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期指生活、工作的时间段、时间表,一般意义上指影视产品上演或播出所占据的时间段。现追溯电视剧档期概念的由来,并对我国电视剧现阶段的产业概况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电视剧春节档档期正在逐步形成的观点,并分析了该情况出现的实质意义,对电视剧产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设性建议。
电视剧档期概念的由来
档期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二战结束后,美国的电视行业蓬勃发展,对电影产业造成极大冲击,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电影公司不得不思考电影的售卖问题。派拉蒙影业拍摄的电影《教父》上映后,打破了过去的首轮院线制,电影的发行开始发生实质性变化。至此,电影有了系统的档期策略。好莱坞的电影公司也意识到,在特定的时间段内以受众为中心推出电影,能够有效推动票房取得显著成功。
中国内地首次出现档期概念是在1995年春节期间,以“贺岁片”之名进行宣传发行的香港影片《红番区》引进中国内地。《红番区》的成功启迪了冯小刚导演,1997年电影《甲方乙方》上映,成为内地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贺“岁”片,由此开始,中国内地的影视产品有了以市场为导向的播放机制——档期。据维基百科释义,贺岁片是指在岁末至农历新年上映的并以贺岁为主要目的的电影,是华语电影的类型之一。一般配合浓烈的新年气氛,希望一家人能够团团圆圆,因此贺岁片一般会以合家欢电影为主,多以搞笑、家庭团圆为主调。值得一提的是,贺岁片的概念实际上是两个档期,即元旦档期(广义上指11月末至元旦期间,又称“贺岁档”)和农历春节档期(又称“春节档”),贺岁档并不等同于春节档。
关于电视剧的播放档期,最初只有时段概念,即黄金档或者黄金时段(一般默认中国内地的黄金档是晚上八点至十点)。一部电视剧如果能在黄金档首播,就隐晦表达了该电视剧的质量相对优质。电视剧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慢慢形成暑期档的概念,在暑期反复重播经典电视剧以吸引青少年观看,也能形成播放量的高峰。例如,据文汇报2022年统计,央视版电视剧《西游记》(杨洁导演)重播4000余次,其中一半以上的播放量都是在暑期档完成的。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开始腾飞,电视剧行业也迎来了春天,成了为观众生产的文化产品。在这个过程中,电视剧的播放方式也与以往产生了不同,以下将从我国电视剧的产业概况,逐步延展到以市场为规律的电视剧发展模式,探讨电视剧近年来是否逐步形成了春节档档期。
我国电视剧春节档或将形成的原因
我国电视剧现阶段的产业概况
据德塔文发布的《2022—2023年电视剧市场分析白皮书》显示,2022年共计播出电视剧342部,其中上星电视剧112部,纯网剧230部。即便2022年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但电视剧的产量放眼全球也是非常可观的。
我国电视剧产业现阶段的产业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商业模式由单一向多样化转型。电视剧产业已不仅仅局限于凭借广告赚取利润的单一模式,而是开发多种新的商业模式,如内容付费、衍生品开发等。二是新媒体的出现对电视剧传统制作模式造成冲击。以爱奇艺、腾讯为首的流媒体平台诞生后,平台“自制剧”便是直接为观众定制的产品。三是科技进步使电视剧传统播出模式发生改变。在硬件方面,移动设备和智能电视的出现,使电视剧具有多种播放方式。在软件方面,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的出现与应用,不仅改变了电视剧的播放方式,观看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四是电视剧题材更具多元性。在市场化不断加深的过程中,单一产品为争取更多观众,在内容方面呈现类型融合的特点。例如,2022年播出的电视剧《开端》,不仅创新融合了悬疑与奇幻内容,还将多类型元素进行了叠加。
我国电视剧产业与春节档的关系
“春节”不仅具有民族特色,还具有深厚的民俗节庆文化底蕴,承载着中华民族人类学意义上的仪式和叙事。仪式的进行离不开传播,从仪式角度定义传播,它与分享(sharing)、参与(participation)、联盟(association)、团体(fellowship)及拥有共同信仰(the possession of a common faith)这一类词或短语有关。以下三点,都是推动我国电视剧春节档形成的充分条件。
第一,春节假期是中国人民消费最具活力的时期,人们不仅有时间观看电视剧,而且具备经济实力“匹配”电视产业多样化的经营模式。在此期间,消费者无论是投入经济成本较小的消费,如购买某平台会员,还是选择经济成本更大的消费,如前往某作品拍摄地旅游,都推动了春节成为一个消费的狂欢日。
第二,流媒体平台往往由资本进行投资,资本要获利就需要不断为客户推出新的产品,因此加速了电视剧产业的市场化。以往春节期间的电视剧产品较少,多为电视台播放的春节特别栏目,或者重播经典电视剧,很少首播电视剧,但这并未对流媒体平台造成限制。这一新的媒体形态解放了电视产业,真正以市场和受众作为主体开发产品。
第三,科技进步,播放媒介增多,观众可以随时随地观看电视剧,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中国是5G网络普及率最高的国家,5G网络让观众用手机就能随时随地追剧,促使小屏化、碎片化成为主流。“台网联动”机制又使部分电视剧不仅可以由卫视购买播出,也可以在网络平台播放,实现了大小屏联动。这种媒介融合合作的方式实现了多方共赢。
电视剧出现春节档档期的实质意义与反思
电视剧出现春节档档期的实质意义
推动与加深电视剧市场化的进程,其核心在于精准把握并遵循市场规律,即档期。档期已经从单纯的关于放映的销售理念逐渐转变为以消费者作为影视产品创作导向的生产理念。电视剧毫无疑问是为观众而生产的。什么时候在电视台播放,什么时候上线流媒体平台,都成了一种市场策略。通过总结其特征和规律,可得出以下结论,电视剧要想获商业得成功,必须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推出以受众为中心的特定类型的产品。而电视剧春节档的形成,无疑是对暑期档的补充与扩展,如2023年1月剧集《三体》的播出,填补了科幻剧集领域的空白,推动了我国科幻电视剧品类市场的发展,彰显了电视剧出现春节档档期的积极意义。
由电视剧春节档引发的几点反思
1.以技术革新继续推进电视剧行业的市场化
以技术推动产业进步,包括播放媒介的技术与制作电视剧产品的技术。电视机最早由英国工程师约翰·洛吉·贝尔德在1925年发明,电视机的系统工作过程是发送端将景物的各个微细部分按亮度和色度转换为电信号后,按照顺序传送,并在接收端按相应几何位置显现各微细部分的亮度和色度,使整幅原始图像得以重现。电视机是指根据人眼的视觉暂留特性和视觉心理,利用电子技术传送活动的图像画面和音频信号的设备,即电视接收机,也是重要的广播和视频通信工具。由此可知,电视的诞生离不开科技的进步,没有无线电发射技术、电传真技术的出现,也不会有家家户户在家观影的体验。从技术角度可以将电视机分为电子机械式电视(electro-mechanical television)、阴极射线管(CRT)电视、彩色显像管(CPT)电视、等离子(Plasma Display Panel)电视、液晶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电视、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电视,以及现在的激光电视或大屏幕激光投影设备,电视机在形态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技术的更新必然会对电视产业产生影响,观众观看电视剧的形式也在发生改变。正如美国传播和媒介研究学者亨利·詹金斯所说:“将同一个故事文本展现在不同的媒介平台之上,各种媒介相互配合、各司其职,但又对整个故事的最终呈现分别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和贡献。”
2.加强档期的市场属性
档期本质上是电视剧市场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相比电影的市场化进程,电视剧的市场化进程明显落后。电影档期不仅细致且众多,如国庆档、春节档,以及新兴的情人节档、谐音“我爱你”的520档。电视剧产业只有暑期档、春节档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推出更多的档期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电视剧春节档的形成是电视剧产业不断市场化的标志,这也给上级管理部门以及相关从业者带来了反思。据新华网显示,2012年,国家广电总局下发的文件《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境外影视剧引进和播出管理的通知》中,明确规定黄金档期间禁止播出境外影视剧,且剧集长度禁止超过50集。这无疑对国内的电视剧设立了保护机制。这样的条例在保护自有市场的同时,也阻碍了电视剧的市场化进程。电视剧产业的发展需要看到更多的外部产品,或许才能更具有创造性。在网剧审查方面,广电总局加强了对网剧的审核,由以往的上线备案转变为发行许可,审核机制与上星剧、院线电影等趋同。在2022年底发布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微短剧管理 实施创作提升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了两点主要措施,一是严肃、扎实开展“小程序”类网络微短剧专项整治。二是加强规范管理,实施创作提升计划。其中,第二点提到了坚持“内容为王”。因此,只要有好的内容,在依法合规的基础上,都能获得相应的扶持。
3.谨记电视剧产品生产的媒介与内容要素
首先,电视剧产品触达观众离不开媒介,所以电视剧产品的生产应该多从媒介角度思考。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丰富了观众的视觉效果,手机小屏、电视剧中屏和客厅投影大屏可能形成不同的场景市场,对应碎片式消费和沉浸式消费的观众,对剧集内容和视觉感受提出不同要求。不同媒介对应不同的产品,或者在不同媒介中形成同一产品的差异化,都是值得思考的方向。
其次,为观众生产的产品不等于好产品,内容好才是好产品的本质。近年来,传统的中国电视模式正向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档期的商业价值越来越被认可。电视剧产业正在努力经营并愈加成熟地使用商业模式进行操作,一部电视剧产品的发行策略在其创意形成初期就已明确,电视剧产品的类型、规模、剧本、演员、拍摄、后期制作等一系列生产流程和工作要素,也都将紧紧围绕档期市场的需求进行操作。同时,观众口味分化进一步加剧,电视剧生产时需以观众需求为主,才能获得播放量,这也是现在市场主流更认可定制剧的原因。通过德塔文电视剧景气指数反馈的市场景气(观众喜爱度)程度显示,2022年的市场口碑表现,定制剧大于版权剧、大于自制剧、大于分账剧。但也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如同类型电视剧产品扎堆,创意匮乏导致电视剧产品同质化严重,电视剧产品类型、主题与档期特色严重错位等。电视剧产品在同一档期内要有内容差异,才能在商业上更有机会,而不是在同一档期内完全只是一类产品。
最后,电视的传统观剧方式受到挑战,传统题材无法获得更多关注。如今,观众的审美变得更加多元,片方需对新题材进行更多尝试,才能不落俗套。在用户体验方面,手机、智能电视等终端将进一步支持剧集与观众的双向互动,从单向的选择、播放、推送机制,转变为双向的闭环反馈机制。这些变化反馈到剧集市场,或将带来对剧集播放方式的微调。剧集市场中已经出现了试水之作,如腾讯制作部分剧集具有剧情选择模式。
4.长短视频平台结合宣发模式的版权问题
2020年5月,《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优势,为国产电视剧的营销模式指出了更为明确的方向。部分电视剧迎合了融媒体背景下“互联网+电视剧”的产业形态和营销模式,使国产电视剧焕发新的生机。结合短视频平台是现在剧集宣发的主流方式,不仅宣发媒介众多,还“花样百出”。
口碑(Word of Mouth)源于传播学,通俗来说,从人们需求的角度来看,大部分的需求会集中在“头部”,这部分可以称之为流行,而分布在“尾部”的需求则是个性化的、零散的小量需求。这部分差异化的、少量的需求会在需求曲线上形成一条长长的“尾巴”。所谓长尾效应则强调,将所有非流行的市场累计就会形成一个比流行的市场还大的市场。这就是所谓的将电视剧产品下沉市场。档期建立在对观众的“口味”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之上,所以宣发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症下药”。短视频平台的二次创作,虽起到免费推广的作用,但版权问题难以解决,未来还需要探索更多的宣发形式。
本文从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疑问,即电视剧春节档档期是否会逐步形成?上述内容并未正面回答该疑问,只是分析了电视剧产业可能会助推春节档电视剧的形成,并提出了反思。如今,还不能说在电视剧的播放和发行上,已经明确形成了春节档档期,但往后的电视剧是否还会呈现春节档档期的特质,是由社会、经济条件、观众的口味和习惯决定的。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认为一切将“沦为娱乐的附庸”,不可否认的是,电视剧正在市场化道路上不断前进,其发展历程中虽偶有对“肥皂剧”泛滥的担忧,但有需求就有市场,市场越大,产业才更有能量和活力,为孕育更多优秀作品提供了坚实基础。中国电视剧行业正处在这一积极转型与升级的进程中,春节档档期只是此过程中的一个节点。
[作者单位:浙江影视(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