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竹文化传新韵 匠心筑梦展未来

known 发布于 2025-09-10 阅读(243)

空竹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文献梳理、实地调查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可以充分认识空竹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价值、面临的挑战及其发展路径。空竹文化蕴含独特的艺术价值、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但当前面临传承断层、创新不足、推广受限等困境。现提出构建多元传承体系、深化文化创新、拓展传播渠道等优化建议,旨在促进空竹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空竹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民间体育文化的瑰宝,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空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入探讨空竹文化的内在价值,分析其传承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路径,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空竹文化的精神内核

艺术价值:动静之美的和谐统一

空竹艺术凝聚着中华传统美学精髓,静态之美体现在器物本身的造型设计中。传统空竹以桐木为材,辅以竹片制作而成,器形浑圆饱满,比例协调,纹饰典雅,如图1所示。制作工艺精湛细腻,既要保证器物重心平衡,又要兼顾美感与实用。

现代空竹在传承传统造型的基础上,融入新材质、新工艺,造型更加丰富多样,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展现了新时代审美的独特魅力,如图2所示。

动态之美蕴含在空竹表演的节奏韵律中。空竹在抛、转、甩、绕等基本动作中形成独特的旋转美感,表演者操控绳索,使空竹在空中划出优美的轨迹,如图3所示。高难度动作如“蝴蝶穿花”“金龙探爪”既展现惊险刺激之美,又呈现柔美婉转之韵。表演过程中,空竹的呼啸声与表演者的肢体语言相互呼应,构成了视觉与听觉的完美融合,形成独特的美学意境。

教育价值:身心发展的完美载体

空竹运动对习练者的身体素质提出全面要求,需要协调运用上肢力量、腰腹核心力量和下肢爆发力。在习练过程中,表演者需要保持正确的身体姿态,通过反复练习增强肌肉力量和身体灵活性。长期坚持练习不仅能提高身体协调性,还能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对青少年的体能发展和身体姿态的矫正具有积极作用。

空竹运动对心理素质的培养同样意义重大。习练者需要保持高度专注,在动作练习中培养耐心和毅力。面对失败挫折时,需要不断调整心态,总结经验教训。团体表演中,习练者之间默契配合,既能增强团队意识,又能培养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空竹习练过程所培养的专注力、意志力和团队精神,对青少年的性格塑造和心理健康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社会价值:情感交流的纽带桥梁

空竹文化在传统节庆活动和民间游艺中扮演重要角色,是维系社区情感联系的重要媒介。社区空竹表演常见于庙会、元宵节等传统节日,既丰富了节日文化内涵,又为居民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空竹爱好者自发组织的表演队伍和交流活动,促进了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群体间的沟通理解,增强了社区凝聚力。

空竹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彰显独特魅力,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世界各地的文化节、体育交流会等场合中的空竹表演,吸引了众多国外观众的关注,引发了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空竹文化的对外传播,不仅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还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空竹表演团体走出国门,在世界各地巡演交流,搭建了中外民间文化交流的桥梁,增进了国际友好往来。

空竹文化的传承考量

传承主体断层:年轻一代参与度低

空竹文化传承面临着严重的代际断层问题,年轻一代对传统空竹文化的参与热情持续下降。调查数据显示,当前空竹艺术从业者和爱好者中,50岁以上人群占比超过70%,35岁以下青年群体仅占15%左右。在城市社区的空竹活动中,参与者以退休老人为主,中青年人群参与率不足10%。传统的师徒传承模式逐渐瓦解,许多老艺人面临着无人继承技艺的窘境。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活节奏加剧、娱乐方式多样化等因素,使年轻人难以静下心来投入大量时间学习空竹技艺,导致传承出现断代危机。

青少年对空竹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普遍不足,空竹文化传承缺乏系统的引导和培养机制。教育体系中缺少空竹文化的专门课程,学校社团和兴趣班开设率低,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家长对空竹运动的安全性存在顾虑,且担心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愿支持孩子参与。职业发展前景不明朗也是重要影响因素,空竹表演难以形成稳定的职业发展通道,缺乏相应的职称评定和专业认证体系。年轻人在择业时往往倾向于更有发展前景的领域,导致空竹文化的专业人才储备不足,传承力量持续弱化。

创新动力不足:传统形式难以适应现代需求

空竹文化在传承过程中过分强调技艺原生态保护,创新意识不足,难以满足现代受众的审美需求和参与诉求。传统空竹表演形式单一,表演套路固化,缺乏与现代艺术元素的融合创新。表演音乐仍局限于传统曲目,舞台编排方式陈旧,难以吸引当代观众。器材制作工艺和材料选择仍沿用传统方式,未能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提升产品性能和用户体验。在教学方法上,依然沿用“口传心授”的传统模式,缺乏科学化、标准化的教学体系,影响学习效果和推广效率。

空竹文化的市场化运作水平低,产业链发展不完善,缺乏持续的创新动力。空竹表演市场规模小,商业价值挖掘不足,从业者收入水平较低,难以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空竹器材的工业化生产体系尚未形成,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品牌意识和创新设计;文创产品开发不足,未能有效转化空竹文化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产学研合作机制缺失,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度低,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支撑不足;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优秀创新成果得不到有效保护,打击了创新积极性。

传播渠道受限:推广方式单一落后

空竹文化的传播仍以传统展演和口耳相传为主,未能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扩大影响力。传统媒体对空竹文化的报道多停留在一般性活动介绍,缺乏深度挖掘和系统策划。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空竹文化传播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专业性不足,难以形成持续影响力。数字化传播资源匮乏,缺少优质的图文、视频等多媒体内容,影响传播效果。各地空竹文化传承基地之间信息互通不畅,优质资源难以共享,制约了整体传播效果。

推广方式缺乏创新,难以适应不同群体的接受习惯和传播需求。宣传活动形式单调,多以静态展示和简单表演为主,互动性和体验感不足。推广渠道布局不合理,过分集中在老年群体聚集的场所,忽视了年轻人的活动空间。跨界合作不足,未能有效借助其他文化艺术形式和商业领域的传播平台。国际传播能力薄弱,缺乏专业的对外文化传播团队,难以突破语言和文化障碍,影响了空竹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对空竹文化传播的支持力度不足,缺乏系统规划和持续投入,难以形成长效推广机制。

空竹文化的发展维度

构建多元传承体系: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并重

将空竹文化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实现系统化、规范化传承。在中小学体育课程中开设空竹特色课程,编写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教材,设计科学的教学进度和考核标准。鼓励高校开设空竹文化相关专业课程,培养专业研究人才。通过举办校园空竹文化节、空竹竞技比赛等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空竹项目奖学金制度,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学生参与空竹文化研究和创作。组建校园空竹社团,培养学生骨干力量,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设立空竹文化研究基地,整合高校科研资源,深化理论研究,为空竹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学理支撑和智力支持。加强校际交流,通过联合办学、课程共享等方式,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完善社会教育体系,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传承网络。依托文化馆、社区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设立空竹文化传习所,定期开展培训活动。建立空竹文化传承人认证体系,设置不同等级的技能评定标准,提供职业发展通道。支持民间空竹艺术团体发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保障团体运营和艺术创作。在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设置空竹活动专区,配备专业指导员,为市民提供便利的习练场所。开展“空竹进社区”活动,组织老艺人进行技艺展示和教学指导,促进代际交流。建立空竹文化志愿者队伍,发挥群众力量,扩大传承覆盖面。设立空竹文化产业园区,整合表演、培训、器材制作等产业链条,形成良性发展生态。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制定行业标准,规范市场秩序,维护从业者权益。

深化文化创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发展

推动空竹艺术形式创新,提升艺术表现力和观赏性。运用现代编导理念重构传统表演形式,融入舞蹈、杂技、戏剧等艺术元素,创作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型节目。引入现代音乐元素,创作富有节奏感和动感的表演配乐,增强艺术感染力。利用现代灯光、音响、舞美技术,打造沉浸式表演空间,提升观众体验。开发具有故事性、情节性的空竹主题剧目,赋予表演更丰富的文化内涵。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改进空竹器材,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提升产品性能和美感。建立产品研发中心,运用3D打印、智能传感等技术,开发智能化空竹产品。设计符合不同年龄段、不同技术水平使用需求的系列器材,扩大用户群体。建立创新工作室,为优秀艺术家提供创作平台,鼓励艺术探索和实验。

推动空竹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激发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培育空竹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创产品。建立空竹主题文化园区,集表演、体验、培训、研发、展示于一体,打造文化旅游新业态。发展空竹演艺市场,培育专业表演团体,开发商业演出项目。建立空竹文化产权交易平台,规范作品版权交易,保护创新成果。设立空竹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为创新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技术创新联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开展空竹文化品牌建设,培育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发展空竹教育培训产业,建立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开发在线教育课程。建立空竹文化产业大数据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拓展传播渠道:新媒体技术的创新应用

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扩大空竹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建设空竹文化数字资源库,收集整理历史文献、技艺档案、表演视频等资料,实现数字化保存和在线共享。开发空竹文化专题网站和移动应用,提供资讯、教学、交流等一站式服务。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空竹文化数字体验项目,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空竹魅力。制作高质量的空竹文化纪录片、动画片、短视频等内容,通过各类媒体平台传播。建立空竹文化自媒体矩阵,培养专业内容创作团队,持续输出优质内容。利用大数据分析受众需求,精准投放传播内容。开展网络直播活动,实现表演、教学、互动的实时在线传播。建立空竹文化社群平台,促进空竹爱好者交流互动,形成网络传播新生态。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空竹文化的全球影响力。建立多语种空竹文化传播平台,突破语言障碍,扩大国际受众。组建专业的对外文化传播团队,加强国际传播内容的策划和制作。与国际文化机构合作,在海外举办空竹文化展演活动,扩大国际影响。参与国际文化节、艺术节等活动,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开展国际空竹文化交流项目,促进中外艺术家互访切磋。建立国际空竹文化研究网络,推动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开发适合国际市场的空竹文化产品,拓展海外市场。利用海外华人社区网络,建立民间文化传播渠道。加强与国际媒体合作,提升空竹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当前,空竹文化的传承发展需统筹利用现代教育体系、技术手段和传播方式。在教育体系建设方面,将空竹文化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建立社会教育网络,形成多层次传承格局;在文化创新层面,运用现代科技改进器材性能,融合多元艺术形式丰富表现力,发展文创产业激发市场活力;在传播渠道拓展方面,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扩大文化影响力。未来,空竹文化的发展应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理念,强化理论研究,完善传承机制,创新传播方式,着力推进空竹文化数字化建设,深化产学研合作,培育文化品牌,构建产业生态。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标签:  空竹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