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用高粱红缨子不同种植密度试验

known 发布于 2025-07-17 阅读(272)

摘 要 为探索酒用高粱红缨子的适宜种植密度,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在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开展酒用高粱红缨子不同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红缨子667 m2种植10 000株时,667 m2产量、产值、纯收益分别为456.43 kg、5 112.02元、3 379.56元,位居第一;红缨子667 m2种植9 000株时,667 m2产量、产值、纯收益分别432.95 kg、5 112.02元、3 118.40元,位居第二。这表明金沙县农户可按照667 m2种植9 000~10 000株的标准种植红缨子,以提高红缨子产量和收益,并为红缨子大面积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红缨子;酒用高粱;种植密度;产量;产值;纯收益

中图分类号:S514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2.001

贵州省毕节市地处赤水河流域上游,自然资源优势明显,如高海拔立体型的气候、优良的水质和多样性的微生物种群,为酒用高粱种植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1-2]。毕节市是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的原料基地之一,常年种植酒用高粱2.66万hm2左右[3-5]。高粱是白酒产业的重要原料作物,毕节市酒用高粱种植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白酒产业的发展。目前,毕节市规模以上白酒企业产值持续增长,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6-7]。

酒用高粱红缨子颗粒坚实、饱满、均匀,粒小皮厚,支链淀粉含量在90%以上。其具有耐蒸煮、难糊化等结构特点,十分有利于酿酒工艺的多轮次翻烤,是酿造酱香型白酒的上乘原料[8-10]。为了研究酒用高粱红缨子在毕节市的适宜种植密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效益,以红缨子为研究材料,采取分带宽窄行种植方式,开展酒用SRjRAEITTgSKGLbCphahIrHF3qb+afHDZ7DUSTSrK7w=高粱红缨子不同种植密度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毕节市金沙县禹谟镇新寨村抬石组,当地海拔1 062 m,地势平坦向阳,土壤肥力均匀,土质为壤土,前茬作物为蔬菜。

1.2 参试品种

试验酒用高粱品种为红缨子,由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置6个密度处理:处理A,667 m2种植6 000株;处理B,667 m2种植7 000株(生产上农户普遍采用的种植密度,设为对照CK);处理C,667 m2种植8 000株;处理D,667 m2种植9 000株;处理E,667 m2种植10 000株;处理F,667 m2种植11 000株。

1.4 试验方法

试验采取分带宽窄行种植方式,设3次重复,小区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间不留走道,重复间留宽度为0.5 m的走道。小区面积27 m2(4.5 m×6.0 m),1.5 m开厢分带,厢内种植2行高粱,宽行距1.05 m,窄行距0.45 m,每小区为3带6行区,各处理窝距分别为0.296 m、0.254 m、0.222 m、0.198 m、0.178 m及0.162 m,每窝留苗2株。试验地四周设保护行。

1.5 种植管理

播种前进行晒种及浸种催芽。2022年3月31日,采用营养坨育苗,每个营养坨播种高粱种子3~4粒,播种后覆盖细土,加盖塑料薄膜,苗床在3叶1心时施一次清粪水,移栽前7 d揭膜炼苗。4月21日,高粱苗长至4叶1心时进行移栽。移栽时,667 m2施生物有机肥(诺启生物有机肥,生产厂家为云南诺启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200 kg作为底肥,定量每小区8.1 kg。

5月16日,进行第1次人工中耕除草。6月10日,进行第2次人工中耕除草,以聚拢盖根为主,结合除草开展打底叶、割除分蘖,同时667 m2按照50 kg的标准施生物有机肥作为拔节肥。7月6日,进行第3次人工除草,同时667 m2按照50 kg标准施生物有机肥作为穗肥。高粱生育期,667 m2使用生物农药1%苦参印楝素乳油80 mL进行病虫害防治。8月21日,在高粱蜡熟末期进行田间测产验收。

1.6 调查内容

1)调查和记录各处理红缨子的播种期、出苗期、移栽期、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2)在成熟期,各小区连续选取10株红缨子测量株高、茎直径、穗长、单穗粒质量,调查穗形、穗型、壳色、粒色、粒形以及倒伏性等。3)高粱成熟后通过试验小区实割实测的方式,机械脱粒、称质量后立即用水分测定仪测定籽粒含水率,将小区面积内的全部籽粒质量折算为13%含水率下的籽粒质量,再折算为667 m2产量。4)以当地农用物资市场价格为标准,调查红缨子种子的单价、有机肥单价及当地工人的工资水平,计算试验地667 m2所需成本。5)基于田间测产获得的高粱产量、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红缨子的收购单价,计算酒用红缨子667 m2产值,将667 m2产值减去667 m2成本得出667 m2纯收益。

1.7 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DPS数据处理系统中的最小显著差异法(LeastSignificant Difference,LSD)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红缨子的生育期

从表1可以看出,处理A和处理B出苗期较处理C、处理D、处理E、处理F提早1 d;处理A拔节期较对照(处理B)早1 d,处理E、处理F拔节期较对照(处理B)晚1 d;处理A抽穗期较对照(处理B)早1 d,处理D、处理E抽穗期较对照(处理B)晚1 d,处理F抽穗期较对照(处理B)晚2 d;处理A成熟期较对照(处理B)早1 d,处理C、处理D较对照(处理B)晚2 d,处理E、处理F较对照(处理B)晚3 d。

处理A生育期最短,为133 d,较对照(处理B)早1 d;处理E、处理F生育期最长,为136 d,较对照(处理B)晚2 d。这说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红缨子呈现成熟期延迟、生育期增加的趋势。

2.2 不同处理红缨子的农艺性状

从表2可以看出,酒用高粱红缨子为伞形、散穗型,籽粒为椭圆形、褐色,籽粒小粒(千粒重10.1~25.0 g为小粒)。各处理的株高在273.1~289.8 cm,相差16.7 cm,处理F株高最高。各处理茎直径在1.50~1.76 cm,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茎秆逐渐变细。各处理穗长在34.3~37.5 cm,相差3.2 cm。单穗粒质量在51.3~68.3 g,相差17.0 g。千粒重在18.3~23.6 g,相差5.3 g,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千粒重逐渐降低。倒伏性在0~2级,处理A、处理B、处理C、处理D为0级,不发生倒伏;处理E倒伏性为1级,属于倾斜不超过15°的轻倒伏;处理F倒伏性为2级,属于倾斜不超过45°的倒伏性。数据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红缨子植株茎秆逐渐变细,抗倒伏性差,当667 m2种植株数增加到11 000株时,发生了倾斜45°以内的倒伏。

2.3 不同处理红缨子的产量

从表3可以看出,各处理667 m2产量在361.37~456.43 kg;处理E 667 m2产量为456.43 kg,居第一,显著高于处理D、处理F、处理C、处理B(CK)、处理A;处理D 667 m2产量为432.95 kg,居第二,显著高于处理F、处理C、处理B(CK)、处理A;处理F与处理C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处理B(CK)产量显著高于处理A。各处理667 m2产量依次为处理E>处理D>处理F>处理C>处理B(CK)>处理A;处理E、处理D、处理F、处理C 667 m2产量高于处理B(CK),分别较其增产68.57 kg、45.09 kg、34.94 kg、20.72 kg,增产率分别为17.68%、11.63%、9.01%、5.34%;处理A 667 m2产量低于处理B(CK),较其减产26.49 kg,减产率为6.83%。这说明667 m2种植株数从6 000株增加到10 000株时,667 m2产量逐渐提高,而当667 m2种植株数增加到11 000株时,产量呈下降趋势。由此得出,酒用高粱红缨子667 m2最适宜种植株数为10 000株。

2.4 不同处理红缨子的生产成本

从表4可以看出,各处理667 m2生产成本在1 725.18~1 734.28元。其中,处理A 667 m2生产成本最低,为1 725.18元,比处理B(CK)少投入1.82元;处理F 667 m2生产成本最高,为1 734.28元,比处理B(CK)多投入7.28元。

2.5 不同处理红缨子的生产效益

从表5可以看出,各处理667 m2产值在4 047.34~5 112.02元。其中,处理E 667 m2产值居第一,达5 112.02元;处理D 667 m2产值居第二,为4 849.04 元;处理A 667 m2产值相对最低,为4 047.34元。各处理667 m2纯收益在2 322.16~3 379.56元。其中,处理E 667 m2纯收益最高,达3 379.56元,较处理B(CK)增收762.52元,增幅为29.14%,位次居第一;处理D 667 m2纯收益居第二,达3 118.40元,较处理B(CK)增收501.37元;处理A 667 m2纯收益较处理B(CK)减少294.87元,位次最低。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667 m2种植株数从8 000株增加到11 000株,均比对照(667 m2种植7 000株)产量高,但增产幅度以处理E(667 m2种植10 000株)最高,处理D(667 m2种植9 000株)增产幅度居第二;处理F(667 m2种植11 000株)虽然也增产,但是茎秆变细,发生了倾斜45°以内的倒伏,同时单株所占的生长面积减小,单穗粒质量降低,产量相应降低;处理A(667 m2种植6 000株)产量相对最低。另外,处理E 667 m2产值居第一,处理D居第二,667 m2纯收益分别为3 379.56、3 118.40元。由此可以得出,在毕节市海拔1 000 m左右的区域,酒用高粱红缨子667 m2的适宜种植株数为9 000~10 000株,以10 000株时产量最高、效益最佳。

参考文献:

[1] 刘莎.流变与转型:金沙县酒文化研究[D].贵阳:贵州民族大学,2020.

[2] 萤子,晓文.毕节市酒类行业协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体会议在毕节召开[J].酿酒科技,2013(10):9.

[3] 卜建东,郄广平,何景明,等.贵州白酒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开发策略分析[J].中国酿造,2023,42(12):262-268.

[4] 陈德飞,陈坤菊,王先刚,等.金沙县酒用高粱产业高质量发展现状及对策[J].基层农技推广,2023,11(7):87-90.

[5] 胡玲,李华,高英,等.黔西市高粱产业发展的优势、问题及对策[J].农技服务,2021,38(7):135-136.

[6] 王立新,谢婷,樊艳,等.贵州毕节酒用高粱产业高质量发展探讨[J].中国种业,2023(3):71-74.

[7] 张瑜宸.毕节,会成为下一个遵义吗?[N].华夏酒报,2022-02-22(A5).

[8] 杨成义.浅谈酒用高粱红缨子有机生产种植技术[J].种子科技,2023,41(9):37-39.

[9] 潘昌滨,张金梁,汪弋盟,等.红缨子高粱植物学特征及生物量的研究[J].耕作与栽培,2022,42(3):37-41.

[10] 时伟,郑红梅,柴丽娟,等.酒用高粱的营养成分及其酿造性能研究进展[J].食品与发酵工业,2022,48(21):307-317.

(责任编辑:张春雨)

标签:  缨子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