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897(2025)05-0022-03
1展陈设计概述
1.1展陈设计的现状与不足
展陈设计是结合了展示空间概念和陈列艺术思想的设计行为,其基本宗旨是通过展陈空间向公众传递信息,以此实现商业变现或文化宣传等目的。纵观当下,大部分展陈设计依旧以传统的图文展板、展品陈列为主,远不能满足参观者的体验需求,参观者进入展陈空间后,不仅很难与展陈的主题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也难以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
1.2文化语境下展陈设计的用户需求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物质需求,转而提出了更高的精神需求。公众对展陈空间的需求也不再仅局限于文字、图像的排列,而是开始追求多重感官的刺激、文化意境的熏陶、生态自然的氛围、情感互动的体验。换言之,公众会更倾向于多元化的展现形式和富有生命力的展陈空间。
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曾结合知觉现象学提出“感知是所有知识的根本”这一观点,由此推论可得,为了更好地传递文化信息,展陈空间中“人的体验\"应该被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作为多学科交叉的产物,展陈设计在关注主题文化挖掘和空间环境营造时,也要丰富展现形式,致力于将或艰涩或深奥的文化内涵以生动、自然的形式展示给参观者。
2园林艺术在展陈空间中的应用
在传统的室内展陈设计中,园林艺术大多仅仅作为装饰点缀,设计师的关注点在于植物对空间视觉的美化,并不会过多展示园林艺术的人文内涵。而随着公众精神需求的提升,蕴含着文化意境、自然生命力的园林艺术成为展陈设计突破传统桔的新途径、新方向。
2.1园林植物与文化展示
2.1.1园林植物的文化内涵
园林植物是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观赏、组景、隔断、覆盖地面等多重功能,其形、色、味分别对应了人们的触觉、视觉、嗅觉。园林植物通过组合成为植物景观,给人以充满生机的感官体验和审美享受,同时也是体现四季轮转、地域特征与自然生命的重要载体,因此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历史积淀和人们审美意识的作用下,逐渐变成了寄托情感、象征精神的载体。
植物文化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诗经》,在崇尚万物有灵、物我交感的古老时代,诗人在创作时将植物视为与天地沟通的渠道,借其传递出缠绵的爱意或缕缕哀思。例如,“桃之天天,灼灼其华”,诗人用盛放的桃花比喻新娘美丽的面容,寄托着对新婚夫妇的美好祝福,从此桃花有了“美人\"的意象;而“焉得援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海”,则用萱草象征了离愁和相思;“北堂植萱\"等历史典故又使萱草衍生出了母亲花、忘忧草的寓意。古人在采集、农作的过程中埋下了植物文化的种子,其又在一次次情与爱的传递中发芽、结果,最终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1.2园林植物的应用形式
形色是园林植物的外在属性,而文化则是其内在特征。在展陈设计中,设计师需考虑园林植物的双重属性,不仅要运用艺术提炼的造景手法,结合生长习性和外形特征将多种园林植物进行组合搭配,形成体现本土地域特色和自然山水哲学的植物景观,也要关注细节处的文化意境营造,例如,利用盆景、插花、山水画等形式,将植物文化与人文情怀相结合,采用以小见大的设计手法表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情怀间。在布置植物组合时,设计师需分辨每种植物所蕴含的感情和文化符号,在贴合展陈主题的基础上布置植物,提升展陈空间的艺术性、文化性。
2.2意境营造与情感认同
2.2.1意境对展陈空间的情感启发
意境作为中国美学的独特形态,最早是诗学概念,后因王国维的改造与发挥,又慢慢演变成一种文化审美的理想境界。意境以空间为媒介,用通感的形式唤醒主体的内隐记忆,从而实现情感互动,所以常被应用在文化展陈设计中,刺激参观者与展陈空间产生共鸣8。为展陈空间营造文化意境,其本质是整合现有的文化经验,再经过编译、表达,借由参观者的感官传递信息,令其和参观者的内隐记忆相结合,最后由内而外地产生审美体验和情感认同9。
植物作为诗词中寄寓情感的载体,是传统文化中营造意境的重要元素,例如,文人故居常种植梅兰竹菊四君子,用以表达高洁的情怀。除此之外,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也常被赋予相应的文化意象。这些历经千年洗礼留下的文化意象逐渐成为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只待设计师进行设计组合,便能为展陈空间塑造充满生机的文化意境。
2.2.2意境营造的应用形式
现有的自然人文景点既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又有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雕琢,人们搭配和应用多种园林植物、古典建筑,形成富有文化特色和视觉效果的园林景观,从而营造独特意境,在人们心中形成独特的文化记忆。而展陈设计可以通过复刻或取园林景观的精华,将景点的特质、意境在展陈中再现,进而激发参观者的空间情感,实现展陈空间与参观者之间的情感共鸣,更好地体现展陈设计的信息传递、文化宣传职能。
3“看亚运·品风景”全国名山名水名园展实践案例分析
3.1展示范围与展示原则
“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杭州西湖有著名的“西湖十景”和“新西湖十景\"以及“三评西湖十景\"等,更有丰富的文物古迹、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把自然、人文、历史、艺术巧妙地融为一体。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在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西湖展园以讲好西湖故事、展示西湖自然文化资源为起点,围绕杭州西湖的自然生态、人文经典展开设计。展陈空间充分考虑参观者的游览体验,采用虚实结合的形式展示西湖文化的宏观概念和实际载体,布置沉浸式西湖文化体验空间,从而营造深远的文化意境,激发参观者的情感共鸣与文化记忆。
3.2西湖特色植物的应用
西湖得天独厚的地形地貌使其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历代设计师针对各个景观的审美特色、文化寓意和精神追求,协调布置形态各异的草木和缤纷多彩的花卉,形成了西湖四季的代表性植物,其又在诗人的传唱中被提炼、深化,在四时交替中呈现别具韵味的植物景观[10]。
踏入西湖展园,从外向内观察,恰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展园白墙外侧种植西湖特色色叶植物红枫、南天竹,与树立的竹制围栏一同丰富纵向视觉空间,底层种植有八仙花、圆锥绣球、美女樱、西洋杜鹃、兰花等西湖常见草花,还原西子湖畔灿若云霞的自然花镜,营造西湖葱郁而繁华的意境。
向内延伸,放眼望去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位于展园中轴线上的是因地制宜以苔藓构筑的“湖面”,“湖畔”边点缀景石,栽种荷花、千屈菜、鸢尾等花卉,形成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水湿生植物花境,展示西湖恬静自然的意境。移步换景,可见丹桂隐于石墙,与一边的红枫共同连接硬质景观,形成丰富的视觉立面,正应和张京元在《西湖小记》中所描述的“出石屋西,上下山坂,夹道皆丛桂。\"
“万竿绿竹影参天,几曲山溪咽细泉”(陈璨《云栖竹径》),西湖自古多竹景,展厅的最内侧是一条豌蜓的小路,两侧栽有绵延翠竹,正是还原西湖的竹景之冠“云栖竹径”。当参观者行走于一片绿意中,宛如亲临乾隆赞不绝口、西湖边负氧离子含量最高的云栖竹径,连心灵都能得以洗涤。结合“竹”高洁、隐逸的文化精神,参观者自然能对展陈空间产生情感认同,更深刻地理解西湖空蒙、深远的意境。
3.3西湖特色园林景观的展示
西湖在历史上几经变迁,形成了中式园林建筑与自然山水相互融合,多样统一的植物镶嵌在湖山之上的独特风格。各人文景点依山傍水,以散点式布局有序散落在西湖山水之间,各个空间相互联系而又有变化,创造出一步一景一画卷,移步换景画中游的美丽风光。西湖展园选取“我心相印亭”“三潭映月”“云栖竹径”“西湖双绝—龙井茶虎跑泉”等代表性园林景观元素,与夏荷秋桂等西湖特色植物相融合,展示“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景观特色。
展园前景用似隔非隔、似隐还现、诗意含蓄的视觉效果吸引参观者进园游览。左侧的白墙漏窗源自西湖周边古典园林常见样式,窗后隐约透出传统五针松盆景,体现西湖园林建筑的旖旋风景;右侧的竹栅栏模拟西湖绵延起伏的山脉,并贴有《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的诗句,在疏密有致的间隙隐约透露出园内风光。
位于展厅中轴线上的建筑还原自西湖著名建筑“我心相印亭”,作为观赏西湖十景之一“三潭映月”的最佳观景地,“我心相印亭”不仅是功能性建筑,也是极富禅意的人文景点,圆门上的“我心相印亭”匾和亭上的“波上平临三塔影,湖中倒浸一轮秋\"楹联,以及亭前的石塔共同组成一幅极具禅意的画面。
游客顺时针方向沿小径前行,可见龙井茶茶树与仿真虎跑泉模型。西湖展园打破现实世界的空间距离,在方寸之地共同展示驰名中外的“西湖双绝”,令参观者更直观地感受西湖的茶与泉之间的紧密联系。
继续向展园深处走,参观者便进入了一片青翠竹林,这便是“云栖竹径”展区。曲折的小径边是用天然的竹子制成的竹器展架,与周边环境互相融合。展架上陈列着众多西湖自然文化遗产的文字信息,当参观者漫步在天然碎石子铺就而成的小径时,可以沉浸式阅读、体验西湖的文化。
3.4文化互动体验在展陈空间的应用
杭州是南宋首都,而西湖则是宋式美学的集大成者。因此西湖展园在布置西湖特色植物、景观的同时,也设置了西湖文创产品展示区、“焚香、点茶、插花、挂画\"宋代四雅文化体验区。
展园的左侧是插花体验区,放置高低错落的博物架和造型各异的插花,体现宋人“置瓶插花,以供清赏”的美学。体验区由专业插花艺术创作者为参观者展示宋式插花的制作过程和审美特征,鼓励参观者亲自参与插花,沉浸式体验宋代插花文化。
展园右侧是西湖文创产品展示区,集成了香、点茶、挂画三大雅事。展区以一座茶席为视觉中心,背后布置晒茶架样式的文创展架、“西湖十景”主题山水挂画,用简约、古朴又充满趣味的陈设表现宋人精致而丰富的精神生活。两名身着宋代汉服的工作人员演示点茶、焚香的过程,在幽幽茶香与缥缈出尘的氛围中与参与者互动、交流,介绍宋代四雅的文化意趣与西湖衍生文创产品的设计理念。
展陈空间中的文化体验展区与周围的西湖特色景观、植物互相交融,宋代四雅“香、点茶、插花、挂画”又与参观者的嗅觉、味觉、触觉、视觉相呼应。当参与者步入展厅,不仅能从感官上体会西湖的天上美景、人间百味,又能在文化互动中感受风雅意趣,从而对展陈空间产生情感认同,提升自身的审美意蕴。
4结语
园林艺术蕴含着蓬勃的生命力和丰富的文化意蕴,能为展陈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在西湖展园的设计实践中,设计师从西湖的植物文化、特色景观和宋代四雅入手,提取文化符号并将其编译为能丰富参观者感官体验的设计元素,采用园林景观、文化互动体验空间等展现形式表现宋韵西湖的独特意境,激发参观者情感共鸣,赋予其沉浸式体验。通过这次实践,归纳出将园林艺术应用于展陈空间的设计方法,推动展陈形式个性化、多元化发展,最终提升展陈空间的自然生命力和文化感染力。
参考文献
[1]霍燚.展陈方式多样化的探索实践:以建筑主题展览为例[J]艺术市场,2022(9):107-109.
[2]孟醒,陈书芳,崔炯.知觉体验在展陈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工程与建设,2023,37(4):1178-1180.
[3]王彦.基于沉浸理论的现代艺术展示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长春:吉林建筑大学,2021.
[4]张宝鑫,李晓光,成仿云.园林植物在中国园林博物馆中的展示及应用J中国园林,2019,35(①):113-117.
[5]王恺,左思思,骆骏驰,等.植物文化性及其在园林景观中的表达[J]现代园艺,2022,45(18):136-138.
[6]李云,吴霞.植物文化价值与园林设计的整合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23,21(20):6956-6960.
[7]韦拦喜,岳湘凡.意境美学与气氛美学的跨文化互释[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6(2):165-173.
[8]刘高飞.基于环境心理学下的展陈空间互动体验应用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23.
[9]刘越,王丽.意境美学在室内设计中的价值与应用分析[J].大观,2022(12):54-56.
[10]赵彩君,傅凡.基于物候学视角的杭州西湖植物类遗产时序美研究[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22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3:321-328.
[11]俞青青.杭州西湖四季特色植物景观及人文内涵研究[J]现代园艺,2019(9):109-111.
作者简介:倪晓明(1982一),女,汉族,浙江杭州人,本科,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景观园林设计、园林管理、工程施工管理等工作。
孙懿琳(1997一),女,汉族,浙江杭州人,硕士研究生,四级艺术创意设计师,主要从事展陈设计、景区艺术设计等工作。
张明(1980一),男,汉族,浙江杭州人,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工程建设、园林管理施工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