷锋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蔚然成风,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力量[1]。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2019年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工作方案》明确提出,鼓励各级公共图书馆组建志愿者队伍,开展讲座培训等读者服务,鼓励志愿者参与文明旅游宣传、讲解,传播文明旅游新风尚等[2]。201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第四十六条明确指出,国家鼓励公民参与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对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支持[3]。
为进一步优化且完善“图书馆+高校”志愿者模式,同时也为给热心公益事业的本市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服务社会。2019年,铜陵市图书馆开始在寒暑假招募应届高考生和返乡大学生参加志愿者项目。自此,“图书馆+高校”志愿者模式取得进一步发展,即包括“学期志愿者”和“寒暑假志愿者”两部分,从而弥补假期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放假时的志愿者空缺,实现了全年度志愿者不断档,缓解了节假日读者激增造成的压力。
“图书馆+高校”志愿者模式简介
“学期志愿者”和“寒暑假志愿者”模式对比如下表所示。
学期志愿者
学期志愿者是铜陵市图书馆与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合作的志愿者服务项目,该项目成员由青年志愿者协会进行招募,并成立图书馆专项队。每期活动由图书馆专项队负责人在QQ群内发布招募信息。由于专项队成员众多,为了让更多志愿者有实践的机会,故实行半天制工作时长。根据铜陵市图书馆的实际需求,每半天招募志愿者四名,取在群内报名的前四名同学。学期志愿者的工作内容主要是解答读者咨询、对读者进行借还书机的操作指引以及图书的理架、上架等,工作内容由铜陵市图书馆馆员直接对铜陵职业技术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图书馆专项队的负责人进行培训,再由负责人向其队员进行培训。对来参加活动的同学,学校会予以学分奖励。此外,铜陵市图书馆会为志愿者提供就餐补贴,为表现突出的同学颁发荣誉证书。
寒暑假志愿者
寒暑假志愿者是由铜陵市图书馆主导的志愿者服务项目,该项目成员由铜陵市图书馆共青团通过铜陵市图书馆公众号和全国志愿者服务信息系统进行招募,主要面向寒暑假返乡大学生以及应届高考生。每期活动招募志愿者三十余人,由于人数有限,故实行全天制工作时长。寒暑假图书馆人流量激增,对图书馆而言,是进行阅读推广的黄金期,所以,图书馆会举办大量阅读推广活动。因此,寒暑假志愿者的工作内容除基础的读者咨询、图书理架上架外,还需进行阅读推广活动的推文编辑和视频剪辑。不同于学期志愿者不用出校门就可以到达图书馆的地理优势,寒暑假志愿者来自全市各地。因此,除了基础的就餐补贴、荣誉证书外,图书馆还为其提供交通补贴和意外保险。同时,图书馆也向表现优异的志愿者提供阅读推广相关文化活动的体验机会。
“图书馆+高校”志愿者模式构建与实践面临的主要问题
志愿者的流动性大,可持续性低
在“图书馆+高校”志愿者模式构建与实践过程中,无论是学期志愿者还是寒暑假志愿者都存在流动性大、可持续性低的问题。对于学期志愿者而言,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基于职业技术学院三年学制,前两年在校学习,第三年校外实习的基本属性,铜陵职业技术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图书馆专项队的负责人每年都会更换,队员每年也会有招新和离队。另外,由于专项队规模庞大,队员较多,志愿者每半天更新一批,无形中加大了人员的管理难度。
志愿者主动性低,责任意识和个人素质参差
图书馆志愿者的主要工作和职责尚处在读者咨询、理书上架等初级阶段。这些工作对高校大学生而言,初次尝试或许会有新鲜感,但持续时间并不长久。从往年高校志愿者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始终存在部分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自由散漫、迟到早退等现象,饮食、聊天、玩手机等不合时宜的行为也屡禁不止。哪怕是半天工作制的学期志愿者,也做不到始终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更不用说主动为读者提供服务。究其原因,一方面,部分志愿者仅仅为了学分或完成学校的实践要求而参与志愿活动;另一方面,志愿者对自身要求不高,责任意识不强,个人素质参差不齐。
志愿者服务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
纵观近年来铜陵市图书馆开展的高校志愿者系列活动,无论是活动前期的准备工作、活动过程中的配套工作,还是活动后期的总结工作,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始终存在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的现象,志愿者和馆员往往都有不满之处。一方面,志愿者觉得工作内容枯燥乏味;另一方面,馆内志愿服务配套工作如签到签退,分发饭票、志愿者马甲、日常监管等主要由各一线岗位的馆员负责,无形中增添了馆员的工作量。
“图书馆+高校”志愿者模式构建与实践的策略分析
精简志愿者队伍,增强志愿者黏性
对图书馆而言,需要的是能够真正为读者解决困难,为图书馆分担因节假日读者激增、人力资源不足带来压力的志愿者,而不是具有拿学分、打发时间、结交朋友等目的的参与者。为此,必须控制志愿者的总体数量,招募真正对图书馆事业、对公益事业有热忱的人,从而降低志愿者的流动性。与此同时,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发现,部分铜陵本地的志愿者从小就参加馆内的志愿服务活动,他们对图书馆有着特殊情感,在众多志愿者活动中往往更愿意选择参加图书馆主办的志愿活动,而且他们在服务过程中普遍表现更加优异,对工作内容更加得心应手。因此,“图书馆+高校”志愿者模式的构建应在精简志愿者队伍的同时,注重加强与馆内其他志愿服务活动的联系,尤其是要做好少年志愿者到青年志愿者的过渡工作,增强志愿者黏性。
加强前期筛选、培训,完善后期管理
为了更好地构建及运行“图书馆+高校”志愿者模式,图书馆作为管理者和参与者,既要做到前期加强筛选、培训,又要做到后期加强管理。对学期志愿者,图书馆需要向其提出具体需求,包括服务人数、服务时长、服务标准及其他相关事宜,并要求其负责人做好队员的筛选和培训工作。对寒暑假志愿者,图书馆共青团要落实人员的筛选培训工作。志愿者的挑选工作始终遵循宁缺毋滥的标准,首先,对报名者简历中呈现的家庭住址、志愿服务经历、相关技能等进行综合考量;其次,对符合条件的报名者组织面试,主要考察报名者在面试过程中所展现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最后,对通过面试的志愿者进行系统培训。在后期的志愿者服务过程中,要注意联动馆内工作人员进行共同管理和监督。发现问题由馆共青团出面沟通,对学期志愿者,要及时反馈至专项队负责人处进行整改;对寒暑假志愿者,则由馆共青团直接对其进行劝导或清退。通过前后期的全方位管理,努力促进“图书馆+高校”志愿者模式的良性运转,化志愿者服务活动的被动开展为主动。
丰富服务内容,引导志愿者自治
在志愿者做好基础服务的基础上,努力丰富服务内容,增强志愿者的体验感和满足感。丰富服务内容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深挖志愿者技能。例如,2022年铜陵市图书馆邀请铜陵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的青年志愿者到馆为馆员开展科普讲座。二是深挖图书馆专业需求。例如,暑假铜陵市图书馆开展多项活动,鼓励寒暑假志愿者通过摄影、摄像记录活动过程,并将他们编辑的推文、剪辑的视频在铜陵市图书馆官方公众号进行推广。另外,积极引导志愿者进行自治,充分调动志愿者的自主性,有利于减轻馆员的附加工作量,促进“图书馆+高校”志愿者模式的良性运行。例如,建议图书馆抛弃传统纸质签到签退制度,鼓励志愿者在中国志愿官方App上进行签到签退。一方面,可以为馆员和志愿者双方提供便利;另一方面,App上的志愿时长记录为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工作提供了有效证明。
未来展望
正如阿根廷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所说:“如果有天堂,那它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图书馆+高校”的志愿者模式,正是将这种天堂般的场所与充满活力的青年学生相结合,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合作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供需矛盾,为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丰富课余生活的平台。
作为一个致力于为市民传播文化和信息、保障公民平等享有文化权利的公益场所,公共图书馆在注入高校志愿者的“新鲜血液”后,将迎来图书馆事业的繁荣发展,展现前所未有的耀眼光彩。未来,这种合作模式有望为公共图书馆带来更多创新与活力,使其成为社区文化交流的中心,进一步推动全民阅读的普及,构建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态。
随着这种模式的推广和应用,公共图书馆能够更好地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的重要力量。通过志愿者的积极参与和协助,图书馆有望成为社区文化生活的焦点,为市民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和信息服务。
总之,随着“图书馆+高校”志愿者模式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图书馆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有助于构建更加和谐、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环境。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民政部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通知[EB/OL].(2023-03-02)[2023-12-9].https://www.mca.gov.cn/n152/n165/c39555/content.html.
[2]王建军.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图书馆志愿服务研究[J].图书馆,2020(09):59-65.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EB/OL].(2017-11-05)[2023-12-9].https://www.gov.cn/xinwen/2017-11/05/content_52373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