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解读教育出版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分析教育出版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包括劳动者的新质化、劳动资料的新质化、劳动对象的新质化及其组合优化。阐述教育出版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培育新产业——数字教育出版服务行业和互联网教育培训平台行业;构建新模式——生产模式、管理模式、营销模式和服务模式;激发新动能——创新引领,打造核心出版优势;数据驱动,提供精准教育服务;跨界融合,构建教育产品和服务生态圈。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能为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理论领导、目标引导和路径指导,并基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不断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一生产力和核心驱动力。教育出版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质量发展能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创新,促进教育公平,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重要意义。教育出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发展契机,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为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活力。因此,教育出版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实践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出版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
新质生产力是一种先进生产力质态,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与现代需求下产生,基本特点是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基本内涵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生产力三大核心要素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主要阵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基本思路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主攻方向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核心标志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教育和出版政策调整、教育信息化、数智赋能趋势、用户习惯和市场需求变化等因素为教育出版业带来了挑战,新质生产力成为行业破局的一把利刃。教育出版业新质生产力,是指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面对教育出版向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的趋势,通过优化教育出版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组合方式,实现质的飞跃。这一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培育教育出版新兴产业、建立新型业务模式,激发新的增长动力,其最终目标在于摆脱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全面提升整体生产效率,即全要素生产率,以达到更加先进的生产力水平。
教育出版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
教育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对新质生产力三大核心要素水平提出更高的实践要求。教育出版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实现劳动者的新质化,培育更高素质的劳动者;实现劳动资料的新质化,使用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实现劳动对象的新质化,作用于更大范围的劳动对象;最终实现生产力要素的组合优化,生成并提升新质生产力。
劳动者的新质化
在构成出版生产力的三要素中,出版劳动者是最活跃和最富有创造性的生产要素,出版劳动者自身的变革是推动出版生产力发展的主导性因素。教育出版业劳动者的新质化,首先,体现为“新”技能,即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提升,使其具备更高的教育编辑出版专业技能、知识水平和数字素养,熟练运用必要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等先进技术,掌握适应未来发展的多媒体技术应用技能和数字化出版技能。其次,体现为“新”思维,即劳动者的创新思维提升,使其具备更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探索和尝试新的生产形式、业务模式和市场策略。最后,体现为“新”意识,劳动者的跨界意识提升,使其更好地把握教育出版融合以及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趋势,开拓新的产品形态、业务形态和合作模式。
新质化劳动者的培养,将推动教育出版业从传统生产模式向现代化、智能化、个性化生产模式转变,推动出版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中高端转型。教育出版业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有效贯通,形成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加大在人才培养和技术普及应用方面的投入力度。培养高素质人才,组建专业生产团队,同步引进和培养具备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虚拟现实等前沿科技知识的专业人才,为教育出版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劳动资料的新质化
教育出版业劳动资料的新质化,是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教育出版业的劳动工具、设备以及相关的技术手段等生产资料,通过技术变革和创新迭代升级,提高技术含量,更高效地服务于教育出版流程。
我国在大数据、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领域已取得突破性成就,传统的劳动资料如编辑工具、出版设备、传播媒介等,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和创新理念,实现功能增强、效率提升以及教育出版流程环节的重塑。精准把握市场动态和读者需求,为选题策划和营销推广提供数据支持;协助内容创作,支持文学创作、音视频智能生成、动画创作甚至交互性内容生产等,生产丰富、流畅、规范的教育出版内容,提升内容生成效率和效果;通过人机协同智能编校系统、自动化排版软件等,实现智能编校和创意排版,提升编校和排版的效率;实现同步传输,提升印制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减少印制差错,增强印制时效;进行逻辑推理,准确理解用户意图,基于输入数据或信息进行推理、分析,实现个性化推送,探索按需印刷,适应互联网环境下社群化、私域化的传播方式和供给侧改革。教育出版业要加强数字化技术应用,提升教育出版劳动资料的科技含量,推动教育出版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劳动对象的新质化
教育出版业劳动对象的新质化,是指随着技术变革和创新拓展劳动对象的类型与形态,如劳动对象类型由原材料纸张、知识等拓展到数据等新生产要素;劳动对象形态由传统纸质出版物拓展到电子出版物、有声读物或其他新兴出版形态。
出版内容数据、用户使用数据等,都成为教育融合出版的劳动对象,助力实现更高层次的定制化开发和个性化服务。除了常规的电子出版物、有声服务,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在线课程、音视频出版产品、AR(增强现实)出版物、VR(虚拟现实)出版物、在线教育平台,甚至元宇宙出版物、NFT出版物等新型和新兴出版形态都会越来越多地进入用户的视野,不断扩展教育出版业产品形态、服务业态、营销模式创新发展和跨越发展的可能性。
在三大劳动要素优化的基础上,还要推动要素组合优化的跃升,实现这些要素之间的协同和整合,从而使整体效能最大化,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教育出版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
教育出版业属于传统行业,遵循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的基本思路,落实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主攻方向,通过培育新产业、构建新模式、激发新动能的实践路径,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引导教育出版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
培育数字教育出版和互联网教育培训新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中指出,数字创意产业是国家统计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九大领域之一,数字教育出版服务和教育行业软件属于数字创意产业细分行业。在创新技术驱动下,教育出版业可培育发展数字教育出版服务和互联网教育培训平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行业。
数字教育出版服务行业属于数字出版业的细分行业,可以数字教材与电子书为主营产品类别。数字教材与电子书能减少纸质教材的使用,学习内容可以实时更新、快速传播,节约资源的同时,方便师生获取和使用;提供多样化、多层次、交互性的数字课程资源,满足学校、教师、学生的不同需求;也能拓展提供定制化的教育内容、教学工具和教育服务,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提升教学体验和学习效率。
互联网教育培训平台行业,可以依托教育出版内容和软件技术开发的在线智能教育平台为主营产品。在线智能教育平台能打破学习的时空和地域限制,提供更为灵活、便利、个性化的学习途径;提供在线课程、辅导服务、学习社区等多元化学习体验;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协同,提高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这两个行业的发展,将对教育出版业产生深远影响,推动教育出版业向更加数字化、智能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构建生产、管理、营销、服务新模式
新模式指的是创新的发展模型或市场趋势,基于新质生产力,教育出版业可以通过创新生产模式、管理模式、营销模式、服务模式,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是创新生产模式,从传统的线性单向流程生产模式转变为更加灵活和快速响应的网络化协作生成模式。通过数字化平台形成工作协作网络,教育出版内容的编辑、审核、上传、发布、流转等环节可实现线上协作,大幅缩短出版物从创意、产品到市场的周期,适应时效性强的教育出版物的生产要求,降低生产成本,且提高工作效率和减少信息误差。
二是创新管理模式,从传统的条块化管理模式转变为多进程管理模式。企业管理涉及人力资源、物资、财务、战略、计划、生产、市场营销以及组织与流程等方面。教育出版业企业的主业基本都有教材教辅,该类图书的内容生产和图书印制规模通常较大,迫切需要提质增效。通过引入或升级信息化管理系统,采用智能化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协同工作,提升管理效率和质量。
三是创新营销模式,从传统的广撒网营销模式转变为精准化推送模式。教育出版行业读者群体有明确的教育需求,提高供需匹配度能促进单品影响力和投入产出比。借助社交媒体平台建立品牌形象和提高知名度,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根据读者需求进行精准推送和个性化定制,精准投放广告和推广活动,拓宽市场覆盖范围,提高市场的精准度和效果。
四是创新服务模式,从传统的重人力服务模式转变为重资源服务模式。例如,开发在线课程,为用户提供便捷、高效的学习资源;利用教育平台提供远程辅导、能力测评等多样化的教育服务。提升用户满意度、忠诚度和复购率,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
教育出版业新模式的产生,提高了行业的整体效率,丰富了产品形态和服务内容,开辟了新的市场增长点,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和行业整体价值。
激发出版、产品、服务、生态新动能
新动能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和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力量,教育出版业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催生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新引擎,产生新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驱动力。
一是创新引领,打造核心出版优势。教育出版业应加强科技应用投入,通过技术革新推动教育出版内容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开发更具互动性和个性化的教育软件产品和教育知识服务产品。同时,要积极探索教育出版企业与高科技企业的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内容和技术的联合优势,持续引入先进技术和最新工具,共同研发科技含量更高的新型教育出版产品。
二是数据驱动,提供精准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强调数据在决策、运营、服务中的核心作用。教育出版业可以通过收集和分析用户数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在线教育平台用户的学习行为、风格、习惯和兴趣,构建用户画像,为决策和策划提供参考。还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教育出版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分析和挖掘,为用户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学习建议和推荐资源,进行推送资源和师生需求智能匹配,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提供精准教育服务。
三是跨界融合,构建教育产品和服务生态圈。教育出版企业可以与人工智能企业合作,开发智能学习平台和个性化教育产品;与大数据公司合作,建立数据分析系统,提升用户需求洞察和市场响应能力。教育出版业可以从产业层面与其他产业领域进行合作,如与艺术、旅游等产业融合,共同构建新的教育产品和服务生态圈。
需要注意的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依赖新产业、新模式和新动能三者的合力推动,三者的生成和发展也需要新质生产力的支撑和引领。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其发展的目标都是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从而赋能教育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共同构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和新引擎。
当前,我国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的进程正在加快,教育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我们要深入了解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实践要求和实践路径,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推动新质生产力在教育出版业新的细分未来产业、新的发展模式和新的发展动能方面充分渗透发展。只有充分把握教育出版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意蕴和实践模式,以实践验真知,以真知促实践,才能推动教育出版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作者单位:广东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