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知识的传播与普及是一项庞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无论是图书、网络文章,还是视频内容,在科普过程中都会涉及一定的学科知识,而学科知识则由大量专业表达和术语串联。因此,相关编辑除基本的文字素养外,还要具备较强的专业表达与术语运用能力。《中国大百科全书》作为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权威知识宝库,不仅具有传播知识的作用,还可以作为学者、编辑与读者查阅科技名词术语的“工具书”,助力科学研究与普及。现从《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卷的编辑实践中总结与提炼正确的地学表达与术语,以期为之后地学科普编辑工作提供依据。
“科技名词是科学知识反映为人类语言的艺术,它凝结着人类的智慧和劳动,衍射出科技、文化和社会的变迁。”科技名词术语作为科学知识的核心载体,其规范性和准确性对于知识的传播至关重要。随着网络普及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名词术语规范化日益得到重视。地质学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并列为自然科学五大基础学科,其中不仅涉及一些与其他基础学科交叉的科技名词术语,还存在大量地学专业特有的术语。然而,由于研究的不断深入,早期学者与翻译家的用语习惯、理解侧重、定名方法和翻译方法不同,加之简体字的运用与发展,造成地学科技名词术语不统一,而这些不统一对读者造成了一定的阅读障碍,甚至可能影响地学科研的发展。科技名词术语的规范性和准确性直接影响着科学研究的交流与成果的推广。地质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涉及大量的专业术语,还与其他基础学科存在交叉。因此,对地学科技名词术语进行辨析和规范显得尤为重要。
网络科普读物中的术语问题
地质学科普读物及工具书是地质学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其准确性和规范性对于提升公众科学素养至关重要。然而,随着地质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知识的不断更新,这些资料的术语表述问题日益凸显。笔者在工作中查阅不同类型的地学科普读物及工具书时发现,这些内容普遍存在术语表述不规范的现象。由于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和编者专业背景的限制,这些问题在知识传播过程中被放大,易对公众认知造成潜在误导。笔者在翻阅这些作品时对其中出现的术语问题做了总结,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学术界的最新研究缺乏同步。例如,很多科普文章中仍将新生代最老的一个纪称为“第三纪”。二是因翻译造成的术语使用不当。例如,中国友谊出版社2007年引进的DK系列丛书《岩石与矿物》一书中,将在20世纪60年代后就逐渐稳定的岩石名称“夕卡岩”翻译为“硅卡岩”。此类问题不胜枚举,这些问题笔者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卷的编辑实践中均有涉及,并摸索出修改或统一的方法。
百科全书编纂工作中的地学术语问题及解决方法
自法国丹尼·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问世以来,百科全书作为知识传播和积累的重要工具,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关注和发展。在中国,百科全书的编纂也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其中《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纂出版无疑是这一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中国于1993年至2009年,先后出版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随着新兴知识的不断增加和载体的变化,《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由国务院于2011年正式立项,并列入《“十二五”国家出版规划》和《2013—2025年国家辞书编纂出版规划》。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设置了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卷,包含理科与工科两个门类,横跨地质学和地质工程两个一级学科,涉及地球化学、矿物学、岩石学、地质工程、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信息等十余个二级学科,内容广泛且深入。然而,由于地学领域的复杂性和专业性,百科条目中的地学表达和术语书写错误难以避免,严重影响了百科全书的质量。这些内容书写错误严重影响百科全书的质量,也无法向读者传播科学知识。因此,修改《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卷中的地学表达意义重大。通过对编辑百科条目时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可以发现地学术语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两大类,一是涉及地质时间和地层单位的术语表达错误,二是因对专业名词出现误读导致的错别字。
地质时间和地层单位的术语表达错误
在地学中,研究地质体年龄是划分地质历史的重要依据。年代地层单位和地质年代单位这两种单位分别代表地层和时间的先后顺序,使用时不可混用。
1.使用最新的单位
随着地球科学的发展,年代地层单位和地质年代单位的划分也有所修改,或更加精确。作为编辑,我们不能只关注稿件本身,而忽视学科的发展与变化。关于年代地层单位和地质年代单位,我们主要参考《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修改和更新稿件中出现的两类单位。在审稿中,常见的废止单位主要是第三系(第三纪),根据2001年的《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第三纪中的亚纪已取消,将早第三纪译为古近纪,晚第三纪译为新近纪。由于一个旧单位对应两个新单位,在修改时需要进行辨别。例如,“雨花石”一条原文,“雨花石形成的地质年代约在第三纪晚期至第四纪早期”,“晚期”一词可将时间范围限定在新近纪,故修改为“雨花石形成的地质年代约在新近纪至第四纪早期”。
近年来,大家对于第三系(第三纪)的问题已多有注意,但对于更老的单位反而容易忽视。例如,“华北中部造山带”一条中,“晚太古—古元古代时期,在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与阴山地块、鄂尔多斯地块(之后的西部陆块)之间被一个古大洋隔开”,晚太古代在2001年的《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中也已改为了新元古代,故修改为,“新元古—古元古代时期,在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与阴山地块、鄂尔多斯地块(之后的西部陆块)之间被一个古大洋隔开”。
2.使用正确的单位表达
年代地层单位表达的是地层叠覆的顺序,因此,应该使用上、中、下为亚单位的开头,而地质年代单位描述的是时间,对应早、中、晚的开头。例如,早三叠世、上石炭统。年代地层单位和地质年代单位本身就带有地层和时间的含义,在使用两个单位过程中要避免出现冗余,如二叠系地层、寒武纪时期都是重复用法,去掉后缀,直接使用二叠系、寒武纪即可。《中国地层表》中规定,显生宇(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三个宇)的各级年代地层单位均有统一的名称和代号,其中系及系以上级别的单位均有专名,且与国际通用。统一级别虽然也有专名,但在日常使用中常采用所属系的专名前增加下、中、上等字样作为统名,而不使用地理专名。但是阶一级应使用专名,如弗拉阶、长兴阶、岩关阶等。
3.使用正确的划分方式(两分、三分、四分)
大多数系(纪)一级的单位都三分为上(晚)、中(中)、下(早),但也有一些单位不同。寒武系和志留系都是四分,但其亚单位称呼略有不同。寒武系从下至上分为纽芬兰统、第二统、第三统和芙蓉统;志留系从下至上分为兰多弗里统、文洛克统、拉德洛统和普里多利统。石炭系为二分,称为下石炭统和上石炭统。此外,为方便非专业读者,在介绍寒武系亚单位地层时,尽管并无其他地层冠以“第二统”“第三统”,也应加上寒武系以便理解。
4.使用正确的连接方式
在表达一定跨度的地层或一定时间时,需要结合语境选择正确的连接方式。当表达一段连续的地层(时间)应使用一字线,由于地层有上下叠覆关系,时间有先后顺序,用一字线可以表示方向和延续性。例如,在“拉萨地块”一条中“北部拉萨地块以新生地壳为主,富含大量下白垩世火山岩和花岗岩类,中三叠统到白垩系沉积盖层发育丰富”,其中“中三叠统到白垩系”的表达不够简洁,应改为“北部拉萨地块以新生地壳为主,富含大量早白垩世火山岩和花岗岩类,中三叠统—白垩系沉积盖层发育丰富”。值得注意的是,一字线前后连接的如果是同一级别的单位,可省略一字线前的单位的后缀,如“二叠纪煤系”一条“在晚石炭—早二叠世广泛发育海陆交互相和以陆相为主的近海盆地含煤沉积,含煤性好,是中国石炭—二叠纪最主要的聚煤区”,其中,“晚石炭”和“早二叠”的后缀都是“世”,而“石炭”和“二叠”的后缀都是“纪”,因此可以省略一字线前的后缀。当表达两段不连续的地层(时间)时,则应使用顿号,如“成煤植物”一条“石炭纪、二叠纪,在热带和亚热带近海泥炭沼泽发育了大量高达几十米的鳞木、芦木、辉木等乔木类蕨类……为煤的形成和聚积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5.岩浆岩、变质岩不能用地层单位
年代地层单位是描述沉积岩地层时使用的,在稿件中出现的岩浆岩和变质岩则不能用年代地层单位表达年龄。
专业名词误读导致的错别字
1.术语别字
潟湖。潟湖是为海岸所限制,被障壁岛所遮拦的浅水盆地。然而很多作者在撰写百科条目时,常将“潟”写为“泻”字。查阅《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汉字简化方案》以及《简化字总表》,均未见提及将“潟”字简化为“泻”。由此可见,“潟”字一直是正确的用法。而“泻”字的繁体字“泻”,与“潟”相近,推知产生这样的误用可能与此有关。从这两字的字意可以确认“潟”才是正确的用法,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潟”字表示“咸水浸渍的土地”,可引申为停滞、不流通,而“泻”字则意为“很快地流”,与潟湖的定义存在明显的矛盾,故在编辑百科条目时应对“泻湖”予以修改。
黏土。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黏”字属于被淘汰的异体字,然而经过调整后,又恢复了使用。调整前,“粘”字有两个读音:粘(nián)土和粘(zhān)住,其中读“nián”时,又写作“黏”;调整后,按读音分开,读“nián”时用“黏”,读“zhān”时用“粘”。
夕卡岩(夕线石)。夕卡岩是由富钙或富镁的硅酸盐矿物组成的变质岩,而夕线石则是链状结构硅酸盐矿物。在百科条目常出现的错误写法为矽卡岩(矽线石)。“矽”字是硅元素的旧称,这两个术语既有音译,又有意译,但这种用法于1993年在由地质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负责审定的《地质学名词》中废止,因此,地学中所有的“矽”字用法全部改为音译的“夕”字。
岩心。岩心是在钻井过程中用取心工具从井下取出的岩石。这一术语的错误写法为“岩芯”。而“心”与“芯”的用法都很复杂,常见的区分方式为,内外材质不一致的情况用“芯”,如“笔芯”;内外材质一致的情况则用“心”字。岩石在取心范围内的岩性是一致的,因此,应使用“心”字。然而,与岩心类似的术语——冰芯,却用“芯”字,笔者认为也应统一使用“心”字。
碳质泥岩。碳质泥岩是一类含有大量碳化有机质的泥岩,常有作者会将这个术语写作“炭”质泥岩。百科条目的术语中也有用“炭”字的术语,如煤炭、泥炭化等,但笔者认为“碳”“炭”的使用语境有所不同,使用“碳”字代表的是碳元素,而“炭”字往往带有成煤的含义。因此,此处应写作“碳”字。
2.相近术语
坳陷和拗陷。这两个术语都可以用在描述地貌单元中,表示与“隆起”相对的一级构造单元。根据偏旁的不同,两者在使用中有一定区别,“扌”的“拗”含有动词的意思,带有形成这种下降构造单元的过程的含义;而“土”的“坳”含有名词的意思,表示最后形成的结果的含义。在“新构造运动”一条中有“在板块内部,由于岩石圈结构的不均匀,以及来自地球深部或板块间相互作用的影响,也可形成各种复杂的新构造变形,如山脉的隆升、盆地的拗陷、沿断层的位移和地层的褶皱等”,这里的“拗陷”和“隆升”“位移”“褶皱”对应,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故使用“拗”字。
碳酸盐岩和碳酸岩。与坳陷和拗陷不同,这两个术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碳酸盐岩”是碳酸盐矿物组成的沉积岩,而“碳酸岩”则是由碳酸盐矿物组成的火成岩。在百科条目中也存在混用的情况,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是传统地质学规定这两个名词的区别在于水成与火成,导致使用混乱。
沙与砂。这两个字在地学领域都用法颇多,在海洋地质中有沙质海滩,岩石学中有砂岩。笔者认为可从字的偏旁进行区别,“氵”的“沙”代表颗粒形态为松散未固结,可随水流动;而“石”的“砂”代表颗粒已固结成岩,不能随水搬用。例如,在“第四纪地质学”一条中,原文为“但当时的主流观点认为,这些冰川运动形成的松散沉积物是《圣经》上所说大洪水带来的泥砂堆积形成的”,这里显然是未固结的松散沉积物,改用“沙”字更加适合,故修改为“但当时的主流观点认为,这些冰川运动形成的松散沉积物是《圣经》上所说大洪水带来的泥沙堆积形成的”。
使用正确的表达与术语是保证《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卷质量的基石,是传播科学知识的保障。在修改百科条目中的地学表达与术语时,要遵循两点原则。
一是尊重学科标准文件。《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中详细介绍了有关地层、地层学和地层单位的概念,是关于年代地层单位和地质年代单位的标准文件,在修改百科条目时,应参考这一文件,确保使用最新的单位名称,表达形式、划分方式、连接方式等不存在错误。
二是来源追索正确的术语表达。地学术语的正确用字需要编辑按图索骥,从汉字字形、简化历史中寻找使用相应汉字的原因,了解原因后方能敏锐地发现条目中的错误并予以改正。
(作者单位: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