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山东省潍坊市作为我国农业大市,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但当前潍坊市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滞后、科技创新乏力、金融服务不足等问题。为促进潍坊市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等对策。
关键词 农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科技创新;金融服务;山东省潍坊市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2.035
山东省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地跨东经118°10′~120°01′、北纬35°41′~37°26′,地理位置优越,区位条件独特,总面积16 167 km2。潍坊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时间长、热量充足,年均气温12.3 ℃,年降水量600~800 mm,日照时间2 500~2 900 h,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2023年,潍坊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 289.2亿元,粮食总产446.7万t,主要畜禽肉蛋奶产量189.71万t,渔业产量51.9万t,农业基础雄厚,农村经济实力较强。作为山东半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区域,潍坊市正在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有机衔接、协调发展。探讨潍坊市农村经济发展路径,对于进一步释放潍坊市农村发展潜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等具有重要意义。
1 潍坊市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1.1 农业生产状况
潍坊市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农业生产基础雄厚。2023年,潍坊市粮食总产量达446.70万t,比2022年增长2.2%,667 m2粮食产量433.5 kg,同比增长2.1%;畜禽肉蛋奶产量189.71万t,同比增长7.8%;渔业产量51.9万t,同比增长4.0%。潍坊市农业生产呈现出粮经作物稳产丰收、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持续增强的良好态势,为全市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1.2 农村产业结构
潍坊市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呈现出农林牧渔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1)传统农业仍是农村产业的主体。2023年,潍坊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 289.2亿元。
其中,农业(种植业)产值698.9亿元,占比54.2%;畜牧业产值343.8亿元,占比26.6%;渔业产值118.6亿元,占比9.2%。2)新型产业方兴未艾。高效特色农业持续壮大,如诸城市已建成千亩以上果茶园区12家,百亩以上园区110家,年产苹果4.15万t,年产茶超2 500 t。乡村旅游业发展迅猛,带动大量农家乐、民宿等旅游设施兴起。电商、加工业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此外,农村产业与文化、科技等紧密融合,诞生融合发展新模式。例如,临朐柿子节等农事节会渐成规模,临朐县还有70余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产业园。整体来看,潍坊市农村产业结构日趋多元化、现代化,为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1.3 农业社会化服务
近年来,潍坊市锚定建设农业强市目标,以“三个模式”(“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为引领,大力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构建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数字化、大众化和标准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截至2024年6月,潍坊市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1.6万家,服务小农户119.5万户,带领70%以上小农户融入现代化发展轨道。此外,潍坊市积极探索全程托管的“保姆式”服务、按需定制的“菜单式”服务等多元化服务模式,以满足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不同产业、不同农户的多样化需求。通过发展社会化服务,潍坊市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
2 潍坊市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产业结构单一
潍坊市农业产业结构仍然存在单一化问题。传统种植业如粮食、蔬菜等在农业产值中占比过高,而畜牧业、渔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等占比相对较低。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产品和精深加工产品开发不足,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度不够,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此外,农业生产方式仍以小规模经营为主,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规模效益[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发展不够充分,难以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些问题制约了潍坊市农业整体效益和竞争力的提升。
2.2 基础设施滞后
近年来,虽然潍坊市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但与城市相比差距依然明显。具体来看,虽然通村公路基本贯通,但农村道路质量参差不齐,一些村庄仍有“泥巴路”存在,给农产品运输带来诸多不便。农田水利设施亟待完善,部分地区难以满足旱涝保收、稳产增产的要求,农业生产存在风险。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也滞后于城市。尽管农村地区已普及5G网络,但存在信号较差、应用场景不足等问题,制约了农村电商、远程教育等新业态的发展。
2.3 科技创新乏力
农业科技创新乏力,一直是潍坊市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大瓶颈。从科研投入来看,潍坊市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不足,而且现有农业科研队伍人才储备不足,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科研与农业生产脱节等问题较为普遍。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科研机构与农业企业、农户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导致科研成果与农业生产实际脱节,难以满足农户和农业企业的需求;农技推广体系不完善,导致农业科技创新成果难以及时有效地传播给农户和农业企业,加之农户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有限,他们对新技术的接受度往往较低,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效果[2]。
2.4 金融服务不足
虽然潍坊市农村地区已建立起由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机构组成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但覆盖范围有待扩大、服务能力有待加强。部分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布局分散、营业网点少,服务辐射半径有限,大量农户难以就近获得金融服务。另外,潍坊市农村金融产品供给存在结构性矛盾。现有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提供存贷款等传统信贷业务,缺乏针对性较强的农业经营贷款、订单农资贷款等创新型产品,难以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3 潍坊市农村经济发展路径
3.1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立足潍坊市农业发展现状,应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对于潍坊市的传统优势农业领域,如诸城果茶、青州花卉、潍城铁皮石斛等,应重点扶持骨干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推动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形成区域性品牌。同时,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等关联产业,延伸价值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3]。还应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扩大优质农产品供给。例如,潍坊市北部沿海地区,可着力发展设施蔬菜、食用菌等,构建都市现代农业园区;临朐县、诸城市等则可充分利用丘陵山地,扩大优质果品、茶叶等生产规模。同时,适度发展观光采摘、庄园民宿等休闲农业,与当地特色产业相融合,形成“产业+服务”的复合经营模式。此外,应积极引入现代农业服务业,如农业信息化服务、农业科技服务等,提升农业产业链的整体效益。通过多措并举,潍坊市必将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形成一批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结构持续向中高端转型升级。
3.2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潍坊市应以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核心目标,统筹推进道路、水利、信息等多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全方位提升农村发展质量。1)继续推进通村公路硬化工程,并着力改造薄弱环节,重点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为农产品运输和农民出行提供更大便利。2)全面完善灌溉排涝设施网络,新建和改造一批中小型水库、塘坝等水利工程,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同时,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提高农田抗旱防涝能力,切实解决农业生产用水难题。3)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4)加快5G网络在农村地区的覆盖进度,为农村电子商务、远程医疗、智慧农业等新兴业态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此外,持续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努力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逐步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4]。
3.3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潍坊市应着力加强科技创新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在科技创新方面,应增加农业科技经费投入,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壮大农业科研队伍。组织科研人员定期下乡调研,了解实际需求,开展针对性研究。以潍坊市特色产业为重点,如诸城果茶、青州花卉、潍城铁皮石斛等,组建专门的科研团队,开展品种改良、栽培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研究。通过产学研合作,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力量,集中攻关关键技术难题,提升特色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方面,应构建多元化的产学研合作平台,搭建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的对接桥梁。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农业专家深入农村一线,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创新科技推广模式,利用新媒体平台、农技APP等现代化手段,普及农业新技术。针对农户接受新技术难的问题,可在各乡镇设立示范基地,提高推广效果。以临朐山柿为例,可组织专家制定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在示范基地进行实践和优化,通过现场观摩、技术培训等方式,带动周边农户提升栽培水平,从而提高整体产品品质和品牌影响力。
3.4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潍坊市应健全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既要壮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也要积极鼓励城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扩大农村市场覆盖面。在农村地区新设立一批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下沉服务网点,切实做到金融服务市、县、乡、村全覆盖。同时,应大力推进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地区的应用,为农民提供便利可及的金融服务。积极探索大数据信贷模式,运用云计算等新技术评估农户信用,为更多农户提供无担保贷款服务。在产品供给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应紧密结合潍坊市农村产业特点,创新开发农业生产经营、设施农业等相关的信贷产品,满足农业主体的多元化金融需求[5]。支持农资公司、合作社等发展连锁经营、票据池等模式,为农业主体提供订单农资贷款等。此外,应建立农村金融人才引进、培养机制,通过岗位培训、专业培养等方式,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养。加大金融知识普及力度,提升农民金融风险意识和理财能力,促进各类金融服务资源与支农需求精准对接。
4 结语
为破解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难题,促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潍坊市应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只有持续破解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难题,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弱项,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才能让潍坊市农村焕发新活力、农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全面振兴。
参考文献:
[1] 杨繁,刘美,王怀栋.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策略[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4(11):97-99.
[2] 房诚信,蒋成龙.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J].山西农经,2024(19):70-72.
[3] 郝年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路径[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4,35(19):180-182.
[4] 马丽,郭雄伟.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径优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4,35(18):70-72.
[5] 吴贵梅.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中国市场,2024(27):67-70.
(责任编辑:刘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