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大运河传承文化遗韵

known 发布于 2025-09-09 阅读(465)

大运河作为世界上最长、最早的人工水道,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古代经济、文化、运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今,大运河已成为一条展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以及民族精神的世界文化遗产,如何有效保护和管理大运河这一文化遗产成为一项重要课题。现以文化遗产保护为视角,以大运河保护管理为中心展开探讨,首先对大运河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概述,其次明确了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大运河保护管理的具体策略,分别是打造庄园圈层,加强大运河生态保护;挖掘文化内涵,制作大运河主题节目;文旅深度融合,焕发水运古道新活力,以期大运河这一宝贵遗产得以妥善保护并实现永续传承。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文化遗产是民族的记忆,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人类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大运河,是一条流淌千年的水运古道,为中国古代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及功能价值。在全球化进程持续推进、现代化发展步伐日益加快的今天,如何对大运河进行合理管理和有效保护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大运河概述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是迄今为止全球范围内修建时间最早、修建最长的人工河流。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历经2500多年的建设与拓展,形成了横跨中国8个省份、全长近3200千米的大型水利工程。大运河主要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组成,并且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形成了一条纵贯中国南北的生命线,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辛勤。大运河开凿的初衷主要用于军事防御和物资运输,特别是粮食和物资的调运。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功能逐渐扩展,成为经济、文化乃至社会生活的重要纽带。大运河的修建不仅提供了南北物资运输的渠道,还推动了沿线城市的发展,并且缔造了璀璨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古镇和历史遗迹,这些古镇和历史遗迹见证了大运河的发展历程。如今,中国大运河已成为一条重要的水路和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意味着大运河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影响力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同时反映了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决心和努力。近年来,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长城、故宫、北京周口店等世界遗产项目均得到有效保护,并通过世界遗产大会平台与世界各国分享了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经验和成果,有利于推动全球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为人类共同守护世界文化遗产作出积极贡献。同时,有利于全球人民进一步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感受中国璀璨的文化遗产、见证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慧与勤劳,对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中国大运河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也能够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进一步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大运河保护管理策略

打造庄园圈层,加强大运河生态保护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在文物的保护与利用方面,更是提出了“多元参与”“协同保护”“适度开发”的强烈号召。如今,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在时空维度上存在社会各方参与力量割裂、碎片的现象,不仅不利于文化遗产的妥善保护,而且会破坏大运河等一众“活态”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因此,在当代环境下,应寻求建立一种既能体现系统性又能保障生态性的“庄园式”保护与传承模式,即加强对大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整体规划和统筹管理,倡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通过对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对大运河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生态保护和全面管理,促进大运河在新时代实现长期持续发展。

第一,全面统筹,科学规划。科学规划是大运河保护管理的基石,以全面、系统、前瞻性的视角,对大运河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遗产、社会经济影响等进行全面评估和分析。同时,通过科学规划,明确保护目标,划定合理的保护范围,制订符合实际情况的发展策略,从而避免无序开发带来的破坏。近年来,我国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致力于对大运河的保护与发展,加强对其沿线的系统规划,使其不再仅局限于单一的交通功能,而是逐步朝着“串点成线”、构建全方位生活圈的方向发展,将人居环境、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有机融合,形成更大范围、内涵丰富的“庄园圈层”,对大运河生态保护与发展大有裨益。首先,相关部门应增强责任意识,组织专业人员对大运河的历史变迁、地理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文景观等进行全面深入地勘探、调研与分析,形成全面准确的资源评估和需求分析。基于此,制订既符合历史发展又适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保护及修复策略,以期在保护大运河原始风貌的同时,确保古老水道的结构稳固和运行安全。其次,密切关注河岸生态系统的恢复情况,优先选择本土植物进行种植,以天然的方式修复已受损的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例如,通过构筑运河生态廊道,推进沿线绿化带、湿地公园等绿色空间的建设,改善大运河水质,提升周边空气质量,使之成为城市居民亲近自然的重要场所,激发他们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意识,鼓励他们参与大运河的保护,实现对大运河这一历史遗产的共同保护与活态传承。

第二,深化合作,加强技术监测。在对大运河进行保护与修复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应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实现对大运河遗产运行现状的全面化、实时化、动态化监测。一方面,利用GIS实时观测水质变化,通过对水质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分析,及时发现并处理污染问题,确保大运河的生态健康。另一方面,利用GIS精确记录遗产地的原真性动态变化,精准捕捉历史建筑的细微磨损以及周边环境的微小变迁,为工作人员了解大运河沿岸生态系统的变化提供重要数据,使其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科学可行的保护与修复计划。另外,可以通过GIS整合多元数据,构建一幅完整的大运河遗产保护全景图,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支持,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决策失误。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强与行业专家的紧密合作,在协同探讨、共同监测及共同研究中,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采集到的一系列数据,保证大运河保护工作的专业性和精准度,为打造大运河庄园圈层提供重要支持。

大运河庄园圈层的打造是将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保护、社区建设有机结合的创新尝试。它既能保护历史遗产,又能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举措。

挖掘文化内涵,制作大运河主题节目

在我国大力倡导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国民文化自信的今天,加强对大运河相关工程建筑的调研与分析,深入挖掘其内涵,并以此为核心制作大运河主题节目,将大运河的历史与现状、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挖掘和再创造大运河文化,提高大运河在国际、国内的文化遗产传播影响力。这样不仅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大运河、感受大运河,还能够为大运河的保护与发展注入活力,引领更多人主动肩负起保护古建筑、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促使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第一,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广泛采集创作素材。首先,实地走访及调查大运河的起源、发展以及其经历的重要历史事件。同时,对沿线古镇、古桥以及其他相关遗址的现存状况及其经历的历史事件、形成的相关历史故事、传统民俗、民间传说等素材进行广泛搜集,从中梳理出大运河的变迁历程。其次,对历史档案、名人笔记、诗词歌赋等一系列关于大运河的文献资料进行全面细致的阅读和梳理,了解大运河的历史渊源、修建过程及其对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影响,并在诗词歌赋中领略大运河的自然风光,感受其独特的人文景观以及历史典故,从而凝练出大运河的历史、文化、艺术风格以及人文精神,为后期著书立说、制作专项节目提供丰富的素材。最后,大运河涉及历史、地理、水利、建筑等多个领域,每个领域都有其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深度。为保证搜集的文化素材的准确性、专业性与严谨性,应邀请各领域专家从不同视角出发解析历史文献、解读复杂的工程技术,甚至还原当时的社会生活情景,为大运河的历史变迁、功能演变以及与周边环境的关系等作出深入、详细的解读,从根本上保证大运河节目的品质。

第二,创新文化表现手法,打造高品质主题节目。截至目前,我国已经推出了众多有关大运河的主题节目。例如,纪录片《人文地理·大运河》《中国大运河》,音乐剧《乡愁·归途启航》和舞剧《遇见大运河》等,使观众能够在镜头下,领略大运河沿线的城市风貌和人文故事;在音乐和剧情的烘托下,感受大运河的情感内涵;在传统戏曲与现代舞蹈相结合的新艺术形式下理解和领悟大运河的文化价值,既增进了人们对大运河的了解,也使大运河文化在视觉艺术中能够焕发新的活力。在实践中,首先,可以结合影视艺术创作一系列关于大运河的故事片、纪录片或动画,通过生动的情节、精美的画面以及具有沧桑感的声音,将观众带入数千年前运河修筑及运行的场景,使其深入了解大运河的修建过程及其对沿线经济、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感受大运河的伟大。其次,可以利用数字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对大运河进行三维建模和全景展示,使观众在家中通过网络平台或者小程序就能“穿越”时空,体验大运河的历史变迁,感受流淌千年的文化底蕴。这样既满足了观众对于历史探索的好奇心,也有利于提升大运河文化的传播力。

文旅深度融合,焕发水运古道新活力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将大运河这一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相结合并开发特色产品,不仅能够推动区域经济与文化之间协调发展,还能够让更多人领略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实现对大运河的保护与管理。

第一,深入挖掘大运河的文化内涵,完善大运河文化体系。大运河沿线地区的相关部门需要增强责任意识,深化文旅融合理念,对沿线的历史建筑、民俗风情、传统工艺进行整理和研究,构建完善的大运河文化体系,为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开发水运古道文创产品提供丰富的素材。首先,历史建筑是解读大运河文化的直观窗口,主要涵盖古桥、古镇、古庙宇等历史遗迹,其每砖每瓦都讲述着历史故事,可以利用现代技术复原和重现其过去的风貌,让游客在游览中感受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深远;也可以举办运河历史文化展览,建立以大运河为主题的博物馆或体验馆,让游客在游览中学习历史、感受文化。其次,民俗风情是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沿岸各地的生活习惯、节日庆典、手工艺品制作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可以通过活态展示和体验活动,让游客亲身体验并理解这些民俗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对运河文化的认同感。传统工艺是大运河文化中的瑰宝,木版年画、陶瓷制作、丝绸织造等传统工艺均为技艺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将其融入旅游项目,不仅可以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也可以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

第二,创新旅游产品,开发多元化旅游项目。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大运河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旅游价值日益凸显。然而,单一的传统观光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因此,为提升大运河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实现对大运河的有效保护与管理,应积极创新旅游产品,开发多元化旅游项目。首先,结合大运河沿线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设计富有特色的旅游线路,推出如水上观光游船、运河美食之旅、民俗文化村等一系列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让游客在体验运河交通功能的同时,进一步领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从而带动区域的经济繁荣发展。例如,从北京通州开始,游览元大都遗址公园,感受古元朝都城的繁华;沿着运河一路南下,经过河北沧州铁狮子公园,感受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独特韵味;在江苏扬州,欣赏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瘦西湖的秀美风光,体验“扬州八怪”的艺术氛围;抵达江苏苏州,游览拙政园和留园,品尝苏州的精致美食,体验吴文化的精髓;进入浙江杭州,在西湖边品龙井茶,体验宋城的文化魅力;前往浙江绍兴,游览鲁迅故里和兰亭碑林等历史遗迹。设计富有特色的旅游线路既能够丰富游客的娱乐体验,也能够带动沿线城市的经济发展,可谓一举两得。其次,除了景点游览,还可以推出一系列特色活动。例如,让游客乘坐复古帆船沿运河游览,体验古人“舟行碧波上”的生活方式;举办民俗文化节,让游客体验打铁花、剪纸等传统手工艺;让游客体验夜间游船,欣赏沿岸璀璨的灯光,感受大运河夜晚的宁静与辉煌。最后,结合生态环保理念,打造绿色旅游项目。可以开展运河生态保护游,设计观鸟、垂钓、徒步等户外活动,让游客在亲近自然的同时,切身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使古老的大运河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继而焕发新的活力。

大运河的保护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社会各方力量的支持与协助。当今时代,我们必须认识到,每一次对运河的修复都是对历史的唤醒,每一次对运河的保护都是对未来的投资,只有将大运河的保护与管理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使之成为推动文化繁荣、旅游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纽带,才能真正实现其在新时代的价值。因此,在未来发展中,我们应携手共进,以敬畏之心守护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让大运河的故事开启新的篇章,让大运河的水流继续在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中贡献力量。

标签:  大运河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