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气象传播的若干特点分析

known 发布于 2025-08-02 阅读(307)

刘立成 何晓

【摘要】《申报》是我国发行时间最长、社会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申报》内容涉及面广,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研究成果多发,但其中包含的丰富的气象传播思想则未能为人们所关注。通过对《申报》中暴雨、雷电、冰雹、大雪四种极端气象灾害信息传播的梳理,我们发现,这不仅有利于了解和研究中国近代气象灾害的历史,而且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近代气象传播的三大特点。即伴随西风东渐,中国近代气象传播打破传统的国内传播局面,逐步探索国际传播;伴随科学普及,中国近代气象传播冲破传统的封建观念束缚,逐步接纳近代科学价值;伴随民众觉醒,中国近代气象传播冲破传统的精英传播层面,逐步走向以服务民生为主要目的的大众传播。

关键词】《申报》;气象;传播;特点;近代

作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气”这个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出现得很早,《左传·昭公元年》“天有六气”,所谓“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而“气象”一词则最早见于魏晋南北朝,但只表征形势、景色、心态、总体特征、气质气魄等。事实上,作为与现代意义含义相同的“气象”一词是个舶来词。当西欧气象科学传入日本时,日本人根据Meteorology本义,利用汉字拼译,意译而成,此拼译词由留日华人介绍传入我国。日本《气象手册》解释:“地球被空气所包围。包围地球的空气整体称为大气。大气中的各种现象称为气象。”近年来,专家学者提出了气象创新体系,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关于气象概念的创新,即气象要冲破“大气层内发生的现象”这个传统概念的束缚,将现代气象理解为大气圈、海洋圈、冰雪圈、陆面圈和生物圈所组成的地球环境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下的大气现象、大气行为和系统内部各成员间所达到的一种缓变平衡态及其变化的集合。

传播指人类交换信息的一种过程。关于传播的定义有很多种,它们有着各自的侧重点: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强调传播是有意图地施加影响;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强调传播是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强调传播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但无论是从哪个角度对传播下定义,其基本意思是“与他人建立共同的意识”。

本文认为,包围地球的大气中的各种现象称为气象,也就是在大气中我们看到阴、晴、冷、暖、干、湿、雨、雪、雾、风、雷等各种物理、化学状态和现象,气象就是它们的通称。气象传播即指人类传受气象及其相关信息的过程。

《申报》是我国发行时间最长、社会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4月30日创办于上海,至1949年5月27日在上海停刊,共历时78年。它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因而被称作“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史料宝库,不可多得的历史百科全书”[1]。

1872年4月30日第1号《申报》出版。创刊号上的《本馆告白》说:“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耸人听闻者,靡不毕载。”①《申报》第2号开始,版面内容越来越丰富,有言论、外埠信息、国际新闻、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副刊、天气预报、广告等丰富内容,资讯结构日趋优化和完善。

著名新闻史专家方汉奇教授曾经在讲演中说过,《申报》从1872年创刊就有气象的记录。《申报》气象传播基本可以反映中国近代气象传播的状态,本文以《申报》中关于暴雨、雷电、冰雹、大雪四种极端气象灾害信息的传播为例,剖析中国近代气象传播的主要特点。

一、伴随西风东渐,中国近代气象传播打破传统的国内传播局面,逐步探索国际传播

通过以“暴雨”“雷击”“冰雹”“大雪”为关键词,对《申报》1872年至1949年所有报纸,包括上海版、武汉版及香港版进行检索收集,检索到的相关文献资料,现以5年为时间段,将相关数据汇总如表1。

78年《申报》气象传播资料十分丰富,仅以暴雨、雷电、冰雹、大雪四种极端气象灾害信息的传播为例,78年间包括了4123条关于暴雨的记载、2153条关于雷电的记载、1035条关于冰雹的记载、4295条关于大雪的记载,即平均每年有53.55次暴雨、27.96次雷电、13.44次冰雹、55.78次大雪方面的信息记载。事实上,这仅仅是当时气象灾害的一小部分,未对如“大雨”“小雪”等规模、强度较小的雨雪气象灾害及其他气象现象加以统计。

值得注意的是,绝不能以上述数据来分析我国发生的气象灾害状况。因为伴随着西风东渐,《申报》已经开始由单纯着眼于报道本国气象信息,发展到用全球眼光看待气象灾害及其相关信息,也就是说,气象传播已经由国内传播进入到国际传播。

国际传播,即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跨越民族国家界限的国际信息传播及过程。国际传播包括两个部分:由外向内的传播和由内向外的传播。由外向内的传播是将国际社会的重要事件和变化传达给本国民众;而由内向外的传播是把有关本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传达给国际社会。狭义的国际传播仅指跨越国界的大众传播。

虽然《申报》中刊载的气象信息多以本国气象报道为主,但也不乏对国外气象情况的介绍,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人对国外气象的了解。

以暴雨为例。暴雨,即短时间内强降雨的天气,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气象现象。现今气象上将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或以上的强降雨称为“暴雨”,但在中国近代并无较为精确的降雨量计算。尽管如此,基于基本生产活动及生活经验,对暴雨的记录在《申报》中屡见不鲜。如1872年10月5日“本月十一日申刻,骤起烈风暴雨,时经两刻之久”②,1883年8月11日“七月初二日午后忽西风大作,暴雨倾盆,逾时始止,抵晚则风声愈猛,屋瓦欲飞,雨势更足”③的记载。对于暴雨的危害,除“左边墙堵为暴雨冲倒”④“居家房屋多有为之倾塌”⑤“疾风暴雨,波浪如山,船只倾覆不少”⑥破坏房屋、船只现象的发生外,更会导致“河水涨发”,引发“被冲地亩一百四十余亩,房屋间被冲塌,伤毙人丁六口”⑦等威胁人身安全情况的产生。暴雨之灾致使“人人愁惨”,由此可观。

除了对本国气象灾害的记载,《申报》中也不乏对外邦一些气象信息的记载,尤以日本为盛。如1883年6月11日⑧有日本鹿儿岛大雨连绵导致“山水陡发,暴雨如注,以致甲突川地方各小渠中水势不及宣泄,漫溢道途。该县近年以来频遭水灾,麦禾十损八九矣”,乃至有“该县治水之方有所未善欤”的感叹。1909年4月10日,《日本风雨为患》消息说“全国近遭烈风暴雨,北部一带因结冻骤融,河水泛滥,铁路交通因而停阻者已有多处”⑨。

除上文所引对日本暴雨现象的介绍外,《申报》中还有许多诸如此类的报道。如1885年3月11日报道,日本高田“连日大雪,通宵达旦,积雪如山”⑩。1885年3月27日一则名为《日本奇荒》的消息记载,“去秋既患风灾,本年又遭大雪,不但食物难觅,即薪炭亦自缺乏之,患岌岌乎不可终日”?辊?辑?讹。1875年3月6日报道,东洋有一个叫加卡的地方,“去冬甚寒,天降大雪,深至两丈有余”,在“东南各省已不常见……东瀛居然有此大雪,岂地气之不同,抑大时之大异耶,是亦可称为雪山矣”?辊?輰?讹。

除日本外,1888年4月22日报道欧洲英法德日意奥俄各国“雪水为灾”的消息,称各国“去冬及今春大雪为灾,兼有洪水。德国有数处铁路被雪所阻,轮车连日不能驶行,有炮台恐被水淹,将炮移去。又云美国亦下大雪碍及铁路云”?辊?輱?讹。这些新闻报道的传播,对国人了解当时国外的气象情况,增强对外国的全面了解从而“睁开眼看世界”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伴随科学普及,中国近代气象传播冲破传统的封建观念束缚,逐步接纳近代科学价值

对于气象灾害的发生,在中国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多以被迫的姿态去妥协适应。中国古代后期,甚至可以上推至明末传教士来华时,一些有识之士便已经接触到西方先进的气象科学技术,但并未在民间大规模传播。近代以后,随着中西方文化逐渐交往,对于一些典型的气象现象报纸上展开讨论分析,甚至推广规避气象灾害的技术手段已越来越普遍。

以雷电为例。今天人们已经可以科学地认识雷电对人畜的伤害和建筑物的毁坏的根本原因,但当近代科学尚未普及的时候,人们往往以迷信看待雷电。《申报》中对雷电现象的传播也常有一些看似荒谬的文字。

如1873年3月14日《申报》刊载消息说,一女子“解取字纸拭秽,置入便桶转向堂前吃饭,神灵不爽,忽然雷电交加,突将路妇提入房中,跪于便桶之侧”?辊?輲?讹。雷击不孝的事,不仅古今笔记载录很多,即近代报纸新闻,亦常有登载,如1880年6月24日有《雷击逆妇》的记载,在儿子出外贸易,性情暴戾的媳妇当家做主的情况下,公公借钱给族人,但借者无能力归还时,媳妇逼死“性本长厚”的公公后,遭雷击“毙跪于翁之墓前,焦头烂额,臭不可近”?辊?辏?讹。1939年6月6日有报道一则骇人听闻的“逆伦惨案”:“有平民勃里斯图巴者,年三十二岁,因继承财产关系,与其母发生口角,竟以利斧将其母砍死,勃甫自家中逃出,即触雷电而死,乡人咸谓雷击逆子云。”?辊?輴?讹由此可见,对于不孝、逆子、恶人、逆妇之流,雷击事件的发生似乎是理所应当。但当有贤良方正之士惨遭雷击时,社会舆论则大相径庭。如1872年11月9日的《申报》以《论隐恶雷击事》为题,记录“平生勤慎,处世谦和”之人因雷击身亡的事件,有“谓霍某一生厚道,并无罪过,何致雷击?于是议论纷纷,有言天道难明”?辊?輵?讹的感慨。对于一些商人的不法行为,也多与雷击现象相联系,如1876年、1877年多期《申报》有“串卖假药雷击火烧”的记载,甚至有“如再假冒雷击火烧”的警告。由以上各种说法可见,时人对雷电的认识不够科学理性。

随着西方近代科学知识逐步传入中国,科学普及如火如荼,封建迷信观念随之受到挑战。1899年7月20日,《申报》上刊载一则《中西言雷不同说》的消息,对雷电现象的产生进行了一番探讨:“中国之言雷者,曰雷有神以司之,曰焱火,曰谢仙,曰律令,皆雷神也。人有隐恶幸逃法网者,天即驱雷神殛之,故华人无论智愚贤不肖,无不有一雷之神存乎。”对此,西方人则有不同看法。“西人之言,曰雷乃天空之电气,其气为用,本广用以镀金银燃炮火通文报代灯,皆可以人力制之。而是气最忌五金之物,一遇铁器,便顺流而下。观于电气行所用之电引,以铁物即相离四五寸,不必贴近瓶边,而瓶中火光即激射而出,其理已可概见。”并得出“雷之击物,乃天空电气偶然感触,遂致轰然作声死于火,非死于击,死于气,非死于神”的结论。?辊?輶?讹

这种在报纸上用大幅版面进行的雷电认识的探讨,在当时是非常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一方面,为国人对西方用相对科学的眼光看待同一事物提供了不同视角,也为后来避灾技术手段的推广奠定了基础。

1919年1月18日的《申报》记载“落雷及避雷落雷必向地面突起之物体而起,故雷雨时不可立近墙壁、高塔、大树之下,而金属为传电体,不可置于近旁。反之,如绢布等绝电体则颇有绝缘之效,以之被覆身体,当可稍免雷击之害”?辊?

标签:  气象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