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雪元
唐国富
1955年生于雅安芦山,从艺30多年。中华传统工艺大师、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芦山县博物馆原馆长。
1999年,汉白玉雕《文翁》半身像立于成都石室中学;2012年,红泥陶《老成都》一套三件荣获四川省工艺美术精品展银奖,2013年木雕《老村长》荣获了中国乌木根雕艺术之都首展金奖,多个石雕、木雕、书法作品入编各类典籍。特别是研究改良了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荥经黑沙陶制作陶艺作品的方法,开创了艺术的新天地。
“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这句话,自古流传很广。说的是人们生活到一定程度后,追求与世无争宁静致远的生活。而“隐士”境界又分三种:有能力的人、看破人生的人,希望解甲归田,忘却世事、与世无争,沉湎于世外桃源,借助周围的环境,过隐居的生活,这是“小隐”;真正有能力的人,隐居于喧闹的市井之中,视他人与嘈杂于不闻不见,从而求得心境的宁静,是为“中隐”;那些顶尖的人,隐身于朝廷之中,面对尘世的污浊、倾轧、勾心斗角,却大智若愚、淡然处之,保持清净幽远的心境,不与世争,不与世浊, 悠然自得的生活,方是最高境界的“大隐”。
2021年6月,天府之国的媒体引热议:来自雅安市芦山县的一位名叫“唐国富”的艺术家,居然有2幅作品一次性入选韩中美术协会在韩国西归浦市艺术殿堂(国立)策展的“源流:当代绘画展”,另有12幅被推介。展览时间为2021年6月12日——18日,而入选的展出绘画作品总共约70件!
芦山县,坐落于美丽的四川盆地周山区西缘,在汉代是蜀郡属国,因蕴含丰富的乌木材料且根雕艺术在这里生根发芽使被其誉为“蜀根”。
“西蜀由来多名工,芦山僻地竟尔雄”。当年,一代文豪郭沫若先生对芦山工艺师的赞美言犹在耳,而今又冒出一个“唐国富”,带着几分敬佩几分自豪几分好奇,我从成都驱车前往,决意专程赴芦山探访这位大隐工匠……
艺之初 坎坷执着逐梦行
初见唐国富,很难想象眼前这位肤色黝黑,穿着朴素,长耳光头髯飘的老者居然是一位美术大师,晃眼望去,不知情的还当他是跳出红尘外、不在五行中的仙风鹤骨出家人。而当我第一次握着他那双长满老茧、硬如树皮的双手,就仿佛触摸到他过去四五十年中,被这双手磨平的雕塑作品与苦难的时光。
“本家兄,你的艺术之路肯定走得不容易吧?一握你的手,就能感觉到你的别样人生。”我调侃道。
“那是不容易,相当的不容易!我的一生就是一个雕刻人生!”唐国富爽朗的几声“呵呵”大笑后,亦诙谐地回答道。
“当初怎么想到走艺术之路呢?”为了解他的传奇故事,我有意发问。
“为了心中的那个梦!”说完,耳边传来的还是他那极富磁性的笑声。
梦想是一个人生命的最高追求,一个有梦的人必定有着执着而坚定的步伐,唐国富的梦想就是懵懂时期的那个雕塑之梦。他告诉我,在自己的梦境里,曾经有佛陀三千,有青莲绽放,有醉僧怪石,也有无数的历史风云与世间百态,“当年出现在我梦里的,现在差不多都已经展现在你们面前了。”他的目光落在眼前的雕塑作品上,仿佛慈父在看着心爱的孩子。他说自己对这些东西“喜欢到骨子里”。
于是,在唐国富大师楼中的工作室中,在一壶上好的普洱茶香的氤氲之中,我打开了采访本,细细聆听本家大师的“梦之路”……
唐国富说,梦之源,来自于他的父亲。他的父亲从事照相行业几十年,“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相馆就在文化馆旁边,我们也就在这种环境长大,因而被艺术气息所感染”,每天在汉代的石刻兽周边玩耍,在兽的背上攀玩长大,再加上从小喜欢绘画,得到文化馆的老师的关注,老师教会了他基本的绘画知识,这也为他后来的雕塑艺术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在读小学三年级时,中国涌现出了一位名叫欧阳海的英雄人物,他因看到一匹驮着火炮的马因受惊狂奔在火车道上,为了保护列车人员安全,他不顾个人安危,把受惊的马推出火车道,自己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为此,出版社还出了一本连环画《欧阳海之歌》。
童心未泯的唐国富在老师手中借来了这本连环画。同那个时代多数少年一样,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高大光辉的英雄形象深深吸引了他。但真正让他内心感动、过目难忘的,却是小说封面上的雕塑。童年稚气未褪,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情怀也只是一知半解,但那栩栩如生的形象却让他心生震撼。战士刚毅坚定的眼神,烈马暴虐的踢踏,英雄的伟大形象瞬间凝聚……
“翻来覆去、爱不释手、日思夜想,这就是当时自己的真实写照,也算是我对艺术和美的第一次感悟吧!”谈到这段往事,唐国富如是接连用了3个成语来形容。
时隔不久,芦山电影院上演阿尔巴利亚电影《第八个是铜像》。那个年代看上一场电影,对别人来说是喜事,对唐国富,却是奢望。兄弟姐妹多,家庭条件差,五分钱的电影票简直不敢向父母提及。最终,还是父亲看出了他的心不在焉,问清情况后,背着兄弟姐妹给了他一毛钱。
“少年不识愁啊,当我兴高采烈地拿钱买票时,又怎能想到这是一家人一天的菜钱呢?电影情节已记不清,但其中一组雕塑家创作的镜头却让我终身难忘。捏、揉、刻……普普通通的泥块,在大师手中的刀下,方寸之间居然变成了一座英气逼人、目光如炬的英雄铜像。这个镜头给我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我不由得惊叹,这是在变戏法吗?如此神奇、如此有趣!也许,就是从那刻起,成为一名像剧中那样的优秀雕塑家,就成为了我最初的理想!”唐国富记忆犹新地告诉我,看完这场电影后,第二天老师到家里找他,父母到学校找他,谁也不知道他到哪儿去了。直到天黑,父母在城外找到他时,他正从城外的一家砖瓦窑里背着一大背兜泥巴回家。见到父母,他顾不上歇口气就说:“我长大后要当雕塑家!”从此,他乐此不疲,一有空就把那堆泥巴捏来捏去。
在唐国富上初一的时候,家乡出了个“灭螺”英雄,同学们都用自己的文字歌颂着英雄,但他却别出心裁,用泥塑向英雄表达自己的崇敬之情。英雄的半身雕像做出来后,由于立体感不强,大家愣是没看出他雕的是什么,受到同学们的取笑。
“我就不相信雕不好。”性格倔强的唐国富经过反复修改雕塑,将自己的第一件雕塑作品完成了。
学生时代总是轻松而短暂的,唐国富的学生时代却是被雕塑梦想填满的时代。这期间,他开始了最原始的石雕,用铁钉撞击石头,花了很长时间,打出了一个能锻炼身体的手提子举重器,当时的心情非常自豪。
中学时期,唐国富开始有一种想做塑像的冲动,但不知如何下手,于是他写信给四川美院,美院方面非常认真地给他寄来了四川大邑收租院的泥稿造型搭架图,让他激动不已,同时也让他更有信心在摸索中学习和提高。
1972年,初中毕业后,唐国富和当时大多数同龄人一样,自觉响应领袖号召来到了“广阔天地”,抱着大有作为的理想抱负到了本县沫东乡黎明村后石笋生产队,主动成为了一名“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知识青年。白天下地劳动,下工自找饭吃,很快皮肤变得黝黑粗糙,饭量变得越来越大,而空闲时间却越来越少,学习雕塑更只有见缝插针。日子一天天过去,他变得苦闷、颓废、难过,害怕这辈子只能和土地牲畜打交道了,至于艺术、理想,最终可能就只是一个梦想,渐行渐远,他变得更加彷徨无助。
一个刚收工后的傍晚,父亲突然来到了他的住处,却看到他躺在床上蒙头大睡,父亲大声叫醒他,摆好小板凳,倒上带来的酒……那晚上两个男人酒喝了不少,花生吃了不少,最终让唐国富记在心间的话却只有一句:“娃儿你喜欢捏泥巴就要捏好,捏出名堂,真喜欢的话,哪个旮旯都可以捏!”
“和父亲第一次畅谈、畅饮后,我想明白了,生活我选择不了,理想总可以选择吧!按现在流行的话讲,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那晚后,我收拾了心情、重燃了信心。”说到这时,唐国富从金丝楠茶几上端起斟满的茶杯,一饮而尽,而眼角分明有晶莹的东西在闪动。
唐国富说,从那以后,白天下地,黄昏挖泥,夜晚雕塑就是他生活的全部。所幸,芦山大地漫山遍野都是雕塑的基本素材——黄土。没有工具,他借来了生产队里教书先生的唯一一本美术书,自己动手做出了人生中的第一套雕塑刀具,“借了一本雕塑的书,我就自己用刀子削了十几把雕塑工具。”最值得一提的是,唐国富那时就开始自塑头像,甚至晚上点着煤油灯都在造型。作品完成后他还曾私下搞展览,得到很多乡亲群众和知青们的高度赞扬,这让他心花怒放,成就感更是油然而生。
后来,他又做了一些反映知青题材的作品参加了县级和区级的艺术作品展,并参加了短期培训,提高了对雕塑艺术的认知。
艺之道 雕塑人生踏歌行
远飞者当换其新羽,善筑者先清其旧基。
1976年5月,在芦山县文化馆的组织下,唐国富有幸前去成都参观画展。这对生在小县城,常在田地间的他来说,进入展厅后如同置身于艺术殿堂。一幅幅精美画作,一件件艺术作品,让他看得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真恨不得全部记录在脑海中慢慢赏鉴消化。“这次展览给了我很大启发,原来雕塑还能这样做,人物形象还能那样表达!这都是以前想不到、看不到的。同行之人早已参观结束,我却忘记了时间,忘记了旁人,忘记了周遭一切,甚至开展三天连续参观了三天都还觉不够,真的是徜徉其间、流连忘返。”唐国富坦诚道,这次展览结束后,他在收获颇丰的同时也陷入了沉思:前辈们为什么能够有这样高的艺术造诣?为什么能够把艺术和生活结合得如此完美?自己的一些拙作虽然也参加了市、县级展览,也侥幸获得了一些好评,但和前辈们相比,差距又岂止千里!
他开始明白,仅靠闭门造车是不行的,自学是有致命缺陷的,缺方法、缺标准、缺方向,时间长了就成了自我陶醉、自我欣赏、自我蒙闭,在不自信中找到自信!
1976年,党和国家建设进入了新阶段,唐国富也终于结束了知青生涯,回到县农具厂当了工人。
1977年10月27日,高考制度恢复。随之而来的消息,更让唐国富雀跃不已:1978年四川美术学院发布正式对外招生的启示,当时重庆设了考点,成都的四川音乐学院也设了考点,报名者成千上万。
“我要去报考!”经过初试、复试,当唐国富“过五关斩六将”,有幸拿到了四川美院雕塑系的准考证时,他觉得自己的大学梦和美术家梦都在向他招手了!
临考前几天,他时常无法入眠。反复思考考场上会遇到什么问题困难,自己的优劣势是什么,考不上会怎样……如此这般那般。那段时间的他像是得了强迫症,塑了几个泥塑稿都不如意,砸了又塑,塑了又砸,完全找不到感觉和自信,仿佛平时的所学所感在这段时间突然离他远去。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考试时间到了,唐国富选择了表现知青的题材,结果作品在28位考生中名列前三名,让他信心倍增。然而,在后面的素描考试中,他因从未学过而最终一败涂地,名落孙山。这对唐国富来说是艺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这次打击让他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中国的传统艺术都是民间的,谁是学院派?我唐国富没有进入过美术学院,我还是要追求我人生的路。”
诚如唐国富所言,芦山走出的巧匠们,他们能征服自然界中被遗弃的产物,双手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并不因为接受过专业的训练,而正由于他们在泥土中生长,与顽石朽木为邻。他们每个人身上的故事,都好似他们手中的作品,蜿蜒曲折却总是愈发向上。
时间来到1982年,唐国富离开县农具厂,接父亲的班调入了服务公司照相馆。照相馆是以人像摄影为主,而他主要负责暗房工作。刚开始他对工作是不满意的,觉得与雕塑沾不上边,一有时间就拿着泥巴忙自己的,对工作却是没有全身投入。有个晚上,他想趁着相馆没人清静,继续把白天没弄完的人像塑好。没想到,一进门却看到父亲站在工作台前,手里拿着他冲洗的照片,正细细观察他的雕像。看着他进来,父亲语音陡地提高八度,十分严厉地对他说道:“做人就像塑像,作者心都不正,塑像能正吗?”父亲说完,甩臂离去,而他的这话,犹如五雷轰顶,让唐国富羞愧不已,继而陷入深深的自责。
1986年,芦山县纪念“红军长征50周年”活动中,他创作的红军长征胸像得到了专家学者和领导的高度评价。靠着对梦想的坚持,1987年他调入芦山县博物馆。自幼长于“姜城”、深爱历史文化的他更是如鱼得水。在博物馆他认真向老同志学习,不断努力学习研究,学会了文物线描、文物修复、田野考古清理知识,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肯定。1991年,他被单位推荐到北京参加了“古人类头骨面貌复原培训班”为期一月的学习。期间,更是有幸参观了中国美术馆,让他信心更加坚定。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1997年6月,在喜迎香港回归前夕,唐国富用宝兴的汉白玉精心雕刻了一个“回”字形母子抵头嬉戏的雕像,并取名为《回归》,作品简捷明快的线条将浓浓的母爱融入其中。当这件作品送成都参展时,观者如潮。一个不愿留名的收藏家辗转找到唐国富,开价10万购买,但被他一口回绝。四川省教委的领导看后说:“这样好的作品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于是,唐国富把它拍成照片,投给了《人民日报》(海外版),没多久被刊登了。有一位诗人看后写了一首诗,诗歌贴切的表达了“回归”所要表现的意境:
切切思亲念,依依母子情。
归嬉怀抱里,喜遂百年心。
2004年,该作品入选《中国文化报》“21世纪中国艺术名家名作大展”。而这,也标志着唐国富真正实现了他儿时的梦想——成为了一名雕塑家!
艺之变,传承发扬名四方
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
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
凭借着不懈的努力,唐国富的雕塑作品和书法作品等一时捷报频传:
——1998年3月,他的《牛气冲天》根雕成都参展,继而在《四川日报》配诗发表:“牛为红豆杉根成,气韵生动威风凛。冲力勇猛似战神,天人合一孺子魂。”不久被一收藏家以18万的价格购买。而他,籍此款在芦山购买了一套房子。
——1999年12月,他雕塑的《文翁》汉白玉雕半身像立于成都石室中学。
——2002年4月,他的乌木雕《瑞兽》在2002年“首届中国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活动中荣获优秀奖,该作品由雅安市人民政府赠予南京市人民政府。
——2003年6月,他的樟木雕《梦》入选大型画册《中国中青年美术家作品选集》。同年12月,其乌木《瑞兽》和红豆杉《醉》2件木雕作品入选《中国当代美术家作品选集》。《醉》表现一名青年女性陶醉于爱情之中,被爱所醉。
——2005年1月,他被评为第五届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7月,乌木雕作品《悟》《往前》入选《中国中青年优秀美术教师设计作品选集》《美术大观》杂志。
——2007年6月,他的书法作品《天道酬勤》在纪念欧阳询诞辰145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荣获金奖。7月,书法作品在庆祝香港回归1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荣获金奖。10月,被特聘为《四川根雕奇石集粹》大型画册编委。11月,纪念康有为逝世8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中,书法作品荣获金奖。
——2012年9月,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陶艺《老成都》获银奖,作品用汉代的土陶表现形式,融合了汉俑的抽象、夸张、风趣、幽默的表现手法,展现了老成都的一种自由生活形态。
——2013年3月,中国乌木根雕艺术节“根雕艺术精品展”,他的根雕《老村长》荣获金奖。同时荣获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铜奖。作品中的《老村长》以憨直的面孔、和善的容貌、敦厚的性情,直抒人性的真与善、繁与简,朴拙的表现之中发散出作者内心的不羁与达观。卵石雕《岁月》荣获第四届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金奖等。
——2014年10月,青铜作品《眼罩》在英国邓迪和伦敦参展。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在继成名作《回归》之后,众多的获奖作品中,你印象最深或是最看重的作品是哪件呢?”面对着唐国富堆成一摞的各色获奖证书,我很“欠揍”地如此冒昧发问,本想着这是一个无答之问,却不料耿介的唐国富却毫无半点“大师”架子,他如实地认真作答:“是《瑞兽》”。瑞兽,从远古时代一直延存至今,代表了吉祥、仁慈、正义和勇气。各地历朝历代的瑞兽造型大同小异,却尤以芦山的汉代石刻造型最为生动传神。
见我一脸懵,唐国富一边给我茶杯中续水,一边讲故事一样的娓娓道来——
2000年6月,芦山县发现汉代城门神兽,立即在考古界引起轰动。中国历史博物馆原馆长俞伟超先生还专程赶到芦山进行实地考察。他认为,芦山出土的神兽是汉代典型的石刻,用神兽作城门的门枕,全国绝无仅有,可以说是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这让唐国富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也萌发了借神兽让世人了解芦山的汉代文化,让世界了解芦山悠久历史的念头。
机会往往是给有准备的人。那时,时任雅安市副市长的孙前经常带人到芦山参观文物,唐国富当时就在芦山县博物馆任馆长,并利用空余时间在博物馆的院子里教学生雕刻技法。这一幕,被孙前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里。
2002年初,孙前找到唐国富,交给了他一个任务——完成一件根雕作品作为雅安市政府赠送给南京市政府的礼品。
这时,瑞兽的形象豁然跃入唐国富的脑中。从构思到选料,再到雕刻……唐国富不负重托,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作品。同年,金丝楠木《瑞兽》获得了“中国首届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优秀奖。如今,唐国富的“瑞兽”已经成为了芦山特色旅游纪念品,受到了广大游客的欢迎。
十年寒窗无人问,金榜题名天下闻。
成名后,唐国富是不是就此固步自封坐享安逸生活了呢?
答案为:是与不是!
天有不测风云。2013年4月20日,七级强震突袭芦山,唐国富的几十件作品在地震中被损毁。震惊痛惜之余,他开始了自我安慰:难道冥冥之中真有定数,莫非缘该如此?他不是一个信天信地的人,但走上创作之路已经40多个年头了,竟然从没有认真审视过往、总结自我。尤其是近些年,出了一定成绩,肯定和赞扬声多了,竟有了骄傲自满之情,固步自封之势!今后的创作之路,究竟该何去何从?
2014年至2015年期间,唐国富参加了一些国家级、省级的展览活动和培训交流,得到了许多老师的关心指导。特别是得到了中国著名雕塑家叶毓山、浙江艺术家高公博等名师大家的指导,顿觉感悟。叶公指导他,要放开思维,在借鉴中提升创作手法,永远有打破常规和创新的勇气。高公则一直循循教导他,要时刻将“天下为公,博爱仁义”的广阔胸襟融入到创作之中。也正是在诸位老师的教诲鼓励下,他的创作才又有了新提升。
“现在的我,创作理念就是十个字:无法则有法,无形则有形”。唐国富笑着介绍道,自己一直保持着求新、求变、求奇的心理常态,力求今天与昨天不同,明天与今天又不同。保证每件作品的背后都有故事、有说法、有看法、有想法,在石头与根雕之中寻找陶艺的自我表现,形成了无事生非、无像有像,丑中见怪、怪中出美的特色艺术符号——“怪头怪脑”。
果不其然,在他的“怪头怪脑”工作室里摆放了很多石头。满屋上百件的石头全部被赋予了人的性格和灵气,每个石头都雕刻了不同人物的五官和表情,或喜悦、或忧愁、或调侃、或深沉,风格迥异。
“穿草鞋走自己的路,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唐国富说他搞创作,不会全盘构思,深入设计,更不会去画草图、概念图,他认为创作本身其实就是源于内心最自然、最纯粹的冲动,没有固定的创作模式,没有固定的流程工艺,也没有固定的表达方式。直接上架,盘泥条,堆泥片,怎么表达自然就怎么做,怎么直击内心就怎么做,决不自缚手脚!因为,泥的厚薄不一,上泥堆泥时到了一定的高度就会产生形变。唐国富不讲究作品的工整,也不喜刻意呆板的造型,这种形变的不确定性也正是让他着迷之处。正是这种自然的形变,给其开拓创造的空间和变无形为有形的途径,或圆润、或刚劲、或端庄、或突兀、或写实、或重意。在变中寻找灵感,在变中打磨塑形,在变中为自己的作品注入思想灵魂,这即是他所理解的“无形则有形”。
或许正基于他的这一“太极”理念,“怪头怪脑”的作品抽象也好,形似也罢,其艺术品位在潜移默化中回归自然,深化了艺术,当然也超越了他自己。
2020年5月,旅美画家周平珖第一次来芦山采风,随即便被那些风格迥异的作品震撼住了。
“天嘞,这样与众不同的作品,我在中国艺术界尚是首次发现,作者简直可以称之为东方毕加索,一定出自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之手吧!”周平珖想着,不由向解说员询问道:“大师还健在吗?”没想到解说员扑哧一笑,告诉他:“这位大师啊,今年还不满70岁!”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014年,唐国富被四川省档案学校聘为客座教授,专职培训一个班15人学生学习泥塑、木雕。至今,他已经先后培养学生120余人,有15名学员作品在参加省级根雕大赛中荣获金、银、铜奖,甚至有3名学生同他一样荣获四川省工艺大师称号。他动情地说:“我还将继续培训雕刻学员,争取在近年内再培训100余人。我希望通过雕塑,去引导人们的文化观、生态观、自然观。因为感动人心的,该是这些传统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和美丽的力量,而这一切是永在的。”
这,就是唐国富大师的心声和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