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著名国际旅游胜地,桂林享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称。为解决桂林民俗文化旅游资料英译中存在的问题,现从跨文化视角出发,对桂林民俗文化旅游资料英译中的文化差异、翻译策略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认为译者自身要具备良好的跨文化意识,要考虑目标语受众的文化背景,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从而译出高质量的译文,使目标语受众在旅行过程中有更好的体验。因此,在桂林民俗文化旅游资料的英译实践中,译者要更加注重跨文化因素,以此来提升翻译的质量,实现跨文化交际,促进桂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座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桂林不仅拥有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吸引着全球各地的游客,为游客带来了独特的旅游体验。外国游客在桂林可以欣赏壮美的自然景色,还可以深刻感受桂林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和当地的风土人情。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民俗文化,应同样受到充分保护和弘扬。
桂林的民俗文化旅游包括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外国游客体验中国民俗文化的不二选择。例如,参观少数民族古村落,游客可以实地体验桂林本土生活方式;参加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如壮族“三月三”、苗族的“苗年”和瑶族的“盘王节”等,游客能够亲身体会当地的文化习俗;游客还可以在靖江王府、七星公园游玩,探索桂林历史文化。这些活动都反映了桂林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让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关注桂林本土的民俗文化。
翻译是多种不同文化间的桥梁,为让外国游客获得良好的旅游体验,译者需保证民俗旅游资料翻译的质量。旅行社或者旅游官网中高质量的译文不仅能让外国游客对桂林产生良好的印象,也可以进一步推动桂林旅游业的发展。由于中西方文化在各个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译者在进行桂林民俗文化旅游资料英译时会遇到不同的困难。本文将从跨文化的角度出发,对桂林民俗文化旅游资料的英译进行探讨,分析其中的文化差异和翻译策略,为从事旅游翻译的译者提供借鉴,以期提高桂林民俗文化旅游资料英译的质量,使外国游客能更深刻地了解桂林民俗文化,从而给他们带来更好的旅游体验。同时,有利于中西方的跨文化交流以及提升桂林旅游的知名度和核心竞争力。
跨文化交际与民俗旅游翻译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分别要遵循一定的语法、语用规则和一定的社会文化规则,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需要遵循不同的规则,只要掌握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社会文化规则,就能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因此,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个人和国家都非常重要。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能够促进国际合作和交流,也能让我们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有望形成世界文化大繁荣的局面。
在《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ion》一书中,Basil Hatim和Ian Mason探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该书的特别之处在于,作者认为翻译不仅要关注语言文字的转换,也要关注社会文化、语境以及交际目的的影响。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跨文化交际和翻译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跨文化交际翻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译者是否具备跨文化意识。译者要对源语言文化背景有深入的了解,也要对目标语言的社会文化、宗教信仰和价值观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正确识别和处理文化差异,进行适当的文化调整,使得目标语受众更容易理解译文。
旅游翻译包括旅游景点的介绍、旅游指南、旅游网站以及旅游资料等,是一种特定类型的翻译形式,能够给外国游客传递相关景点的信息以及搭建和本地人沟通的桥梁,以满足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并且给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中华传统文化是当今世界种类最丰富、历史最悠久的文化之一,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其构成复杂多样,包括传统节日和习俗、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字、古代科学和技术、历史建筑、历史遗产等,民俗文化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民俗文化的翻译是旅游翻译中相对复杂的部分。民俗是民间风俗习惯,它由一个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约定俗成,在历史的变迁中得以传承。译者在翻译旅游文本中的民俗文化资料时要考虑到以下几点。第一,保持高度的文化敏感性。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译者要对双方文化习俗、价值观念等有所了解,对不同文化的差异保持高度敏感性,以避免译文给目标受众带来误解。第二,确保译文的实用性和可读性。译者要使用简洁恰当的语言,以便游客得到更准确的信息参考。同时,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可以保留源语言文化的特点并展现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而给译文增加可读性。第三,增加译文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旅游宣传手册最主要的目的是吸引游客的目光,译者要通过增加译文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引起游客的好奇。第四,保证译文的适应性和创新性。译者要根据不同的目标群体创作出符合他们需求和喜好的译文,要对特定的文化元素和语言做出适当的调整和创新。
由此可见,译者要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并且还要对中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有深入的了解,能够灵活识别和处理文化的差异,这样才能在翻译中避开文化差异造成的问题。译者自身也要具备较高水平的翻译能力,在翻译旅游文本时找到恰当的翻译策略,揭示中华传统文化中蕴藏的文化内涵,以确保将民俗文化准确地传达给外国游客。
桂林民俗文化旅游资料英译的困境
民俗文化具有多元化和复杂性的特点,它既是悠久历史的沉淀,也是当代社会生活的反映,反映了当地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包括传统节日、传统技艺、嫁娶丧葬、建筑艺术、民族服饰、民族美食以及语言等,受当地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具有独特的民族风采。因此,译者在将民俗文化旅游资料翻译成英文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困难。这些困难既会影响外国游客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准确理解,使外国游客产生误解会,对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产生不良的影响,又会影响旅游文本翻译的准确性,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也不利于桂林旅游经济的发展。
桂林民俗文化蕴含大量独特的文化内涵。但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英语语境中无法找到对应的词汇,很难直接将中文词汇翻译成恰当的英文,这成为民俗文化旅游资料英译过程中的一个主要挑战。桂林民俗文化存在许多蕴含独特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元素,如桂林的节日和建筑,译者仅按照节日或建筑名称的表面含义进行翻译,对于不了解中华文化的外国游客来说,容易造成不便。译者不仅需要保留中华文化的原汁原味,还要选用恰当的词汇把其中独特的民俗文化元素翻译出来,让外国游客能够理解。民俗文化旅游翻译的另一个挑战是不同译者在翻译时采用不同的翻译标准,造成旅游网站或景点中译文的不一致,让外国游客产生疑惑。这就需要相关部门采取一定的措施,将桂林市内的英文景点介绍、旅游网站的英文宣传以及旅游宣传手册等采用统一的标准及策略进行翻译。但是,鉴于桂林的民俗文化特色和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译者在翻译时不能一味地运用同一种翻译方法,要根据桂林民俗文化词汇的内涵选择多种灵活的翻译方法。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看,译者要保证译文中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和谐统一。因此,民俗文化术语翻译的一致性在旅游翻译中尤为重要,如传统美食名称、传统节日名称、景点名称等。保持这些民俗文化术语的一致性不仅不会让外国游客产生误解,也有助于提高桂林旅游行业的标准,提高国际形象,让外国游客产生好感,以此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播。此外,桂林民俗文化中涵盖大量的专有名词、特色语言词汇,具有鲜明的民俗特色,译者难以在目标语言中找到现有译文,或难以正确转换其民俗文化内涵,给翻译造成很大的困难。例如,译者在翻译桂林传统美食“桂林米粉”时会直接翻译成“Guilin rice noodles”,知道桂林米粉这一传统美食的人看到这个英文翻译可以很快了解其内涵,但是对于对桂林民俗文化缺乏认知的外国游客来说,他们对其文化内涵是不了解的。因此,译者需要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让外国游客理解该民俗文化的内涵,进一步推动桂林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
桂林民俗文化旅游资料英译案例分析
印象·刘三姐
《印象·刘三姐》是大型的桂林山水实景演出节目,它是张艺谋“印象”系列的开山之作,开创了中国旅游实景演出的先河。这项声势浩大的实景演出项目成为桂林旅游和文化的亮点,带动了桂林的经济增长。《印象·刘三姐》中蕴含着丰富的桂林民俗文化内涵,向观众展现了桂林的自然景色、当地村民们的劳作生活和当地独有的民族风情。在Visit Guilin:Official Guilin Travel Guide网站和Travel China Guide网站中,“印象·刘三姐”分别被译成 “Impression Sister Liu Show”和“Impression Sanjie Liu”。这两个译文都采用了直译法,保留了民俗文化词语独特的民俗特色。直译法在中国民俗文化词语翻译中的使用,能一定程度满足游客的好奇心和需求,可以帮助游客更清晰地透视中国文化的内涵。通过上下文语境可以看出,这两种译法都可以表示“印象·刘三姐”,但两种译文表达可能会让外国游客浏览网站时误以为是两个不同人物的实景演出。因此,如果当地相关的管理部门能注重旅游网站中旅游资料英译的统一性,将能有效地避免外国游客产生误解。
壮族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贵州等地。壮族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最早在宋代的文献中是用“撞”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一用“僮”字,直到1965年10月12日,才采用“壮族”一词。“壮族”有不同的翻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壮族”被称为“Zhuang ethnic group”;在Travel China Guide网站中,“壮族”多被称作“Zhuang nationality”;在百度百科中,“壮族”的英译是“Bourau”;而其他旅游宣传手册上则被译为“Zhuang Minority”或“Zhuang ethnic minority”。由上述可知,壮族的英文译法大致统一,但如果在旅游宣传文本中使用Bourau时,应该加以注释。布洛陀是壮族先民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人物,是创世神、始祖神和道德神,Bourau的译文由此得来。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外国游客并不了解布洛陀,因此,译者在进行旅游文本英译时应该采用“音译加注释”的翻译策略,不仅让外国游客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也可以让外国游客对桂林民俗文化有更深的了解。
三月三
三月三民歌艺术节是广西重要的民族文化标签。“三月三”一词在旅游翻译中属于民俗文化负载词,承载着民俗文化信息和内涵,反映了特定民族的生活文化和历史传统。三月三有不同版本的翻译,如“Zhuang Song Festival (San Yue San)”“Sanyuesan Festival of Zhuang People”“Zhuang Nationality Song Festival”以及“Lunar March 3 Festival”等译法,虽然外国游客能理解这些译法的字面意思,但无法理解其中的节日内涵。文化负载词在英语语境中没有对等的词语,在这种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译者要注意使用注释的翻译策略。例如,Lunar March 3 Festival采用的是直译的方法,外国游客看到的只是“农历三月三节”这个表面意思,但他们不了解这是什么类型的节日,因而会失去兴趣。译者在翻译时要采取“直译加注释”的方法,将“三月三”翻译为Lunar March 3 Festival(a national song festival of Zhuang minority),这样不仅可以确保外国游客对三月三民族节日内涵的理解,也可以保留原语言的民族特征,将桂林民俗文化更好地传播和弘扬。
龙脊梯田
龙脊梯田位于桂林龙胜各族自治县,是该地区壮丽的农业文化遗产。龙胜属于丘陵地形,壮族和瑶族人民共同修建了龙脊梯田,为龙胜陡峭的山地提供了别样的水稻种植方式。每年春季和秋季是最适合游览的时机,游客们可以在梯田上徒步旅行,欣赏独特的自然风光,也能了解当地的农耕文化。译者要想准确翻译龙脊梯田存在一定困难,桂林旅游网站中有三个翻译版本,分别是Dragons Back Rice Terraces、Longsheng Rice Terraces和Longji Rice Terraces。这三个版本的译文在原语读者看来,能反映龙脊梯田在汉语语境中的独特性以及在桂林的标志性地位,但对桂林民俗文化缺少认识的外国游客会一头雾水,什么是“Longsheng”和“Longji”?“dragon”在西方语境中代表着邪恶,为什么要去看“dragons back”?因此,为了减轻文化差异,让外国游客了解“龙脊梯田”的文化内涵,可以采用“音译加注释”法,将以上三个版本进行整合翻译成Longji Rice Terraces (rice terraces in Longsheng, Guilin, it looks like loongs backbone),这样处理可以让外国游客一眼就看出该景点的地理位置以及特点,而且也没有使用“dragon”一词,避免因双方文化背景和差异而造成误解。
油茶
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北部,空气潮湿、冬季寒冷,受气候影响,桂林当地居民尤其爱喝油茶。桂林的油茶是由茶叶、生姜、大蒜混合捣制而成,生姜和大蒜辛辣的口感可以驱寒祛湿。此外,喝油茶还能提神醒脑、促进消化、降低血脂以及增强免疫力。桂林的油茶不仅是一种传统特色美食,更是桂林当地居民生活方式和当地民俗文化的体现,桂林的油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在Top Guilin Travel网中介绍“油茶”是采用了直译法,翻译为“Oil Tea”。这个译法简洁明了,但是没有体现出“油茶”这一桂林传统美食的文化内涵。由于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外国游客看到这个译法,首先想到的是往茶里面加橄榄油或者花生油,外国游客会觉得这可能是桂林的“黑暗料理”,便不会有去尝试的欲望。而在新华网中,油茶则被译成了“Chinese coffee”,采用了直译加类比的方法。这个方法常见于旅游翻译处理文化负载词或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因为油茶和西方的咖啡有相似的功能,译者将桂林的油茶和西方的咖啡进行了类比,所以a13c2f0d845b389ded5ca392baf1e07f将“油茶”翻译成“Chinese coffee”既保留了源语言词语,又有利于外国游客理解桂林油茶的文化内涵。
在跨文化视角下,译者将桂林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料进行英文翻译,不仅是将两种语言进行转换,更是将两种不同的文化进行传递,这也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之间的交流。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中,翻译起着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搭建沟通桥梁的作用。因此,翻译不仅要考虑语言文字的使用,更要考虑跨文化因素。译者要对桂林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料有充分的理解,还要考虑译文是否和外国游客的文化背景有高度的相似性,以及外国游客对该译文的接受程度。民俗文化旅游资料的翻译能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游客更了解我国民俗文化,在旅游过程中感受我国民俗文化的魅力,促使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译者在培养自身翻译能力的同时,更要提高跨文化意识,以便翻译出更高质量的译文,促进桂林旅游业的发展。翻译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存在许多挑战。但只要相关管理部门对译者的能力进行考核,加强对旅游文本译者的指导,使译者具备跨文化意识,找到恰当的翻译策略,进行适当的文化转换,桂林的民俗文化就能走向世界,从而让世界更全面地了解桂林民俗文化,了解中国文化,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
2022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民俗旅游资料汉英平行语料库的构建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22KY0218)。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