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价值建设中彰显文博力量

known 发布于 2025-09-10 阅读(352)

博物馆是我国历史文化的见证基地,也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播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现如今,如何保护好文物显得尤为重要,而作为基层文物管理的主要承担者,博物馆在文物保护中发挥着重大作用,记载了社会主义的革命历程。现就博物馆的文物保护职能,简要阐述博物馆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参观国内外知名博物馆,并强调:“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是一所带着神秘色彩的“学校”,它承载着历史、凝结着记忆,蕴藏着中华民族千年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个精彩故事,不断吸引人们前往,打开“探知”的门锁,了解历史、传承文化。近年来,“博物馆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透过斑斑文物感受中华传统文化,感悟文脉流淌。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中,为人民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丰厚滋养,成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重要的宣传阵地。因此,加强文物工作,发挥博物馆事业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价值和意义至关重要。本文将围绕博物馆的职能职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博物馆的核心价值、博物馆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三个方面,探讨博物馆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博物馆的职能职责

博物馆是服务社会发展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通过征集、保护、研究、展出文物,向公众开放。由此,可将博物馆的职能简括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博物馆的基本职能,即收藏、保护、研究文物。博物馆通过考古、没收、民间捐赠等方式获取文物,对损毁的文物进行保护性修复,经过严格的建档程序入库,对文物进行收藏和保护,使历史遗产得以保存。此外,博物馆的专家学者通过深入研究文物,旨在为文物的保护和收藏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环境条件,并精准阐释文物所具有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第二,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是其生命意义所在,博物馆作为保护、展示文化遗产和自然遗迹的文化机构,通过解读和延伸教科书、保存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以及传播和弘扬先进文化等方面发挥自己的社会教育职能。博物馆不仅是保护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场所,还是具备深厚底蕴的社会文化机构,为文化建设服务,旨在满足大众需求,服务社会各阶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博物馆的核心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坚实的现实基础,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任务。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上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精髓,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容和实践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生的强大力量”“必须全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培育和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融入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博物馆的核心价值理论认识

博物馆承担着收藏、保护、研究文物的基本职能,是保护、展示文化遗产和自然遗迹的文化机构,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的形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博物馆里的每一件文物和标本都承载着历史长河中某一时段文明成果的丰富、辉煌和灿烂,也记录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和自然历史的足迹,构成了博物馆开展各项活动的物质基础。而深入研究藏品则是博物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凸显文物中隐藏的历史价值,博物馆也才能更好地起到传承、教育和启示的作用,传承悠久文明,弘扬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博物馆核心价值间的关联

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因此,在博物馆的长远建设中,要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解决“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什么方向发展”的根本问题,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助推和铸就人才队伍建设与业务建设,打造一支“政治强、精本职、通相关、善管理、会当家”的文博专业人才队伍,从而充分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播功能,彰显博物馆在社会服务中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而博物馆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正能量及提供丰富精神产品的重要文化阵地,要充分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利用馆藏的“文化底蕴”,让文物“说话”,提升教育活动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推动共建共享,引领社会风尚,使“在博物馆里读中国、看中国”成为现实与热潮,让公众更好地认识、了解和感悟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耕群众心里,进一步厚植家国情怀、振奋民族精神,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博物馆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精神实质的高度凝练及抽象概括,而文物则记载和标识了历代王朝的制度变革、意识变化、历史变迁,是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传承载体。因此,博物馆作为集历史、文化、科学、艺术、自然标本等实物收藏、研究、展示与教育于一体的阵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博物馆这一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应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值得深入探讨。

学术性研究提炼出文物藏品的丰富历史文化

每件器物背后的历史故事都关乎古代社会的历史变迁过程,都承载着深刻的历史内涵。只有将文物收集、整理后进行深度研究,认清“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有什么特点”“我有什么历史意义”,才能将其记录的历史和事件一一呈现,挖掘其积淀的历史文化,将核心价值以物的形式予以体现。而博物馆作为文物保护的重要机构,在传播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为此,文物保护的学术研究任务不仅限于各大院校举办的学术论坛上,博物馆内的专家学者们同样肩负着研究人类发展进步史的责任。从这点讲,每件器物都承载着丰富的内涵,亟待博物馆里的专家学者们进行深入且细致的研究。

1.探究文物的历史背景及分布范围

文物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和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它不仅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还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有助于我们理解各个时代的兴衰与变迁。通过研究器物的制作材质、制作过程、制作方法、保存方式和运用方向等,推断出器物的生产年代与主要用途后,进而可以探究器物的分布范围和文化类别,同一时期的文物之间必然存在内在联系和传承脉络,有助于界定同一种文物的分布范围。文物的分布按照不同时期进行分类,可分为古代文物、近现代文物、革命文物。古代文物涵盖了从史前时期到封建社会的各类遗存,包括石器、陶器、青铜器、玉器、漆器、纺织品等,这些文物不仅是当时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也是文化和艺术的象征。例如,两汉时期的青铜器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纹饰,展现了当时高度发达的铸造技术和审美水平,而汉代的丝绸,也以其细腻的手感和丰富的色彩,成为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重要商品。近现代文物主要反映了工业革命以来的社会变革和技术进步。这一时期,文物种类繁多,包括近代工艺品、文献资料、照片、邮票等。这些文物记录了人类社会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反映了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革命文物特指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著名人物相关的文物。它们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和教育价值,是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例如,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的红军长征路线图和重要人物的相关手稿等,都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文物的分布还可以按照区域进行分类,不同地域的文物呈现了各具特色的文化风貌。例如,中原地区的文物以夏、商周至两汉时期的青铜器、汉唐时期的壁画和雕塑为主;边疆地区的文物则更多地反映了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此外,还可以根据自然地理的相对位置进行划分,如南方与北方、东部与西部等地域分类。

2.探究文物的材质、工艺制作及时代

文物器件可分为古石器、陶瓷器、青铜器、杂项等类别。其中,古石器依据其石质加工方式,即是否为人工打制或磨制,被划分为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陶瓷器时代涉及绞胎器的渊源、绞胎器与绞釉器的区别;青铜器是中国公元前16世纪以前的早期铜器,主要分布在四个地区,其年代最早者为公元前4500年。早期铜器的发展,经历了公元前4500—前2500年尝试冶炼各种原始铜合金的发生期,公元前2500—前2000年以红铜为主的发展期和公元前2000—前1600年以青铜为主的成熟期。我国古代青铜器主要起源于西北地区和中原地区,青铜时代开始于公元前2000年前后,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

3.撰写考古调查报告及相关的研讨性、学术性论文

撰写考古调查报告的目的是记录文物遗址的分布范围、类型、年代等关键信息,同时也是向世人展示该地区长期以来的社会习俗、生活方式及风土人情。

抢救性修复文物,保护悠久历史传承的载体

部分出土文物变成碎片不成体、有害锈覆盖器物的情况较为普遍,这需要通过一些技术手段进行抢救性修复并展开相应的长期性保护。例如,汉代青铜孔雀灯(又称“凤灯”),属于国家一级文物,刚出土时光彩夺目、本色绚丽,而与外界空气接触后,迅速布满有害锈迹,如不及时修复和加以保护,将面临严重损毁。为挽回此件文物,专家学者们及时制定了治疗方案,并实施了抢救性修复,避免了珍贵文物的消失。因此,修复工作不仅是为了恢复文物的完整性和艺术价值,更是对文物生命的保护与传承,体现了对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的培育和弘扬,对于深化研究、加强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展示文物,保护、社教及传承悠久历史文化

当一件承载着深厚历史与文化价值的文物经过文物修复师们的精心修复并还原其“身”后,便会被安排开启与社会大众“见面”的旅程。它被安放在博物馆的展柜中,在展厅柔和而精准的灯光下,犹如置身于穿越时空的长廊,带着历史的低语,静静诉说着历经沧桑过往背后的故事,它向世人展示着不朽的魅力,“告诉”访客它所属时代的社会发展状态及历史文化事件。文物作为一座连接现在与不同时代的桥梁,它在充满故事与记忆的展厅里,邀请每一位访客共同踏上那段跨越千年的时光之旅,让人们得以窥见古代文化的辉煌,也提醒着每一个人,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与使命。这一过程不仅仅是物质形态的恢复,更是文化传承与故事讲述的新开始。

优良传统文化的凝聚地成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众多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是一部物化了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的重要见证,是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在丰富多彩的历史文物中得到了生动体现。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利用和管理,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对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对于反对民族分裂,巩固民族团结,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具有重大意义。

博物馆是以其核心价值,即长期保护、珍藏和展示文物的职能担此重任,并充分运用各种手段保护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的无价宝库。而长期保护、珍藏国家文物的目的是给文物提供一个从内至外更好的“再生”环境。同时,发挥博物馆自身的展示、教育功能,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起到积极作用,从而向世人呈现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总之,文博事业是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核心工作之一,随着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的不断进步,博物馆的文物保护职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显著,因此,博物馆任重而道远,加油吧,努力吧,奋战在文博行业的同志们,让我们一起为文博事业而奋斗!

标签:  文物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