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北山营造林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

known 发布于 2025-07-24 阅读(492)

摘 要 兰州北山地区生态脆弱,为提高兰州北山营造林质量,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分析影响兰州北山营造林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干旱少雨、土壤贫瘠等自然因素,树种选择单一、病虫害频发等生物因素,以及林牧矛盾突出、管护意识不足等社会因素,并提出加强水土资源管理与生态修复、提升生物多样性与加强病虫害防控、促进林牧协调与提升管护意识等营造林质量提升对策。

关键词 营造林质量;影响因素;兰州北山

中图分类号:S725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2.054

兰州北山营造林工程是西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该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匮乏,植被覆盖度低,长期面临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为改善生态环境,国家在兰州北山地区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工程项目,其中营造林工程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通过持续努力,兰州北山营造林工程取得显著成效,植被覆盖率有所提高,但仍面临诸多挑战。笔者深入分析影响兰州北山营造林质量的主要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通过系统性研究和实践,为提升兰州北山营造林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 兰州北山营造林现状

兰州北山地区位于甘肃省中部,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交界地带,海拔在1 500~3 000 m。兰州北山地区属温带半干旱气候,蒸发量大,水资源匮乏,这些自然条件导致该地区植被覆盖度低,生态系统脆弱。为改善生态环境,国家在兰州北山地区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工程项目。2019年成立的甘肃省兰州北山生态建设管护中心致力于荒山造林和生态系统修复工作,管辖范围总面积达58 753.33 hm2[1]。2020年,该中心完成了超13 333.33 hm2的人工造林任务,为区域生态建设奠定了基础。目前,兰州北山人工造林面积约

46 666.67 hm2,主要分布在祖厉河林场和大草滩林场,造林树种以柠条、云杉为主,少量混有侧柏、山杏等[1]。近年来,通过持续的生态建设努力,兰州北山营造林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植被覆盖率大幅提高,生态环境得到一定改善。

2 兰州北山营造林质量的影响因素

2.1 自然因素

影响兰州北山营造林质量的主要因素中,自然因素占据重要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兰州北山地区属于典型的温带半干旱气候,年平均降水量在200~750 mm,且降水分布不均,多集中在夏季,加之年蒸发量较高,导致土壤长期处于水分亏缺状态[2]。这种干旱气候直接影响树木生理过程,如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和养分吸收等,严重制约树木生长。尤其在造林初期,幼苗根系尚未完全展开,抗旱能力极弱,极易因缺水而死亡。这不仅大大降低了造林的成活率,还增加了补植补造的成本,影响了整体造林效果。2)土壤贫瘠与水土流失。兰州北山地区土壤以黄土为主,有机质含量低,养分贫乏,尤其是氮、磷、钾等元素含量不足。长期水土流失导致土层变薄,进一步恶化了土壤条件,破坏了土壤结构,降低了水分持留能力,加剧了干旱胁迫。贫瘠土壤直接影响树木吸收养分,抑制根系发育,降低树木抗逆性。特别是在幼树阶段,养分不足极易导致树木生长迟缓甚至死亡。

2.2 生物因素

在影响兰州北山营造林质量的主要因素中,生物因素的作用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树种选择单一。兰州北山营造林主要采用柠条、云杉和侧柏等树种,这些树种具有较强的抗旱性,适应当地干旱少雨的气候特征。然而,过度依赖单一树种可能导致生态系统脆弱性增加。例如,祖厉河林场造林以柠条为主,大草滩林场造林以云杉为主,这种单一化的树种选择虽然便于大规模造林,但会导致生态系统不稳定,无法形成多林种、多树种、层次多、结构复杂的立体复合生态系统,从而影响营造林质量[3]。2)病虫害频发。在兰州北山地区,由于气候干旱,容易形成病虫害暴发的有利条件,对兰州北山营造林质量提升造成阻碍。例如,柠条林主要面临春尺蠖、天幕毛虫等虫害威胁;云杉林则易受到云杉大小蠹等的侵害;侧柏林可能遭受侧柏毒蛾、侧柏叶凋病等的危害[4]。这些病虫害不仅直接影响林木生长,还可能导致林木大面积死亡,严重时甚至引发次生灾害如水土流失等。特别是在大面积纯林中,一旦发生病虫害,极易造成快速蔓延,对整个林区造成严重危害,降低营造林质量。

2.3 社会因素

影响兰州北山营造林质量的社会因素主要体现在林牧矛盾突出和管护意识不足两个方面。1)林牧矛盾突出。兰州北山地区的牧民长期依赖放牧维持生计,而大规模营造林工程占用了大量的传统牧场,导致牧民生计受到影响。为维持生计,一些牧民不得不继续在造林区放牧,造成牛羊啃食幼树、践踏林地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情况直接威胁到新造林木的存活和生长,降低了营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特别是在幼林阶段,牲畜的破坏更为严重,可能导致大面积林木损失,造成前期投入浪费。2)管护意识不足。管护意识不足影响兰州北山营造林质量的提升,该问题在祖厉河林场表现得尤为突出。以祖厉河林场周边的李家沟村为例,作为一个典型的半农半牧村落,2019年当地启动了一项大规模营造林工程,主要种植柠条和侧柏。然而,由于前期宣传和培训工作不到位,当地村民对项目缺乏正确认识。许多村民将营造林视为“政府的事”,认为与自身利益无关,导致极少有村民参与营造林日常管护工作。管护意识缺失,以及参与积极性不足,已成为影响兰州北山营造林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严重制约了营造林的长期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3 兰州北山营造林质量的提升对策

3.1 加强水土资源管理与生态修复

针对兰州北山营造林质量受自然因素影响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优化水资源管理和节水造林技术。这一策略的核心在于最大化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具体措施包括构建微地形集水系统,如在造林地设计和实施“鱼鳞坑”“水平阶”等微地形工程,以增加雨水的渗透和存储,为幼树根系创造相对湿润的微环境;在条件允许的地方推广使用滴灌、微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对于难以实施机械化灌溉的陡坡地带,可考虑使用渗水管或渗水袋等简易灌溉设备;在种植穴或树盘内添加保水剂,并使用有机或无机材料覆盖地表,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调节地表温度,抑制杂草生长;合理选择造林时间,充分利用雨季进行造林,并采用“深栽浅培”的种植方法,提高幼苗的初期成活率。2)改良土壤条件与生态修复并举。这一策略旨在从根本上改善土壤环境,提高植被的生长质量和生态系统的整体健康。具体措施包括实施全面的土壤改良计划,如增施有机肥、腐植酸等,提高土壤养分水平,考虑使用生物炭、微生物制剂等新型土壤改良剂;根据土壤检测结果和树种需求,制定科学的施肥方案,采用缓释肥料或生物有机肥,既满足树木生长的长期营养需求,又减少养分流失;在林分郁闭度较低的地方发展林下经济,如种植药材、食用菌等耐阴作物,或发展林下养蜂,通过多样化的生物活动改善土壤条件;建立生态监测网络,定期监测土壤质量、植被生长状况、水土流失情况等关键指标,通过数据分析及时调整管理措施,实现精准化、科学化的生态修复。这些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应对兰州北山地区的干旱气候和贫瘠土壤条件,提高营造林质量。

3.2 提升生物多样性与加强病虫害防控

针对兰州北山营造林面临的生物因素影响,特别是树种选择单一和病虫害威胁,提出以下对策。1)树种多样化配置。这一策略旨在打破当前兰州北山以柠条、云杉和侧柏为主的单一化造林模式,构建更加多元和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具体措施包括开展本地树种资源普查与评估,深入研究当地原生树种的生态特性和适应性,如沙棘、山杏、山毛桃等,并将其纳入造林树种库;根据不同海拔、坡向和土壤条件,设计科学的混交林配置方案,如针阔混交、乔灌混交等,提高林分的生态多样性和稳定性;建立树种适应性试验基地,长期监测不同树种在当地环境下的生长表现,为优化树种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推广“近自然造林”理念,模拟自然演替过程,在造林设计中考虑不同树种的生态位,促进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森林群落[5-6]。2)构建综合性病虫害防控体系。这一策略着眼于从预防到治理病虫害的全过程管理,提高林分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和恢复力。具体措施包括建立病虫害预警监测网络,利用遥感技术和地面监测站点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对主要病虫害的早期识别和快速响应;开发和应用生物防治技术,如培育和释放天敌昆虫、使用生物农药等,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强化林分抚育管理,通过合理的间伐、修枝等措施,改善林分结构,增强树木的抗病虫害能力;建立病虫害应急处理机制,制订针对不同类型病虫害的应急预案,确保一旦发生大规模病虫害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控制;开展病虫害防治的科研攻关,重点研究主要树种的抗性育种技术,培育具有较强抗性的优良树种;加强对林业技术人员和造林工人的培训,提高其识别和处理病虫害的能力,实现病虫害的群防群治。这些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兰州北山营造林的生物多样性,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逆性,从而显著提升营造林质量,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3 促进林牧协调与提升管护意识

针对兰州北山营造林面临的社会因素影响,提出以下对策。1)实现林牧协调发展。这一策略旨在化解林牧矛盾,实现生态建设与牧民生计的双赢。具体措施包括建立林牧复合经营模式,在造林设计中预留适当的草场空间,允许有限度的轮牧,既保护林木又维持牧民基本生计;推广舍饲养殖技术,通过政府补贴和技术培训,鼓励牧民转向集约化、现代化的畜牧业生产方式,减少对天然草场的依赖;发展林下经济,如种植药材、食用菌等经济作物,或发展生态旅游,为牧民创造新的收入来源;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因造林而减少放牧收入的牧民给予合理补偿,可采取现金补贴、优先就业等多种形式;制定科学的放牧管理制度,明确划定禁牧区、限牧区和可牧区,并通过法规和社区公约等形式予以保障。2)提升公众管护意识和参与度。针对公众营造林管护意识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在祖厉河林场等地区表现突出的参与度低的现象,可组织开展多样化的生态教育活动,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营造林管护意识;建立“林业示范户”制度,选择代表性家庭进行重点扶持和培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实施“参与式造林”模式,在造林规划、树种选择和管护方式等方面充分听取和采纳公众

意见;设立“生态村”评选制度,对生态建设表现突出的村庄给予荣誉和物质奖励,激发公众参与营造林的积极性。此外,可以定期组织技术培训活动和经验交流会,提高公众的营造林管护技能。这些策略的实施可以显著改善兰州北山营造林的社会环境,为营造林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4 结语

兰州北山营造林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营造林质量受到自然、生物、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采取加强水土资源管理与生态修复、提升生物多样性与加强病虫害防控、促进林牧协调与提升管护意识等措施,可以有效应对自然、生物和社会因素对营造林质量造成的影响。未来,应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通过政府、科研机构、林业部门的持续投入,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智慧林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启云.浅析林业营造林与生态保护[J].农村科学实验,2024(15):118-120.

[2] 徐成龙.林业育苗技术及苗期管理分析[J].河南农业,2023(32):36-38.

[3] 宋文静.提升营造林质量的关键技术和管理措施[J].中国林业产业,2024(6):78-79.

[4] 李勇.林业工程中营造林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农业灾害研究,2023,13(12):285-287.

[5] 赵庆杰,柳玉鹏,杨洋.林业工程中营造林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J].现代农业研究,2022,28(10):109-111.

[6] 郑文龙.林业工程中营造林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J].农家参谋,2022(5):141-143.

(责任编辑:刘宁宁)

标签:  兰州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