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北山营造林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known 发布于 2025-07-24 阅读(300)

摘要兰州北山营造林是甘肃省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兰州北山营造林事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为西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分析了兰州北山营造林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生态系统结构单一、水资源短缺、林牧矛盾突出、地质条件复杂等问题,并提出了优化生态系统结构、加强水资源管理、协调林牧关系、因地制宜应对复杂地质条件等对策。

关键词营造林;高质量发展;生态建设;兰州北山

中图分类号:S725文献标志码:C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4.047

兰州北山营造林工程在改善生态环境、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兰州北山营造林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通过探讨兰州北山营造林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为推动兰州北山营造林工作迈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提供思路和参考。

1现状

兰州北山营造林项目是甘肃省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兰州北山营造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24年7月,甘肃省兰州北山生态建设管护中心已在会宁县北部的祖厉河林场造林近33333.33hm2,通过持续的补植补造,造林成活率和成效不断提升[1]。兰州北山营造林项目采用以柠条、山毛桃等多树种搭配的宜乔则乔、宜灌则灌的造林模式,探索实施了“反坡台”和“鱼鳞坑”相结合的整地方式,有效改善了干旱山区的生态条件。同时,为提高林地综合效益,积极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模式[1]。在管理方面,组建了由科研人员、技术人员和林农组成的营造林技术团队,通过定期开展技术培训、现场观摩等活动,推广集约化育苗、机械化造林、科学化抚育等先进技术,还加强了森林防火基础体系建设,以提升森林资源保护能力[2]。然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兰州北山营造林工作仍面临多方面的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以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

2存在的问题

2.1生态系统结构单一

在兰州北山营造林高质量发展中,生态系统结构单一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纯林比例过高。例如,祖厉河林场人工造林近33333.33hm2,主要树种为柠条;大草滩林场人工造林近13333.33hm2,主要树种为云杉;南北山林场主要种植侧柏[3]。这种大面积单一树种构成的纯林虽然在短期内能够快速增加森林覆盖率,但长期来看存在诸多弊端。1)纯林易导致病虫害的大面积暴发,病虫害一旦发生,将造成严重的生态损失和经济损失。2)单一树种的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抗干扰能力弱,难以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胁迫。3)纯林难以充分发挥森林的多重生态功能,如水土保持、涵养水源、改善微气候等。4)纯林限制了林地生物多样性的提升,不利于构建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2.2水资源短缺

在兰州北山营造林高质量发展中,水资源短缺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兰州北山地区普遍面临降水量不足而蒸发量大的问题。以祖厉河林场为例,该林场年降水量仅为228~380mm,而年均蒸发量高达1723mm,蒸发量远超降水量。这种干旱少雨的气候特征严重制约了林木的生长和存活。大草滩林场虽然年均降水量相对较高,在466~689mm,但年蒸发量仍高达1295mm,水分流失严重[3]。水分匮乏的环境条件不仅增加了造林难度,也影响了已有林木的生长状况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水质问题加剧水资源利用难度。以祖厉河林场为例,林场范围内的主要河流祖厉河和关川河存在严重的水质问题。这些河流的水资源矿化度高,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导致其无法直接用于灌溉或其他造林用途[4]。水质状况不仅限制了可用水资源的数量,还增加了水资源处理和利用的成本。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在有限且质量较差的水资源条件下,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成为兰州北山营造林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

2.3林牧矛盾突出

在兰州北山营造林高质量发展中,林牧矛盾突出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表现为过度放牧现象。这一问题在大草滩林场等地尤为严重,严重制约了营造林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生态系统的恢复[5]。由于当地长期形成的传统放牧习惯和畜牧业经济利益的驱动,许多农户习惯性地在林地和新造林区域进行大规模放牧活动。这种做法往往超出了草地的生态承载能力,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1)过度放牧造成植被过度消耗,地表植被覆盖率降低,加剧了水土流失问题。2)牲畜的反复啃食严重威胁了幼树和新植林木的生存,特别是在干旱季节,牲畜更倾向于啃食含水量较高的幼树,大大降低了造林成活率和林木生长质量。3)牲畜的频繁践踏会导致土壤板结,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能力,不利于林木根系的生长和发育。这些问题不仅显著增加了造林成本,也大大延长了造林周期,严重阻碍了兰州北山营造林高质量发展。

2.4地质条件复杂

在兰州北山营造林高质量发展中,地质条件复杂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地形多样化带来的挑战和土壤条件差异两个方面。1)兰州北山地区地形多样化程度高,给营造林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以祖厉河林场为例,其海拔在1495~2060m,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形成了梁峁山地、河谷川台和北部残塬区3种类型的地貌[5]。这种复杂的地形条件不仅增加了造林作业的难度,也对林木的生长和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2)土壤条件的差异也是一个突出问题。兰州北山地区地处黄土高原边缘,土壤类型复杂多样,黄绵土、棕壤、褐土等都有分布。不同土壤类型的理化性质、肥力水平和保水能力存在显著差异,这就要求在选择树种和确定造林方式时必须因地制宜。例如,在保水能力较差的土壤上,需要选择更加耐旱的树种;而在肥力较低的土壤上,则需要考虑增加施肥量或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地质条件的复杂性不仅影响了造林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也增加了后期管理的难度和成本,成为制约兰州北山营造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3对策建议

3.1优化生态系统结构,提高森林多样性和稳定性

针对兰州北山营造林中生态系统结构单一的问题,调整树种结构,增加混交林比例,成为促进兰州北山营造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可采取以下对策。1)实施兰州北山混交林改造工程,分阶段、分区域调整现有纯林结构。例如,在祖厉河林场的柠条林中,每隔50m开辟5m宽的带状空地,补植侧柏、山杏等耐旱树种;在大草滩林场的云杉林内,采用随机块状补植法,引入油松、华山松等针叶树种,以及沙棘、榛等阔叶树种,形成针阔混交林。2)制订兰州北山多树种造林配置方案,明确不同海拔、坡向、土壤条件下的最佳树种组合。例如,在海拔1500~1800m的阳坡,可采用柠条、侧柏、山杏以3∶2∶1的比例进行混交造林;在海拔1800~2000m的阴坡,可采用云杉、油松、山杨以2∶2∶1的比例进行混交造林。3)建立兰州北山林分结构优化示范区,在每个林场选择6.67~13.33hm2代表性区域,开展不同树种配置模式的对比试验,如带状混交、块状混交等,定期监测和评估各模式的生态效益。4)实施林下经济植物引种计划,在现有纯林下层种植适宜的药用植物、食用菌等经济作物,如黄芪、连翘、羊肚菌等,既增加生物多样性,又提高经济效益。5)组建兰州北山混交林技术推广队,针对林业工作者和林农开展定期培训,推广混交林营造技术,提高其参与混交林营造的积极性。

3.2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针对兰州北山营造林中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1)实施兰州北山水资源高效利用工程。在祖厉河林场和大草滩林场等干旱区域,大规模推广微灌技术,如滴灌和微喷灌系统。为每个造林地块设计定制化的灌溉方案,根据树种需水特性和土壤墒情,精准控制灌溉量和频率。建立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在每个林场选择地形适宜的位置,修建多个小型蓄水池,采用坡面集雨、沟渠引流等方式收集雨水和地表径流。同时,在造林地周围设置水平沟和鱼鳞坑等小型集水设施,提高雨水利用率。推广保水造林技术,如覆盖、深栽和截干等,减少水分蒸发损失。2)实施兰州北山水质改善计划。在祖厉河和关川河沿岸建立植物缓冲带,种植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通过生物净化降低河水矿化度和腐蚀性。在各林场建立水质处理站,采用离子交换、反渗透等技术处理高矿化水,使其达到灌溉标准。发展“林-渔”复合经营模式,在水质较好的蓄水池中养殖耐盐鱼类,如泥鳅等,既可改善水质,又能增加林农经济收入。

3.3协调林牧关系,实现生态保护与畜牧业协同发展

针对兰州北山营造林中林牧矛盾突出的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1)根据土地适宜性和生态敏感程度,将兰州北山地区划分为禁牧区、轮牧区和适度放牧区。在大草滩林场等重点造林区域设立严格的禁牧区,安装围栏系统和监控设备,防止牲畜进入。在生态脆弱但不适合造林的区域设立轮牧区,制定科学的轮牧制度,如每年5—9月允许放牧,其余时间禁牧,以恢复植被。在草地资源较丰富的区域设立适度放牧区,严格控制放牧强度,确保不超过草地承载力。2)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补贴,鼓励农户将传统的放牧方式转变为舍饲圈养。在大草滩林场等地建立示范性现代化养殖基地,发展饲草种植产业,如在适宜区域种植苜蓿、燕麦等优质牧草,既解决饲料来源问题,又能增加农户收入,减少对天然草场的依赖。3)设立兰州北山生态补偿基金,对因禁牧或限牧而减少收入的农户给予合理补偿。补偿标准可根据禁牧面积、牲畜减少数量等因素确定。建立生态管护员制度,优先聘用当地农牧民作为护林员、巡山员等,既能增加就业机会,又能提高当地农牧民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4)成立兰州北山林牧协调发展研究中心,重点研究适合当地的林草复合系统、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等。开展耐牧树种选育,如培育耐啃食、速生的林木品种,减少牲畜啃食造成的损失。

3.4因地制宜,应对复杂地质条件挑战

针对兰州北山营造林中地质条件复杂的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1)根据地形,制订差异化的造林策略。建立兰州北山地形-土壤-植被数据库,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数据,详细绘制地形图和土壤分布图,为精准造林提供科学依据。在祖厉河林场等地形复杂区域,采用地形适应性造林法,如在陡坡(坡度大于25°)采用鱼鳞坑植树方法,在缓坡(坡度15°~25°)采用等高带状植树方法,在平缓地带(坡度小于15°)采用大规模机械化造林方法。在坡度较大区域,推广“生物梯田”技术,采用灌木-草本-乔木立体配置模式,既能保持水土,又能形成多层次植被结构。2)针对不同土壤问题,采取相应的改良措施。在土壤保水能力差的区域,大规模应用保水剂技术。研发生物降解型保水剂,在造林时使用,提高土壤持水能力。同时,在林间种植豆科植物如苜蓿,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对于肥力低的土壤,开展“林地生物质还田”工程。收集周边农田秸秆,经过堆肥处理后作为林地有机肥,既解决了秸秆处理问题,又提高了土壤肥力。

4结语

兰州北山营造林高质量发展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面临着生态系统结构单一、水资源短缺、林牧矛盾突出和地质条件复杂等多重挑战。采取优化生态系统结构、加强水资源管理、协调林牧关系和因地制宜应对复杂地质条件等综合措施,能够有效推动兰州北山营造林事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未来,需要坚持科学规划、精细管理、创新技术和多方协作,持续探索适合兰州北山地区的生态治理模式。

参考文献:

[1]郑文剑.营造林建设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和研究[J].中国林业产业,2024(3):88-90.

[2]高杨,于晓野.林业工程中营造林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新农业,2023(4):56-57.

[3]李勇.林业工程中营造林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农业灾害研究,2023,13(12):285-287.

[4]胡建荣.林业工程营造林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山西林业科技,2023,52(S1):66-67.

[5]潘庆全.林业营造林关键技术及质量管理措施研究[J].农业灾害研究,2023,13(8):129-131.

(责任编辑:张春雨)

标签:  兰州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