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是朝鲜族综合性最强的舞蹈,集演奏、演唱、舞蹈于一体。它不仅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首个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舞蹈类项目。2006年开始,汪清县第一职业技术高中(以下简称“汪清职高”)成为传承非遗,开展、推广农乐舞的责任共建单位。18年来,汪清职高以“校地共建”为载体,成立“非遗传承基地”和“非遗名师工作室”,以促进“传承者培养”“非遗舞蹈创新”“非遗课程建设”“非遗教学研究”和“非遗普及与推广”为目标,为传承和发展此项非遗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丰硕的成果。
农乐舞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接民族感情、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面对传承非遗的文化教育职责和使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与中职教育结合,以在现代社会中实现命脉赓续;非遗丰富的文化资产应以怎样的形式、路径传承以实现薪火相传,创新发展。汪清职高在系统地厘清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文化价值及内涵基础上,梳理了非遗保护和传承体系以及实践经验,确定了基于非遗传承工作活性保护和活态传承。汪清职高和汪清县文化馆(汪清县非遗传承中心)合作共建(以下称“校地共建”),将非遗的文化传承与中职的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探索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在中职学校的非遗活性保护和非遗动态传承路径,增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与学校师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团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中国农乐舞源起
农乐、农乐游戏、农乐舞
所谓农乐,就是农村或是农民的音乐,即以农民为主体的民间艺术形式在农村流传,为朝鲜族特有的乡土音乐;农乐通常叫作风物游戏或风物祭,农乐游戏是风物游戏的又一种叫法,是在农乐伴奏下进行的民间游戏活动;农乐舞是在农乐伴奏下跳的舞蹈,“农”指农民,“乐舞”指有音乐伴奏的舞蹈,是最能体现延边人民勤劳、坚韧、善良、友爱、乐观品性的民俗活动。
中国农乐舞的发展
农乐舞是朝鲜族传统舞蹈之一,在朝鲜族民间广泛流传。源于农业生产,体现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多在节日和喜庆佳期,由农民高举写有“农者天下之大本”的农旗,手持各种农乐乐器集体欢歌作舞。
1951年,延边文工团编导赵得贤先生在汲取原始农乐舞蹈元素的基础上,模仿农耕活动的动作和节奏为特点,创作了《农乐舞》。此舞融入了农耕活动中的劳作欢乐和祈祷等元素,表达了人们对丰收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期盼,为农乐舞注入了艺术表现力,将源于农事活动的农乐游戏,升华为充满激情的民族代表性舞蹈艺术——农乐舞。
1977—1989年,农乐舞创作开展最活跃的地方是吉林省汪清县,汪清农乐成为农乐舞的引领者。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韩东国,他在汪清县普及农乐舞,发现了许多青年人才,后来成为把汪清农乐推向世界性艺术的主力。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汪清县领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认识非常明确,积极着手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农乐舞得以重焕风采。2006年,汪清县申报的中国朝鲜族农乐舞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金明春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金明春的倡导下,汪清县于2008年成立非遗农乐舞传承基地,开展宣传和普及工作,短短数年就培养了上千位农乐舞人才。2009年,汪清县申报的中国朝鲜族农乐舞被录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校地共建”模式
提出背景
2006年,为庆祝申遗成功,由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文化局主办,延吉市国贸大楼承办,举办了“国贸情”吉林省暨延边州庆祝第一个“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活动,邀请了汪清农乐舞传承人进行表演。可是当时全县找不出30名会跳农乐舞的演员。惨淡的现实给汪清的农乐人当头一棒,传承者意识到如果不在宣传、培训、扩大影响上下功夫,农乐舞终将湮灭于历史长河中。
2008年,汪清职高成立农乐舞传承基地,学校面向汪清县社区和乡镇文化站,就农乐舞传承发展情况进行了走访调研,对全县非遗传承推进的保障和支撑条件有了初步了解。调研发现,第一,汪清县的常住人口很少,且多为老人和学生,传承和推进的群众基础弱、保障不足;第二,中国农乐文化教育在家庭中被忽视、在学校中被弱化、在社会中被淡化,很多学生不会跳农乐舞,非遗传承工作开展困难。就学校来说,部分学生缺乏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敬畏心,不了解农乐劳动文化,这不仅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还会影响下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质量。学校深感在新时代加强中国农乐舞非遗传承教育的意义深远、责任重大。为此,汪清职高提出基于“校地共建”模式,确定中国农乐舞非遗保护和传承目标,围绕能力本位理论,加强文化引领,在培养非遗农乐舞传承应用型人才方面进行探索并寻求突破。
模式建立
在国外,部分国家和地区已经实现学校与社区合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非遗传承的机会和平台。在国内,也有部分学校尝试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融入学校日常教学活动。例如,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学校将非遗融入课间操和其他各项文体活动,并加以普及。这为“校地共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普及方式,但并未提供“校地共建”模式开展的有效路径和解决方案。基于非遗保护和传承目的,汪清职高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的基础上,结合多年实践工作,提出校地合作构想,构建“校地共建”模式。
汪清职高的“校地共建”模式是指学校和非遗农乐舞传承基地之间的深度合作,是构建校本教育、学校文化建设与非遗传承的有机结合;是以“校地共建”模式为载体,通过“农乐舞培训基地”“农乐舞名师工作室”具体工作,促进“传承者培养”“非遗舞蹈创新”“非遗课程建设”“非遗教学研究”和“非遗普及与推广”的“一体两翼五促进”非遗传承体系。
以“校地共建”为载体,
构建“一体两翼五促进”非遗传承体系
汪清职高通过“一体两翼五促进”的“校地共建”模式,建立了校地合作机制、非遗的文化传承体系,开发非遗课程,将农乐舞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课程和机会。在师资培训与传承者培养方面,有针对性地为农乐舞的传承者和教师提供培训平台,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技能水平。此外,通过组织农乐舞表演、竞赛(比赛)、庆典等活动,吸引教育者、学生、社区居民的参与和支持,提升其对农乐舞的宣传和认同。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与多媒体平台,结合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传播,拓宽农乐舞的传承和发展渠道。
首先,建立农乐舞培训基地,促进传承者培养和非遗舞蹈创新,坚持“活化”保护和传承。2008年,汪清职高成立非遗传承基地之后,着重关注中国农乐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问题,并通过采用校地共建模式寻求解决方案。为此,我们进行了广泛的文献研究,梳理了农乐舞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传承情况等相关资料。此外,我们还深入实地调研,在社区对农乐舞传承者和学生进行了走访。通过这些调研工作,更深入地了解农乐舞的非遗传承现状和面临的困境,针对现状,我们提出了一系列措施与方法,旨在促进传承者培养和非遗舞蹈创新,为保护和传承农乐舞提供有效路径和解决方案。
一是立足基地传承,促进师资培训与传承者培养。建立非遗农乐舞师资培训和传承者培养机制,通过培训,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从而更好地传授和推广农乐舞。2008年,汪清县成立农乐舞培训基地;同年,汪清职高获批成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朝鲜族农乐舞青年培训基地”;2020年,汪清职高获批成立延边州“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基地”;2023年,经吉林省中华职业教育社、吉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层层遴选,确定汪清职高中国农乐舞(象帽舞)为“首批吉林省职业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共建项目”。
二是守正创新,促进创新实践和非遗舞蹈创作。鼓励创新实践和舞蹈创作,以保留农乐舞的传统特色为基础,注入当代元素和风格,使农乐舞更贴近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同时,组织农乐舞表演、比赛、庆典等文化活动,吸引学生和传承者参与,增强其对农乐舞的认知和支持。2017年,我校董美慧、刘静楠等7名同学站在人民大会堂,为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全国政协委员们献礼表演中国农乐舞“庆丰收”;同时,我们的学生多次参加“非常6+1”“网络春晚”以及国家、省、地区的农乐舞表演活动。我校通过“校地共建”模式促进传承者培养和非遗舞蹈创新工作在汪清县推广并得到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及省市专家们的肯定。
其次,成立农乐舞名师工作室,促进非遗课程建设、非遗教学研究和非遗普及与推广,保持非遗的活态传承。
一是将农乐舞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促进非遗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模式构建过程中,我们意识到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价值有很大不同。最大的不同体现在人才培养的“素养结构”及教育评价标准方面,二者有明显差异,即职业教育在培养人才完成各类职业任务的能力素养方面有着普通教育不可比拟的优势和独特价值。中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核心素质指向能够完成具体职业任务的“关键能力”,也就是说,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其素养结构优势指向各种实用技能或能力,这是“能力本位”中能力的基本内涵。落实到教育过程中,能力本位的教育目标主要指向,通过系列化的课程实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职业任务、履行职业责任的实践素养。
汪清职高开设《中国朝鲜族农乐舞》课程,把握立德树人宗旨,确定“中国农乐舞”非遗传承目标,围绕能力本位理论、系统推进学生非遗传承综合能力提出研究视角。强化文化引领,构建“中国农乐舞”非遗传承教育课程体系。在培养非遗农乐舞传承应用型人才方面进行探索并寻求突破。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农乐舞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认识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学生将掌握农乐舞的基本动作和舞蹈技巧,能够进行基础的农乐舞表演。此外,学生还将理解农乐舞与农耕文化之间的联系,能够将农乐舞融入日常生活。通过学习农乐舞,培养学生对农乐舞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其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二是立足非遗教学研究,促进教师教研能力提升。学校成立非遗传承基地,开展民族团结相关活动,构建“校地共建”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将制度管理与民族管理相结合,打破原有的行政管理模式,创新学术管理机制,即以促进教师的一体化专业发展、学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为价值追求,按照专业领域建立以“农乐舞名师工作室”为基本单位,由专业带头人引领发展的管理机制;并建立了与之匹配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实现了管理对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的促进。
2022年7月,农乐舞名师工作室推出的团队参赛项目“舞多彩象帽、系非遗传承”在吉林省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职专业一组赛段中获得第9名。通过此次竞赛,团队成员坚定了信心,也看到了自身在课程设置、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立体评价等方面的不足,为农乐舞教科研工作提供了研究方向。
三是运用信息化手段与舞蹈创新,促进非遗农乐普及与推广。在保留农乐舞传统特色的同时,注入当代元素和风格,加入现代的舞蹈技巧和动作,增添更多的创意和想象力,使舞蹈更加生动、具有表现力,更贴近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同时,建设在线教学平台,将农乐舞蹈视频、教学和推广相结合,运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广泛传播,拓宽农乐舞的传承和发展渠道,提高农乐舞的传播效果,促进农乐舞的普及与推广。
2024年1月,汪清职高佟娜、林玥彤等5位同学在由中华职业教育社举办的第八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表彰大会职业院校学生优秀才艺和非遗项目职业技能展示环节中,表演的农乐舞《红太阳照边疆》获得现任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郝明金及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为中国农乐舞的宣传和推广作出积极贡献。
四是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使农乐舞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提高传播效果和吸引力。这不仅有助于推动农乐舞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也能够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多样的艺术体验,促进文化传播和交流。
2024年4月,汪清职高的赵浩然同学在CCTV—3“黄金100秒”综艺栏目中,头戴象帽挑战蒙眼60秒两根30米彩带转动超过60次,现场连续完成82次,全程动作规范,符合挑战规则,达到挑战要求,结果有效,被判定挑战成功。
汪清职高18年的“校地共建”行动研究,有效破解了非遗与学校传承衔接问题,平缓了非遗传承落户中职教学的陡度;有效统一并整合了专业、家校社会各层的教育资源,延展了整体育人的宽度;启用“校地共建”运行机制,提升了农乐舞非遗传承教育的效果,有效推进专业教师队伍的联动建设,积淀了专业发展的厚度,非遗传承教育创新达到新高度。
学生发展方面,将序列化目标培养体系、课程与教学模式与农乐舞技能评价标准应用于幼儿保育专业,全面全程培养学生农乐舞能力素养;教师发展方面,学校基于“传承基地”和“名师工作室”推行了“联动、共享、互促、共生”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组建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研究型教师团队;学校发展方面,农乐舞在汪清职高16年的传承和发展,使汪清职高成为区域内首屈一指的优质教育品牌,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总之,不论从非遗的文化传承要求、学校对非遗的文化建设背景,还是非遗自身的传统文化来看,中华非遗走进中职校园,都要从宏观上进行顶层设计,从中观上进行分主题实施,从微观上落实非遗教学,并不断转变教师对非遗的文化传承观念,以实施创新机制保障非遗的活化传承。
(作者单位:汪清县第一职业技术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