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青玉
杂技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杂技家协会理事、理论研究委员会副主任
四川省文联委员、研究馆员
四川省杂技家协会副主席(原秘书长)
2020年8月7日14时,由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现代艺术》杂志社主办的“文艺百家”工程·文艺讲坛2020年第9期(总第3 3期)杂技专场在成都艺术剧院举行,此次讲坛采用线上线下同时进行的方式。本期我们特别邀请到中国杂技家协会理事、理论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文联委员、研究馆员,四川省杂技家协会副主席(原秘书长)为我们带来主题为“杂技的传承与发展”的讲坛!
此次讲坛,汪老师从“杂技的释名”讲到“杂技的发展”最后说到“杂技艺术”。汪老师从“杂技”两字切入,将杂技的演变娓娓道来。杂技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书·武帝纪》中角抵戏的解释:“名此乐为角抵者,两两相当,角力、角技艺、射御,故名角抵,盖杂技乐也。”杂技一词是对先秦到汉流行于世的“角抵戏”的解释而不是通行的“杂技”概念名词;相反,汉代通行的说法是“百戏”,偶尔也说“杂伎”,其内容还包含乐舞说唱(相当于曲艺)等表演形式。
“艺术起源于劳动,丰富于生活。”梳理完杂技的定义,汪老师接着为大家介绍杂技的发展。杂技是古老而丰富的,尤其是在当下的舞台上大有作为,注重了音乐和舞美,借鉴表演来表现,呈现情景主题,追求剧情完整。“但,我们要不忘杂技核心,牢记本体技巧,太过离谱,缺少技巧就不能称其为杂技,这样慢慢会让杂技消逝在其他艺术之中”汪老师说道。
作为一门艺术,杂技的美是多方面的。过去,杂技之“杂”包括了众多民间表演技艺(除音乐、舞蹈、戏剧外,含部分曲艺)。随着人们欣赏需求的不断提高,杂技越来越多地吸收了其他艺术门类的元素而更具综艺性和时尚性。
讲坛最后,汪老师与观众一同探讨了有关杂技的技巧性的一些问题,并为观众推荐了《文学概论》《美学概论》以及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宗白华的《美学散步》、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还有《杂技概论》,希望观众能够不仅在实际操作中达到高水准,也能丰富其自身的理论水平,从而使自己的杂技艺术再上新台阶。讲坛在汪老师与观众热烈探讨中圆满结束。
想了很久,还是从基本的开始讲。在座的都是一线的杂技工作者,受过专业的技巧训练。今天的讲坛内容更多地是想跟大家分享我对杂技基础知识点的一些研究,既然是基础,那就像修房挖地基,虽然枯燥但却十分重要,希望对大家以后的杂技艺术之路的发展有所启发。
杂技释名
先看杂。篆书作,左边是“衣”的演变,右边是短尾鸟( zhui)。东汉许慎编著的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说:“杂,五彩相会。从衣,集声。”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解释说:“所谓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也。”通俗点说就是不同颜色的服装搭配不同色彩的纹样进行装饰。除此而外,“杂”还有驳杂不纯、混合掺杂、掺合搭配、紊乱、烦琐、聚集、众多、兼、都等10多个意思。再看“技”,篆书作。《说文解字》:“技,巧也。从手支声。”有才艺,工匠的意思。
杂技一词,一说最早出现于《汉书·武帝纪》中角抵戏的解释:“名此乐为角抵者,两两相当,角力、角技艺、射御,故名角抵,盖杂技乐也。”一说《南齐书》:“角抵形象、杂技,历代相承有也。”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杂技一词是对先秦到汉流行于世的“角抵戏”的解释而不是通行的“杂技”概念的名词;相反,汉代通行的说法是“百戏”,偶尔也说“杂伎”,其内容还包含乐舞说唱(相当于曲艺)等表演形式。
我查阅了胡刻本《文选》中华书局1971年繁体竖排本,张衡《西京赋》:“临回望之广场,程角抵之妙戏。”李善注:“程,课其功源、展示技能也。《汉书》日:武帝作角抵戏。文颖日,秦名此乐为角抵,两两相当角力,角技艺射御,故名,角抵也,”不见杂技二字。紧接着《西京赋》描写到:“乌获扛鼎,都卢寻橦。”李善转引史记说,先秦时大力士乌获能力举千钧,与孟说横开对举。相当于体育的举重比赛。下句是说巴渝的都卢人,体轻善缘植。要注意这两句都是节目名,不是汉武帝或张衡看见乌获扛鼎、都卢人寻橦。橦,古书上称木棉树,但在上文中读chuang,《说文解字》:“檀,帐柱也。”就是顶帐篷的柱子或竿子。《后汉书·马融传》李贤注:“檀者,旗帜之竿也”。寻,同缘;寻,古代长度,八尺为一寻。橦,百尺也;檀还有一个意思,就是穿在渡河缆绳上用以渡人的木筒。明代四川状元杨慎《升庵外集》卷三:“《西域传》有度索寻橦之国,按:今蜀松茂之地皆有此桥,其河水险恶,既不可舟楫乃施植两柱于两岸,以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