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边境地区草地贪夜蛾对农作物的危害及防控对策

known 发布于 2025-07-17 阅读(450)

中图分类号:S4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897(2025)05-0181-03

0引言

草地贪夜蛾,其别称为秋黏虫,属于鳞翅目夜蛾科的一种常见检疫害虫。草地贪夜蛾是一种杂食性害虫,寄主数量众多,其中常见的经济作物寄主包括玉米、水稻、甘蔗、辣椒、花生等。草地贪夜蛾在幼虫阶段即可对农作物整个生产周期产生严重危害,不断啃食农作物茎秆、叶片等,甚至可直接造成幼苗死亡,严重影响农作物收成,使农户经济收益下降。草地贪夜蛾在成虫阶段,夜间良好风向条件下迁飞距离能达到 。草地贪夜蛾具备极强的繁殖生长能力,雌性成虫一生总体产卵数量大约为6次,单次产卵数量多达200粒,气候炎热地区能够繁殖12代左右。同时,草地贪夜蛾有较强的抗药性,这进一步提高了防控难度。我国于2019年初首次在云南地区发现草地贪夜蛾,截至目前大部分省份均监测到草地贪夜蛾踪迹,严重危害玉米、水稻、花生等农作物。基于此,本文以金平县草地贪夜蛾的防治工作为例,总结草地贪夜蛾对农作物的危害特点及防控对策。

1基本情况

金平县地处云南省南部,哀牢山脉东南端,属于热带季风气候。边境线总长 502km ,东南部与越南国土接壤。2019年4月7日金平县首次在金河镇十里村发现草地贪夜蛾入侵,两周之内相继在多个乡镇发现,危害面积逐渐扩大。截至2024年10月30日,金平县草地贪夜蛾累计发生面积为4.909万亩(1亩 ,防治面积达5.196万亩次,发生面积遍及全县13个乡镇,危害作物以玉米为主。金平县草地贪夜蛾发生地块零星、散碎,发生程度1~9级不等。玉米是金平县主要粮食作物,如果不及时对草地贪夜蛾进行防控,一旦成灾将对金平县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为科学有效应对草地贪夜蛾入侵,严防大规模暴发成灾,保障金平县粮食生产安全,需总结草地贪夜蛾危害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和防控方案。

2草地贪夜蛾生物特性

2.1外形特点

草地贪夜蛾在成虫阶段,身体长度通常为 20~ 30mm ,翅膀展开后宽度为 40~50mm 。草地贪夜蛾的虫体颜色通常为灰黄色,翅膀颜色主要为灰色或棕色,并且虫体头部分布有明显“Y\"型图案。

2.2寄主类型多

草地贪夜蛾作为一种常见害虫,其寄主类型较多,数量庞大。据不完全统计,草地贪夜蛾的寄主种类超过300种,常见的包括玉米、水稻、花生、小麦、高梁、棉花、甘蔗、狗牙根、甜菜、烟草等2,还会对葡萄、草莓、苹果、桃子以及部分花卉产生危害。目前,按照草地贪夜蛾对寄主的取食偏好差异,可将其划分成两种类型,即玉米型草地贪夜蛾和水稻型草地贪夜蛾,其中玉米型草地贪夜蛾的主要寄主为玉米、棉花以及高梁,水稻型草地贪叶蛾的常见寄主类型为水稻、石茅、狗牙根等3。虽然两种类型的草地贪夜蛾在外观形态特征方面无明显差异,但是其性信息素、寄主植物偏好等有较大区别,现阶段侵入国内的草地贪夜蛾大部分为玉米型草地贪夜蛾。

2.3扩散速度迅速

草地贪夜蛾具备较强的夜间飞行能力,因此迁移扩散速度也较快,可以在较长距离的飞行过程中进行大面积扩散和蔓延。相关研究发现,草地贪夜蛾在室内飞行速度能够达到 3km/h 。例如,2016年草地贪夜蛾首次进入非洲地区后,仅两年的时间便蔓延到非洲40多个国家。现阶段普遍认为侵入我国的草地贪夜蛾主要从缅甸地区迁飞而来,同时结合草地贪夜蛾迁飞特征以及我国实际气候环境,每年夏季6一7月时草地贪夜蛾能伴随东南季风,经过3个夜间迁飞便从华南扩散至黄河以北区域。

2.4适合生长区域广

草地贪夜蛾适合生长的区域范围比较广泛,从地球北端加拿大至南端阿根廷的大部分区域都有草地贪夜蛾踪迹。从草地贪夜蛾的地理分布情况能够得知,欧洲、大洋洲、亚洲等众多区域均是草地贪夜蛾适合生长的区域,而我国云南地区局部、西南地区东部以及华南、华东等地区都属于草地贪夜蛾的适生区域。

2.5繁殖能力强

草地贪夜蛾发育最合适的温度区间在 ,生命周期并不长,完成一个世代在24~40d,一年之内能够发生多代,而在部分温度较高的地区能够全年发生。草地贪夜蛾主要为卵块产,雌性成虫能重复交配产卵,每次产6~10块卵块,每卵块含卵100~150粒。

3草地贪夜蛾对农作物危害特点

3.1对农作物生长的危害

草地贪叶蛾低龄幼虫阶段呈现出昼伏夜出的特点,主要在夜间啃食农作物,对农作物叶片造成危害,同时,低龄幼虫会吐丝,吐出的丝在风向帮助下会扩散到附近农作物,并对农作物产生危害。3龄以上幼虫主要钻入农作物的叶、穗以及茎秆进行危害。高龄幼虫之间存在营养竞争,会相互残杀,通常一株玉米上最后只能存在1~2只草地贪叶蛾高龄幼虫。而且,高龄幼虫有暴食现象,最后2~3d啃食食物量占整个食物量约 80% 。

以玉米农作物为例,草地贪叶蛾1~3龄的幼虫主要在夜间啃食叶片,并在风向帮助下对附近农作物造成危害。4~6龄草地贪叶蛾幼虫啃食量进一步增加,会对玉米造成更严重的危害。高龄幼虫会将玉米叶片啃食出大量不规则状态的孔洞,或将整个叶片全部啃食干净,甚至啃食玉米生长点使其死亡,对玉米叶片与果穗正常发育造成严重影响。高龄幼虫还会对玉米雄穗以及雌穗进行啃食,当被危害的田间没有能够啃食的食物后,草地贪叶蛾还会集中转移到附近田间继续危害农作物。

3.2对农作物产量的危害

草地贪叶蛾对于玉米所造成的危害最为明显。相关研究数据报道,巴西由于草地贪叶蛾入侵,玉米产量损失达到 19%~100% 。同时,相关数据显示,在2017年非洲数10个国家因为草地贪叶蛾入侵,玉米产量损失巨大,最高达到20.6百万t,而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61.9亿美元左右。我国玉米种植区域较为广泛,草地贪叶蛾伴随玉米种植区域呈现出迁移危害的形式,对各个地区的玉米等农作物造成严重的突发性危害。

4中越边境地区草地贪夜蛾防控对策

4.1生态调控措施

重视田间管理,加强健身栽培,促使玉米植株长势健壮,提高玉米对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害的抵抗能力。配方施肥、适当控制氮肥使用量,以免草地贪夜蛾产卵量增加、后代虫口基数提高。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玉米种植品种进行合理搭配,玉米可以与其他作物进行套作,或者插花种植一些对害虫有较好趋避作用及天敌诱集作用的植物,如豆类、南瓜、苦菜、芸香等,对田间草地贪夜蛾虫口基数的降低有较好的作用。

4.2科学开展生物防治方法

针对长时间持续侵入和大面积侵入的草地贪夜蛾虫情,还需要构建起科学合理的长期防控对策。结合本地区实际虫情和异地迁飞相关资料,以预防为主要目标,合理采取综合防治措施,科学运用绿色防控技术,针对防治的关键阶段和重点防控地区,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不断提升针对草地贪夜蛾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有效减少草地贪夜蛾对农作物的危害。具体来看,首先,通过多栽种一些抗虫品种、调整播种期以及健身栽培等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减少虫情带来的危害。其次,在本地区适当增加草地贪夜蛾的天敌数量,对草地贪夜蛾进行一定控制。最后,对种子开展药剂处理,包括药剂拌种、种衣剂等,对农作物苗期起到良好保护。

在实际防治过程中,在田中释放草地贪夜蛾的天敌生物,包括黑卵蜂、姬蜂、茧蜂、赤眼蜂等。相关研究数据显示,此类寄生性天敌对于草地贪夜蛾的自然寄生率最高可以达到 22% 。草地贪夜蛾的常见病原微生物有白僵菌、病原线虫、绿僵菌等。相关研究显示,草地贪夜蛾处于温室时,绿僵菌这一病原微生物能够使草地贪夜蛾的危害性下降 57% ;头孢白僵菌对于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的致死率高达 97% 左右。但是实际在转基因玉米田间使用过程中,防控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可以联合使用白僵菌、多杀霉素、绿僵菌等病原微生物,进一步增强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此外,金平县将成虫诱杀技术应用于草地贪夜蛾防治中,在草地贪夜蛾成虫大量迁入时,利用其趋光性、趋化性等特点,在田间每15~20亩安装一套太阳能风吸式杀虫灯,每亩悬挂3~5套性诱捕器诱杀成虫(诱捕器进虫口高于地面 1.2~1.5m) ,在全县安装了10台高空灯,每台高空灯辐射420亩左右,以减少田间成虫种群数量,降低产卵量,压低虫口基数水平,降低下一代草地贪夜蛾的危害程度。通过这些融合绿色防控技术的物理及生物措施等在病虫害防控上的应用,减少有毒有害化学农药用量,持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达到农业绿色提质增效的目的。

4.3合理使用化学防治手段

针对草地贪夜蛾突然入侵以及虫情再发现象,相关部门需要严格把控防控的关键阶段,科学合理地运用化学防治、诱杀防治等一系列应急防控对策,快速对草地贪夜蛾进行有效控制,最大限度减少其带来的危害。在应急防控中应该遵循“两控两减少\"的原则,也就是控制成虫和控制幼虫,并减少入侵虫源和减少农作物损失。另外,在进行应急防控时还应该注意“防小\"与“防早”,其中“防小”主要指对于入侵仍处在小面积、虫情属于低龄幼虫阶段进行防控;“防早”主要指入侵本地和本地虫源入侵农田早期进行防控。草地贪夜蛾主要暴食期在5~6龄,因而要抓好3龄前的防治关键时期,在虫害口密度高、虫害集中连片发生的区域,及时在低龄阶段开展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

现阶段在草地贪夜蛾防治工作中化学杀虫剂仍然是一种重要方式,常用的化学杀虫剂类型较多,如多杀菌素、灭多虫、杀虫隆、氟虫酰胺、除虫脲、乙基多杀菌素等。但是长期以来许多地区因为对化学杀虫剂使用不当,也导致草地贪夜蛾对常用杀虫剂形成耐药性。相关调查显示,在国外波多黎各及墨西哥地区,各种草地贪夜蛾种群对于毒死蜱、氯虫苯甲酰胺、氯菊酯的抗性最高可达500倍,但是对于乙基多杀菌素甲维盐等抗性仅7~14倍,也有较多种群对以上杀虫剂有良好的敏感度,这也说明并非全部草地贪夜蛾均形成抗药性。国内有学者研究了常见的21种化学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作用,其中氨基甲酸酯类、有机磷类等杀虫剂的效果不理想,而乙基多杀菌素、甲维盐等都对草地贪夜蛾具备较好的杀灭活性。

金平县针对入侵草地贪夜蛾的防治工作中,卵孵化盛期和低龄幼虫高峰期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考虑低龄幼虫夜间取食对农作物的巨大危害,选择傍晚前作为施药时间,注意喷洒玉米心叶、雄穗、雌穗等重要部位。卵孵化盛期施药,使用苏云金杆菌、多杀菌素、印悚素、乙基多杀菌素等生物农药进行防治。低龄幼虫高峰期施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菊酯、氯氟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苏云金悬浮剂、氟铃脲、虫威、甲维盐、高氯氟、溴氰虫酰胺等轮换用药,以免产生抗性。

4.4持续加强病虫动态监测

在中越边境地区的玉米种植区及甘蔗种植区,合理设置多个重点区域监测点。金平县全县13个乡镇,根据实际农作物种植情况设立监测点,通过安装杀虫灯、投放性诱设备等方式进行动态监测,定期摸排调查草地贪夜蛾危害情况,每周了解1次成虫迁入情况,掌握草地贪夜蛾成虫迁入状况。定期进行系统调查,开展大田普查,全面了解草地贪夜蛾主要寄主农作物以及草地贪夜蛾的卵、幼虫等情况,及时准确向农户发布草地贪夜蛾的虫情预警信息,实现尽早发现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4.5适时开展科学技术培训

进一步加大对草地贪夜蛾危害性、防治措施的培训力度,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全面覆盖乡镇农技人员、种植大户、村科技带头人、农资经销户等。合理借助电视、广播、短信、微信公众号等多样化形式,让更多农户正确认识草地贪夜蛾,了解其主要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增强农户防治草地贪夜蛾的意识,掌握相关防治技术。2019—2024年共开展了草地贪夜蛾防控培训130场次,参训人员6500余人,发放宣传资料36000余份。

5结语

草地贪夜蛾对我国中越边境地区农作物造成巨大危害,产生严重经济损失。因此,需要进一步针对草地贪夜蛾生物特征,合理运用生物、化学等手段杀灭害虫,构建起完善的应急防控对策,将草地贪夜蛾的危害降至最低,以达到农作物丰产稳产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周光信,马永翠,任佳昕,等.云南昭通市2021年草地贪夜蛾成虫种群动态及物理防控效益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24,40(8) :132-139.

[2]黄文华.翁源县草地贪夜蛾危害现状及防控对策[J]农村科学实验,2021(35):81-83.

[3]孙永贤.草地贪夜蛾对玉米的危害及防控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4):102-103.

[4]李跃华.草地贪夜蛾对山东省玉米的危害风险及其监测防控研究进展[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7):95-96.

[5]陈太启,林成伟.贵州关岭草地贪夜蛾的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控[J]湖北植保,2024(1):15-16.

作者简介:杨艳(1973一),女,彝族,云南金平人,本科,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标签:  夜蛾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