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粟在陕北地区种植历史悠久,不仅是重要的小杂粮,也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粟脱壳去皮后称为小米,不仅蛋白质含量高,而且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同时是酿酒酿醋、制作副食品和饲料的重要原料。为提高陕北地区粟的产量和品质,促进粟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从种子准备、地块准备、播种、田间管理、适时收获等方面总结了陕北地区粟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 粟;杂交品种;药剂拌种;精细整地;病虫害防治;陕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2.016
陕北地区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为半干旱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降雨少,夏季高温、旱涝相间,秋季温凉湿润,昼夜温差大,年降水量483.4 mm,无霜期146 d[1]。陕北地区90%以上的耕地为坡改梯田地,土壤多为黏壤土或砂壤土,主要农作物有玉米、马铃薯、粟等。粟对土壤要求不高,特别适合在陕北地区富含有机质的黏壤土或砂壤土上生长,因此粟在陕北地区种植历史悠久,已成为陕北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同时是酿酒酿醋、制作副食品和饲料的重要原料[2]。基于陕北地区粟多年种植实践,总结陕北地区粟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以期提高粟的产量和品质,促进粟产业高质量发展。
1 种子准备
1.1 品种选择
在选择粟品种时,应根据陕北地区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等,因地制宜选择能够适应当地自然环境及栽培条件的稳产高产、耐瘠薄、根系发达、抗倒伏、抗旱、抗寒、品质好、蛋白质含量高、生育期适中的优良杂交品种。目前,适合在陕北地区种植的杂交粟品种有张杂8号、张杂10号、张杂12号、张杂13号等张杂系列和晋谷21号、晋谷29号等晋谷系列及长生07、长生13、延谷14等[1]。
1.2 种子处理
种子处理的方式有晾晒、浸种、药剂拌种等,其中药剂拌种可以预防病虫害,提高种子发芽率,保证出苗后苗全、苗壮,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例如,用35%瑞毒霉按种子质量的0.3%~0.5%进行药剂拌种,可以防治粟白发病;用50%多菌灵按种子质量的0.5%进行药剂拌种,可以防治粟粒黑穗病。
2 地块准备
2.1 选地
在陕北地区,粟的适应性比较强,既耐干旱也耐贫瘠,对土壤的要求较低,但粟的种子小,顶土能力较弱,因此应尽量选择地势高、向阳、相对干燥、通风透光性好、排水良好、易于耕作、土层深厚、土壤疏松肥沃的砂质土壤种植粟[3-5]。
2.2 整地
整地是粟播种前进行的一系列土壤耕作,精细整地可以疏松土壤,去除杂草和残留物,使土壤透气透水,起到蓄水保墒的作用,以应对陕北地区春季干旱多风、降水较少等不利于粟生长的气候条件,从而提高出苗率,确保苗全、苗壮[6]。
整地包括秋翻和春翻。粟根系发达,扎根深,因此无论是秋翻还是春翻对粟生长都是非常有利的。其中,秋季深翻是提高粟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秋翻一般在秋收后立即进行,深度为15~20 cm,且逐年加深。秋翻的好处较多,如秋翻后土壤经风吹日晒,可以更多接纳秋冬雨雪,土壤熟化的进程加快,蓄水能力增强;秋翻后土壤孔隙度增大,容重减轻,通气性变好,释放出更多可以被粟吸收的矿物质养分;通过秋翻,可以将杂草的根和进入土壤越冬的部分虫卵、病菌翻于地表经风吹日晒和冬季霜雪杀灭。春翻是蓄水保墒的重要措施,可以减少土壤大空隙,促进毛管空隙形成,增加土壤表层含水量,起到塌墒、提墒和保墒的作用。
2.3 轮作倒茬
粟白发病、粟粒黑穗病等病害的病原菌会随土壤传染;和小麦相比,粟属于稀植作物,其抑制杂草的能力较弱;粟根系发达,对土壤浅层中的养分消耗大,因此粟不宜连作,需要与其他作物轮作倒茬,前茬作物最好为大豆、马铃薯、玉米、高粱等。轮作倒茬不仅可以调节土壤养分、抑制杂草生长,还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从而为粟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3 播种
3.1 播种时间
粟属于喜温作物,生长前期(幼苗期至拔节期)比较耐旱,生长中期(拔节期至抽穗期)怕旱,生长后期(灌浆期至成熟期)怕涝。粟播种时间的确定需要根据当地的无霜期长短,保证所选的品质好、产量高的优良杂交品种整个生长发育期能够全部完成。在陕北地区,一般情况下在田间土壤播种层温度稳定在10~12 ℃时,即可开始粟播种工作。原则上,如果种植地块土壤瘠薄,选择的粟品种生育期长,则可以适当早播;如果种植地块土壤肥沃,选择的粟品种生育期短,则可以适当晚播。例如,在山坡梯田地、涧地、坝地及坡度小于25°的坡耕地等水肥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粟生长发育迟缓,适宜于4月中、下旬播种;在川台地等水肥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粟生长发育快,适宜于5月上旬播种。
同时,考虑到粟孕穗期、抽穗期是需水的关键时期,此时期降水不足容易造成“胎里旱”和“卡脖旱”,最终影响粟产量,因此可以根据陕北地区历年降水的特点,适当调整播期,使粟生长发育的需水高峰期与当地的雨季正好吻合,从而避免“胎里旱”和“卡脖旱”,提高粟的产量。
3.2 播种方式
因粟和玉米、马铃薯相比属于密植作物,为了便于出苗后田间管理,在陕北地区川台地、涧地、坝地及梯田地多采用单腿耧或双腿耧耧播成行的方式进行播种,在坡度小于25°的坡耕地采用沟播,也称垄沟播种或水平沟播种,行距一般为30~40 cm。由于粟种子小,顶土能力较弱,播种时应适当浅播,播种深度以3 cm为宜,播后要及时进行镇压,以减少土壤空隙和水分蒸发,促进粟扎根出苗。
3.3 播种量
根据土壤肥力、气候条件及留苗密度等,一般情况下粟每667 m2播种量控制在0.5 kg左右。
4 田间管理
4.1 压苗
在粟幼苗长出2~4片叶时,用木磙子(或石磙子)压苗1~2次,达到减少土壤空隙和水分蒸发、促进粟根系生长发育的目的,以利粟后期生长旺盛[5]。
4.2 间定苗
在粟幼苗长出4~5片叶时进行间苗,依据“四留四不留”原则,做到留长势健壮的苗、不留长势虚弱的苗,留大苗、不留小苗,留颜色深绿的苗、不留颜色发黄的苗,留生长健壮的苗、不留有病虫害和生理残缺的苗[5]。间苗可和第1次中耕除草同时进行,为防止长出二茬苗,应将间掉的苗连根拔出。粟间苗后的株距一般为3~5 cm。定苗应在幼苗高5~6 cm时进行,定苗后的株距一般为8~10 cm。在山坡梯田地、涧地、坝地及坡度小于25°的坡耕地等水肥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每667 m2留苗2.0万~2.5万株,在川台地等水肥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每667 m2留苗2.5万~3.0万株。
4.3 中耕除草
在粟整个生育期一般要进行3次中耕除草,第1次中耕除草是在粟幼苗长出4~5片叶时结合间苗、定苗进行浅中耕除(拔)草(因幼苗太小,有时和杂草混生,最好人工拔除杂草),这样既可以除掉杂草,起到控苗定根的作用,还能疏松土壤、增温保墒,促进粟根系的生长。第2次中耕除草是在粟拔节期前结合追肥进行,为防止后期粟生长时出现倒伏,要深中耕,可以刨断少部分侧根,以促进粟根系的生长发育,增强支撑能力。第3次中耕除草是在粟抽穗期前进行,并给粟根部进行培土,以增强粟植株的支撑能力。在粟生长过程中,中耕除草的原则是“第一次要浅、第二次要深、第三次要做到不伤根”。
4.4 合理施肥
在陕北地区粟栽培过程中,施肥包括基肥和追肥,提倡测土配方施肥,根据粟的需肥规律将熟化后的有机肥和氮磷钾肥(专用复合肥如二胺等)作为基肥一次性施入,尿素、磷酸二氢钾作为追肥施入。
4.4.1 基肥
根据陕北地区一般土壤的特性,在粟栽培中,基肥应多施有机肥,少施氮磷钾肥,具体施肥量要根据目标产量确定。例如,对于每667 m2目标产量为400~450 kg的田块,可每667 m2施有机肥3 200 kg、氮磷钾复合肥50 kg;对于每667 m2目标产量为300~350 kg的田块,可每667 m2施有机肥2 000 kg、氮磷钾复合肥40 kg;对于每667 m2目标产量为200~250 kg的田块,可每667 m2施有机肥1 800 kg、氮磷钾复合肥35 kg。
4.4.2 追肥
追肥是指在植物生长期间为补充和调节植物营养而施用的肥料。在粟栽培中,追肥的好处主要体现在补充和调节粟营养,提高肥料利用率,促进粟生长和发育,补充基肥的不足和满足粟中后期的营养需求。一般情况下以追施氮肥(尿素)和喷施磷酸二氢钾叶面肥为主。追肥施用比较灵活,要根据粟不同生长时期的长势对症追肥。
一般情况下,在粟整个生育期需要追肥2次。第1次追肥是在粟拔节期前进行,拔节期是粟的重要生长阶段,此时期粟全株茎叶已经全部形成,植株进入迅速生长期,并开始进行幼穗分化,应根据粟生长情况结合有效降雨或灌溉进行追肥,有灌溉条件的可追水溶肥,每667 m2追施5~10 kg氮肥(尿素)。第2次追肥是在粟孕穗期至抽穗期进行,此时期是防止“胎里旱”和“卡脖旱”,决定结实籽粒多少、是否饱满的关键时期,此次追肥应根据粟植株生长情况结合有效降雨和灌溉进行追肥,每667 m2追施10~15 kg氮肥(尿素)。同时,在粟生长过程中,可将水、0.5%~1.0%尿素、0.2%磷酸二氢钾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均匀后进行叶片喷肥,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和籽粒饱满。
4.5 病虫害防治
陕北地区粟生产中比较常见的病虫害有粟白发病、粟红叶病、粟粒黑穗病、蝼蛄、金针虫、粟灰螟、玉米螟、粟茎跳甲、黏虫及粟芒蝇等[7]。
4.5.1 病害防治
1)农业防治。为防治陕北地区粟常见病害,可在粟生产中进行轮作倒茬;精细整地,以清除杂草、减少侵染源;选择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发现病株时,及时连根拔除,带出田外集中烧毁或深埋,防止病害传播[8]。2)化学防治。防治粟白发病,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粉剂按种子质量的0.2%~0.3%进行药剂拌种消毒处理;粟苗期遇阴雨潮湿天气时,在田间发病植株的周围喷施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加以控制,防止病害扩散。防治粟红叶病,可选用7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70%噻虫嗪可分散粉剂按种子质量的0.3%进行药剂拌种;在粟苗期蚜虫迁入粟田之前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500倍液+30%乙酰甲胺磷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蚜虫,以减少病害传播媒介,达到防治粟红叶病的目的。防治粟粒黑穗病,可选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7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2%戊唑醇湿拌种剂按种子质量的0.2%~0.3%进行药剂拌种,可有效控制粟粒黑穗病的发生。
4.5.2 虫害防治
1)农业防治。为防治陕北地区粟常见虫害,在粟生产中进行轮作倒茬,减少越冬虫卵基数;精细整地,以清除杂草,减少害虫滋生;选择抗虫品种,加强田间管理。2)物理防治。设置黑光灯、糖醋液盆等诱杀害虫;安装诱捕器诱杀害虫;安装虫情测报灯、悬挂粘虫板监测虫情、诱杀害虫。3)化学防治。防治蝼蛄、金针虫等粟苗期地下害虫,可用5%辛硫磷颗粒剂和炒熟的秕谷或油渣混匀制成毒饵,均匀撒入田间。防治粟灰螟、玉米螟,可将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8%阿维菌素乳油等量混合,兑水稀释1 000倍后进行喷雾。防治黏虫,可用5%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1 000~1 500倍液均匀喷雾。防治蚜虫,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进行喷雾。
5 适时收获
在陕北地区,通常在粟腊熟末期或完熟期,选择晴朗无风的天气进行收获。过早收获,会造成粟籽粒不饱满、养分缺失、秕谷增多、产量和品质下降;过迟收获,会造成粟茎秆干枯、易倒伏、易落粒,从而导致减产。
参考文献:
[1] 马岩,王鹏远,王于菱,等.志丹县2017年谷子品种筛选试验[J].农业科技通讯,2018(3):86-89.
[2] 张林武,石文学,杨雪松,等.密云县谷子品种筛选试验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13(10):86-89.
[3] 邢璐,王淑君,刘金荣,等.谷子品种比较试验[J].农业科技通讯,2017(11):70-73.
[4] 赵海超,曲平化,龚学臣,等.不同播期对旱作谷子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3):26-30.
[5] 李彦青.旱地谷子高产栽培技术[J].乡村科技,2021,12(30):47-49.
[6] 李萍,郭二虎,赵荣华,等.晋谷35号生物学特性及优质高产配套技术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2(3):16-18.
[7] 康娅妮.浅谈谷子高产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J].农业与技术,2018,38(8):116.
[8] 王建才,薛志强.绿色谷子生产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2013,29(9):21-22.
(责任编辑:张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