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绍成
2003年11月7日,由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的中国古琴艺术,被列入第二批28种“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后,古琴艺术越来越受到我国各级政府和有识之士的重视。作为具有悠久艺术传统的蜀中古琴,自汉代以来,先后出现过不少琴家、琴人、琴谱、琴曲、琴诗、琴器、琴址等宝贵文化遗产。近代以来,蜀中除相继出现了一大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琴家外 ,还在创建琴馆、琴社机构,举办雅集、琴会活动,开展琴学研究,探讨蜀中古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特别是2009年7月,隶属蜀中古琴的重要琴派——蜀派古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蜀中古琴更是受到政府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有识之士的关注。
一、历史悠久的蜀中古琴传统
蜀中古琴具有悠久丰厚的艺术传统,为后世古琴艺术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一)琴人琴事扬名天下
西汉时期,蜀郡成都人司马相如与临邛人卓文君以琴为媒结成姻缘的故事,为天下人家喻户晓。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临邛中多富人,而卓王孙家僮八百人,程郑亦数百人,二人乃相谓曰:令有贵客,为具召之。并召令。令即至,卓氏客以百数。至日中,谒司马长卿,长卿谢病不能往,临邛令不敢尝食,自往迎相如。相如不得已,强往,一坐尽倾。酒酣,临邛令前奏琴曰:窃闻长卿好之,愿以自娱。相如辞谢,为鼓一再行。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英才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
被誉为汉代蜀中四大著名文学家之一的郫县人杨雄,著有《琴清英》一书,是一部重要的古琴美学著作,可惜现已散佚。杨雄崇尚雅颂,贬斥郑卫,总结前人思想,提出“中正则雅,多哇则郑”的审美标准,反对音调复杂多变、情绪激越奔放,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大音必希”“声之眇者不可同于众人之耳”的思想也为以后的士大夫所接受,对古琴音乐美学思想有一定影响。而另一位大家熟知的张道陵,他不仅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道教创始人,而且也是一位在汉代有影响的琴家。据《琴书大全》(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1965年合编)载:“性沉默,好古博经史,兼明星气图纬之学,尤妙抚琴,别得真趣。”
唐时,诗人李白除自身喜爱弹琴外,又爱欣赏别人弹琴,仅见唐中六先生所编的《中国乐舞诗·琴卷》(成都出版社1995年出版)一书统计,李白所写的咏琴诗就多达40余首。在他所写的琴诗中,最著名的当数《听蜀僧浚弹琴》这首赞美蜀中琴僧高超琴艺的诗:“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遗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从中可见他与古琴的情缘十分密切。
五代前蜀时,临邛人黄崇嘏不仅是一位巾帼英雄,而且还是一位琴人。关于她的事迹,《辞海》(1947年版第1557页)有这样的记载:“前蜀临邛女子,工词翰,又善琴棋 ,妙书画。幼失覆荫,与老妪同居,为男子装。以失火下狱,贡诗蜀相周庠;庠重其才,释之,召为掾。复荐摄府司户参军,胥吏畏伏。庠欲妻以女,崇嘏贡诗自白以谢,有幕府若容为坦腹,愿天速变作男儿之句。庠大惊叹,后复归隐,不知所终。”有关她的传奇,后来又被明代著名文学艺术家徐渭编成剧本《女状元辞凰得凤》,与他的另一剧本《雌木兰替父从军》成为姊妹篇广为流传。
北宋时,著名文学家苏轼不仅精通诗文、绘画、书法,而且还极为精于音乐,自幼爱琴,一生与古琴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除家藏雷琴“九霄环珮”外,而且还为琴曲《醉翁吟》填词,并撰有琴学专论《杂书琴事》十三则。一生中写有琴诗40余首,其中的《题沈君琴》“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是一首哲理性很强、富有禅机的诗。它阐述了琴与声,指与心之间的关系,美妙的琴声既不在琴上,也不在手指上,而在于手指与琴之间的配合上,即靠心来控制。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入蜀时,曾琴剑相随,并写有多篇关于古琴的诗章,其中的《文君井》一诗,记述了他再度到临邛拜谒琴台的心境:“落魄西州泥酒杯,酒酣几度上琴台。青鞋自笑无羁束,又向文君井畔来。”《怀旧》一诗中,记述了他在蜀中青城山听道士弹琴的情景:“青城之西溪谷深,道翁巢居独鼓琴。一杯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