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与控制策略研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7-17 阅读(406)

中图分类号:TU98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897(2025)05-0016-03

0引言

当前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问题频发,如苗木成活率低、土壤质量不合格、施工工艺不规范以及后期养护不到位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园林绿化工程的短期效益,更对其长期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通过对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问题的系统梳理和分析,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质量管理与控制策略。这将有助于园林绿化企业优化施工流程,提高施工质量,减少资源浪费,同时为相关监管部门提供科学的监管依据,推动园林绿化行业的健康发展,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1-3]。

1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的特点

1.1生态性与景观性并重

在现代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园林绿化工程不仅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生态功能的关键手段。

生态性体现在通过植物的种植和配置,能够有效改善城市的微气候,减少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更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园林绿化工程还注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提升,通过营造多样化的植物群落,为各类生物提供栖息地,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景观性则是园林绿化工程的另一重要特点,其通过精心设计和施工,创造出具有美感和艺术价值的空间,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文化内涵。景观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植物配置、色彩搭配、空间布局等因素,以营造出既自然又富有艺术感的景观效果。例如,在公园、广场、道路两侧等公共空间,通过合理布局乔木、灌木、花卉和草坪,形成层次丰富、四季有景的景观序列,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休闲娱乐的需求。

1.2施工周期较长

与一般的建筑工程不同,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过程涉及植物的种植、养护等多个阶段。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环境并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因此施工周期往往较长。例如,大型的公园绿化工程可能需要数年才能完成从规划设计到植物成林的全过程。此外,季节和气候条件对园林绿化工程的影响极为显著。植物的种植和生长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不同的植物种类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生长需求和适应性。例如,春季是大多数植物的生长季,适合进行苗木的种植和移栽;夏季高温多雨,需要加强灌溉和排水措施,同时注意病虫害的防治;秋季则是植物生长的后期阶段,需要进行适当的修剪和施肥,以保证植物安全越冬;冬季则需要采取防寒措施,保护植物免受冻害。气候条件如温度、湿度、降水、风力等也会直接影响施工进度和质量。例如,在干旱地区,需要解决灌溉水源和节水灌溉技术的问题;在多风地区,需要考虑植物的抗风性和支撑措施。

1.3涉及多学科知识与技术

园林绿化工程综合性极强,需要综合运用生态学、植物学、土壤学、景观设计学、园林工程学、环境科学、建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生态学为园林绿化工程提供了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论基础,指导植物的合理配置和生态系统构建;植物学知识则帮助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植物种类,了解植物的生长习性和生理需求;土壤学为土壤改良和植物根系生长提供了科学依据,确保植物能够在适宜的土壤环境中生长;景观设计学则通过艺术和美学的手段,将自然元素与人文景观相结合,创造出美观、实用的景观空间;园林工程学涉及园林小品、道路、排水、灌溉等工程设施的设计与施工,保障园林绿化的功能性与稳定性;环境科学则关注园林绿化对城市环境的改善作用,以及如何减少工程建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建筑学则在园林建筑和景观小品的设计中发挥重要作用,使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回。

2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策略

2.1施工前期的质量管理与控制

在项目策划与设计阶段,质量把控的核心在于合理规划和注重生态与景观的协调。园林绿化工程不仅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项目的功能定位、生态效益和景观需求,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实现生态性与景观性的有机结合。具体而言,设计团队需对项目所在地的自然条件、社会文化背景和周边环境进行全面调研,结合当地的气候、土壤、水资源等条件,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和配置方式。同时,应注重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避免单一植物的大规模种植,以增强生态系统的抗逆性和自愈能力。在景观设计方面,应充分考虑空间布局、色彩搭配、季相变化等因素,营造出层次丰富、四季有景的景观效果。此外,设计阶段还需注重与相关专业的协同配合,如与市政工程、建筑工程等进行衔接,确保园林绿化工程与其他城市基础设施的有机结合,避免因设计不合理导致的施工冲突和后期改造。

场地勘察与土壤改良也是施工前期的重要工作内容。场地勘察需重点关注场地的地形地貌、地下水位、地下管线等情况,为施工方案的制定提供准确依据。例如,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可以减少土方工程量,降低施工成本;而对地下管线的准确勘察则可以避免施工过程中对市政设施的破坏,确保施工安全。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影响植物的成活率和生长状况。因此,在施工前必须对场地土壤进行全面检测,包括土壤质地、酸碱度、肥力、重金属含量等指标。根据检测结果,制定相应的土壤改良措施。例如,对于土壤质地较差的区域,可通过添加有机质、改良剂等方式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对于酸碱度不适宜的土壤,可通过施加石灰或硫磺等物质进行调节;对于肥力不足的土壤,应合理施用基肥,增加土壤的养分含量。

2.2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与控制

施工过程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关键阶段,涉及植物的选择、种植施工等环节。

植物的选择应基于设计要求和工程目标,综合考虑植物的种类、规格、生长习性、适应性以及景观效果,选择生长健壮、根系发达、无明显病虫害的苗木。对于乔木,应优先选择胸径、冠幅符合设计要求且经过多次移植的苗木,以确保其成活率和适应性;对于灌木和花卉,应选择分枝多、生长旺盛且无病虫害的植株。苗木的检疫检验是防止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重要措施,所有进场苗木必须经过严格的检疫检验,确保其不携带检疫性病虫害。检验过程中,应重点关注苗木的根部、茎干和叶片,检查是否有病斑、虫卵或寄生虫。对于不合格的苗木,应立即隔离并进行处理,严禁其进入施工现场。

种植施工是园林绿化工程的核心环节,直接关系到植物的成活率和生长状况。首先,种植过深或过浅都会对植物的根系发育和生长产生不利影响。一般来说,乔木的种植深度应与原土痕齐平或略深 3~5cm ,以确保根系能够正常呼吸和吸收养分;灌木和花卉的种植深度则需根据其根系特点进行调整,通常以覆盖根系为宜。其次,浇水施肥是种植施工中的关键环节。新种植的苗木需要及时浇水,以确保土壤与根系紧密结合,促进根系生长。浇水应遵循“见干见湿,浇则浇透”的原则,避免积水导致根系腐烂。施肥则需根据植物的生长阶段和需肥特性进行合理安排。例如,在苗木生长初期,应以氮肥为主,促进枝叶生长;在生长后期,适当增加磷钾肥的比例,增强植物的抗逆性和观赏性。最后,修剪整形是种植施工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合理的修剪可以改善植物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同时提升景观效果。对于乔木,修剪应重点去除病枝、枯枝和过密枝。对于灌木和花卉,则需根据其生长习性和景观需求进行整形修剪。例如,球形灌木应保持圆润的形态,绿篱则需修剪整齐。通过严格执行种植施工技术规范,可以有效提高植物的成活率和生长质量,为园林绿化工程的长期效益提供保障。

2.3施工后期的质量管理与控制

施工后期主要包括工程峻工验收、工程移交与保修期管理以及质量回访与用户反馈收集。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可以有效保障工程质量,提升工程的使用效益和用户满意度。

工程峻工验收目的是全面检验工程质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确保工程具备交付使用的条件。验收标准是峻工验收的依据,通常包括植物成活率、景观效果、土建工程质量、配套设施功能等多个方面。例如,乔木成活率应达到 95% 以上,灌木和花卉成活率应达到 90% 以上;道路平整度、排水性能等指标需符合设计要求;园林建筑的结构安全和外观质量需达到验收标准。此外,验收标准还应涵盖生态效益和可持续性指标,如土壤改良效果、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验收流程应科学合理,确保验收工作的全面性和规范性。一般分为施工单位自检、监理单位初验和峻工验收3个阶段。施工单位自检是基础环节,施工单位需对工程进行全面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提交自检报告。监理单位初验是对施工单位自检的复核,重点检查关键环节和质量问题,提出初验意见。峻工验收则由建设单位组织,邀请相关专家和部门进行综合验收,验收内容包括工程实体质量、工程资料完整性等。验收过程中应严格按照验收标准进行,确保各项指标符合要求。

工程移交是施工后期的重要环节,标志着工程从施工阶段进入使用阶段。需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办理移交手续,确保工程的顺利交接。移交时,施工单位需向建设单位提交完整的工程资料,包括施工图纸、峻工验收报告、养护管理手册等。建设单位需对移交资料进行审核,确保资料齐全、真实有效。同时,双方需签订工程移交协议,明确工程移交范围、移交时间、保修责任等内容。

保修期管理是施工后期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保修期内,施工单位需按照合同约定承担工程质量保修责任,对工程质量问题进行及时修复。保修期通常为工程峻工验收合格之日起一年,但对于植物种植工程,保修期可延长至三年。保修期内,施工单位应定期对工程进行回访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质量问题。建设单位或使用单位发现质量问题时,应及时通知施工单位,施工单位需在规定时间内到达现场进行维修。对于因施工质量问题导致的损失,施工单位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通过完善的保修期管理,可以有效保障工程的长期使用效益,减少工程质量纠纷。

2.4施工质量管理的保障措施

在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保障措施的完善与否直接决定了质量管理水平的高低。人员是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的核心要素,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因此,加强人员培训与队伍建设是提升质量管理水平的关键。对于施工人员,应定期开展技能培训,内容涵盖植物种植、养护管理、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等实际操作技能。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式,确保施工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各项施工规范和操作流程,提升专业水平。例如,针对苗木种植,培训应包括正确的种植深度、修剪方法、浇水施肥要点等,确保施工人员了解技术规范并正确操作。

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与标准是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基础,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质量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质量责任,规范施工流程和质量控制要点。同时,企业还应积极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与完善,确保企业标准与行业规范相衔接,形成一套科学、严谨、实用的质量管理体系。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引入信息化管理技术已成为提升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可以实现园林绿化工程的三维可视化设计和施工模拟,通过虚拟建模提前发现设计和施工中的潜在问题,优化施工方案。例如,在植物配置阶段,BIM技术可以模拟不同植物的生长效果,帮助设计人员选择最合适的植物种类和布局,提升景观效果。同时,BIM技术还可以实现施工进度的动态管理,通过实时更新施工进度信息,确保施工按计划进行[]。

3结语

本文深入分析了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特点,并从施工前期、施工过程和施工后期的质量管理以及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参与方的共同努力和协同配合。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有效的控制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工程质量,实现园林绿化工程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行业标准的不断完善,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将朝着更加精细化、智能化和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兰萍娜.风景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与养护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工业A,2023(4):105-108.

[2]苏军在.厦门市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3(2):83-85.

[3]佟毅.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园艺养护技术策略探讨[J].工程设计与施工,2023,5(11):10-12.

[4]鹿亚龙.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与养护管理[J]河南建材,2023(2):64-66.

[5]安丽华.新时期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与养护管理探析[J].区域治理,2024(15):140-142.

[6]张明.园林绿化施工技术难点及标准化控制措施[J]大众标准化,2024(11):93-94.

[7]方翔.园林绿化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策略分析[J]花卉,2023(6) :34-36.

[8]丁海燕,牟孝安,张青青.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措施[J]花卉,2024(24):10-12.

[9]庄舒茵.综合性公园园林施工与养护管理结合的探讨[J].葡萄酒,2024(21):148-150.

[10]何江南.市政园林景观绿化施工技术及管理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4(24):148-150.

作者简介:葛红永(1985一),女,汉族,北京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园林绿化、园林施工。

标签:  植物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