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书法家的文学素养

known 发布于 2025-09-12 阅读(395)

鲁吉颖

书法家的文学素养是源于儒家祖师孔子学说的“学以致用”理论,所以书写表达的是汉字的意义,而所有的书写美,诸如墨色枯湿、线条流畅旷达、字形端庄典雅等等审美标准无不与文学素养和中国的文化精神有关联。

书法家如果没有文学修养,那么“书法家”这三个字就必然缺斤少两,或者说根本就不能称其为书法家,只能叫写字师傅,或写字匠。

中国书法从考古发掘推断始于八千年前黄河流域的古陶器文,再经由甲骨文、金文演变成秦朝的大篆、小篆、隶书,发展至汉朝被官方取名为“汉字”,至东汉、魏晋、唐代的书法一直散发着独特的魅力。魏晋时,人们的书法观念发生重大变化,作为文字书写的技艺和方法得到了士大夫阶层的重视。中国书法影响最大的作品,多为日常文人的感伤抒怀,多是无为而为的产物,如王羲之的《丧乱帖》、颜真卿的《祭侄稿》。前者是一封信,后者是一篇文章的草稿。这种并非为欣赏目的而写的字幅,似乎能最大限度地保留书写者当时对形式运笔的判断、情感精神的活动以及现实生命的轨迹,其实就是文学性。

我们看看王羲之最著名的书法作品《兰亭序》。众所周知,《兰亭序》是诗集的“序”,也就是说“序”本身是一篇散文,也就是文学作品。原文如下:

兰亭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兰亭序》的内容所反映的是王羲之的思想,他在半醒半醉状态中完全达到忘我的境界,心、笔、文合为一体,心随笔动,文由心生,字跟文走,最终文章完成,书法也随之完成,书家追求、修炼的一切精神内核尽在其中,这才是书法的精髓。王羲之的经典书法作品《兰亭序》的内容,推崇追求的是中国的文化精神,具体内容则是文学作品,如果王羲之没有《兰亭序》里的思想境界,他的书法境界也不可能达到那样的高度。或者换个说法,如果王羲之没有高深的文学素养,他又如何能写出美文《兰亭序》?又如果《兰亭序》并非王羲之自己随心而生的文学创作,而是抄写别人的经典,他的情感就无法被文字所牵动,他的文学素养便无法发挥,这幅《兰亭序》恐怕就是蹩脚的东西了。

后来的如: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

标签:  王羲之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