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我国的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为气象科普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研究文化产业发展对气象科普产业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现回顾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分析我国科普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并对气象科普产业的发展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推动气象科普基地创新发展;二是牢抓科普新业态;三是促进气象科普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
当今的国际格局中,文化产业的发展已成为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之一[1]。进入21世纪后,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对外开放从此进入一个新阶段,也给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文化产业”概念,指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至此,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合法化[2]。《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颁布和《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通过表明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高标准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科技赋能文化产业。由此可见,近年来,国家对文化产业愈加重视,为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44945亿元,比上年增长1.3%,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4.43%。其中,文化核心领域增加值为31565亿元,占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0.2%;文化相关领域增加值为13380亿元,占比为29.8%。
文化产业的概念
2018年,国家统计局颁布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提出文化及相关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以文化为核心内容,为直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进行的创作、制造、传播、展示等文化产品(包括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具体包括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文化投资运营和文化娱乐休闲服务等活动。二是为实现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所需的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文化装备生产和文化消费终端生产(包括制造和销售)等活动。
科普产业
随着我国科技和科普事业的不断发展,科普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科普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一定文化基础的科普内容和科普服务为核心产品,由科普产品的创造、生产、传播和消费四个环节组成,为社会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并创造财富、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公民科学素质提升的产业。
通常情况下,产业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对于科普产业来说,学者认为目前我国的科普产业发展仍处于萌芽期。现阶段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普产业有科普展教业、科普图书出版业、科普影视业、科普网络信息业和科普教育业等[3]。
2021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科普经费增长显著,科普场馆建设持续推进。2021年全国共有科技馆和科学技术类博物馆1677个,比2020年增加152个,展厅面积增长13.03%。2021年全国各类机构组织线上线下科普(技)讲座103.82万次,吸引33.80亿人次参加,比2020年增长108.24%;举办线上线下科普(技)专题展览10.07万次,共有2.05亿人次参观;举办线上线下科普(技)竞赛3.68万次,参加人数达7.26亿人次,比2020年增加294.22%。
我国科普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2022年8月,科技部、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印发了《“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的重要任务,包括强化新时代科普工作价值引领功能、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推动科普工作全面发展、推动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抓好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工作以及开展科普交流与合作,为科普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经营性科普产业和公益性科普事业并举
学术界曾对科普产业和科普事业的关系做过深入探讨。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科普工作覆盖了经济建设、科学技术、教育文化、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有关部门、企业、学校、科研机构、广大科技工作者乃至每个公民都有密切关系,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共同完成。科普产业是指以满足科普市场需求为前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向国家、社会和公众提供科普产品和科普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随着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公众对科普的需求日益增长。只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经营性科普产业和公益性科普事业共同发展,重视公众的科普需求,摆脱“灌输式科普”,才能开发出高质量的科普产品,满足公众的需求。
科普产业和文化产业深度融合
近年来,一系列文化产业相关政策的出台极大地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4]。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建立进一步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未来,科普产业将与文化产业实现深度融合,这不仅有助于推动科普产业的繁荣发展,还能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和文化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助力。
相关主体应积极推进科普机构建设的专业化、市场化,为公众提供更高质量的科普服务。这不仅可以提高科普机构的服务质量,拓宽科普渠道,还能让公众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为科普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科普产业出现新业态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科普产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将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放在了重要位置,提出要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有效整合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推动在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等方面共融互通,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移动应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中国国家地理推出了手机上的终端应用,上线两个月下载量达15万次[5]。
对气象科普产业的启示
当前,气象科普已被正式纳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并深度融入国家科普发展体系,形成了“政府推动、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社会化格局。新时代下,公众对气象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思想以及科学方法的需求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的特征。通过借鉴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可以吸引更多社会主体参与到气象科普工作中来,构建全新的气象科普生态系统。这有助于促进气象科普供给主体的多元化、供给方式的多样化以及供给内容的差异化,更好地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气象科普需求。
推动气象科普基地创新发展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是科普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科普基地数量的不断增加,完全依赖国家财政补贴而没有经营创收,必然会影响科普基地未来的发展[6]。因此,科普产业亟须紧跟时代潮流,依托科普基地,积极探索自身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以气象科普基地为例,我国目前有国家气象科普基地16家、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10家、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402家、全国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示范县(试点)1家以及一批气象教育特色学校。从公益性和市场化两方面考虑,气象科普基地的创新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对外合作。围绕社会热点或气象科普相关主题,联合多个单位共同开展科普讲座或研学活动,扩大科普教育的覆盖面。其次,紧跟时代步伐,丰富展厅功能。在气象科普基地内设立特色活动展区,满足参观者多样化的气象科普需求。最后,在气象科普基地内设立气象科学商店,开发相关文创产品,如风云气象卫星模型、天气预报瓶等。
牢抓科普新业态,助推气象科普产业发展
新媒体背景下,科普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通过新媒体,科普信息可以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呈现出来,给受众带来强烈的视听觉冲击,有效提升科普效果。其次,新媒体有效增强了科普的互动性,通过直播、论坛等方式,可以达到与受众双向交流的目的,增强受众的参与感。最后,通过新媒体,受众可以在闲暇时间自主学习科普内容。
气象科普产业应抓住机遇,紧跟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潮流。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气象科普新模式。将政府与市场、气象事业和科普产业有机结合起来,拓宽气象科普产业的发展空间,提高产业创收能力。其次,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气象科普理念和内容。随着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公众对科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关主体应加强对“气象+文化”“气象+艺术”的科普创作模式的探索,推出更多高质量、趣味性强的气象科普精品。最后,拓宽科普渠道。例如,将气象科学知识融入网络游戏中,以吸引更多青少年,提升科普效果。
促进气象科普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与文化传承、文化产业发展有关的文件,以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政策支持。气象科普产业应顺势而为,加强气象科普顶层设计、强化气象科普基础建设、深化气象科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气象科普品牌、构建气象科普高质量发展工作体系,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助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将气象文化与气象科普产业相融合,充分发挥产业优势,打造更多气象科普精品。其次,深入挖掘气象文化,加强对气象文化元素的创新应用。最后,将气象文化与旅游业等产业结合起来,不断创新气象科普载体。
本文回顾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我国科普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气象科普产业的未来发展提出三点建议,包括推动气象科普基地创新发展、牢抓科普新业态以及促进气象科普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以期为气象科普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