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市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

known 发布于 2025-07-24 阅读(324)

摘 要 马铃薯是云南省芒市的主要经济作物,对于促进当地农民增收、保障当地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近年来马铃薯晚疫病在芒市频繁发生,给马铃薯生产带来严重损失,制约了产业可持续发展。为给芒市马铃薯晚疫病的有效防控提供技术依据和对策建议,以芒市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现状为切入点,分析了芒市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原因,提出科学选地、选择优质种质、合理密植、精细田间管理和科学防治等综合防控措施。

关键词 马铃薯;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原因;防治对策;云南省芒市

中图分类号:S53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2.015

芒市地处云南省西部、德宏州东南部,是德宏州首府,位于东经98°01′~98°44′、北纬24°05′~24°39′,总面积2 900.91 km2。芒市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9.6 ℃,年降水量约1 650 mm,光照条件良好,是适宜马铃薯生产的热区。马铃薯是芒市优势农业产业,2023年种植面积达0.33万hm2。然而,近年来马铃薯晚疫病在芒市呈逐年加重的趋势,给马铃薯生产造成严重危害,制约了芒市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芒市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综合防控策略,对于提高芒市马铃薯单位面积产量水平、增加农民收益、推动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马铃薯晚疫病概述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由致病疫霉菌引起的严重流行性病害,主要为害马铃薯的叶片、茎秆和块茎。马铃薯感染该病后,初期症状表现为叶片出现不规则的水渍状褐色病斑,在潮湿环境下,病斑迅速扩大,边缘出现一圈白色絮状菌丝,形成典型的霉轮;病情加重时,叶片卷曲枯萎,茎秆易折断。块茎染病会出现深色斑块,严重时腐烂变质。该病的流行与温湿度条件密切相关,当白天温度20~25 ℃、夜间10~15 ℃,且空气湿度大于75%时,疫霉菌孢子极易形成并传播,造成大面积马铃薯株丛感染,一旦发生,可在数天内蔓延整田,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

2 芒市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情况

近年来,芒市马铃薯晚疫病呈逐年加重趋势,给马铃薯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根据各乡镇植保站的田间调查,截至2024年1月24日,整个德宏州晚疫病发生面积1 126.67公顷,防治面积3 080.00公顷次,平均病株率6%[1]。其中,芒市马铃薯晚疫病发生面积达53.33公顷,防治面积120.00公顷次。芒市作为马铃薯主产区之一,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形势严峻,给当地马铃薯产业带来巨大风险,急需采取切实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遏制病害蔓延。

3 芒市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原因

3.1 选地环境不理想

芒市地处横断山区,地形复杂多样。部分马铃薯种植园选址不当,一些低洼易积水的盆地被作为种植用地,潮湿的环境加剧了晚疫病的发生和蔓延。同时,这些地块通风差,使得病菌在闷热潮湿的环境中易滋生蔓延[2]。此外,部分马铃薯种植地块长时间不进行深耕翻松,导致土壤严重板结,透气性差,为晚疫病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3.2 品种抗性不佳

芒市马铃薯晚疫病逐渐严重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品种抗性不佳。当地农户长期种植的马铃薯品种大多缺乏抗病基因,抵御晚疫病的能力较差。这些品种一旦感染晚疫病,病斑会迅速扩散,严重影响产量。此外,部分农户为节省成本,使用带病毒或未经彻底消毒的种薯,从源头上带入了病菌,加剧了病情的发展。品种抗性弱加上种源带毒,使马铃薯在出苗初期就深受晚疫病的侵害。

3.3 种植模式不科学

芒市部分地区马铃薯种植模式不够科学,加剧了晚疫病的发生。1)播期安排与品种特性不匹配,导致作物生长发育受阻,抗病能力下降。例如,部分种植户10月下旬就过早播种越冬品种,导致植株难以在最佳温度下正常发育。2)有些农户过于追求高产,盲目密植,行距株距过密,植株拥挤不通风,湿度大,极易滋生病菌。3)部分土地连年反复种植马铃薯或其他茄科作物,导致病原菌积累,病虫害逐渐加重。不科学的种植模式直接破坏了作物的正常生长环境,影响了植株抗逆性,从而加重了晚疫病的危害。

3.4 田间管理不当

1)一些农户对田园杂草管理不力,任由杂草丛生,不仅与马铃薯争夺养分水分,影响马铃薯正常生长,而且阻碍了田间通风,促使潮湿环境形成。2)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一些农户为了节省成本,在播种时基肥用量过少,尤其缺乏钾肥的投入,导致植株营养不良,抗病能力下降。部分农户则盲目追肥,过量使用氮肥,造成植株徒长,使马铃薯更易遭受病菌侵害。还有不少农户对施肥时间和方式的把握不当,如在雨天或高温条件下追肥,造成肥料流失或植株烧伤等问题,进一步削弱了马铃薯的抗病力[3]。3)田间排水系统建设滞后,加之地形低洼常年潮湿,为病菌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4)收获后未对已感染晚疫病的病株残体及时进行彻底清理,成为次年的病源,加重了病害在下一轮种植中的蔓延程度。

3.5 药剂使用不规范

一些农户药剂选择不当,难以对晚疫病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部分农户滥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不仅效果有限,还会破坏环境、造成食品安全隐患。此外,部分农户施药时机和方式不够科学,未能针对不同发病阶段采取相应的药物预防或紧急防治措施,错失了最佳防治时机。药物防治缺乏规范指导,化学防治不够精准,往往难以奏效,进一步加重了晚疫病的流行程度。

4 芒市马铃薯晚疫病防治策略

4.1 科学选地与精细整地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种植环境息息相关,科学选址和精细整地是预防病害的先决工作。芒市地处横断山区,地形复杂多样,应综合考虑气候条件、土壤理化性质、排水状况等因素,优先选择砂质肥沃、通气透水性良好的缓坡田块种植,注意避开低洼易积水的盆地。同时,结合前茬种植情况,最好选择近3年内未种植过番茄、茄子等茄科蔬菜作物的地块,以减少土传病菌的积累[4]。精细整地亦是防病的关键一环。耕作前先进行深耕,耕深30 cm左右,充分翻松地面,打碎结皮,使土壤疏松、通气。之后及时细致耙耱,将泥块打碎,确保整个作物生长周期土壤保持疏松。

4.2 种质选择与种薯处理

不同马铃薯品种对晚疫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应根据当地病情发展状况和气候条件,科学选育并大力推广抗性良种,从源头上减轻病害风险。在已有品种中,丽薯6号、中薯早47等表现出较强的抗病性,不仅发病率低,而且病斑扩散缓慢。这些品种多为直立分枝型株型,叶片绒毛密集、叶肉较厚,可在一定程度上阻隔病菌;同时具备快速诱导抗体抵御病原体的抗性基因,抗病性较强。推广这类具有综合抗性的优良品种,对于减轻晚疫病的危害起到重要作用。

除选用合适品种外,种薯本身的健康也至关重要。若外购种薯,则务必选择信誉良好、通过无病检疫的种薯生产基地进行购买;对于自留种薯,应采取高温消毒或化学药剂浸种等消毒措施,杜绝带菌风险。种植前应仔细检查种薯质量,剔除有裂纹、机械损伤或感染病菌的种薯。为预防晚疫病和其他土传病害,可选用广谱杀菌剂、卵菌特异性杀菌剂或生防制剂进行拌种,如使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00 mL+35%噻虫嗪悬浮剂40 mL,兑水1 kg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或用1 000亿孢子·g-1的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2亿孢子·g-1木霉菌可湿性粉剂等生物制剂,并以滑石粉为添加剂拌种。

4.3 适时播种,科学密植

播期的选择要与当地气候条件及品种特性相匹配,既要避开高温多雨天气,也要充分利用有利生长时段。对于芒市常规品种,宜在10月中旬至12月上旬播种。这一时间段日照充足、温度适宜,利于马铃薯快速出苗、叶片发育,从而增强植株对晚疫病的抗性;次年1—4月收获,与其他地区的种植和上市时间相错,形成产业发展优势。种植时应合理控制密植,确保田间有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种薯间隔距离不宜过小,以免植株过于拥挤、空气流通不畅。需要结合品种特性调节种植密度,如芒市主栽品种丽薯6号,一般每667 m2可种4 500~5 000株,播种时应在种植沟内施3%噻虫嗪或2%吡虫啉颗粒剂等杀虫剂预防土壤害虫。采用垄作栽培更有利于预防晚疫病的发生。垄面宽约80 cm、垄高30 cm、垄距25~30 cm,可有效降低根际湿度,改善田间通风条件,避免病菌在潮湿环境下滋生。每垄双行种植,行距约30 cm,保持垄面平整无积水。

4.4 落实田间精细管理

田间精细管理是防控马铃薯晚疫病的关键环节,芒市农户应从及时除草、科学施肥、优化排水系统、清理田地等多方面着手。

1)及时除草。前茬为水稻的马铃薯田,播后苗前选用二甲戊灵、乙草胺、精异丙甲草胺等药剂进行封闭除草处理,施药后用稻草均匀覆盖;前茬为蔬菜的马铃薯田,播后苗前同样进行土壤封闭处理,苗后根据杂草生长情况,在杂草2~4叶期选用精喹禾灵、烯草酮、高效氟吡甲禾灵等防治禾本科杂草,选用砜嘧磺隆、灭草松等行间定向喷雾防治阔叶杂草。

2)科学施肥。芒市应根据当地土壤肥力状况,在播种前增施适量基肥,旨在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基肥以钾肥为主,可选用硫酸钾或氯化钾等高钾肥种,每667 m2施用量以40~60 kg为宜。钾元素不仅能促进马铃薯块茎的生长发育,更能增强植株对病虫害的抵抗力。除钾肥外,每667 m2可补充25~30 kg过磷酸钙,与钾肥协同发挥提高抗病性的作用。一般在开花期和芽球膨大期各追施一次钾肥,每667 m2施10~15 kg,可选用硫酸钾等高钾肥种,并可酌情搭配硼肥、锌肥等微量元素,于晴好天气进行叶面喷施。

3)优化排水系统。采取合理的垄沟设置和排水措施,保持地面干燥透气,减少病菌滋生。同时,定期检查排水系统状况,避免出现堵塞、渗漏等问题,保障排水通畅,避免田间积水。

4)清理田地。收获后,彻底清理田间残渣,特别注意角落和地头等易被忽视的区域,并深翻土地25~30 cm。还可种植绿肥作物如油菜、苜蓿等改善土壤结构并抑制病原体繁殖,抑制病害在次年蔓延。

4.5 科学防治

针对芒市马铃薯晚疫病具体发生情况,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注重防治药剂的合理选择和规范使用。在马铃薯出苗后的20 d内,可先进行一次预防性喷施,使用70%代森锰锌乳油1 000倍液。此后,结合测报监测数据,密切关注病情发展态势,一旦发现患病植株的比例超过10%,即应立即采取紧急防治措施。发病株比例在10%~25%时,可选择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25%嘧菌酯悬浮剂800倍液等高效体内吸收型药剂,喷雾全田。如遇连阴雨天气,病情加重,超过25%的植株发病,则需要每667 m2增施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悬浮剂400倍液联合24%烯草酮乳油800倍液喷雾,形成内外双重防治[5]。对于轻度发病的少量散株,可采用根冠浸渍药剂的局部治疗方式。应遵循交替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杀菌剂的原则,选用10%氟噻唑吡乙酮可分散油悬浮剂、43%霜脲氰·双炔酰菌胺水分散粒剂等治疗性杀菌剂,或0.3%丁子香酚可溶液剂、0.5%苦参碱水剂等生物农药。此外,可实施药肥一体化施用措施,在药剂中添加叶面肥,防治病虫害的同时促壮。施药应按照防控指南进行,使用低容量电动喷雾器或植保无人机,确保喷雾均匀覆盖植株叶片正反面。无论采用何种药剂,均应注意防治的时间和方法,尽量选择在天气晴好、气温20~28 ℃时喷施,避免在下雨或高温天气条件下进行。喷雾时以叶片沾湿为度,使药液均匀覆盖叶面,待叶面完全干燥后方可开展田间管理作业。遇大雨需要重新喷药,防控间隔不超过15 d。

5 结语

防控马铃薯晚疫病需要全方位的综合措施,芒市应从源头抓起,科学选地、优选抗病品种和健康种源;科学施肥和采取合理的垄作栽培模式,降低根际湿度;合理确定适宜播期和适度密植,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环境;落实田间精细管理,同时结合科学测报数据,适时适量进行药物防治。采取以上综合防控措施,芒市必能显著降低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流行风险,确保马铃薯丰产丰收,促进芒市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况艳秋.马铃薯晚疫病发病原因及防治要点[J].现代农村科技,2024(4):52.

[2] 吕锦荟.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农村科技,2024(2):41-43.

[3] 刘霞,王兴国,张哲,等.云南省马铃薯春作区晚疫病菌交配型测定[C]//2022年第二十四届中国马铃薯大会论文集.2022:368-373.

[4] 佚名.云南大春马铃薯绿色高效栽培技术[J].云南农业,2022(6):56-57.

[5] 罗军林.高原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乡村科技,2019(21):89-90.

(责任编辑:张春雨)

标签:  晚疫病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