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南宁市农业经济发展策略思考

known 发布于 2025-07-24 阅读(350)

摘 要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广西南宁市农业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为推动南宁市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深入分析了南宁市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包括农业产业链条短,产业融合度不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风险能力不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不足,带动能力有限等,提出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现代化水平;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增强发展保障能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强产业带动能力等对策。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业经济;广西南宁市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6.042

作为广西的首府,南宁市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示范引领作用。近年来,南宁市积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持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经济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面对农业产业转型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如何突破农业经济发展的瓶颈,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已经成为南宁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课题。基于此,通过分析南宁市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深入剖析南宁市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推动南宁市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1 南宁市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南宁市位于广西,地理位置北纬22°12′~24°02′、东经107°19′~109°38′,是面向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城市。南宁市总面积22 102 km2,气候宜人,具有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21.8 ℃,年降水量达1 286 mm,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当地农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024年,南宁市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全年粮食总产量1 403.8万t,比2023年增长0.6%;猪牛羊禽肉产量472.49万t,比2023年增长0.7%[1]。从南宁市产业结构来看,2024年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374.87亿元,较2023年同期上升3.5%。整体来看,南宁市农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和农业产业化程度仍需要进一步提升。

2 南宁市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产业链条短,产业融合度不高

从南宁市农业产业链条发展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两个突出问题。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产业链条延伸不足。2023年南宁市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仅29.27亿元,占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的3.0%,这一比例远低于农业发达地区[2]。南宁市农产品以初级产品销售为主,精深加工程度不够,难以实现农产品的高附加值转化。以南宁市特色农产品为例,虽然水果、蔬菜等产量丰富,但缺乏相应的加工企业和品牌产品,导致产品附加值低,农民增收困难。2)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不足,新业态培育滞后。南宁市虽然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但农业尚未与旅游等产业形成深度融合,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不够,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协同发展水平较低,难以形成完整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阻碍了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2.2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

南宁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现代化水平方面存在以下两个主要问题。1)农业科技投入不够充足,成果转化效率偏低。南宁市在农业科技研发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仍显不足,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进度较慢,科研机构、高校与农业生产一线的实际需求存在脱节现象。从农业生产效益来看,2024年南宁市粮食产量同比增长仅为0.6%,农产品单位面积产出效益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农业科技支撑能力的不足[3]。2)农业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信息化程度较低。南宁市农业生产仍以传统种植模式为主,农业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高,特别是在设施农业、智慧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方面明显滞后。以农业信息化发展为例,当前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环节的渗透率较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方面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农业科技推广能力薄弱,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南宁市农业现代化进程。

2.3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风险能力不强

南宁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以下两个突出问题。1)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利配套不足。尽管南宁市水资源总量达97.64亿m3,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仍相对落后,灌溉设施不完善,农田有效灌溉系数仅为0.511,远低于发达农业地区水平[4]。特别是在一些丘陵山区,抗旱防涝能力较弱,遇到极端天气时农业生产容易受到影响。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不够理想,农田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2)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备。目前,南宁市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落后,在农产品储藏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仍有欠缺,特别是在处理水果、蔬菜等易腐农产品时,产地预冷、冷链运输等关键环节的设施配套严重不足。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等传统市场设施陈旧,现代化改造步伐缓慢,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渠道的基础设施配套不足,这些都影响了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和农民的销售收入,降低了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4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不足,带动能力有限

南宁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发展方面存在以下两个主要问题。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小、实力弱。南宁市虽然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但农业经营主体仍以小农户为主,规模化、专业化程度不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大型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的发展仍显不足,综合实力较为薄弱,难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5]。这一问题在农产品深度加工等方面表现尤为突出,由于缺乏有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阻碍了南宁市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能力有限,服务体系不完善。南宁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带动小农户发展的能力较弱。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健全,专业化服务组织发展不够完备,难以满足农户对全程化、专业化农业生产服务的需求。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特别是缺乏既精通技术、又擅长经营管理的复合型农业人才,这制约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壮大发展和服务能力的增强。

3 对策

3.1 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针对南宁市农业产业链条短、产业融合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以下发展对策。1)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充分利用南宁市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重点扶持一批农产品加工领域的骨干企业,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以水果、蔬菜等特色农产品为重点,完善从初级加工到精深加工再到综合利用的加工体系,开发系列农产品加工产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同时,实施农产品品牌培育工程,支持企业开展农产品品牌创建,建设一批具有南宁市特色的区域集体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价值链地位。2)推动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深层次融合,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业态模式。以南宁市特有的民族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禀赋为基础,大力推进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实现农业与文化等产业的有机融合。着重规划建设若干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农业主题公园和乡村旅游示范基地,构筑集观光游览、体验互动、休闲娱乐、度假养生等功能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此外,积极推进农村电商平台建设和农产品网络直播营销等创新业态,加快农业产业链与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对接,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的现代农业新格局,持续扩大农业产业的增值空间。

3.2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现代化水平

针对南宁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和现代化水平较低的问题,提出以下发展对策。1)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发展,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围绕南宁市特色农产品开展品种选育等重要技术研究。同时,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立健全农业科技特派员机制,强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应用水平,切实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2)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以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发展,积极推广应用农业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园区。重点发展设施农业和精准农业,全面推广智能灌溉系统、智能温控设备、智能施肥装置等农业智能化设备,提高农业生产的自动化水平。构建农业大数据平台,加速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数字化升级,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形成数字驱动、智慧引领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全方位提高南宁市农业现代化水平。

3.3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增强发展保障能力

针对南宁市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风险能力不强的问题,提出以下发展对策。1)加快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生产保障能力。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重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田水利设施改造,完善灌溉排水系统,提高农田有效灌溉系数。科学规划和建设农田水利工程,在重点农业区域建设一批规模化灌区,完善抗旱防涝设施,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实施农田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强化田间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打造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农田体系。2)完善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健全现代农业市场体系。加快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在农产品主产区布局建设产地预冷、分拣包装、冷藏保鲜等设施,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加快传统农贸市场的升级,完善交易设施和质量检测等功能。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农产品网络交易平台和物流配送体系,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提升农产品流通效能,增强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3.4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强产业带动能力

针对南宁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不足和带动能力有限的问题,提出以下发展对策。1)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强规模经营实力。启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着重培养和引进一批带动能力突出的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信贷优惠等措施,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综合实力。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评价认定和退出机制,引导其向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产品加工等业务,不断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2)优化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带动服务效能。创新推进“企业+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体系。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向小农户提供生产资料供应、技术指导、市场信息等专业化服务,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大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强农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储备人才力量。

4 结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南宁市农业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着产业链条短、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不足等瓶颈。破解这些发展瓶颈,需要从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强农业创新能力、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方面系统发力,通过产业融合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以科技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靠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增强产业带动能力,从而促进南宁市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隆,甘远东.南宁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J].农家参谋,2024(29):3-5.

[2] 程浩伟.我国农产品流通发展瓶颈及策略探讨[J].全国流通经济,2024(18):28-31.

[3] 张贞敏.数字经济有效助力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4(4):112-114.

[4] 邓鸣,杨婧淳,郑旭媛.中国农业服务贸易发展新机遇、现实瓶颈与对策[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4,18(3):78-86.

[5] 管贤俊.如何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契机突破农业经济发展瓶颈[J].中国商界,2024(2):100-102.

(责任编辑:刘宁宁)

作者简介:方妹英(1987—),本科,助理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E-mail:314251251@qq.com。

标签:  南宁市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