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农田水利灌区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known 发布于 2025-07-18 阅读(398)

摘 要 农田水利灌区工程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支撑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合理优化升级农田水利灌区工程,有利于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乡村振兴。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处半湿润半干旱过渡带,农业生产对农田水利灌区工程的依赖度较高。为优化升级景德镇市农田水利灌区工程,为当地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以景德镇市农田水利灌区现状为切入点,分析了农田水利灌区工程存在的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体制不健全、基础设施陈旧落后、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及水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并提出了增加资金投入、健全管理体制、引进新技术改造老旧设施、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及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等对策。

关键词 农田水利;灌区工程;江西省景德镇市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8.044

景德镇市地处江西省东北部丘陵地带,地处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和湿润。景德镇市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2022年农业总产值达130.31亿元。然而,景德镇市处于半湿润半干旱气候过渡带,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制约较大,急需优化农田水利灌区工程,保障农业用水,促进粮食增产[1]。因此,科学布局和完善景德镇市农田水利灌区工程建设,对于确保粮食安全、推动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农田水利灌区工程的重要性

农田水利灌区工程是国家确保粮食安全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农田水利灌区工程通过调节和配置水资源,为农业生产提供必需的灌溉保障,是粮食增产的重要支撑。随着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和优化农田水利灌区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将助力农业生产向节水高效的现代化方向转变,既可减轻旱涝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又能带动农业绿色发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增长。此外,农田水利灌区工程的改善将优化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因此,加强农田水利灌区工程建设,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景德镇市概况

2.1 自然地理环境

景德镇市地处江西省东北部,介于东经116°57′~117°42′、北纬28°44′~29°56′,总面积5 256 km2,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属于典型的红壤丘陵区,西北部和东北部多山地,最高海拔1 618 m。据统计,景德镇市年均气温17.8 ℃,年均降水量1 805 mm,但降雨分布不均,春夏季节易发生洪涝,冬季则常有干旱。景德镇市境内流经昌江、西河、南河等主要河流,是当地农业生产的重要水源[2]。景德镇市自然条件对农业发展较为有利,但由于存在一定的水资源季节性分布不均问题,需要通过农田水利灌区工程的建设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调节和利用。

2.2 农业发展现状

景德镇市是江西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2022年,景德镇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30.31亿元,同比增长3.8%;粮食作物种植面积95 634 hm2,油料作物种植面积26 778 hm2,糖料作物种植面积1 240 hm2,均较2021年有所增加。近年来,景德镇市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大力推广节水灌溉、设施农业、订单农业等模式,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地处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农业用水主要依赖降雨,抗旱保供能力较弱。

2.3 农田水利灌区概况

景德镇市农田水利灌区灌溉面积约33 500 hm2,主要由白龟山水库引水而来。灌区内有南、北、西3条主干渠,总长度93.74 km。其中,南干渠长45.93 km,下辖11条支渠,支渠总长84.26 km,控制灌溉面积22 300 hm2;北干渠长35.11 km,下辖4条支渠,支渠总长51.43 km,控制灌溉面积10 150 hm2;西干渠长12.70 km,下辖1条支渠,支渠长1.50 km,控制灌溉面积1 050 hm2。整个灌区内共有干支渠629条,建筑物629座。灌区供水主要依赖白龟山水库,还辅以地表水和地下水。农田灌溉模式以传统的渠道重力灌溉为主,部分地区开始应用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

3 景德镇市农田水利灌区工程存在的问题

3.1 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景德镇市农田水利灌区工程建设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问题。部分地区财政收入有限,难以全额拨付足够的建设资金,工程项目开工便受阻延宕。即便某些项目勉强启动,在后续实施过程中也常常因资金链断裂而停工搁置,已建成的设施无法正常运转维护。同时,一些地区虽然初期拥有充裕的建设经费,但由于管理不善、预算编制不科学,资金无法高效利用,浪费加剧投资缺口。更有甚者,部分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堪忧,设备老化失修、渠道防渗破损,为日后运维增添沉重负担,直接导致后期维护资金投入超支。

3.2 管理体制不健全

景德镇市农田水利灌区工程管理体制陈旧落后,亟待完善和创新。长期以来,农田水利灌区工程管理职责划分混乱不清,缺乏统一的领导协调机构,上下游之间、干支渠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工作衔接不畅。同时,现有管理制度存在诸多漏洞,如监管手段单一落后、考核机制式微失范、绩效激励缺失等,导致管理人员权责不对应、行为散漫无序。此外,仍未建立健全的用水需求评估体系,职能部门无法科学调度水资源,水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3.3 基础设施陈旧落后

景德镇市农田水利灌区工程建设历史久远,多数修建于20世纪50—70年代,部分基础设施严重陈旧落后,已无法满足现代化灌溉需求。随着时间推移,渠道防渗能力下降、渗漏加剧,沿线建筑物如闸门、泵站等也面临失修、损坏的风险,极大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同时,配套的机电设备多已陈旧老化,维修保养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甚至可能出现严重故障而中断供水。此外,农田水利灌区工程缺乏现代化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大量依赖人工操作,效率低下且易出错。

3.4 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专业技术人才的匮乏也严重制约了景德镇市农田水利灌区工程的优化升级。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行业整体待遇水平不高、发展前景不被看好,近年来当地高素质专业人才流失加剧。同时,农田水利灌区工程建议涉及领域广泛,需要掌握水利、土木工程、机电一体化等多方面专业知识,然而当前农田水利灌区工程建议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却大多年龄偏大、知识结构单一,难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此外,职工队伍自身建设有待加强,培训机会少、晋升通道不畅,令部分有潜力的人才无法施展才能、发挥所长[3]。因此,农田水利灌区工程的日常维护、设备检修甚至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都受到了严重阻碍,对推进景德镇市农业现代化产生了负面影响。

3.5 水资源利用率低

景德镇市农田水利灌区工程存在水资源利用率不高、分配不合理的问题。目前,景德镇市农田水利灌区工程依然普遍采用传统的渠道重力灌溉方式,灌溉效率低下,大量宝贵水资源在输送和田间应用过程中被白白浪费。同时,部分支渠和田间渠系防渗能力差,渗漏失水现象时有发生。更为严重的是,灌区内缺少科学的用水计量和定额管理制度,管理人员难以精准评估不同作物和不同时期的用水需求,导致供水量常超过实际需求,加剧了水资源的浪费。此外,灌区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不太合理,上游地区常年占据优势,而下游村镇却长期处于缺水状态,权益难以得到有效维护。即便在同一灌区内,不同村镇之间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水资源分配不均问题。

4 对策

4.1 增加资金投入

优化景德镇市农田水利灌区工程,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资金投入不足的困境。政府应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将农田水利灌区工程建设项目纳入重点支持范畴,保证资金来源稳定可靠。同时,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农田水利灌区工程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新格局。在资金具体使用层面,相关部门须科学编制概算预算,合理测算各个环节的资金需求,防止在建设和运维过程中资金链条断裂。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政府投资农田水利灌区工程建设保驾护航,同时对来自社会各界的投资给予切实保障,以增强投资者的信心。此外,在资金使用方面必须狠抓监管,杜绝资金挥霍浪费,提高投资回报率,真正为农田水利现代化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4.2 健全管理体制

优化景德镇市农田水利灌区工程急需建立健全的现代化管理体制,理顺管理层级,明确职责分工。相关部门应牵头成立农田水利灌区工程综合管理机构,对整个农田水利灌区工程的统筹规划、建设运营和水资源调度实施垂直领导。在此基础上,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对各级机构及工作人员的权责界限、工作职能做出明确规定,避免分工重叠或权责交叉的情况发生[4]。同时,管理机构内部必须建立高效的工作协调机制,加强上下游、干支渠之间的沟通联动,营造良性互动格局。此外,建立科学的督导评估体系,对各项工作开展过程性监督,对失职渎职行为从严问责,让制度落到实处。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为农田水利灌区工程管理注入新的活力。

4.3 引进新技术改造老旧设施

改造景德镇市农田水利灌区工程的陈旧基础设施,离不开新技术的大力引进和应用。相关部门要立足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大局,顺应节水高效这一时代潮流,大胆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和管理模式,推广喷灌、微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新技术在灌区的广泛应用。同时,重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在农田水利灌区工程建设管理中的融合创新,建设集智能控制、远程监测于一体的现代化控制系统,提升水资源调度的精准性和高效性。在具体操作层面,渠道防渗加固、供水管网改造、闸门及泵站更新等工程项目都需要紧密结合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高灌溉设施的科技含量,其他配套设施如水质监测站等也要与时俱进,努力实现农田水利灌区工程现代化智慧升级。

4.4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

优化景德镇市农田水利灌区工程,离不开一支专业扎实的人才队伍。相关部门务必高度重视人才,坚持引进、培养并重,整体提升灌区职工队伍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1)持续加大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力度,通过提供优厚待遇、营造良好环境等措施,吸引更多专业人员参与农田水利灌区工程建设。2)对现有队伍要加大培训培养投入,建立完善的在职教育体系,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理论实操培训,切实提高职工的专业水平[5]。培训内容不应止于单一领域知识,而要体现复合性、系统性,让职工能熟练掌握渠道维护、机电检修、自动化控制等多方面技能。只有造就一支专业过硬的队伍,才能为景德镇市农田水利灌区工程的智能化、精细化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4.5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提高景德镇市农田水利灌区工程的水资源利用率,构建科学的用水评估和调度体系至关重要。相关部门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远程监测系统,实时掌握各渠系的供水情况。在此基础上,可借助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结合气象数据、作物生长周期等,对不同区域、不同时段的用水需求进行动态评估,为精准精细化的供水调度提供决策依据。同时,完善用水计量和定额管理制度是关键一环,以田块为单元实行计量收费,促进农户节约用水。各级管理机构要加强协同配合,根据评估结果统筹调配水资源,合理安排输水线路,努力实现上下游、干支渠之间的动态平衡,避免某些地区长期处于“渴旱”状态。

5 结语

优化升级农田水利灌区工程意义重大,不仅关乎农民收益,更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因此,景德镇市应增加资金投入、健全管理体制、引进新技术改造老旧设施、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只有持之以恒、善作善成,景德镇市农田水利灌区工程才能全面实现智慧化、绿色化转型,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雁翼.江西省吉泰盆地水资源优化配置探析[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36(1):1-5.

[2] 罗传彬,邬江颖.关于推进江西水利现代化的思考[J].江西水利科技,2021,47(3):162-166.

[3] 杨永祥.优化农田水利灌区工程的有效措施[J].河北农机,2023(20):157-159.

[4] 余曦.白龟山灌区农田水利工程优化策略研究[J].农业工程与装备,2023,50(4):14-15.

[5] 穆丹.灌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面临的困境和采取的优化建议[J].新农业,2023(10):5-6.

(责任编辑:张春雨)

标签:  灌区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