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餐桌课程提升幼儿美学素养

known 发布于 2025-09-09 阅读(258)

摘要:幼儿美学素养是一种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表达美的能力,是幼儿外在美的行为表现和内在美的精神世界的基因,是优秀人文品质和积极人生态度的构成要素。早期的美学素养培育对幼儿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现根据幼儿的美学素养现状,探讨了幼儿园餐桌课程的价值、构建基础与维度,提出了通过餐桌课程的环境设置、内容选择、活动组织及评价分析等培育幼儿美学素养的可行性路径。为教育者培养幼儿美学素养提供参考,为帮助幼儿提升美学素养,成为大美之人奠定基础。

朱光潜先生提出:“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如果缺少美育,人就不可能全面发展。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称《意见》)中提到,“健全面向人人的学校美育育人机制”“整体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美育发展”“构建大中小幼相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学前教育阶段开展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艺术游戏活动”“学前教育阶段培养幼儿拥有美好、善良心灵和懂得珍惜美好事物”[1]。可见,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幼儿园课程是幼儿美学素养培育的最佳桥梁和媒介。

幼儿美学素养培育现状

李斌认为,美学素养是在美学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人文品质,它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引人追求美好事物的价值基础[2]。幼儿美学素养指幼儿与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相互作用中,通过对美的观念、形态,结构的内化进行构建后,所具备的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表达美的能力,是幼儿外在美的行为表现和内在美的精神世界的基因,是优秀人文品质和积极人生态度的构成要素。目前,调研结果显示,幼儿美学素养培育存在不足。

幼儿对美的感受缺少情感升华

幼儿通过与周围环境、事物、人接触后产生的心理影响即为“感受美”,这是一种感性认识,是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幼儿对美的感受是幼儿主动参与的过程,不仅要关注客体的外在形式美,还应该涉及客体的内在本质美,是一种生命体验,是走向积极生命态度的前提。目前,幼儿对美的感受缺少情感的升华。例如,对76名大班幼儿进行绘本《爱心树》阅读反馈的调研中,64名幼儿表示喜欢,但仅停留在外在事物或形式,如颜色、枝条、实物等,缺少内在的情感酝酿和建构,因而无法升华到积极的生命态度的高度,如绘本蕴含的男孩对于大树的无私付出应有的感恩等。

幼儿对美的欣赏侧重于色彩

欣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是从视觉对欣赏对象的直观感受开始,通过知觉、联觉以及统觉,变成情感和意识的过程。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欣赏对象的外部特征进行美的欣赏时,富有感情且充满联想和想象,是一种主动、自觉、带有能动意识的特殊思维活动。在欣赏过程中,幼儿与欣赏对象融为一体,使欣赏具有情感性、直觉性和通感性,个人倾向和年龄特点明显。但从幼儿对同一幅画的欣赏反馈中可以看出,幼儿在欣赏时还停留在第一眼的直观感受,只注重欣赏对象的外形美,容易对鲜艳、有趣的事物产生美感,偏好普遍认识的几种常见颜色,如红、黄、蓝、绿等。

幼儿对美的理解过于浅显

柏拉图认为,美不是美的具体事物,美是理念,是美的具体事物之所以美的原因。对美的理解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认知,它是意识形态、道德观念、价值理念乃至心态发展等文化形态的综合反映,体现在举止言行、待人接物、穿着打扮、品德行为等方方面面。但幼儿对美的理解停留在对人、物的视觉表面,如仅仅理解为漂亮不漂亮、好不好、对不对等,缺少对美的内在和较深层次的理解。例如,在幼儿园吃容易掉屑的点心时,大班幼儿能用餐盘接、手接等多种方式接住点心屑,以免点心屑掉落,这不仅是一种餐桌礼仪,也是为值日的幼儿着想,减少他们打扫时的麻烦。当问到幼儿为什么这么做?大多数进餐的幼儿会回答:“老师说这样对的”“就是这样的。”问当天值日的幼儿:“你觉得这些小朋友接住点心屑的行为怎么样?”他们的回答也是“这样是对的”。没有小朋友意识到这是一种美的礼仪和需要一贯坚持的举止,正因为缺少这种认知,很多幼儿在家与在幼儿园的表现截然不同,部分幼儿在幼儿园进餐时能保持桌面干净,但在家进餐时,米粒掉在桌上却不以为然,这是幼儿对美缺少深层理解的结果。

幼儿对美的表达侧重于技法

蔡元培曾说:“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美的表达是“德、智、体、劳”的综合展示。它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灵面貌和生命精致度。《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3]。幼儿对美的表达是其展示个体美学素养的过程,也是展示真实自我的行为。但现实中,幼儿对美的表达仍停留在“像不像、好不好”的阶段,纠结于技法的熟练和完美程度。例如,在大班美术区进行手工活动时,教师要求幼儿将正方形的纸片对角相连,并用红花贴纸粘住,呈空心的圆柱状,作为灯笼的装饰。但有的幼儿不是将空心的圆柱压扁了,就是无法将对角粘住,达不到教师展示的样本要求。因此,幼儿会因为“不像”便觉得自己的作品不好看,心里非常沮丧。可见,幼儿并未意识到自己真实行为即为美的表达。

幼儿园餐桌课程中的美学价值

厘清餐桌课程中的美学素养,浸润幼儿感受和理解美

幼儿美学素养是幼儿通过观察、体验周围世界中的美好,拥有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表达美的能力,进而内化成一种人文品质,形成一种积极创造美好生活的人生态度。幼儿园餐桌课程中,饭菜的色、香、味能让幼儿感受美、欣赏美;饭菜的地域文化特色和营养供给能让幼儿理解健康饮食、地域文化美的真实内涵;餐桌上的多向交流和文明礼仪能让幼儿学会规范,锻炼美的表达。因此,厘清餐桌课程中美学素养的内涵,有助于教育者基于幼儿的发展水平,以幼儿一日生活中熟知的内容,润物无声地进行引导,帮助幼儿能动吸收、主动内化并与整体人格相融合,促进幼儿主动、自觉、积极地进入美的世界,向积极的、健康的人生迈进。

提升教师美学素养,提高教师美育能力传承美

幼儿园餐桌课程中的美育是一种影响人、培养人的教育活动和过程。教师在美育过程中担任领航员的角色。教师的美学素养和美育能力都直接影响幼儿的美的价值取向和追求。因此,教师必须全面了解美学素养,进行自身美学素养的构建,提升美育的能力,才能基于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和兴趣,深度思考餐桌课程的教育目标,通过教育内容的规划、环境的布置,增强美育的意识,促进幼儿美学素养的培育。

探寻地方人文资源,传承地方特色文化升华美

幼儿园餐桌课程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是地方特色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集中体现,是地方人文资源的积淀与提炼。将地方特色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餐桌课程,既扩展了幼儿美学素养培育的课程资源,又能以教育的方式理解、传播地方特色传统文化,最终达到对地方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的目的,实现对地方文化的动态保护,使之更好地走向未来,成为文化强国的软实力。这是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表达美的升华。

家园共育视阈下幼儿园餐桌课程的构建基础与维度

教育的价值在于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文化”“人与自我”的和谐统一。幼儿园餐桌课程以“餐桌”为特殊空间,从文化、自然、社会和自我四个维度探寻课程资源,组织教育内容,对儿童个体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是文化维度。餐桌承载着文化传承的重任。餐桌礼仪文化、家庭文化、社会文化、地方特色传统文化都可以通过小小的餐桌得以延续和传承。二是自然维度。对餐桌上的五谷和瓜果蔬菜的认识、烹饪以及食用可以生成自然科学课程。食物的搭配和摆放可以生成艺术课程,如漂亮的水果摆盘即是艺术课程的一种呈现。三是社会维度。小餐桌是大社会的缩影,餐桌交往是社会交往的“见习”,儿童在餐桌上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并通过餐桌沟通了与外面世界的联系,从社会学的角度可以生成交往互动的社会课程。四是自我维度。通过餐桌这一生活空间,幼儿与同伴、老师、家人之间实现了自然交往,个体的道德品质等方面得到培养与提升,使幼儿学会悦纳自我,增进其亲社会性。餐桌课程从餐桌上的人文教育、社会教育、自然科学教育和自我教育四方面,通过主题构建进而具体实施,遵循和体现了幼儿园课程生活性、情景性、生成性、整体性、丰富性、多向性的特点。

幼儿园餐桌课程中美学素养培育路径

从餐桌课程环境中感知美

幼儿园餐桌课程是以感性的、具体的、活动的形式对幼儿的身心产生作用。因此,课程环境的创设应该是基于幼儿经验,能让幼儿共同参与。幼儿在此过程中通过看、听、摸、尝、嗅等方式感知美。同时,在中国人的观念中,食物是被倾注了爱的载体,餐桌是“家”和“爱”传统意义上的联结。在家庭餐桌上,幼儿偏爱的口味、父母的关注、温馨的进餐氛围等,共同构成了人性光辉的自然展现,让儿童在收获关爱、文化、认同、快乐的同时,感受家庭的和谐之美。在幼儿园进餐环境中,营养均衡的饭菜、同伴一起的聚食、教师温馨的提醒以及值日生尽职的帮助,处处洋溢着和谐之美,幼儿能从餐桌课程的环境中感知美的存在。

从餐桌课程内容中欣赏美

餐桌课程中食物内容随着四季更替而变化。中国自古讲究“不时不食”,从春天的春卷、春笋、香椿;夏天的苦瓜、蚕豆、枇杷;秋天的芋头、栗子、柚子到冬天的白菜、萝卜,都是遵从并欣赏纯自然之美。幼儿以爱的情感体验生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同时,饮食文化既在饮食,更在文化。一个区域、一个民族的饮食传统都具有自己鲜明的标签[4],它们与当地习俗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空间。幼儿园餐桌课程活动内容是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联结点。教师将传统文化融入精心设计课程活动内容,既丰富了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与形式,也让幼儿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欣赏文化与时俱进之美。

从餐桌课程活动中理解美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幼儿园餐桌课程中的餐桌礼仪能帮助幼儿理解规则、践行规则。从《礼记·礼运》“夫礼之初,始诸饮食”[5],到先秦“虚坐尽后”“食坐尽前”“食至起,上客起,让食不唾”等[6],都是中华文明礼仪的反映。餐桌课程中将这些礼仪以活动的方式使幼儿理解中国几千年文明中崇尚的“孝悌”“礼仪”,理解规则之美。同时,节日饮食是被赋予价值和情感的独特实物符号,是幼儿了解社会文化的一种实物存在。例如,除夕的年夜饭、寒食节的青团等,每一种食物背后都有特别的文化典故。餐桌课程通过课程活动延续和传承独特的中华文化,帮助幼儿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内涵之美。

从餐桌课程中自主表达美

幼儿园餐桌课程包含就餐管理。这是服务他人的过程,被服务者通过衷心感谢,表达自己的善意和爱意。家庭就餐由于家庭结构、家庭文化、成员背景、教养方式等原因,成为一种复杂的多元交往情境。家庭成员间多向交流、自由表述观点,体现了各自的价值观并交互影响,正是自由表达之美。同时,美的表达和创新是个体对美的感受、理解、领悟等一系列主动建构后的外显,是美的内化后的外化。餐桌课程中与儿童生活经验息息相关的内容,是幼儿创新创造的沃土。例如,在美工区,幼儿利用食材制作了各种蔬菜娃娃、种子贴画等。这些作品从构思、材料的选择、颜色的搭配到相互配合完成作品,正是幼儿构建美、内化美、外化美的过程。

从餐桌课程评价中提升美

幼儿园餐桌课程的有效评价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能更好地帮助幼儿提升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和表达美的能力,培养优秀的人文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师将幼儿餐桌课程的美术作品陈列在美工区的作品墙上,引导幼儿在相互鉴赏的过程中,能用客观、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的作品。教师或家长用拍照、录像等方式将幼儿进餐过程中有意义的瞬间进行记录,组织幼儿对自身、同伴行为进行评价与交流,促进幼儿经验积累和知识建构。教师也可以依托QQ群、微信群、公众号、美篇等平台,将餐桌课程活动过程和成果进行分享,让幼儿在他人的评价中接受鼓励,增强自信,从而更好地激发幼儿将美外化于行。

美学素养是人的基本素养,也是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不断积淀的文化内容。通过一代又一代人感性展开的同时,完成理性规范,融入时代特征,成为中华儿女的底色。幼儿是中华民族的未来,是中华美学素养的受益者、传承者、弘扬者。依托幼儿餐桌课程,以美立德,以美树人,以美储善,以美启真,以美养性,以美怡情,以美治言,以美导行[7],培育幼儿的美学素养,帮助幼儿提升人文素养,沉淀自信沃土,内化社会秩序,树立文明高度,成为大美之人。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文化传承视角下3—6岁幼儿家庭餐桌上的亲子沟通现状研究”(编号:2023SJYB1799);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有效融入红色师范资源的实践研究”(编号:B/2023/02/103)。

(作者单位: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标签:  幼儿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