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known 发布于 2025-07-24 阅读(334)

摘 要 河池市是广西农作物秸秆资源大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不仅有利于推进乡村振兴,而且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提升河池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分析了河池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利用意识淡薄,社会参与度不高;收储运体系不健全,利用成本较高;产业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规模;利用方式单一,附加值低;政策支持不足,发展动力缺乏等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宣传引导,增强公众参与意识;完善收储运体系,降低利用成本;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实现规模化利用;加强技术研发应用,提升利用附加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等对策。

关键词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广西河池市

中图分类号:F323.21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6.047

河池市地处广西西北部,位于东经106°34′~109°09′、北纬23°41′~25°37′,总面积3.35万km2。河池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气候条件适宜农作物生长。2023年,河池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52 846.67 hm2,粮食总产量97.8万t;油料作物种植面积19 386.67 hm2;甘蔗种植面积51 926.67 hm2;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115 906.67 hm2;桑园面积63 760.00 hm2。河池市农作物种植面积广阔,秸秆产生量也十分可观。科学合理地对农作物秸秆进行综合利用,不仅可减轻环境压力,还可以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对河池市农业现代化建设及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1 河池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概况

近年来,河池市高度重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在秸秆收储、加工利用、产业发展等方面积极探索,取得显著进展。2023年,河池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在86%以上,离田率在28%以上,秸秆利用水平显著提高。河池市因地制宜推广“五化”利用技术,形成了“一个收储体系+五个利用产业”的秸秆收储利用模式,打造了一批利用亮点[1]。例如,在宜州区,推广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肥料化”利用模式,构建农作物秸秆“收储体系+五大利用产业”格局,入选全国农作物秸秆典型案例;在南丹县,实施农作物秸秆“还田+离田”模式,构建农作物秸秆“收储加工基地+饲料+肥料+农户+合作社”利用体系,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惠农增收超1 040万元。此外,河池市大力培育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龙头企业和合作社,2023年培育农作物秸秆年利用量超千吨的规模企业5家,同时规划建设农作物秸秆收储点、中心,打造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河池市正在全面推进农作物秸秆集中收储、加工处理、多元利用,不断完善相关体系,推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产业转型升级。

2 河池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

2.1 利用意识淡薄,社会参与度不高

尽管河池市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综合利用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就整体而言,地方政府和公众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一些基层干部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视不够,宣传引导力度不足,导致广大农户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意识淡薄。部分地区仍存在直接焚烧农作物秸秆的现象,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同时,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缺乏整体协调机制,政府、企业、农户之间利益联结不够紧密[2]。尤其是企业和农户的参与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大量分散的小农户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能力有限,专业化程度不高,而龙头企业发展又不够充分,在农作物秸秆收储、加工等环节缺乏主导作用。社会各界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视程度不同,参与度不高,制约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的整体提升。

2.2 收储运体系不健全,利用成本较高

河池市地形复杂,农作物种植分散,农作物秸秆收集具有一定难度。目前,河池市农作物秸秆收储运输主要依赖人工和简易工具,机械化、规模化程度不高,收储成本居高不下。一些偏远地区甚至缺乏有效的农作物秸秆收储渠道,大量秸秆被遗弃田间,造成资源极大浪费。同时,河池市农作物秸秆收储站点和中转基地数量不足,布局分布不均,覆盖范围有限,现有设施设备落后,运营管理水平较低,加工能力不强,难以满足农作物秸秆规模化利用需求。再加上农户自身条件差,农作物秸秆收储主体缺乏动力,使得农作物秸秆收储系统建设缓慢,效率低下。此外,由于收储半径有限,运输成本高昂,农作物秸秆往往只能就近利用,利用范围和产业链条受到局限。不健全的收储运体系不仅造成了农作物秸秆资源浪费,而且加重了综合利用的成本负担,影响了利用效益。

2.3 产业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规模

河池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水平不高,缺乏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目前,河池市从事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企业和合作社数量有限,且多为小微型,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融资渠道窄,发展后劲不足。同时,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链条较短,深加工能力不足,产业链两端发展不平衡。上游农作物秸秆收储企业建设滞后,难以为下游加工企业提供稳定原料供给;下游加工企业生产工艺落后,深加工能力有限,产品同质化严重。另外,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布局分散,缺乏产业集聚区,关联企业之间协作程度低,难以形成区域优势集群,充分发挥产业链的辐射带动作用,制约了规模化发展。

2.4 利用方式单一,附加值低

河池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水平较为落后,创新能力有待加强。目前,河池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以初级加工为主,主要生产一些低附加值的产品,如肥料、燃料、饲料等,而高值化利用技术,如生物基材料、生物能源等领域的创新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同时,地方政府和企业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研发方面投入不足,缺乏持续的资金支持,现有从事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研究的科研力量较为薄弱,创新研发能力有限,与实际生产需求脱节。此外,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在推广应用过程中面临着融资、人才等诸多掣肘,加之技术创新不足,导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产品同质化严重,高端产品缺乏,附加值难以有效提升。这不仅影响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经济效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河池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5 政策支持不足,发展动力缺乏

当前,河池市关于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法规政策较为滞后,缺乏专门的地方性法规作为指引,且现有政策的操作性和可执行性不强。同时,财税支持力度较为有限,相关财政专项资金投入不足,扶持政策缺乏持续性和针对性,难以真正解决企业和农户在农作物秸秆收储运、加工利用等环节面临的资金困难[3]。再加上金融信贷支持较少,使得从事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各类主体缺乏充足资金支撑。此外,现行奖补政策在设计和落实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奖励标准较低、范围较窄,无法充分调动企业和农户的积极性。在政策宣传推广上也做得不够,导致相关主体对政策的知晓率不高,难以充分享受到政策红利,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3 对策

3.1 加强宣传引导,增强公众参与意识

河池市需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多渠道、多形式地宣传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意义,让公众深刻认识到这不仅关系农村环境保护,更是农业资源节约和转化增值的大好机遇。可利用新媒体、直播平台等新兴渠道,生动形象地展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实践案例和效益,以此激发社会各界的参与热情。同时,河池市应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机制,形成合力[4]。在政府的组织协调下,动员和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代表广泛参与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就制定规划、确定重点、落实措施等进行充分沟通和协调。让各方在制度框架内切实捆绑利益,明确责任分工,形成互利共赢的良性格局。只有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凝聚起共同发展的合力,才能持续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向纵深发展。

3.2 完善收储运体系,降低利用成本

降低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成本,必须从源头入手,完善收储运输体系。河池市应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布局农作物秸秆收储站点,确保辐射范围合理、区位布局均衡。鼓励新建农作物秸秆大中型收储中心,配套完善秸秆粉碎、打包等加工处理系统,提升初加工能力。对已有收储设施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提高机械化水平,实现规模化、集中化收储。同时,河池市需要着力推进“村收、镇存、县运”的收储运营模式,构建多层次、网络化的农作物秸秆收储体系。在政府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合作社、农户的主体作用,建立农作物秸秆收储点、流动收储队,实现农作物秸秆就地就近收集。并发展骨干运输企业,开辟农作物秸秆运输“绿色通道”,缩小运输半径,减少物流成本。此外,河池市应大力发展“订单收储+基地加工”新模式,以龙头企业为依托,通过签订收储合同和建设加工基地,为农户提供价格优惠和保障,激发各方收储积极性,确保农作物秸秆资源高效利用。

3.3 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实现规模化利用

河池市应立足区域优势和产业基础,科学规划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布局,大力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河池市可选择农作物秸秆资源富集和人口密集区域,重点打造一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园区,集中建设生产加工基地、仓储物流设施等配套设施,形成产业集群,优化产业链条布局,促进各环节协同联动,发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效应,增强整体竞争力。同时,河池市应着力培育壮大一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骨干龙头企业,发挥其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链纵深发展中的龙头引领作用。通过招商引资、兼并重组等方式,打造一批农作物秸秆年收储加工量过万吨、具备深加工能力的大型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对上下游企业实施控股、参股,拓展原料来源和产品销路,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此外,河池市需要大力发展专业化规模合作社,鼓励农户加入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农户”方式,集中组织农作物秸秆收储、初加工和产品销售,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专业化水平。

3.4 加强技术研发应用,提升利用附加值

河池市要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尤其是在农作物秸秆高值化利用、资源化综合利用等领域多下功夫,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攻关,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体系。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将科技成果高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健全技术示范推广机制,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先进技术示范基地和产业化应用基地,为新技术的规模化推广奠定基础。对于关键环节、前沿领域的新技术,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等方式予以重点扶持[5]。同时,加强人才引进培养,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创新注入新的动力。此外,河池市要遵循“应用为先、示范带动”的理念,结合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实际需求,重点突破一批前景广阔、产业化基础好的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生物质能源、生物基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加快发展,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不断增强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3.5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是推动河池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河池市应尽快出台地方性法规,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河池市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配套政策措施,对农作物秸秆收储运、加工利用等不同环节给予精准扶持。在财税政策方面,要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建立持续稳定的财政支持机制,对符合条件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给予一次性奖补资金和税费减免优惠,并指导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拓宽企业和农户的融资渠道,利用贷款贴息等方式,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同时,健全完善财政奖补政策,提高奖励标准,扩大覆盖面,充分调动各方主体的积极性。在具体操作上,可结合农作物秸秆利用量、实现的环境效益等指标,对表现突出的企业或个人进行奖励。此外,与政策的制定并重的是要完善相关的政策执行和监管体系,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惠及实体。河池市应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对政策的操作效果定期进行评估和反馈,确保政策设计合理、针对性强,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4 结语

河池市要充分认识到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意义,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只有全面落实这些措施,持续加大工作力度,河池市农作物秸秆资源才能得到充分高效利用,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才能不断提升。这不仅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助力打赢农业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建设富饶美丽新河池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苏莹莹,蓝合永,吴泽标,等.广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与对策[J].农技服务,2024,41(2):98-102.

[2] 刘继廷,马云昌.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策略分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6):48-49.

[3] 孙艳华.新宾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推广[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6):83-84.

[4] 贾晓巍.对秸秆综合利用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9(5):223.

[5] 刘宇虹.湖北农作物秸秆资源分布及其综合利用政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

(责任编辑:刘宁宁)

作者简介:杨丹萍(1975—),大专,农艺师,研究方向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E-mail:hcnj7205@163.com。

标签:  农作物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