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期,其文化艺术的诸多方面都展现出独特风貌,镇墓兽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本研究聚焦唐代镇墓兽,剖析其艺术特征。镇墓兽起源于先秦时期的楚国,经秦汉、魏晋时期的发展演变,至唐代达到兴盛并逐渐衰落。其类型分人面和兽面两种,造型融合多种动物特征,羽翼和角增添了神秘氛围,面部表情狰狞威严;制作工艺涵盖塑型、彩绘、贴金等;材质包括陶质、三彩、白瓷、铜质等;艺术风格雄浑豪放、神秘奇幻、文化交融,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为研究唐代艺术发展脉络提供了珍贵线索。
唐代镇墓兽的起源与发展脉络
起源:从先秦到魏晋的萌芽
镇墓兽的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彼时,楚国作为镇墓兽的发源地,其镇墓兽呈现了独特风貌。楚国镇墓兽多为木质,造型结构通常由方座、器身与鹿角三部分榫接而成。例如,湖北江陵天星观1号墓出土的木雕双头鹿角镇墓兽,造型诡谲,彰显了楚人独特的浪漫奇幻的艺术风格。至秦汉时期,镇墓兽的发展相对平缓,数量有所减少,材质逐渐拓展至陶、石等,造型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先秦时期的风格,部分镇墓兽开始融入新元素,如头顶独角、肋生双翼,展现了向灵动、神异化方向演变的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民族大融合加速,镇墓兽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丧葬礼仪制度日渐完备,组合形式也趋于稳定,一人面、一兽面的蹲坐式镇墓兽开始成对出现。例如,河南偃师杏园西晋墓出土的陶质镇墓兽,头似牛,神态凶猛,颈上鬃毛前刺,躯体低矮却充满力量感,体现了拙稚古朴之风;河北磁县东魏茹茹公主墓出土的人面带角镇墓兽,人面深鼻高目,具有胡人特征,兽身蹲坐,背部竖起四撮鬃毛,是民族融合在丧葬文化中的印记。人面镇墓兽与人首镇墓兽的形体越来越高大,身上饰件夸张。至中唐时期,镇墓兽似乎一夜消失,取代它们的是放置于墓室壁龛或各个方位的十二生肖、金牛铁猪等,为唐代镇墓兽的鼎盛筑牢根基。
兴盛:唐代镇墓兽的繁荣景象
初唐时期,镇墓兽在继承北朝传统的基础上开始呈现新的风貌。其造型多为蹲踞状,兽面镇墓兽头部似狮,双目圆睁,咧口獠牙,鬃毛卷曲上扬,给人以凶猛之感;人面镇墓兽面容祥和,头戴兜鍪,五官具有一定的写实风格,角、翼等装饰相对简约,初步显露了唐代镇墓兽雄浑大气的端倪。这一时期,镇墓兽组合形式基本固定,成对出现于墓门附近。盛唐时期,国力鼎盛,厚葬之风盛行,镇墓兽迎来发展巅峰。其周身附属装饰更为复杂多变,头顶角类装饰变长或出现各种不同的形状,脊背部的鬃毛也逐渐增多,肩部羽翼出现火焰状的样式,细节刻画也较初唐更为形象逼真。其腹部通常施以红色,周身施黄、蓝釉,色彩也较初唐时更为鲜艳亮丽,为镇墓兽增添奇幻华丽之感,生动折射出大唐盛世自信豪迈、开放包容的时代气质。例如,陕西西安地区唐墓出土的镇墓兽造型越发夸张,兽面镇墓兽不仅头部巨大,角的形态也丰富多变,有螺旋状、分叉状等,肩部生翼,翼羽宽大舒展,仿佛随时可振翅驱邪;而人面镇墓兽则青面獠牙,头发上扬飞舞,表情狰狞,身躯高大挺拔,彰显了超凡的威慑力。中唐时期,社会局势变化,镇墓兽的发展出现转折。安史之乱后,国力衰退,经济下滑,镇墓兽虽仍保持人面、兽面成对组合,但制作工艺略显粗糙,造型趋于简化。原本精细雕琢的面部表情变得模糊,角、翼等装饰尺寸缩小、形态单一,三彩釉色的鲜艳度与丰富度降低,多以单色或双色为主,整体气势远不及盛唐,透露出时代的沧桑与无奈,镇墓兽默默见证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轨迹。
衰落:晚唐时期的式微
晚唐时期,社会局势急剧动荡,藩镇割据混战,经济衰退,民不聊生,厚葬之风难以为继,镇墓兽的发展随之急转直下。从造型来看,镇墓兽原本高大威猛、精雕细琢的形象不复存在,变得矮小粗陋,面部五官模糊,角、翼等装饰残缺不全,三彩工艺也因成本高昂、制作复杂而鲜少应用,多为单色釉或无釉素胎,色彩黯淡无光。例如,陕西西安西郊晚唐墓出土的镇墓兽,人面镇墓兽面部扁平,双眼无神,嘴角下垂,身躯佝偻,仿佛已被岁月与苦难压垮;兽面镇墓兽也失去了往昔威风,角短小弯曲,鬃毛稀疏杂乱,全然不见盛唐时的霸气。此时期,人们对镇墓兽重视程度大不如前,镇墓兽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并成为唐代丧葬文化由盛转衰的鲜明注脚。
唐代镇墓兽的类型与造型特征
类型划分:人面与兽面镇墓兽
唐代镇墓兽从大的类型上可划分为人面镇墓兽与兽面镇墓兽,二者在造型、风格与象征意义上各具特色,又相辅相成。
人面镇墓兽通常呈现人头兽身的组合形态。其面部五官虽具人形,却融入诸多夸张元素,眼睛或圆睁如铃、炯炯有神,或眯缝细长、透着冷峻,眉毛浓密粗短,形如卧蚕或上扬,极具张力;嘴巴或紧闭肃穆;头部多戴兜鍪或束发冠,增添英武之气。身躯部分,兽身矫健,肌肉线条或隐或现,展现了力量感;肩部生翼,羽翼形态多样,有宽大舒展如鹏翼者,也有短小精悍似鸟翼者;腿部粗壮有力,蹲居于台座之上,整体造型挺拔端正,给人以威严之感。
兽面镇墓兽则以猛兽面部为蓝本,加以奇幻变形。其头部硕大,占据身体比例较大;面部五官极度夸张,双目突出,眼球外凸,仿佛能洞察一切邪祟;獠牙外露,或长或短,尖锐锋利,彰显凶猛本性;耳朵竖起,或尖或圆,灵动警觉。角的形态最为多样,有螺旋状、分叉状、三棱状等,长短不一,粗细各异,为兽面增添神秘威严;颈部鬃毛浓密,或直立如针,或卷曲似浪,延伸至背部;兽身同样肌肉隆起,肩部羽翼发达,与兽首呼应,营造强大气场。人面与兽面镇墓兽成对出现于墓葬之中,各司其职又协同守护。
造型元素:兽身、羽翼、角与面部表情
唐代镇墓兽的兽身形态丰富多样,常融合多种动物特征,展现了独特魅力。狮身镇墓兽颇为常见,其借鉴狮子的雄浑体魄,颈部粗壮,肌肉紧绷,线条刚劲有力,仿若蕴含无尽力量,随时可爆发扑击;肩部宽阔厚实,撑起庞大身躯,蹲坐时稳如泰山,给人以坚不可摧之感。虎身镇墓兽同样别具一格,虎的矫健敏捷融入其中,身形修长流畅,脊背微微拱起,似猎豹蓄势待发,行动间充满爆发力;腰部灵活扭转,动态感十足,尾巴粗壮有力,或上扬卷曲,或拖地横扫,增添灵动气息。羽翼与角是唐代镇墓兽造型的关键元素,为其营造了神秘、奇幻的氛围。镇墓兽的羽翼形态各异,或如大鹏展翅,宽大羽翼舒展上扬,羽毛以阴刻、浮雕的形式呈现,细腻精美,动感十足,似有风拂动;或似飞鸟轻捷,短小羽翼紧贴兽身,微微翘起,灵动俏皮又不失神秘,为威严兽身增添轻盈灵动之感。镇墓兽角的样式更是多样,有螺旋独角,盘旋上升,线条流畅优雅,展现了神秘而高贵的特质。
面部表情是唐代镇墓兽造型的灵魂所在,以狰狞威严为主调,饱含震慑力。兽面镇墓兽双目圆睁,眼球外凸,怒目而视,獠牙外露,长短交错,尖锐锋利,鼻孔张大,鼻翼翕动,耳部竖起,或尖或圆,时刻警觉周边动静。人面镇墓兽面容虽具人形,却融入夸张元素,强化威严。其眉头紧锁,眼神冷峻犀利;嘴巴或紧闭肃穆,或微微张开,胡须浓密粗硬,增添豪迈英武之气。
唐代镇墓兽的制作工艺与材质
制作工艺:塑型、彩绘与装饰技法
唐代镇墓兽的制作工艺精湛,融合了塑型、彩绘、装饰等技法,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塑型是制作镇墓兽的基础环节,工匠们通过手工塑型,将黏土或陶土精心捏塑成镇墓兽的雏形。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凭借高超的技艺与丰富的经验,精准把握兽身的肌肉起伏、面部的五官轮廓以及羽翼、角等细节特征。以兽面镇墓兽为例,工匠先塑造其硕大的头部,突出双目、獠牙等部位,使其呈现凶猛威严之态;再塑造健壮的兽身,通过对腿部、臀部等肌肉群的细致捏塑,赋予其力量感,为后续装饰奠定坚实基础。
彩绘工艺在镇墓兽制作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颜料选取上,多采用矿物质颜料,如朱砂、石青、石绿等,这些颜料色彩鲜艳且经久不褪色。绘制时,工匠依照镇墓兽的造型与功能需求,精心描绘图案。对于人面镇墓兽面部,常以细腻笔触勾勒其五官,用色淡雅却能凸显威严;而兽面镇墓兽则以浓烈的色彩绘制其纹饰,如象征神秘力量的云纹、火焰纹等,与凶猛造型相得益彰,使镇墓兽仿佛被注入生命力,更具视觉冲击力。
镇墓兽的装饰技法丰富多样,其中贴金装饰尤为突出。部分高级别墓葬出土的镇墓兽,在关键部位如羽翼边缘、角尖、面部纹饰处贴有金箔。金箔的熠熠光泽与彩绘、陶质底色相互映衬,极大提升了镇墓兽的华丽程度,彰显了墓主人的尊贵身份。
材质特点:陶质、三彩与其他材质
陶质是唐代镇墓兽最为常见的材质,其具有质朴、醇厚的质感。陶土取材广泛,成本相对较低,便于大规模制作,能满足不同阶层的墓葬需求。普通百姓墓葬中的陶质镇墓兽,虽造型相对简约,工艺略显粗糙,但仍尽力塑造出威严之态,以守护墓主人;而贵族墓葬中出土的陶质镇墓兽,制作精良,工匠通过精心雕琢兽身纹理、面部表情,经烧制后呈现了坚实、厚重之感,承载着厚重的丧葬祈愿。
三彩镇墓兽则是唐代镇墓兽中的璀璨明珠,以其绚丽多彩惊艳世人。三彩工艺采用低温铅釉,釉色黄、绿、褐、蓝等相互交融与流淌,在镇墓兽表面形成奇幻斑斓的色彩效果,并与狰狞造型相得益彰,营造了阴森神秘的氛围;人面镇墓兽的釉色搭配,又似仙界祥瑞映照,为威严增添灵动神圣,尽显大唐豪迈奔放、奇幻瑰丽的审美风尚,是唐代厚葬之风与高超陶艺结合的典范。
除陶质与三彩外,还有少量镇墓兽采用其他材质。白瓷镇墓兽,瓷质洁白细腻,釉色纯净光亮,以黑彩勾勒五官轮廓,线条清晰明快,呈现别样的素雅冷峻,与陶质、三彩镇墓兽风格迥异,展现了当时白瓷烧制工艺在丧葬领域的独特运用,以及白皙透亮的清冷风格。铜质镇墓兽偶有发现,金属质感赋予其更强的耐久性与庄重感,造型往往更显精细,表面或铸有神秘纹饰,或鎏金处理,闪耀金光,以坚实贵重守护墓葬安宁,不同的材质镇墓兽满足了各阶层的需求,均承载着相同的守护与祈愿功能。
唐代镇墓兽的艺术风格与审美内涵
雄浑豪放:展现大唐气象
初唐至盛唐时期,镇墓兽的艺术风格呈现雄浑豪放的鲜明特质,宛如一部恢宏壮丽的史诗,生动展现了大唐盛世的磅礴气象。造型上,镇墓兽高大威猛,兽面镇墓兽头部硕大,双目如炬,巨口獠牙,角的形态丰富多变,或螺旋高耸,似要冲破云霄,或分叉张扬,尽显凌厉霸气;人面镇墓兽面容威严,头戴兜鍪或束发冠,神情冷峻,肩部羽翼宽大舒展,仿佛随时可振翅高飞,翱翔于天地之间。其雄浑气势扑面而来,彰显了大唐的雄浑气魄。
色彩运用方面,三彩工艺大放异彩,黄、绿、褐、蓝等釉色相互交融、肆意流淌,于镇墓兽表面勾勒出如梦如幻、绚丽斑斓的色彩效果。这些明艳且浓烈的色彩搭配,恰似大唐盛世的繁华盛景,耀眼夺目,赋予镇墓兽一种超脱尘世的神秘美感,使其恍若自仙界下凡的祥瑞神兽,为墓葬空间营造了奇幻而庄重的氛围,映衬了那个时代昂扬向上、自信豪迈的精神风貌,成为大唐盛世雄浑豪放气质在丧葬艺术领域的生动映照。
神秘奇幻:营造超现实意境
唐代镇墓兽的神秘奇幻风格贯穿始终,从造型元素到墓葬环境的烘托,共同营造了超脱现实的意境。造型上,镇墓兽融合多种动物特征、夸张的面部表情以及奇异的羽翼、角等元素,构建了神秘本体。兽身兼具狮、虎、鹿等猛兽灵禽特质,似可跨越物种界限,汲取各方神秘力量;面部五官的变形与扭曲,超出常人认知,如兽面镇墓兽瞪大的铜铃巨目、咧至耳根的血盆大口;羽翼或轻盈欲飞、或宽大遮天,角或盘旋如龙、或分叉似树,这些超现实元素的组合,赋予了镇墓兽超凡脱俗、神秘莫测的气质,宛如从神话世界穿越而来的护法灵物。
文化交融:反映多元文化影响
唐代镇墓兽的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深刻反映了多元文化交融的特性。从西域文化视角看,随着丝绸之路贸易往来、人员交流频繁,西域艺术元素大量涌入中原。镇墓兽造型中,部分镇墓兽的高鼻、深目、卷发等人面特征具有胡人面相特点,其装饰纹样中的联珠纹、忍冬纹,常见于西域织物、金银器,借镇墓兽展现异域风情,彰显了唐代对外来文化的吸纳和融合,进而丰富自身的艺术表达。镇墓兽大量借鉴狮子的造型,兽面镇墓兽多以狮面呈现,鬃毛、怒目、阔口仿狮形态,借狮之威守护墓葬,与狰狞兽面结合,营造了神圣肃穆又具威慑力的氛围,既展现了其独特的工艺水平,又融入了当时社会的多元风格,使镇墓兽成为世俗化、本土化的艺术载体,同时,铸就了唐代镇墓兽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厚文化底蕴。
唐代镇墓兽作为中国古代丧葬文化与艺术领域的璀璨结晶,其艺术特征涵盖造型、工艺、风格、文化内涵及区域特色等诸多层面,承载着厚重的唐代历史文化信息。造型上,人面与兽面镇墓兽相映成趣,人面兼具人性威严与神秘夸张,兽面则以极度变形的五官、融合多兽特征的身躯、奇异羽翼与多样角形,构建了危险骇人的强大气场。兽身或如狮、虎般雄浑刚健,或兼具灵动敏捷,羽翼似有翱翔阴阳之力,角蕴含天地灵气、祥瑞威慑,面部表情冷峻严肃。制作工艺精湛绝伦,塑型精准拿捏形态神韵,彩绘巧用矿物质颜料焕发生机,装饰技法如贴金箔,提升了其华贵质感。材质多元,陶质亲民实用,三彩绚丽夺目,白瓷素雅冷峻,铜质庄重坚实。艺术风格雄浑豪放、神秘奇幻、文化交融三足鼎立。雄浑豪放借高大威猛造型、肆意流淌三彩釉色,彰显了大唐盛世的豪迈自信;文化交融广纳西域胡风、佛教教义,展现了开放包容的多元魅力,折射了时代的精神风貌,为后世留下解读唐代社会、文化、艺术与精神世界的珍贵密码。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