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是历史发展的印记,是社会文化、民族精神的承载体,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目前,我国全面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物保护意识,践行落实文物保管和陈列工作,对推进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和继承有着重要意义。现以文物保护意识概念、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作用为切入点,从意识层面、行为层面以及工作层面对如何体现工作人员文物保护意识进行了分析。
文物是国家发展的见证者,是民族文化的承载体,是推进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文物作为历史发展中遗留的不可复制资源,一旦丢失或毁坏将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当前,文物保管工作主要依赖政府建设的博物馆,并基于博物馆工作人员践行文物保管和陈列工作,博物馆工作人员文物保护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文物保管的质量。因此,强化文物保护意识成为提高文物保管质量的重要研究课题。
文物保护意识概念及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作用
文物保护意识概念
文物作为文化的承载体,具有重要传承价值。文物保护即是从文物具有的文化价值层面进行科学保管和收藏,并基于社会发展需要,通过陈列方式,促进社会群众对文物的了解和关注。文物保护意识,即对文物具有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高度重视,并采取和进行一系列保护措施。文物保护意识影响了文物保护工作的进行,而文物保管和陈列工作则从侧面映射了文物保护工作者保护意识的高低。为此,做好文物保管和陈列工作,需尤为注重增强工作人员的文物保护意识。
文物保护意识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作用
第一,减少对文物二次损害。文物保护工作与社会一般事物的保管工作不同,需要从环境、温度等层面综合考量文物材质、材料适宜性,是一项集保管、研究、修复和陈列等于一体的技术性工作。如果工作人员不具备文物保护意识,在工作中采取随意处置和保管的方式,将对文物造成二次损坏,从而造成国家宝贵资源的重要损失。
第二,避免重要资源丢失。事实上,文物保护意识就是一种工作职责和责任意识,要求工作者以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做好文物保管和陈列工作,并配合社会发展需要做好文物展示。相对而言,文物保管和陈列工作是较为烦琐的工作,藏品信息采集整理、信息核对、文物日常养护,为展览、交流、宣传提供展品,以及文物入藏都是其基本工作。如若工作者缺乏文物保护意识,极易造成文物损坏和丢失,将给国家和地方政府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第三,推进了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文物是历史发展的遗存,是我国优秀文化的载体,是推进社会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强文物保护,可以为开展历史、社会发展等研究提供支撑和帮助,促进了我国文化的完善。而对具有文化价值的文物进行研究的前提,是最大限度地保留和保持文物完整性,也就是需要工作者具备文物保护意识,采取科学方法对文物进行保管和陈列。
文物保管和陈列过程中工作人员文物保护意识缺乏表现
文物保管和陈列不到位
文物质地和工艺等的不同,需要文物保护工作者采取不同方式进行保管和陈列。例如,注重环境上的差异、光照上的选择以及陈列方式上的区别等。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工作者对文物的保管和陈列较为随意,应该从文物库房到陈展空间布局的设计,从文物的库房储藏柜架到文物展柜微环境的控制,按照文物的不同种类、不同材质特点一一考虑,让文物陈列不仅从视觉上满足观众的需求,还能兼顾文物保护的要求,如文物对温湿度、光照、紫外线、空气质量等的要求。
忽视新技术、新方法的学习
文物作为重要的国家资源,加强文物保护、研究和展示利用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据此,出台文物保护政策、引入文物保护技术、研制文物保护设备,并广泛应用于博物馆和文物展馆。但经调查发现,工作人员缺乏对新技术的了解和应用,依然沿用传统方式和方法。近年来,预防性保护的理念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恒定的环境是延长文物寿命的基础。在文物库房及陈列展室设置过渡间、为文物定制恒温恒湿储藏柜架、恒温恒湿展柜等,以控制较小的环境抑制文物病害的发生。可以在陈展照明中使用冷光源、适时地调整光线和灯光对文物的照射角度等。
文物保护意识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体现
意识层面
文物保管和陈列工作开展以文物工作者具备文物保护意识为前提。
第一,对内加大文物保护意识培训工作。开展业务培训,让文物工作者了解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学习不同材质、不同时期文物保护方法。另外,对文物保管和陈列中有损文物的行为进行辨识、了解和学习,如了解手与文物直接接触对文物的损害和影响,并注重开展正确操作方法培训。
第二,吸纳文物保护专业技术人员的加入。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文物保护及陈列展览是一件专业技术性极强的工作,不能仅凭工作热情去干,应该委托高校培养或者引进文物保护与修复或陈展等专业的技术型人才参与保护工作;还可以让本馆的人才“走出去”,到一些文物保护工作和陈列展览做得好的综合性博物馆,以跟班学习或进修的方式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技能,获取更多文物保管和陈列经验,以便更好地胜任文物保护与陈列展览工作。
第三,做好文物保护宣传工作。文物作为社会的公有资产和资源,只有社会群众积极参与文物保护工作,才能使承载着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文物实现长久保存。在文物展览馆、博物馆、文物陈设柜等地增加语音广播设备,播放文物保护内容,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使每个公民都意识到保护文物的重要性,使文物保护工作成为社会群众应承担的责任。
第四,做好管理和监督工作。意识是人的个体思想,具有不可窥见性。从制度层面,增强对工作人员文物保护意识的约束,推动其真正做好文物保管和陈列工作。例如,加强文物保管和陈列巡视要求和频次;要求工作人员对游客的文物触摸、拍照等行为进行制止;要求工作人员加强文物保管和陈列区卫生打扫、温湿度监控、光亮调节等工作,从细节处做好文物保管和陈列工作,由此体现文物工作者的文物保护意识。
行为层面
意识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对于文物保管和陈列工作,需从实际工作中增强文物工作者的文物保护意识。
第一,做好文物保管和陈列防霉、防虫工作。严格控制文物保管和陈列环境,从保持环境整洁、干净入手,及时清扫游客游览过程中遗留的生活垃圾,及时擦除游客在展柜中遗留的“印记”,杜绝恶劣环境对文物的慢性侵蚀。防虫工作是文物保管和陈列中尤为重要的工作,尤其是布艺、纺织品和木制品,需做好防虫工作,如喷洒、放置防虫剂等。需要注意的是,在喷洒和放置防虫剂的过程中,需采用天然且经过特殊工艺处理的防虫剂,避免其中的化学成分对文物造成侵蚀和腐蚀。
第二,做好文物养护和修复工作。文物保护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文物价值的挖掘和利用。保持和保证文物的本身样态是实现文物价值研究工作的前提。具体到文物保管和陈列工作中,需要工作者加强文物的日常养护、巡视和检查工作。养护工作包括除尘、除湿、防虫等一系列工作;检查工作是检查文物在展览和移动过程中有无破损现象出现。需要注意的是,若在巡视和检查过程中发现文物存在破损,需及时进行修缮处理,综合运用文物专用防护剂、修缮工具,基于文物纹理、样式、材质等采取科学修缮方法。
第三,采取现代化监管措施。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在各工作领域的普及运用,既推动了原有工作形式的改变,又促进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增强文物工作者文物保护意识,做好文物保管和陈列工作,需要文物保护工作者加强新技术、新设备的运用。例如,将智能监控、检测、温湿度感知技术和设备等安装在文物保管和陈列环境中,通过观察数据和数值的变化,实现增温、降噪等处理。另外,需加强虚拟成像技术学习和应用,对于对环境、温度、湿度有着较高要求且不宜展览的文物,通过虚拟成像技术实现与游客的近距离接触,这样既可实现文物展览,吸引游客,又可实现文物保护。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掌握多种文物保护方法,才能切实做好文物珍藏、保管和陈列工作。
第四,具备较强执行力。对于文物保护工作来说,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够减少对文物的二次伤害,杜绝文物丢失现象的发生。在实际工作中,文物保护工作者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掌握文物展出数量和展出形态,若发现文物摆放位置出现移动,应及时检查文物是否有损坏。同时,应对文物进行干燥、卫生清洁等处理,去除隐形遗留物质,如汗液、皮肤组织等,以将文物受损程度降到最低,从而加强对文物的保护。
工作层面
首先,严格按照文物保护规章推进文物保管和陈列工作。文物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一种历史发展的遗留物质,其材质和制作工艺等的不同,使其在保管和陈列过程中有着细微差别。例如,青铜器文物在保管和陈列过程中,需将展馆温度控制在20℃,将湿度控制在50%—60%,避免温度过高使青铜器发生氧化,湿度过高导致青铜器发生霉变,湿度过低导致青铜器发生脆化。另外,青铜器质地相对较脆,一旦在移动过程中发生碰撞,易导致青铜器表面的花纹和装饰物脱落、破损。纺织文物的管理相对于青铜器文物保管和陈列有着一定差别。环境方面,除要做好防尘清洁管理外,温度和湿度方面,需将温度控制在15℃—20℃,室内相对湿度要控制在55%—65%,且要将其放在密闭环境内,避免阳光直射,此外,要做好防霉、防虫等工作。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文物保管和陈列工作者需掌握文物属性、特质和保管方法,采取“区别对待”的方法做好文物保管和陈列工作。
其次,需具备高度责任感。在文物保管和陈列工作中,文物工作者的责任意识对做好文物保管和陈列工作至关重要。文物工作者的责任意识,一方面,体现在对待文物保管和陈列工作认真负责,能够按照工作要求配合展馆做好文物清洁、保管和陈列;另一方面,体现在始终能够从文物保护层面考虑,敢于并能够阻止有损文物的行为,并对其进行文物保护宣传教育。因此,文物展馆管理人员需对工作人员加强责任教育、使命教育,除组织学习和进行培训外,还可通过制订激励制度、完善监督制度,激发文物工作者积极性,增强文物工作者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后,做好保障工作。文物保管和陈列工作,不仅需要大量人力资源,而且需要大量资金和设备。因此,需要采取更为科学、安全和有效的文物保护方式。例如,引入恒温恒湿控制系统,空气净化器、防水防火系统和文物专用展示柜、托盘等。另外,在进行文物保护工作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积极获取政府支持,结合展馆文物资源出台相关文物保护规定,从而为工作人员践行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保障。同时,政府对于展馆文物保护工作要起到带头作用,给予政策保障的同时,要给予资金方面的支持,为展馆做好文物修缮、修复和展出提供全面支撑。一方面,展馆要加强与企业合作,打造基于文物命名的建筑物、游览景区等,提升文物影响力,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社会群众力量,面向群众征集文物保护意见、文物陈列建议等,让更多人参与文物保护工作,真正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教育层面
为了进一步提高公众对文物保护的认知度和参与度,教育工作是不可或缺的。首先,应在教育系统内加强对文物保护知识的普及。从基础教育开始,将文物保护的理念融入课程体系,让学生了解文物的重要性,学习文物保护的基本方法。同时,在高等教育中,可以设立与文物保护相关的专业或课程,培养更多专业人才,为文物保护事业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其次,各类博物馆和文物展览机构应积极开展公众教育活动。通过举办讲座、展览、互动体验等方式,让公众更直观地了解文物的历史背景、艺术价值以及保护的重要性。同时,可以组织志愿者参与文物的日常养护和管理工作,让公众亲身感受文物保护的艰辛与意义。
总而言之,文物作为历史发展的见证者,作为民族精神和文化的承载体,是重要且宝贵的资源。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对开展和进行文物研究工作有着重要意义。所以,需通过增强文物工作者文物保护意识,不断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有意识、有目的、有方式地对文物工作者进行责任教育、技能培训和规章制度学习,而且要通过社会力量的介入,科学推进文物保护工作。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文物保管和陈列工作高效开展。
(作者单位:武威市雷台汉文化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