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刚
本次讲坛按照“气韵”为“气”“韵”之合,“气韵”分为“气”“韵”,先文字理性论证,后图像感悟旁证的逻辑顺序展开:
从2004年至今,我一直从事谢赫“六法”与“气韵”的研究,发表了相关学术论文。出版了《谢赫“六法”义证》(25万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气韵——隋唐以前梵汉艺术精神之会痛与融合》(41万字,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两本专著,在学术研究方法上主要强调回归原境,拓展、深化乾嘉考据之法,注重文献细读与以古人解经之法疏解画论。一路走来,给学界留下了长于考证的印象。
“气韵”是一个比较玄远的本原全美范畴,感悟它需要与文艺作品创作主体心灵状态相应,即能够做作者的知音,如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第四十八》云: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瞭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
这应为感悟“气韵”的基本要求。
一、从“气”到“气运”
甲骨文中有“气”字,写作“ ”,西周早期《大丰簋》中“气”字写作“ ”,春秋晚期《洹子孟姜壶》中“气”字写作“ ”,《睡虎地简三八·一一五》“气”写作“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气”写作“ ”。于省吾《卜辞求义》解释“气”的字形源流说:“气字初文作 ,降及周代,以其与上下合文及纪数三易掍,上画弯曲作 ,又上下画均曲作气,以资识别。”
《说文解字》释“气”曰:“云气也,象形,凡气之属皆从气。”清段玉裁注:“气本云气,引申为凡气之称。”认为“气”为象形字,本义为云气。引申为声气、气息等,如《黄帝内经·素问》言“气脉”“心气”,《老子》言“专气致柔”,《孟子》言“气者体之充也”等,均与声气、气息有紧密关系。
“气运”出现于先秦,意为气之运行。如《黄帝内经》:“帝曰:愿闻五运之主时也如何?鬼臾区曰:五气运行,各终期日,非独主时也”;西汉京房《京氏易传·盅》:“气运周而复始”;三国魏曹植《节游赋》:“凯风发而时鸟欢,微波动而水虫鸣。感气运之和润,乐时泽之有成”等。
二、从“韵”到“ ”“韵”
西晋后期以前文化史中“韵”字不绝如缕,据我考察,一共有十六个。分别是:先秦《楚公钟》 《商钟》 《曾侯钟》铭文中各有一“韵”字,共三处,写作“ 气”(从音从匀);先秦典籍《尹文子》中两处“韵”字,写作“韵”(从音从匀);西汉京房(前77—前37)《律术对》中有三处“韵”字;汉成帝时班婕妤(约前48—6)《捣素赋》中有一处“韵”字;后汉张衡《鸿赋》中有一处“韵”字;后汉蔡邕(133—192)《琴赋》中有两处“韵”字;曹操(155—220)《秋胡行》中有一处“韵”字;曹植(192—232)《白鹤赋》中有一处“韵”字;嵇康(223—263)《琴赋》中有一处“韵”字,嵇康《声无哀乐论》中有一处“韵”字。就字义而言,这十六处“韵”字含义均与音声有关。如京房《律术对》:
“天效以影,地效以响,即律也,阴阳和则影至,以律气应则灰除。是故天子常以冬夏至御前殿,全八能之士,陈八音,听乐韵,度晷影,候钟律,权土灰,校阴阳,冬至阳气应,则韵清影长,极黄钟通,土灰为轻而衡仰。夏至阴气应,则韵浊影短,极蕤宾通,上灰重而衡低,进退于先后五日之中,八能各以候状闻。大史合封,土效则和,否则占。”
引文“听乐韵,度晷影”“韵清影长”“韵浊影短”中“韵”“影”属对举,故“韵”“影”相通,因“影”为光影弥漫,渐远渐淡之象,故“乐韵”之“韵”当为乐音弥漫渐远渐淡之象,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余音袅袅”也,实与光晕之“晕”通。
从字形上讲,“韵”字最先出现(先秦),而后是“ 韵”(汉末魏晋南北朝唐通行)“韵”(五代宋初以后流行)字。
从字义上讲,“韵”有四种意蕴:一是音声之和谐,二是人伦品鉴之和谐,三是文艺评论之和谐,四是本原全美。
就音声之和谐而言,如《说文解字》卷三上《音部》云:“韵,和也。从音,员声”;《文心雕龙》卷七《声律》第三十三云:“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玉篇》卷第九《音部》第一百云:“声音和曰韵”;《集韵》卷之七《稕第二十二》云:“韵,音和也。或作韵”等。
就人伦品鉴之和谐而言,如《世说新语》:“庾公曰:卫风韵虽不及卿诸人,倾倒处亦不近。”“襄阳罗友有大韵,少时多谓之痴”;《宋书·王敬弘传》云:“敬弘,神韵冲简,识宇标峻”;东晋卢子谅《赠刘琨一首并书》云:“振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