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石,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甘肃省会宁县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一直制约着当地农业生产。为推动会宁县农田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以会宁县农田水利建设实际为切入点,分析了会宁县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节水灌溉技术应用不足、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并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管理体制机制等对策。
关键词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甘肃省会宁县
中图分类号:S277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6.044
农田水利建设是指为满足农业生产用水需求,通过修建水利工程和采取相应措施,改善农田水利条件,为农业提供良好的灌溉、排水及防旱防涝条件的过程,主要包括灌区建设、田间渠系和节水设施建设、中小型水库和塘坝建设、机井和管网建设、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等。农田水利建设可有效解决农田干旱、洪涝等问题,保障农民生活和生产用水,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会宁县基本概况
会宁县作为甘肃省中部的一个内陆县,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其农田水利建设面临严峻挑战。会宁县降水稀少,年均降水量仅267.1 mm,但蒸发量很大,整体水资源匮乏。虽有少数较大河流如祖厉河、侯川河等,但多数小河流平时流量极小,且水质苦咸,难以有效利用。会宁县可利用的地表水资源总量约6 700万m3,地下水资源约80万m3,加上收集的降水资源和外县调入水资源,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仅227 m3,与农业生产的需水量存在较大差距。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会宁县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为解决部分地区灌溉困难的问题,会宁县在河畔镇等地建设“旱变水”高标准梯田,目标面积达2 133.33 hm2,梯田宽度在30 m以上,建有供水管线、调蓄水池和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大幅提高了农田灌溉效率和水资源利用率,为提升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奠定了良好基础。
2 会宁县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虽然近年来会宁县陆续兴建了一批中小型水库、塘坝等蓄水工程,但总体而言,会宁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依然严重滞后,远远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1)现有农田水利工程布局分散、规模较小、蓄水能力有限,仅依赖天然降水形成的地表水资源,无法实现旱作农田的有效灌溉和干旱年份的应急调度,不少偏远山区的农民仍依赖小型蓄水池灌溉农田,无法满足农业生产需求。2)农田灌水管网建设滞后,大量渠系失修破损,水资源漏失浪费情况严重。3)农田排涝除渍设施匮乏,部分地区存在严重的盐渍化、瘠薄化等土地退化问题,亟待通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改造来恢复和提升农田生产力[1]。
2.2 节水灌溉技术应用不足
会宁县地处半干旱气候区,水资源匮乏,合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对农业生产尤为关键。然而,目前会宁县农田灌溉以传统灌溉方式为主,节水灌溉技术应用不足,水资源浪费严重,灌溉效率低下。受传统思维影响,部分农民对节水灌溉技术认识不足,思想观念较为保守,难以完全摆脱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桎梏,对新型节水灌溉技术的认知和接受程度有待提高。同时,会宁县农田地形复杂,地块分散,地理条件制约了先进节水灌溉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应用。部分偏远山区地形起伏较大,无法满足精细化的喷灌或微灌技术的应用条件。此外,由于缺乏有力的政策引导和技术培训,节水灌溉技术在会宁县的推广力度不够,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的认知度和应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3 资金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财政预算紧张、融资渠道单一等,会宁县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一直不足,远远满足不了农田水利建设的实际需求。这不仅使已有农田水利工程难以得到及时维护修缮,而且严重制约了新建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和建设。会宁县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缺口较大。近年来,虽然会宁县财政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逐年增加,但实际拨付资金与工程建设需要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同时,会宁县农田水利建设投资结构不太合理,过于依赖财政投入,而缺乏其他有效的投融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田水利建设效率和质量。此外,农户自筹资金修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不高,加剧了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状况[2]。
2.4 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
目前,会宁县农田水利管理工作仍然存在管理分散、责任不明确等问题。由于涉及面广、利益相关方多,统一的农田水利管理部门缺失,不同职能部门在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等方面的职责分工不明确,加之经费投入不足,专业化程度较低,造成管理效率低下。同时,会宁县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管理机制亟待完善。由于长期受农田水利工程重建设轻管理的观念影响,加之财政投入有限,会宁县许多已建成的农田水利工程管护力度不够、效果不佳,部分工程甚至出现“建而不管、管而乏力”的状况,工程效益大打折扣。此外,农民参与农田水利管理的积极性不高,自主管理意识淡薄,加剧了农田水利工程的失修失管问题。会宁县急需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管理长效机制,并将其制度化、规范化,以确保工程持续、高效发挥效益。
3 对策
3.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会宁县农田水利现代化、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会宁县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科学编制会宁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中长期建设规划,构建布局合理、职能明确的现代化农田水利工程体系。在蓄水工程方面,要立足会宁县自然条件和水资源特点,充分利用降水和地表水资源,加快在主要河流和山谷适宜地段新建一批大中型水库和蓄滞洪区,增强集中式供水能力。同时,完善配套的渠系输水线路,构建由水库库区—渠道干线—支渠管网组成的梯级供水网络。对现有的小型水库、塘坝也要积极维修加固,提高防洪除涝和节水灌溉能力。在排涝除灾工程方面,要重点加强易涝易渍区的防御能力建设。根据会宁县地形地貌,合理布局新建或改扩建一批排水防涝站、排水泵站等工程,疏通和完善排水沟渠网络。在沟壑、沟谷地区修建拦沙坝、围栏等小型水利工程,减少水土流失。在工程建设方面,要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工程质量,科学设计,精心施工,从设备材料到建造工艺,全面执行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确保工程质量优良[3]。
3.2 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为推广农田节水灌溉技术,会宁县应当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民节水灌溉技术应用意识。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如举办专题讲座、开展实地观摩会、制作宣传册页等,向农民讲解应用节水灌溉技术的重要意义,突出节水灌溉技术在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可借助新媒体传播渠道,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场景和收益,提升农民的认知度和接受度。2)因地制宜,推广应用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根据会宁县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作物种类等具体情况,科学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在平原地区,可大力推广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丘陵山区,则可采取渗沟灌溉、涵盖渠灌溉等措施,并结合地形修建梯田,将灌溉设施小型化、精细化。3)加大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的培训力度,提升农民的专业技能水平。可定期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实操培训,传授节水灌溉设备的使用维护技巧、灌溉制度管理经验等。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编写技术手册,方便农户学习参考。在培训过程中,要注重互动交流,倾听农民的心声,及时解答疑惑,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农民节水灌溉技术应用水平。4)加强节水灌溉技术的科研攻关,为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立足当地农业实际,瞄准节水灌溉领域的薄弱环节,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和科研成果推广力度,加快农业节水科技创新[4]。
3.3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会宁县应加大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提升农田水利建设的整体水平。1)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切实增加农田水利建设在财政预算中的比重,并合理配置财政资金,注重资金使用的精准性,避免资金分散浪费,确保重点工程建设资金到位。具体操作上,可以建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库和投资计划,通过绩效评估和“回头看”等方式,对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进行动态监控,确保资金高效精准使用。2)积极拓宽农田水利建设的融资渠道,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农田水利工程项目通过发行企业债券、银行贷款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对于大型骨干农田水利工程项目,政府可以给予适当的贷款贴息支持。同时,因地制宜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在农田水利建设领域的应用,通过特许经营权、股权合作等方式,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形成多元化的农田水利建设投融资渠道。3)动员和引导农户自筹资金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可以通过政策扶持和宣传引导,提高农户自筹修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政府主导、农户自筹相结合的良性互动格局。可以采取财政补贴、税费减免、贷款贴息等方式,减轻农户投资建设的负担。也可以探索成立农户用水协会,引导农户以协会的形式共同出资修建和管护农田水利工程,增强农户的获得感和主人翁意识。4)立足会宁县自身条件,积极争取国家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资金、中央农田水利建设补助资金和其他上级政府转移支付资金的支持。高度重视申报报件工作,主动对接上级政策导向,提高项目申报质量和争取资金的主动性[5]。
3.4 完善管理体制机制
完善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会宁县可从以下4个方面综合发力、相互衔接,不断夯实农田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1)加快建立统一的农田水利管理体系,可以考虑成立县级农田水利管理委员会,作为农田水利管理的综合协调机构,负责制定管理政策、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明确县、乡、村三级农田水利管理机构的职责分工,实行垂直领导管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顺农田水利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的管理关系,形成条块结合、高效联动的工作格局。2)建立健全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管理长效机制,提高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的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大力推行“谁投资、谁运维”和“费改税”等新机制,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参与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的积极性。还可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建立专业化公司等多种形式,为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注入新的活力。3)提高农田水利信息化管理水平,立足“智慧农田水利”的发展理念,推进信息技术与农田水利建设的深度融合。建立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农田水利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各项资源、用水、工程、管理等信息的系统采集和高效处理。同步推广物联网、遥感监测等先进技术在农田水利管理中的应用,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此外,加强农田水利统计、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及时掌握农田水利动态,提早研判潜在风险,为管理工作的精准实施奠定基础。4)注重农田水利管理队伍和制度建设。建立农田水利管理人员培养、培训和考核制度,持续提升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健全农田水利建设的正向激励和问责制度,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6]。
4 结语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对于提高会宁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具有重要意义。会宁县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着力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优化管理体制机制,从而有效保障农田灌溉,为会宁县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 田恒仓.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现状和对策[J].农业灾害研究,2023,13(6):152-154.
[2] 朱龙,陶龙骧.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治淮,2022(10):68-69.
[3] 王晓晓.浅谈我国农田水利的现状与对策[J].黑龙江粮食,2022(8):60-62.
[4] 和汉.我国农田水利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3):63.
[5] 符太玉.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现状与对策分析[J].农业工程技术,2018,38(32):41-42.
[6] 王旭.提升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的有效措施[J].河南农业,2024(2):73-74.
(责任编辑:刘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