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江林场油茶造林技术及管理措施

known 发布于 2025-07-24 阅读(365)

摘 要 油茶作为我国重要的木本油料作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三门江林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我国南方油茶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为进一步提高三门江林场油茶的产量与品质,助力油茶产业可持续发展,从林地选择、林地清理、整地挖坎、基肥施用、良种壮苗、科学栽植等方面详细阐述油茶的造林技术要点,从中耕除草、及时追肥、整形修剪等方面系统总结油茶的栽后管理措施。

关键词 油茶;造林技术;管理措施;三门江林场

中图分类号:S794.4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4.083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优质木本油料树种,也是林业建设的一大优势资源。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和对高品质食用油需求的增长,油茶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这样的油茶主产区,油茶产业已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实施油茶良种选育、品种结构调整及产业科技创新,油茶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黄金”风口。截至202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油茶种植总面积超64万hm2,年产茶籽超50万t,综合产值460亿多元,油茶产业累计带动50万脱贫人口稳定增收[1-2]。

三门江林场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油茶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丰富的种植经验和科学的管理模式,在油茶产业发展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三门江林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大油茶种植力度,优化品种结构,提升种植管理技术水平,油茶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鉴于此,对三门江林场油茶造林技术及管理措施进行深入研究,不仅能提升三门江林场油茶种植技术水平,而且能为其他地区油茶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1 三门江林场概况及油茶产业发展现状

1.1 林场基本概况

三门江林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东郊,地跨柳州市城中区、鹿寨县及来宾市象州县,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直属的大型国有林场[3]。自1951年成立以来,三门江林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成为集商品林经营、森林旅游、土地开发等多种经营模式于一体的现代化林场。三门江林场现有职工1 458人,其中在职在编人员453人,编外聘用人员180人,退休人员825人。林场内设机关科室10个,下设二层服务单位9个、营林生产单位12个。截至2024年6月底,全场经营总面积7.31万hm2,森林蓄积量超540万m3,总资产超70亿元。自成立以来,三门江林场先后荣获全国十佳林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油茶科技示范基地、广西首批壮美林场、广西油茶产业十佳示范基地、广西油茶产业十佳示范苗圃、广西油茶良种采穗圃、广西林业产业重点龙头企业、广西林业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先进集体及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五星级)等多项荣誉[4-5]。

1.2 油茶产业发展现状

1.2.1 产业布局与发展目标

近年来,三门江林场积极响应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关于油茶产业发展的号召,深入实施油茶“双千”计划,将油茶产业作为林场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林场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逐步扩大油茶种植面积,提高油茶产量和品质。同时,林场积极探索“油茶+N”复合经营模式,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实现一地多用、效益倍增的目标。

1.2.2 技术创新与应用

三门江林场在油茶产业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技术创新与应用。林场积极引进和推广良种高产油茶种植技术,通过改良品种、合理密植、精细管护等措施,显著提高了油茶挂果率和产量。同时,林场与林业科研院所加强合作,邀请国家级、省级油茶专家到现场开展技术指导培训,为油茶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此外,林场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通过科学配比油茶肥料成分、提高整形修剪技术水平等措施,进一步提升了油茶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

1.2.3 经营模式与产业融合

三门江林场在油茶产业发展中,创新性地采用了“油茶+N”复合经营模式。该模式通过在油茶林间套种其他树种或经济作物(澳洲坚果、米老排、天冬等),实现了林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同时,林场积极探索油茶产业与森林旅游、林下经济等产业的融合发展路径,如建设油茶文化主题小镇、油茶林下套种中草药基地等,进一步拓宽了油茶产业的发展空间。

2 油茶造林技术

2.1 林地选择

林地选择是油茶造林成功的首要条件,直接关系到油茶的生长状况、产量及经济效益。三门江林场在林地选择方面,严格遵循油茶的生态习性,确保所选地块能够满足油茶的基本生长需求。1)海拔与相对高度。选择海拔800 m以下、相对高度200 m以下的地区进行油茶造林,有利于保持较为稳定的温湿度条件,促进油茶生长。2)林地坡度。选择坡度小于25°的区域,坡度过大会增加水土流失的风险,影响油茶的生长和产量。3)土壤类型与pH值。选择中、厚层

(≥60 cm)的酸性(pH值在4.0~6.5)红壤或黄壤,此类土壤具有较好的保水保肥能力,能满足油茶的生长需求。4)交通条件。选择交通较为便利的区域,便于运输苗木、肥料和其他物资,也方便收获后的运输工作。

2.2 林地清理

林地清理是油茶造林前的重要准备工作,直接关系到油茶幼林的生长环境及造林成活率。三门江林场在油茶造林项目中,严格遵循科学规范的林地清理流程,确保清理工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1)清山。三门江林场在清山时,特别注重草根和灌木伐根的处理,使用割草机、斧头、镰刀等工具将地面上的杂草和灌木砍倒,要求将其高度控制在10 cm以下,以避免残留根系重新萌发,影响清理效果。2)炼山。炼山是指在清山之后,通过控制性的燃烧将砍倒的杂草、灌木等残留物烧掉,目的是清除林地内的可燃物,减少火灾风险,同时改善土壤结构和提高土壤肥力。三门江林场在炼山前,严格开设炼山防火带,要求防火带宽度在20 m以上,危险地段则加宽至25 m以上。防火带内需要清除干净杂草灌木,露出地面,以减少火灾蔓延的风险。炼山过程中,需要有专人现场指挥和监督,确保火势可控,并在炼山后及时清理未烧净的杂灌、杂木,归堆后彻底烧净,防止出现火灾隐患。

2.3 整地挖坎

整地挖坎是油茶造林前的基础性工作,对于改善土壤条件、提高造林成活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三门江林场在此环节严格遵循科学规范,确保整地挖坎工作的有效性和质量。1)整地到边沟,不留空地。整地时应确保覆盖整个造林区域,不留任何未整地的空地,以确保油茶幼苗能够均匀分布,充分利用土地资源。2)沿等高线挖明坎。挖坎时,三门江林场采用沿等高线挖明坎的方法。等高线挖坎能够有效减少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同时有利于油茶林地的排水和灌溉。坎面长宽分别为60、40 cm,底长宽分别为40、30 cm,深度为40 cm,坎面平整并向内倾斜[6]。挖坎过程中,需要将坎内泥土打碎,清除草木根、石块等杂质,以确保土壤质地均匀、疏松透气。

2.4 施足基肥

1)基肥种类与用量。三门江林场选择的油茶基肥主要包括钙镁磷肥和微生物有机肥两种,用量为每坎钙镁磷肥0.25 kg+微生物有机肥2.5 kg,既满足油茶生长所需,又兼顾土壤有机质的补充。2)施用方法。三门江林场在施用油茶基肥时,将钙镁磷肥和微生物有机肥均匀撒于坎底,确保基肥与土壤充分接触。再回入1/3坎表土与基肥充分搅拌,使基肥均匀分布于土壤中。回土过程中,注意将土块打碎,避免大土块影响油茶根系生长。同时,仔细清除石块、树根等杂质,防止其对油茶根系造成损伤。之后回土至高出坎面约5 cm,形成鸡窝状土盘。

2.5 良种壮苗

选择优质的油茶苗木是确保造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1)良种选择。选择通过国家或自治区审(认)定的优良品种,如长林系列、湘林系列、岑软系列、香花油茶等,是目前三门江林场主栽的几个油茶品种(系),具有较强的抗逆性、适应性、丰产性,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2)苗木标准。选择1年生及以上的嫁接苗合格苗,嫁接口上方接穗正常部位直径0.30 cm以上,嫁接口以上苗高20 cm以上,根系发达,顶芽饱满,苗木老熟,无损伤及病虫害,具体要求可参照《广西油茶容器育苗技术规程》(DB45/T 625—2009)。

2.6 科学栽植

在油茶造林过程中,科学栽植是确保油茶健康生长、高产、稳产的重要基础。1)造林密度。三门江林场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与科学研究,确定了合理的造林密度,即株行距设为2.0、3.0 m,或根据林地条件灵活调整至2.5、4.0 m,对应667 m2种植油茶苗67~111株。具体造林密度由油茶办(林下办)根据林地实际情况确定。2)造林时间。尽量选择冬末春初两季造林,春梢萌动后造林必须剪除嫩梢。造林后

10 d内检查成活率并适时补植。3)定植及补植。待下雨土壤湿透后造林,种植时在定植点的中心开穴,把穴底压实,将去除塑料袋的营养杯苗放入穴中,回表土,沿杯土四周踩实,回填表土至高出地面杯面10 cm。

3 油茶管理措施

3.1 中耕除草

在油茶种植管理中,原则上不喷施除草剂,每年根据油茶基地杂草生长情况选择性对芒草、攀爬藤类等恶性杂草进行除草作业。在三门江林场,油茶造林后第1~5年6月前全割砍杂1次,7—9月块铲培土及坎外全割砍杂1次。1)全割砍杂。砍除林地内所有杂草、杂灌,伐根高度不得超过10 cm。2)块铲培土及坎外全割砍杂。以植株为中心,1 m2内的杂草、杂灌木(含根系)全部铲除。铲除杂草后回适量表土至植株根部,形成鸡窝状土盘,铲出的杂草置于土盘上。块铲培土在杂草长至30 cm高前实施。3年生以下油茶全割砍杂后回部分杂草到油茶土盘上,土盘上无裸露泥土。

3.2 及时追肥

合理施肥作为油茶栽后的主要管理措施之一,对于油茶的生长发育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三门江林场,油茶幼林(第1~3年)每年追肥1次,成林(第4年和第5年挂果后)每年追肥2次。1)幼林追肥(春梢肥)。每年3月实施,在距离植株约30 cm处,开挖半圆形简易施肥沟,沟长约为20 cm,深度约15 cm,每株施硫酸根型高氮复合(混)肥或尿素0.05~0.25 kg,

用量需要随着植株的生长逐年增加。施肥后,需要用土壤覆盖施肥沟,并确保覆土略高于地面,以减少肥料流失。2)成林追肥。每年2—3月施春梢肥,沿树冠投影边缘挖长30 cm、宽20 cm、深20 cm的半圆形沟,每株施硫酸根型复合(混)肥0.25 kg后覆土至高于地面。6—7月施壮果促花肥,沿树冠投影边缘(不与上次追肥位置重合)挖长30 cm、宽20 cm、深20 cm的半圆形沟,同样每株施硫酸根型复合(混)肥0.25 kg后覆土至高于地面。

3.3 整形修剪

整形修剪作为油茶栽后管理的重要环节,对于塑造合理的树体结构、促进养分合理分配、提高通风透光性能以及最终提高油茶产量和果实品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三门江林场,油茶整形修剪主要分为幼树期和结果树期两个阶段。1)幼林整形修剪。油茶幼林以整形为主,造林前在苗圃地对苗木进行初步整形,保留3~5个生长健壮、分布均匀的主枝,其余侧枝、弱枝全部疏除,以减少养分消耗,促进主枝生长。造林当年12月,进行第2次整形修剪。利用整形辅助器材(撑杆、拉绳等)将主枝开张角度扩大至30°以上,以改善树体通风透光条件,促进侧枝萌发。主枝定形一个月后,及时取掉辅助器材,避免对树体造成损伤。在第2~4年,对当年生新梢进行轻度短截,剪去新梢的1/3左右,以促进侧枝生长。同时,将当年营养枝在基部疏除,以减少养分浪费,促进树体养分向主枝和结果枝转移。通过连续几年的修剪,要求在第4年形成树体通而不空、枝组从属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树形。2)成林(挂果林)整形修剪。成林在11月采果后至次年2月(采收果后到春梢萌动前)进行整形修剪。此时树体处于休眠期,修剪对树体伤害小,且有利于伤口愈合和来年新梢生长。其中,主干下方40 cm以下的弱枝、病枝、下脚枝从基部剪除,以减少养分消耗,防止病虫害传播;树体内交叉枝、细弱内膛枝、徒长枝在基部疏除,以改善树体内膛和树冠下方的通风透光条件,促进果实着色和成熟。

4 结语

通过实施科学的造林技术与精细的管理措施,三门江林场的油茶产量和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未来,通过进一步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开发,相信油茶产业必将成为区域农业发展的亮点,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艳群,蒋迎红,蒋军林,等.抢抓发展黄金风口 油茶产业再攀新高[N].广西日报,2023-09-22(9).

[2] 陈天颖,李思恒,张雷.广西油茶何以实现千亿元产值[N].中国绿色时报,2024-04-23(3).

[3] 赵文东,张泽尧.广西国有三门江林场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绿色科技,2016(19):

76-77.

[4]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三门江林场.林场简介[EB/OL].(2024-07-19)[2024-12-13].http://www.smjlc.com.cn/index.php?c=categoryamp;id=15.

[5] 赵吉吉,覃雯霞.浅谈广西三门江林场油茶大苗培育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8,38(5):59-60.

[6] 翟宇龙,张丽萍,莫东明.三门江林场国家战略储备林改培技术探讨[J].绿色科技,2017(11):

185-186.

(责任编辑:刘宁宁)

标签:  油茶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