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实现全面乡村振兴是吉林省乡村发展的关键任务,当前吉林省乡村地区仍面临发展不均衡、人口流失等问题。而绿色金融通过注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吉林省乡村振兴提供了新路径。为给吉林省绿色金融助推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支持,探讨绿色金融助推吉林省乡村振兴发展现状与存在的政策体系有待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涉农绿色金融工具有待创新、人才培养有待加强等问题,并提出完善乡村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完善乡村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创新乡村绿色金融科技和工具、加强乡村绿色金融人才培养等对策。
关键词 绿色金融;乡村振兴;发展策略;吉林省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6.031
近年来,绿色金融作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近年来在乡村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乡村振兴仍面临一系列挑战。在此背景下,如何利用绿色金融工具,引导资金流向乡村绿色产业,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分析吉林省绿色金融助推乡村振兴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以期为吉林省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参考。
1 概念界定
1.1 绿色金融
绿色金融是指金融机构通过金融手段,支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活动[1]。它是一种将环境因素融入金融决策过程的新型金融模式,旨在通过提供资金支持,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2]。
1.2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旨在通过一系列综合性政策和举措的落实,全方位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生态环境及文化领域的繁荣发展,进而达成农业兴盛、乡村宜居、农民富裕的目标[3]。
2 绿色金融助推吉林省乡村振兴现状分析
2.1 政策方面
吉林省政府高度重视绿色金融的推动作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划,旨在通过金融手段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例如,《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金融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推进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和绿色基金等金融产品的创新,支持农业绿色发展、生态保护和节能减排项目[4]。政府还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激励,倡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环保项目的资金投入与支持力度。
2.2 资金方面
吉林省各金融机构积极推出绿色信贷产品,支持农业现代化和生态环境保护项目。2024年一季度末数据显示,吉林省的绿色贷款存量达2 826.9亿元,与2023年同期相比增长24.8%[5]。吉林银行构建“4+3”绿色金融战略体系支持吉林省绿色环保产业发展;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主要金融机构在支持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节能减排项目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绿色信贷的资金广泛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基地、节能设备引进等项目,大大提高了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和生态环境质量。同时,近年来吉林省政府和企业在绿色债券融资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2023年,吉林省累计发行绿色债券总额达到了35.6亿元。在绿色债券资金的分配过程中,电力和轨道交通等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吸引了大部分资金,这些项目的建设有助于减少碳排放、改善城市环境和促进经济增长。然而,相比之下,农村地区在绿色债券支持方面则略显不足。
2.3 产业方面
绿色金融在推动吉林省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粮食大省,吉林省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引导资金流向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绿色发展,为乡村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金融机构通过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等方式,为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高效农业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农民和农业企业利用这些资金,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例如,吉林省许多地区建设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采用智能化种植和养殖设备,实现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
2.4 环境方面
2022年,吉林省生态环保项目共从银行获得了累计222.83亿元的授信额度,实际发放8.03亿元的贷款;全省范围内,有28家主要排放单位参与了碳排放权交易,累计交易的配额量达到了811.18万t,成交额总计3.32亿元;吉林省还有48家重点排放单位,其月度信息化存证工作在全国率先实现了100%的覆盖率。近年来,吉林省积极探索绿色金融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融合路径,探索出了一条既符合吉林省实际情况,又能够促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特色新道路。
3 绿色金融助推吉林省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
3.1 政策体系有待完善
在绿色金融助推吉林省乡村振兴过程中,政策体系的健全度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1)政策扶持力度尚显薄弱。吉林省的传统农业深受气候等环境要素的影响,导致绿色投资承载着一定的风险,而绿色项目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坚实后盾与扶持。当前,针对绿色金融机构的税收减免、融资补贴等政策性文件稀缺,政策扶持的强度明显不足。这使得绿色金融机构在实际操作中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撑,难以有效地推动绿色项目的发展。2)政策的细化程度尚待加强。当前,吉林省推出的促进绿色金融支持乡村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多偏向于宏观层面,缺乏针对特定区域量身定制的细化举措,从而使得政策惠及面的均衡性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的政策未能充分考虑区域差异,未能有效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
3.2 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
近年来,吉林省乡村区域在绿色金融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然而相较于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及乡村地区对绿色金融服务的迫切需求,绿色金融基础设施的成熟度仍有待提高。1)吉林省乡村地区的金融机构尚未构建起完善的绿色金融支撑体系。尽管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了金融机构对乡村可持续发展与环境问题的重视,并增加了资金投入,但乡村地区对绿色金融资本的多元化、深层次需求,现有的金融基础设施仍难以充分满足。许多乡村区域依然主要依赖传统的金融网点服务,缺乏专门的绿色金融服务点与专业人才支持。2)绿色农产品及绿色项目的认证流程复杂且标准多样,构成了另一项重大挑战。我国绿色农产品的认证程序烦琐,涉及产地环境、生产技术、产品标准及包装储运等多个环节,这对缺乏专业指导的农民而言构成了较大障碍。3)平台机制的不健全阻碍了金融机构与个体经营者之间的有效对接。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经营主体多以小规模、分散化形式存在,金融机构的服务覆盖面有限,导致众多经营主体的资金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进而制约了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
3.3 涉农绿色金融工具有待创新
绿色金融工具创新发展是实现吉林省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关键要素。只有通过持续的创新与优化,提升金融服务的品质与效能,才可以有效支撑吉林省乡村地区的绿色发展,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共进。当前,吉林省金融机构面向农村提供的金融产品种类相对匮乏,服务配套体系尚不完善。具体来说,证券、保险、担保、基金等领域的金融机构针对“三农”的绿色金融产品或服务供给较少,难以充分满足农村地区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尽管通过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等方式,为污染防治、清洁能源及绿色农业等领域提供资金支持,但这些支持在力度与覆盖面上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此外,金融机构在数字技术运用方面的滞后,制约了绿色金融服务的创新与效率提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金融领域已得到一定应用,但在涉农绿色金融领域的应用却不够充分。
3.4 人才培养有待加强
绿色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服务模式,其推进需要依靠具备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人才队伍。然而,当前吉林省乡村地区绿色金融人才的短缺严重制约了其发展。1)绿色金融涉及环境科学、金融学、农业科学等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金融基础知识,还需要具备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知识。然而,当前吉林省许多乡村金融机构的人才储备主要集中在传统金融业务上,缺乏具备绿色金融知识的专业人才。2)吉林省乡村地区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绿色金融人才。许多具备绿色金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更倾向于留在城市或发达地区工作,导致乡村地区在人才引进和培养上面临巨大挑战。3)现有的金融教育和培训体系对绿色金融的关注度不够,未能培养出足够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高校和培训机构在绿色金融课程设置和培训内容上相对滞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4 绿色金融助推吉林省乡村振兴的策略
4.1 完善乡村绿色金融政策体系
为了完善吉林省乡村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出台详细的税收优惠和融资贴息政策,激励更多金融机构投身于乡村绿色金融业务。同时,建立专项基金,支持吉林省乡村绿色金融项目,提供更多的财政补贴和风险补偿。2)制定区域差异化政策,针对吉林省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特点,推出有针对性的绿色金融政策。在生态脆弱地区,重点支持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在农业发达地区,重点支持绿色农业和可持续农业发展;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修复。
4.2 完善乡村绿色金融基础设施
1)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吉林省政府可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乡村地区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绿色金融网点、数据中心和科技平台等。通过完善物理基础设施,确保绿色金融服务能够覆盖更广泛的乡村地区。2)推动金融科技的应用,加快金融数字化和信息化进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及区块链等前沿科技手段,以提升绿色金融服务的效能与精确度。例如,凭借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快速评估绿色项目的可行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借助区块链技术,能够提升交易过程的透明度与安全性,进而降低金融服务的成本和相关风险。3)建立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多种金融服务功能,为乡村地区提供一站式的绿色金融解决方案。
4.3 创新乡村绿色金融科技和工具
1)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开发符合吉林省乡村实际需求的金融产品。鼓励金融机构与农业、环保等部门合作,设计针对不同绿色项目的专属金融产品,满足多样化的融资需求。2)建立乡村绿色金融科技创新实验区,鼓励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在乡村地区开展绿色金融科技创新试点。
4.4 加强乡村绿色金融人才培养
1)加强本地人才培养,建立绿色金融专业培训体系。高等院校等可以推出绿色金融领域的课程体系与专业培训项目,培养本地化的专业人才。金融机构也应定期组织内部培训,提升现有员工的绿色金融知识和技能,确保其能够胜任绿色金融业务。2)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政府可以出台专项人才引进方案,吸引优秀的绿色金融人才到乡村地区工作。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如住房补贴、子女教育补贴等,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增强其在乡村地区工作的积极性。3)推动校企合作,建立绿色金融人才实践基地。金融机构可以与高校合作,设立实习基地和实践项目,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实际的绿色金融业务,积累实战经验。
参考文献:
[1] 王遥.绿色金融: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6.
[2]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EB/OL].(2016-11-24) [2025-01-07].https://www.mee.gov.cn/gkml/hbb/gwy/201611/t20161124_368163.htm.
[3] 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2018-09-26)
[2025-01-07].https://www.gov.cn/zhengce/202203/content_3635338.htm.
[4]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金融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19-11-11)[2025-01-07].http://jr.jl.gov.cn/jrzc/dfwj/201911/t20191111_338673.html.
[5]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吉林省绿色低碳发展的若干措施[EB/OL].(2024-05-24)[2025-01-07].http://jr.jl.gov.cn/jrzx/jrdt/jgdt/202405/t20240524_3166389.html.
(责任编辑:刘宁宁)
基金项目:长春光华学院“励新”计划项目(LXJH2024004)。
作者简介:薄佳智(1990—),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金融学。E-mail:bojiaz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