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是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为提高安徽省滁州市农业经济管理水平,以滁州市农业经济管理现状为切入点,分析当前存在的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农业经营主体分散及信息化程度较低等主要问题,针对性提出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及加快信息化平台建设等策略。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业经济管理;安徽省滁州市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6.030
滁州市地处安徽省东部,位于北纬30°51′~33°13′、东经117°10′~119°13′,地理位置优越,东邻江苏省,西靠皖西黄淮平原。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4 ℃,年平均日照时间2 217 h,年平均降水量1 000~1 100 mm。地形以丘陵和岗地为主,山区、平原面积均不大。境内水系属长江、淮河两大流域,江淮分水岭贯穿全市。作为全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滁州市不仅粮食产量位居安徽省前列,特色农产品如滁菊、芡实、食用菌等更是享誉国内外。然而,面对城乡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严峻挑战,提升滁州市农业经济管理水平,优化农业发展方式,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现实需要。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滁州市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滁州市农业经济发展概况
近年来,滁州市农业经济呈现出产值持续增长、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现代农业园区加快建设等良好态势。2023年,滁州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531.6亿元,同比增长4.2%;全年粮食作物总产量477.14万t,同比增长2.4%,其中夏粮186.51万t、秋粮290.63万t,分别同比增长2.1%和2.6%;经济作物方面,棉花产量同比下降70.2%,但蔬菜、水果、油料作物产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畜牧业生产形势向好,肉蛋奶总产量58.0万t,同比增长4.8%;猪、牛、禽存栏量均实现增长[1]。滁州市不仅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特色农产品也驰名中外,目前已初步建设凤阳小岗、天长、全椒、定远及南谯等5个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主要特色农产品有滁菊、天长芡实、全椒碧根果、明光艾草、定远食用菌及南谯茶叶等,其中天长芡实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滁州市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2023年末该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7.3%,同比提高2.51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49.1万hm2,全年完成重点水利工程70项,基建工程当年完成投资60.05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 176元,同比增长8.3%,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1]。
2 滁州市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当前,滁州市农业产业结构仍存在不够合理的问题。1)产业比例失衡。虽然滁州市是安徽省农业大市,但农业产业结构仍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林业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产业间比例失衡[2]。2)种植业内部结构单一。种植业中主要农作物品种缺乏多样性,缺少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农产品,农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3)农产品加工及销售环节薄弱。农产品加工企业和销售渠道发展不足,大量农产品以初级产品形式销售,附加值低。4)产业融合不足。农业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导致农业产业链条短,上下游联系不紧密,产业融合度低,难以充分发挥农业综合效益,阻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2.2 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
滁州市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机制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制约了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1)职能分工不明确。涉农的管理职能分散在多个部门,部门之间职责交叉重叠,导致决策执行效率低下。同时,部分领域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出现管理真空区。2)内部运行机制有待完善。农业管理部门内部运行机制存在问题,如决策流程冗长、响应速度慢等,影响了管理效率。3)土地流转制度不健全。部分地区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还不够完善,影响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推进。4)金融服务体系滞后。农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仍面临融资难题,金融对农业发展的助推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2.3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但滁州市在这一领域的能力目前还显不足。1)科研投入不足。农业科研投入相对有限,科研经费缺乏稳定来源,难以为农业创新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同时,农业科研机构数量有限、实力较弱,与农业大市的定位不太匹配。这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一些前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在滁州市推广应用缓慢,与农业生产实际脱节。2)专业人才缺乏。由于条件所限,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导致滁州市农村一线缺乏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的专业人才。农民的科技素养参差不齐,无法较好地推广和运用新技术,制约了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推进。3)产学研用不畅。农业科研机构与农户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缺乏高效的技术推广渠道和服务。先进适用技术无法迅速惠及基层,科研成果难以有效转化为生产力。
2.4 农业经营主体分散
滁州市农村地区经营主体以小农户和家庭农场为主,经营规模普遍较小,生产力水平有限。这些分散的小规模经营主体难以实现规模效应,在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效率都不高。同时,小农户对于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农产品市场行情的把握能力较差,抗风险能力也较弱[3]。虽然近年来滁州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数量有所增加,但整体规模和实力仍较为薄弱。这些新型经营主体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品牌营销、对接市场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难以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2.5 信息化程度较低
信息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滁州市农业信息化建设还显落后,制约着农业现代化进程。1)滁州市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农村地区网络覆盖率低、网速慢,制约农业信息化应用的普及。2)滁州市农业信息化应用程度不高,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领域应用还比较滞后,远远落后于当前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3)农民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普遍较弱,难以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化手段提高生产效率。
3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滁州市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
3.1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滁州市应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积极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特色鲜明、协同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1)平衡产业比例。积极发展畜牧业、林业等产业,改变以种植业为主的现状,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均衡发展。2)丰富种植业结构。着眼打造“一村一品”、错位发展的格局,立足本土优势,可重点打造茶叶、花卉、中药材等特色农业,培育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品牌,提升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改变农产品同质化现象。3)强化农产品加工及销售。加快农产品精深加工步伐,延长产业链条[4]。同步推进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等关联产业链招商,形成上下游协同发展的农业综合体,完善农产品加工及销售环节。4)促进产业融合。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鼓励发展“农家乐”、采摘园、观光农庄等,培育农业与服务业、体验经济等的深度融合,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
3.2 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农业生产保护制度
为解决滁州市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机制存在的不足,应采取以下措施。1)优化职能分工。进一步优化农业管理机构职能设置,合理划分涉农部门职责,明确分工,避免职能交叉重叠导致低效运转。对于缺失的管理环节,设立新的管理机构,消除管理真空区。2)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农业管理部门应简化内部决策程序,提高工作响应速度和执行力。同时,发挥好农村基层组织在农业管理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其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为村集体和农户提供生产技术、农机具、物资供应等服务[5]。3)健全土地流转制度。进一步放活土地流转政策,赋予农户更大的土地经营自主权,鼓励打破户籍限制,促进土地跨区域有序流转,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供制度保障。4)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加大对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支农贷款等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建立健全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服务体系,解决农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的融资难题。
3.3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为现代农业注入新活力
为解决滁州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大科研投入力度。通过设立专项科研基金、完善科研激励机制等措施,鼓励农业科研机构开展针对性研究。重视基因工程育种、农机装备、生物肥料等农业前沿技术的攻关,努力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新的进展。2)培养专业人才。与高校加强合作,建立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鼓励更多农业相关专业学生到基层一线锻炼。加强人才引进,通过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平台和生活保障,吸引专业人才扎根农村。同时,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其科技素养。3)促进产学研用结合。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强科研机构与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对接,促进新技术、新品种的快速转化和推广。可统筹设立一批高水平的农业科技推广中心,为基层提供“一站式”技术推广与服务,打通科技成果向实践的“最后一公里”。
3.4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
滁州市应鼓励和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户主体做大做强,同时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经营性组织。1)鼓励和扶持规模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如支持家庭农场扩大经营规模,发展多种经营方式,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提升其服务和整合能力。2)积极引导分散的小农户有序整合,增强组织化程度。可在适度区域范围内探索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协作等灵活方式,促进小农户资源要素有序流转。也可打造服务性平台,为小农户提供生产技术、市场信息等全程服务,增强其整体实力[6]。同时,注重加强新型经营主体之间的协作配合,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合作社服务小农户的产业格局。通过政策引导、市场培育等多种手段,促进大中小经营主体分工协作、优势互补,有效整合农业资源,实现组织化规模经营。
3.5 加快信息化平台建设,提高农业管理现代化水平
1)滁州市应加大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持续推进农村宽带网络、5G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地区网络覆盖率和网络质量,为农业信息化应用奠定坚实基础。2)重点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农业信息化平台,如构建农业大数据中心,汇聚种植业、畜牧业、农资供应等多领域数据,为精准施策提供依据。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监管和追溯能力。搭建农村电商平台,畅通农产品网上销售渠道。3)高度重视农民信息化技能培训。结合当地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系统提升农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增强其信息获取、生产决策的自主性,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同时,要引导和支持各类专业化服务主体为农户提供信息化技术服务,形成专业化、社会化的信息化服务格局。此外,要注重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建立统一的农业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农情、市场、政策等各类信息,为农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参考。
4 结语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抓手,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是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滁州市应因地制宜,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机制,同步推进信息化建设,切实解决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一系列务实管理举措,充分发挥滁州市农业资源优势,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强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夯实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注入强劲动力。
参考文献:
[1] 滁州市统计局.滁州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4-06-12)[2025-01-15].https://www.ah.gov.cn/zfsj/tjgb/sjtjgbao/2023n/565332431.html.
[2] 曹丽剑.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策略研究[J].秦智,2024(12):46-48.
[3] 杨繁,刘美,王怀栋.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策略[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4(11):97-99.
[4] 王敬锋.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在新农村建设上迈出新步伐[J].村委主任,2024(17):79-81.
[5] 李娟.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策略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24(10):160-162.
[6] 霍嘉锐.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4,35(8):39-41.
(责任编辑:张春雨)
作者简介:张世强(1985—),硕士,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农业项目管理和农业经济管理。E-mail:39377963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