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桉树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经济树种,具有生长速度快、经济效益高的特点,在林业产业化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广西是我国桉树主要种植地之一,其优越的气候条件为桉树种植提供了良好基础。为提高广西国有三门江林场桉树造林技术水平,从林地选择、林地清理、林地整改、品种和苗木选择、定植与补植及抚育管理等方面总结桉树造林技术要点。
关键词 桉树;造林技术;抚育管理;广西国有三门江林场
中图分类号:S792.39;S725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4.073
自20世纪80年代桉树被引入我国并大规模推广种植,目前我国桉树林面积已超过450万hm2,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广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充足,降水丰富,土地资源适宜,是我国桉树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省区,其桉树种植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40%以上,年均木材产量居全国首位。在广西林业发展的过程中,国有林场承担了桉树种植与管理的核心任务,为地区生态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广西国有三门江林场(以下简称三门江林场)凭借地理、气候优势,桉树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在桉树育苗、造林、抚育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技术成果,成为广西桉树种植的核心示范单位。探讨三门江林场的桉树造林技术,能够为其他林区的桉树种植提供可参考的经验。
1 三门江林场概况
三门江林场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直属的大型国有林场之一。三门江林场位于柳州市,总经营面积达9.33万hm2,森林覆盖率在85%以上。三门江林场年均气温20 ℃,年均降水量1 500 mm,年均相对湿度80%,为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三门江林场主要经营的产品为油茶、桉树等经济林木。2021年,三门江林场桉树种植面积已达5.16万hm2,桉树高产林面积超过
1.12万hm2。三门江林场通过提升桉树经济林的管理水平,计划在“十四五”期间新增高产林2万hm2,以推动森林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作为广西乃至全国的示范林场,三门江林场在生态修复、森林经营及林业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国家级绿色示范林场。
2 三门江林场桉树造林技术
2.1 林地选择
林地选择是三门江林场桉树造林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直接影响林木的质量。三门江林场主要选择海拔在500 m以下、坡度在16°~25°的低山、丘陵、台地等区域进行桉树造林,优先选择土岭地形。土壤类型选择中性至微酸性的山地红壤,土层厚度不得低于
80 cm,以砂岩、硅质岩、泥页岩及砂页岩发育成熟的红壤为主要种植基质,要求土壤具备良好的疏松透气性[1]。对于靠近农田、鱼塘或养殖场的区域,需要在其边界种植宽度不少于10 m的混交树种缓冲带,以桉树与其他树种交替布局形成自然隔离区。
2.2 林地清理
林地清理是三门江林场桉树造林中必不可少的前期准备工作,其目的是去除地表的障碍物、杂草、灌木和残存的植被,以确保后续作业的顺利进行。清理作业时,三门江林场先对林地内的杂草、灌木和采伐后的伐桩进行清除,伐根高度控制在10 cm以下[2]。依据地形与植被状况,清理作业分为炼山和免炼山两种方式:在炼山作业区域,先沿地块开设防火隔离带,隔离带宽度为20 m,危险地段宽度提升至25 m,带内杂草和灌木刮净至裸露泥土,经相关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有计划的定点燃烧作业,将未完全燃烧的枝条统一归堆焚烧处理;在免炼山区域,采用人工或机械作业方式,沿垂直等高线方向清理出宽度为4 m的定植带,彻底清除定植带左右各1 m范围内的杂草和灌木,将草根及芒蔸集中堆放于带外两侧,不得残留。对于迹地伐桩,三门江林场采用化学药剂处理方式,使用32%草乙疏溶液对伐桩表面及根系进行喷洒或涂刷,药液覆盖伐桩全部木质部与韧皮部,确保催腐效
果;伐桩喷施前清理覆盖物,若已萌芽则将萌芽剥离后再喷涂药液。完成清理后的林地保持地面整洁,无杂物残留,保证后续整地环节顺利开展。
2.3 林地整改
在林地整改过程中,三门江林场依据地形、土壤类型、作业需求,采用系统化的整地方案。针对平坦地块,采用深翻整地方式,整地深度控制在30~40 cm;
对于坡度较大的地块,采用条形整地方式,每行整地深度为20~30 cm,确保土壤的松散性。对于土壤质量较差或土层较薄的区域,施用基肥,如可施用磷酸二铵600 kg·hm-2和过磷酸钙300 kg·hm-2,将肥料与土壤均匀混合后平整地面。若整改地块存在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开辟水沟、壕沟等排水设施进行疏导,水沟宽度控制在1.0~1.5 m,深度为
40 cm,沿坡面开挖,以防止雨水冲刷造成土壤侵蚀[3]。针对砍伐后的林地或疏林地块,进行树根清除作业,将根部深挖30~40 cm,确保根系完全去除,防止根腐病源残留。在林地整改过程中,彻底清除影响苗木生长的岩石和大石块,石块直径不得超过25 cm,清理后的残余石料集中堆放至场外指定区域。
2.4 品种和苗木选择
三门江林场主栽的桉树品种包括尾巨桉、巨尾桉、尾赤桉和尾叶桉等,其中尾巨桉以优良无性系为主,包括DH32-26、DH32-27、DH32-29和DH32-43等。对于尾巨桉,苗木的高度要求在60 cm以上,根系发育良好,主根长度达到30 cm,侧根分布均匀,苗木的胸径要求为3~5 mm,根系无病虫害且无机械损伤。对于巨尾桉,要求苗木高度不低于80 cm,根系健壮,胸径大于4 mm,根系长度在25~30 cm,苗木成活率需要在95%以上。对于尾赤桉和尾叶桉,苗木选择以抗病、抗虫性强的品种为主,苗木高度控制在70~90 cm,根系发达且无根腐现象,苗木的存活率要求在90%以上。要将苗木存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以确保其生长活力。
2.5 定植与补植
三门江林场桉树苗木定植密度为每667 m2种植111株,采用“双龙出海”种植模式,行距为2 m,大株距为4 m,小株距为2 m,以交替方式排列。苗木定植时间以春季雨季开始前为宜,原则上要求在3月底前完成,最迟不超过5月底[4]。在定植前,对苗木进行根系防虫处理,使用防虫药液,以浸泡方式处理苗木根系15~20 min。定植穴深度要比苗木营养杯深3~5 cm,挖掘定植穴时,要求穴底平整无凹坑,确保苗木根系伸展不受阻碍。定植时,将无纺布容器苗连同基质一同放入定植穴,保证苗木垂直种植,覆土分两次完成,第一层填土压实,第二层填土高于基质表面3~5 cm,最后压实周围土壤。苗木定植7 d内进行全面检查,对于死亡或生长不良的苗木,在发现后的3 d内完成补植,补植方式与原定植方式一致,确保苗木成活率在98%以上。
2.6 抚育管理
2.6.1 培土
在三门江林场,桉树苗木定植后1~3个月内,需要进行培土处理。培土时对以苗木为中心半径50 cm范围内的土壤进行翻松作业,深度10 cm以上,将周围土壤培于苗木根部,培土高度5~10 cm,确保苗木根系被土壤完全覆盖。对于已经裸露的苗木根系,及时进行培土覆盖,使苗木根系免受阳光曝晒或机械损伤。
2.6.2 浇水
水分管理是桉树苗木管护的重要环节,在雨季过后或长期干旱时,三门江林场会对苗木进行人工浇水,浇水量控制在每株10~15 L,浇水频率根据土壤湿度调整,确保土壤保持适宜的湿润状态。
2.6.3 遮阴
气温超过35 ℃时,在桉树苗木上方50~80 cm处搭设遮阳网,遮阳率不低于60%,减少光热对苗木的损害。
2.6.4 扩坎
扩坎是通过扩大苗木周围土壤的疏松范围,改善土壤通透性的措施,能够促进苗木根系的伸展,以支持苗木的健康生长。在三门江林场,进行扩坎作业时,先对每株桉树周围进行扩坎,以植株为中心,划定直径约50 cm的范围进行土壤翻松。扩坎深度控制在10~15 cm,作业时尽量保持坎面平整,坡度控制在3%以内,以便土壤中的水分能够均匀分布。扩坎过程中,铲除杂草、灌木及根系残留物,对清理出的杂草和根系残渣集中堆放并妥善处理,避免其对林地环境产生影响。对于较为贫瘠或土壤疏松的区域,增加扩坎频次,确保土壤疏松度较好。在操作过程中,若遇到硬质地层或土壤黏重的情况,增加铲土深度至15 cm,并使用专业的土壤翻耕工具进行辅助作业。
2.6.5 除草
除草的目的是消除植株周围的杂草竞争,确保林地养分供给集中。三门江林场除草作业分为人工和机械两种方式,结合化学除草剂的使用可提高作业效率。化学除草时,使用的主要药剂为32%草乙疏,采用喷雾器将药液均匀喷洒于杂草表面,确保喷洒范围覆盖所有杂草叶片。药剂喷洒作业应选择在无风且气温较低时进行,最佳作业时间为早晨或傍晚,避免强光下药剂挥发过快[5]。化学除草后,在15 d内检查施药效果,杂草的枯死率应在90%以上,若有残留杂草,则进行补喷。机械除草作业则在桉树苗木高度为30~60 cm时进行,使用除草设备沿着等高线方向进行铲除,铲草深度控制在3~5 cm,确保不伤害到桉树的根系。对于高大杂草及灌木,可在保证桉树根系不受损伤的前提下,手动或机械清理所有高大杂草及灌木根系。对于较难去除的顽固杂草,如莎草、狗尾草等,采用手工除草与机械除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作业。在苗木的管护期间,定期清除苗木周围杂草,使苗木周围直径1 m范围内无杂草覆盖。
2.6.6 追肥
追肥是通过补充桉树所需的营养元素维持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在三门江林场,桉树定植后的第一个生长季进行两次追肥,首次追肥安排在苗木定植后15 d内完成,对于暗坎造林地块,追肥方法为距树干两侧各20 cm处挖掘长30 cm、宽20 cm、深20 cm的条状沟,将肥料均匀撒入沟底并与土壤充分拌匀后覆土踩实,肥料种类可选择有机无机复混肥,每株施用量为
0.5 kg;第二次追肥在苗木定植后2~3个月内完成,施肥沟位置在树干侧上方30 cm处,施肥沟规格与首次追肥一致,施用同种肥料,每株施用量为0.25 kg。明坎造林地块在桉树苗木定植后1~2个月内完成追肥,施肥沟开挖位置距树干30 cm,施肥沟规格为长40 cm、宽20 cm、深20 cm,每株施用复混肥0.5 kg。桉树萌芽林的追肥在萌芽后30 d内进行,采用间株挖沟法,施肥沟规格为长40 cm、宽20 cm、深20 cm,将肥料均匀撒入施肥沟内后覆土压实,每株施用量为0.5 kg。在桉树造林第2~5年,每年安排一次追肥,时间为12月中旬至次年5月底,施肥点位注意轮换,严禁在同一位置重复施肥,以防局部土壤盐渍化。
2.6.7 病虫害防治
科学防治病虫害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对桉树的危害,保障三门江林场的生态和经济效益。病害防治方面,对于叶斑病、炭疽病等病害,可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兑适量水后均匀喷施于桉树叶片表面,喷施间隔为7~10 d,连续喷施2~3次;对根腐病的预防可用32%草乙疏兑适量水后直接喷涂于伐桩表面及韧皮部,确保覆盖均匀。虫害防治方面,防治潜叶蛾可使用2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兑适量水后喷施,确保均匀覆盖桉树叶片正反面;防治天牛可采用40%氯氰菊酯乳油兑适量水后涂刷在桉树主干基部距地1 m范围内;防治白蚁可使用0.5%氟虫腈颗粒剂,每株桉树施用剂量为5~10 g,撒于伐根周围20 cm范围后覆土压实。
3 结语
桉树是一种生长速度快、经济效益高的速生树种,在我国南方地区种植广泛。随着林业现代化的发展,桉树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在种植桉树的过程中,应科学选择适宜的林地,采用优质的苗木,加强种植后的抚育管理,严格执行规范化的栽培技术,从而提升桉树的生长质量,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罗振财.广西大桂山林场闽楠育苗造林技术[J].种子科技,2022,40(18):124-126.
[2] 黄鸿.广西国有东门林场桉树造林及抚育管理技术[J].乡村科技,2023,14(20):144-146.
[3] 陈海.广西玉林地区桉树高产造林技术探究[J].农村科学实验,2024(8):109-111.
[4] 付翠红.桉树栽培技术管理研究[J].河北农机,2024(2):112-114.
[5] 许晶.桉树造林技术关键点及效益提升策略[J].农村科学实验,2024(10):130-132.
(责任编辑:刘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