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红锥作为一种珍贵的用材林和生态林树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在亚热带地区广泛种植。为给亚热带地区红锥的培育提供技术支撑,以广西国有高峰林场为例,从育苗、造林、抚育管理3方面总结红锥高效栽培技术。
关键词 红锥;栽培;广西国有高峰林场
中图分类号:S792.99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6.072
广西国有高峰林场(以下简称高峰林场)地跨南宁市西乡塘区、兴宁区、青秀区、武鸣区4城区,以及宾阳县、上林县2县,共设13个分场。高峰林场属南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夏长冬短,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地带性土壤为赤红壤,广布于海拔150~400 m的丘陵、低山地区,地势整体上东北高、西南低,为红锥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生长条件。近年来,高峰林场在红锥培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自2015年起,高峰林场积极探索维护国家木材安全、提升林地土壤地力及提高林木质量的路径,营造了大量珍稀优质用材林,其中红锥纯林和混交林的营造面积达到了0.76万hm2。高峰林场在红锥培育过程中,注重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例如,在造林模式上,采用带状套种的方式,在近熟杉木林中每隔80 m带状套种20 m宽的红锥林,形成良好的混交林生态系统。此模式不仅利用了红锥的大量凋落物来改良土壤,还通过高大的杉木为红锥幼苗提供遮阴条件,促进了红锥的生长。高峰林场的红锥培育实践证明,科学的栽培技术与管理措施能显著提升红锥林的生长质量和经济效益。因此,以高峰林场为例探讨红锥高效栽培技术,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还能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推动我国亚热带地区红锥林的营造。
1 育苗
1.1 种子采集与处理
高峰林场应选择树龄超过20年、树体健壮、无病虫害的母树进行采种。11—12月,红锥果实由青色逐渐转为褐色,此时为最佳采种时机。采种时,应避免损坏果实,并确保果实完整、无裂纹。采收后的红锥果实需放置在室内2~4 d,以便果实自然成熟。随后,将果实移至室外曝晒,通过曝晒促进果实开裂,并及时收集种子,避免过度曝晒导致种子活力降低。为保证种子活力,建议随采随播,避免长时间存放。处理时,将种子浸泡在清水中10~15 d,去除浮胀种子和杂质。然后,选取饱满、健康的种子,用0.2%敌百虫溶液清洗,以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将处理后的种子储存于阴凉、干燥的地方,模拟自然环境的温湿度条件,确保种子处于休眠状态。在次年春季播种前,将种子浸泡在60 ℃温水中5 min,有助于软化种子外壳,促进发芽。
1.2 营养袋育苗
高峰林场多采取营养袋育苗方式培育红锥幼苗,其中营养土用7份黄心土、2份火烧土及1份过磷酸钙配制而成。黄心土具有良好的疏松性和通透性,有利于红锥幼苗根系健康发育。黄心土与火烧土混合,可进一步改善土壤的透气性,避免积水现象,降低红锥幼苗根部腐烂的风险。过磷酸钙能提供红锥幼苗所需的磷元素,促进其根系生长,增强幼苗的抗病能力。育苗容器采用10 cm×15 cm的营养袋,为每株红锥幼苗提供足够的生长空间,确保其根系能够自由伸展。每袋播种2~3粒,然后覆土1.0~1.5 cm、浇水。播种完成后,将营养袋放置在阴凉通风的育苗棚内,避免阳光直射。
1.3 苗期管理
为确保红锥幼苗健康生长,育苗棚内应保持稳定的温湿度条件,温度应控制在20~25 ℃,湿度保持在70%~80%。为避免强光灼伤幼苗,同时确保有充足的散射光,促进幼苗生长,育苗棚的遮光度应设置为50%~60%。
播种后,高峰林场需要根据天气情况确定浇水频率。在晴天,每天早晚各喷水2~4次,确保营养袋内的土壤湿润但不积水,满足幼苗生长过程中对水分的需求。在阴雨天,可适当减少浇水次数,以免水分过多导致基质积水。遇到暴雨天气时,应及时做好排水工作,防止涝害导致幼苗烂根甚至死亡。待幼苗长至3~5 cm时,如果发现营养袋中有杂草,应及时拔除,以免杂草与幼苗争夺养分和生长空间。在除草前,可先对营养袋喷水,使土壤湿润,便于将杂草连根拔起,减少对幼苗根系的干扰。拔草后再喷水一次,有利于幼苗根部与基质紧密结合,减少拔草对幼苗生长的不利影响。幼苗生长12 d左右时,可在阴天或傍晚揭去遮阳网,逐步让幼苗适应外界的环境,增强幼苗的适应性。经过炼苗,红锥不仅成活率较高,而且生长速度更快。经过约1年的管理,红锥幼苗高38.2~43.1 cm、地径0.40~0.48 cm、冠幅50~55 cm时,即可出苗。出苗时,先对营养袋喷水,确保土壤湿润,然后将幼苗完整取出。
如果要培育大苗,则需要做好移植管理。红锥幼苗的最佳移植时间一般是在休眠期或早春萌芽前,以减少移植对幼苗根系的伤害,提高幼苗成活率。移植红锥幼苗前需要选择适宜的地点,并做好土壤整理工作,确保土壤疏松、排水良好,具有充足的养分。移植红锥幼苗前,需进行适当修剪,去除枯死和病弱枝条,减少移植后的养分消耗。为减少红锥幼苗根系的损伤,可采用带土球的移植方式,即将苗木根系周围的土壤一同挖出,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幼苗根系,减少其受损面积。对于移植后的红锥幼苗,需立即浇水,确保土壤湿润,并进行适当的水肥管理,确保移植后的苗木得到充足的水分、养分供应。移植后的苗木需要遮阴保护,以确保其能适应新环境。
2 造林
2.1 选择造林地
基于红锥对生长环境的较高要求,高峰林场多优先选择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缓坡或平地作为造林地,避免在盐碱地、石质土壤或过于干燥的林地造林。红锥适宜种植在年平均气温18~22 ℃,年降水量为1 200~1 800 mm,相对湿度在75%~85%的地区。因此,造林地应尽量靠近水源,便于灌溉,确保在干旱季节能够及时补充水分,促进红锥的生长。此外,高峰林场红锥造林地的坡度宜控制在20°~30°,既避免过于陡峭造成水土流失,也能充分利用地势提高林地排水能力,造林地海拔以150~400 m为佳。在选择造林地时,高峰林场还需考虑林地的光照条件,红锥喜光,应选择光照充足的阳坡,要避开易发生晚霜和冻害的低洼地和山谷地。
2.2 整地挖坎
高峰林场应根据地形特点,选择带状或块状整地方式,其中带状整地带宽控制在1.5~2.0 m,带间距为3.0~4.0 m,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便于后期管理[1]。在整地过程中,需要彻底清理地表的杂草、灌木、石块等杂物,确保造林地内土壤疏松、整洁。挖坎规格为40 cm×40 cm×30 cm,坎间距离为2.0~2.5 m。这样的坎间距离既能为苗木提供充足的生长空间,又能避免过于密集导致的光照不足或养分竞争。考虑到高峰林场造林地土壤肥力不足的情况,需施用基肥。尤其是红锥幼苗对氮、磷、钾等元素需求较大,适量施肥可以有效促进根系发育和幼苗生长。在挖坎完成后,需在坎内底施基肥,每个坎施用0.1~0.2 kg的复合肥。
2.3 苗木定植
高峰林场应选择苗龄约为1年的壮苗定植,此类苗木高度在43 cm左右,根系发达,枝叶茂盛,抗逆性较强,是定植的最佳选择。高峰林场红锥定植时间一般为春季或秋季,此时气候温暖湿润,土壤湿度较高,能有效提高苗木成活率。在定植前,需对苗木根系进行适当修剪,去除受损或过长根系,确保植株定植后能快速适应新环境。将修剪好的苗木轻轻放入预先挖好的种植坎中,确保根系完全舒展,避免窝根而影响植株生长。用表土分层回填,土壤压得不应过紧,方便后续的提苗。完成填土后,轻提苗木以调整其位置,使其保持直立,确保根系处于自然舒展状态[2]。定植后浇透水,确保水分充分渗透至红锥根系周围,为苗木提供必要的水分支持。定时检查苗木生长状况,如果发现苗木枯萎或死亡,应立即进行补植,以维持造林整体成效。
3 抚育管理
3.1 病虫害防治
3.1.1 常见病虫害及其危害
高峰林场红锥在生长过程中,常受到多种害虫的威胁。地下害虫如地老虎、蟋蟀、蝼蛄、白蚁及金龟子幼虫对红锥幼苗的地下部分造成严重危害。这些害虫啃食苗木根系,导致幼苗根系难以吸收水分和养分而生长停滞或死亡。竹节虫和卷叶螟等害虫主要以红锥叶片为食,导致叶片卷曲、枯黄,降低植株光合作用效率,从而影响红锥健康生长。
根腐病是高峰林场红锥林中较为常见且危害严重的一种病害,由真菌引起。患病植株根部逐渐腐烂,失去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病害初期表现为叶片萎蔫,夜间稍有恢复,但随着病情加重,植株表现为持续性萎蔫,叶片枯黄脱落,最终全株死亡[3]。根部解剖后可见,根皮变褐,与髓部分离。叶斑病是高峰林场红锥常见的真菌性病害之一,多在高温、潮湿环境下发生。其典型症状是叶片上形成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通常呈褐色或黑色,严重时导致大量叶片脱落。
3.1.2 防治措施
高峰林场应定期检查苗木生长情况,及时发现和防治病虫害。为防治地老虎、蟋蟀、蝼蛄、白蚁及金龟子幼虫,可用50%辛硫磷悬浮剂800倍液顺垄进行地面喷雾,用25%溴氰菊酯可湿性粉剂30~40 mL兑水75 kg于日落后喷洒红锥茎叶,喷施1~2次即可。为防治竹节虫、卷叶螟,可使用90%敌百虫晶体800~1 0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1 000~1 200倍液喷雾,药液要均匀覆盖叶片,每隔7 d喷一次,连续喷3次[4]。为防治根腐病,可使用1%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喷洒,每隔10 d喷一次,连喷4次;使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喷雾,每隔7~10 d喷一次,连喷3次。
3.2 其他
3.2.1 造林后2年内的抚育
高峰林场在造林后的2年内,应每年进行1~2次抚育,主要措施包括铲草、松土、浇水及施肥。铲草和松土可以有效减少杂草与幼苗的竞争,确保幼苗能获取足够的土壤养分和水分,同时改善土壤的通气性,有助于幼苗根系的健康生长。在红锥的栽培过程中,合理的浇水管理十分关键。幼苗期需保持土壤湿润,每周浇水2~3次,促进根系发展。生长期根据季节调整浇水频率,春季和秋季每周1~2次,夏季高温期间每周2~3次,冬季每两周1次,满足生长需求并避免根部病害。浇水时,采用喷灌或滴灌方式,确保水分均匀渗透,保持土壤湿润但不积水。施肥方面,需要进行3~4次追肥,施肥采用沟施法,每株施用50 g尿素和100 g复合肥。
3.2.2 造林2年后的抚育
当红锥逐渐进入成林阶段,每隔3~5年进行一次抚育,主要措施包括间伐、修枝及施肥。间伐时,强度应控制在20%~30%,确保红锥有足够的生长空间[5]。修枝时,要注意修剪高度不超过树高的1/3,避免过度修剪。适时的整形修剪有助于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促进红锥健康生长。施肥量根据红锥生长状况和土壤肥力来确定,通常每株施用0.2~0.3 kg的复合肥。
4 结语
红锥高效栽培技术在广西国有高峰林场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和实践,为其他地区红锥林的培育提供了有益借鉴。通过科学的育苗、造林、抚育管理,广西国有高峰林场成功提升了红锥林的生产力,既增加了木材的产量,也增强了红锥林的生态功能,促进了森林碳储存和水源涵养等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为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持。因此,这一成功经验不仅为广西乃至其他地区的红锥林培育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而且为实现绿色生态与可持续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莫海深.桉树红椎大叶栎混交林生长规律及经济效益研究[J].农村科学实验,2023(3):118-120.
[2] 李远江.不同混交模式对桉树林分生长的影响[J].绿色科技,2022,24(1):33-35.
[3] 向绣立.红椎速生丰产种植技术研究[J].农家科技,2023(2):98-100.
[4] 吕兰英.红椎针阔混交林效果分析[J].农村百事通,2021(27):183-184.
[5] 廖满秀,莫冰萍,江锦烽,等.广西国有高峰林场动物资源监测探讨[J].热带林业,2020,48(3):72-76.
(责任编辑:刘宁宁)
作者简介:周小金(1978—),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红椎林高效栽培技术。E-mail:zxj197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