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公益林管护对策

known 发布于 2025-07-26 阅读(315)

摘 要 生态公益林在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方面作用显著。为促进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公益林健康、可持续发展,论述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总结生态公益林管护的意义,分析该区域生态公益林管护存在的资金投入不足、管护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破坏行为时有发生、监测技术和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提出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管护队伍建设、强化执法监管、提高监测技术和信息化水平等对策。

关键词 森林资源;生态公益林;管护;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中图分类号:F326.27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6.068

生态公益林是以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维护国土安全等为主要经营目的的灌木林地、疏林地、有林地等,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抵御自然灾害、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以及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祁连山保护区)地处甘肃省、青海省交界处,地理位置特殊,区位优势明显,肩负着改善整个河西走廊发展条件的重任。近年来,祁连山保护区在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的基础上,高度重视生态公益林的保护与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2]。然而,结合长期的实践可知,祁连山保护区生态公益林管护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保护意识淡薄、管护力量不足等,导致该区域生态公益林管护水平不高。因此,祁连山保护区相关部门急需制订强有力的优化措施,以期有效改善祁连山保护区生态公益林管护问题,为建设高质量的生态公益林资源、助力祁连山保护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提供有力支撑[3]。

1 祁连山保护区概况

祁连山保护区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蒙新高原交汇区的祁连山北麓,跨越甘肃省武威市、张掖市、金昌市,位于东经97°25′~103°46′、北纬36°43′~39°36′,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祁连山保护区地质地貌复杂多样,由高山、峡谷、盆地等构成。祁连山脉西段包括黑河谷地、走廊南山、托莱山等,东段有冷龙岭、大通河谷地等,还形成诸多山间盆地、纵谷,地势呈西高东低,南北与东部起伏明显。祁连山保护区属于大陆性高寒半湿润山地气候,表现为冬季长而寒冷干燥,夏季短而温凉湿润[4]。全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5—9月,随海拔升高,各气候要素发生有规律自下而上的变化,呈明显的山地垂直气候带。

祁连山保护区地形地貌独特,气候条件适宜,生态公益林资源丰富。据统计,祁连山保护区生态公益林资源总面积为52.214 7万hm2。

祁连山保护区生态公益林以乔木林地与灌木林地为主,森林覆盖率达28.15%。其中,灌木林地分布范围最广,面积达33.170 6万hm2,占公益林总面积的63.53%;乔木林地面积为18.736万hm2,占公益林总面积的35.88%。

2 生态公益林管护的意义

2.1 维护生物多样性

生态公益林管护对维护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祁连山保护区的生态公益林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物种丰富,有雪豹、白唇鹿、黑颈鹤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以及许多珍稀植物。良好的生态公益林可为各种动植物提供必要的生存条件,保持森林生态的稳定与完整,减少人为干扰,保障生物多样性和基因库的丰富性。

2.2 有助于保持水土

祁连山保护区地形复杂,降水分布不均,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树木的根系可有效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树冠和枯枝落叶层可减缓雨水对地面的冲刷,增加雨水入渗,补充地下水资源。通过强有力的生态公益林管护,保障森林植被覆盖度和健康状况,从而更好地发挥其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功能,维护区域的水资源平衡和生态稳定。

2.3 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生态公益林管护对于保障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祁连山保护区周边地区农牧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都依赖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健康的森林可提供优质水源,保障农牧业的灌溉用水。此外,美丽的自然风光能够吸引众多游客,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通过生态公益林管护,促进生态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为当地居民创造稳定的收入来源,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3 祁连山保护区生态公益林管护存在的问题

3.1 资金投入不足

生态公益林是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5]。祁连山保护区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修复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需要大量且持续的资金支持[6]。当前,尽管政府加大了林业领域的资金投入力度,但目前资金投入总量依然相对较少,无法满足全面、深入开展保护工作的需求。祁连山保护区现有生态公益林保护资金主要来自政府财政拨款,社会资本参与度低,限制了资金规模的扩大。此外,随着物价上涨,公益林管护成本大幅增加,管护经费供给与实际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影响了管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2 管护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生态护林员的文化水平、专业素质、管护技能直接影响生态公益林的管护成效[7]。当前,祁连山保护区聘用的生态护林员多为当地居民,其文化水平与专业水平普遍较低,且部分管护人员年龄偏大,对于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和应用能力较弱,难以有效掌握并应用现代化管护技术,从而难以满足生态公益林管护工作对专业技能的高要求。同时,由于护林工作条件艰苦、薪酬待遇相对较低,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专业人才。这不仅制约了管护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也影响了管护队伍的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

3.3 破坏行为时有发生

部分企业和个人为追求短期经济利益,擅自进行矿产开采、森林砍伐等活动,对生态公益林造成严重破坏。同时,祁连山保护区周边畜牧业发展过度依赖天然草场,超载放牧现象时有发生,导致植被退化,生态平衡被打破。此外,尽管相关部门已经加大对偷猎、盗采野生植物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但此类行为仍未得到杜绝,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目前,监管和执法力度尚显不足,未能严厉打击违法破坏行为,难以形成有效的威慑。

3.4 监测技术和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监测技术和信息化水平直接关系到生态公益林的管护成效。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祁连山保护区现有监测技术和信息化水平略显滞后,难以满足高标准的生态公益林管护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监测手段相对落后。仍依赖传统的人工巡查和抽样调查方法,不仅效率低下,而且难以覆盖大面积的生态公益林,易导致监测盲区。2)数据采集与处理能力有限。当前,祁连山保护区缺乏高精度、自动化的数据采集设备,如高分辨率的遥感卫星、无人机搭载的多光谱相机等,导致获取的数据不够准确和全面。而且,不具备良好的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无法快速从采集到的信息中提取有价值信息,难以为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依据。3)信息化平台建设不完善。未建立统一、高效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不同部门和地区之间的数据难以共享和整合,形成了“信息孤岛”。同时,缺乏实时动态的监测数据展示和预警系统,无法及时向管护人员和相关部门发出警报,影响了应急响应的速度和效果。

4 管护建议

4.1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为切实提高生态公益林管护水平,祁连山保护区必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经费投入保障,具体可从以下3点入手。1)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加大对祁连山保护区生态公益林管护的专项资金投入力度,为生态公益林的日常巡护、病虫害防治、火源管控、生态修复等工作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2)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可以通过设立生态保护基金、开展生态公益捐赠等方式,吸引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的捐赠和投资,为生态公益林的保护注入新的活力。3)合理规划和使用资金,优先保障基础设施建设、设备更新、人员培训等方面的资金需求,为生态公益林的管护工作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同时,加强资金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资金使用效益评估机制,确保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有效性。

4.2 加强管护队伍建设

高质量的管护团队是做好生态公益林管护工作的基础重要条件。祁连山保护区主要可从以下4点着手构建高质量的管护队伍。1)适当提升管护工作者的福利待遇,改善其工作条件,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2)强化与高校合作,每年从高校吸纳一部分林业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以充实现有的生态公益林管护团队,为其提供新鲜血液[8]。3)加强对管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包括法律法规、管护基础知识、操作流程等,提高其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4)构建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对于工作突出的管护人员,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

4.3 强化执法监管

为有效减少与防止林区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护好生态公益林资源,祁连山保护区必须积极强化执法监管,具体包括以下3点。1)加强执法队伍建设,通过定期培训,确保执法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相关法律知识,准确判断和处理各类违法案件,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执法能力。2)严厉打击公益林违法破坏行为,建立健全联合执法机制,加强与公安、环保等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形成跨部门、跨区域的执法合力。同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形成强大的法律震慑力,有效遏制公益林违法破坏行为的发生。3)加强宣传教育,综合运用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以及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活动,吸引公众的关注和参与,提高他们对生态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加强与学校、社区等基层单位的合作,将法制教育和生态保护理念融入日常教育和社会活动中,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共同推动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工作。

4.4 提高监测技术和信息化水平

1)祁连山保护区应积极引进先进的监测技术,如遥感技术、无人机监测技术等,实现对生态公益林的全方位、实时监测。2)提升数据处理能力。培养和引进专业的数据处理和分析人才,建立数据分析团队。同时,应用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技术,快速处理和深度挖掘海量监测数据,提取有用信息。3)完善信息化平台。构建统一的生态公益林信息化管理平台,整合各部门和地区的数据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管理。此外,开发实时动态监测数据展示系统和智能预警模块,提高应急响应能力。4)强化技术研发与合作。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监测技术和信息化应用的研究和创新,提高监测和管理的科技水平,助力生态公益林管护质量与水平实现显著提升[9]。

5 结语

祁连山保护区生态公益林管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祁连山保护区各部门必须清楚意识到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管护队伍建设、强化执法监管、提高监测技术和信息化水平等措施优化完善祁连山保护区管护工作,为维护区域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生态保护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地适应新的形势和需求,持续改进和创新管护措施,以确保祁连山保护区生态公益林的生态功能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

参考文献:

[1] 许水威.新宾县生态公益林资源现状分析及管理建议[J].辽宁林业科技,2022(3):43-45.

[2] 周书宇.铜仁市生态公益林现状及问题分析[J].贵州林业科技,2023,51(4):73-76.

[3] 罗荣飞.宣威市生态公益林管护现状问题及对策浅析[J].南方农业,2023,17(1):250-253.

[4] 蔡长明.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管护优化策略探析[J].广东蚕业,2023,57(8):14-16.

[5] 徐生贵.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状况及保护措施[J].广东蚕业,2023,57(8):17-19.

[6] 王善举,王零,张建奇,等.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保护成效及对策[J].林业科技通讯,2022(4):51-57.

[7] 常俊,李林福.夏玛自然保护区生态公益林管护建议[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0(12):68-69.

[8] 黄道京.广西生态公益林区划现状及布局优化调整对策[J].园艺与种苗,2024,44(1):28-32.

[9] 马松,李欢.朝阳县生态公益林资源调查[J].现代农业科技,2021(11):140-141.

(责任编辑:张春雨)

作者简介:陶逢怡(1995—),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天然林管护研究。E-mail:2903653513@gq.com。

标签:  生态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