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全国统一大市场与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

known 发布于 2025-08-09 阅读(261)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 全国统一大市场 中国式现代化 熵值法 生产要素固定效应模型 空间杜宾模型

DOI:10.3969 / j.issn.1004-910X.2024.09.002

〔中图分类号〕F124; F49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延伸, 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不仅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亦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物质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进一步明确产业链现代化建设重点任务。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不断扩大对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 完善工业产业体系建设, 循序渐进形成门类齐全、规模庞大、体系完整的全产业链体系[1] 。但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 我国产业链现代化建设取得显着成就的同时,仍面临产业链价值“低端锁定”、产业链“大而不全”、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 等现实困境[2] , 严重制约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进程。自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 开始, 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便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点方向与任务。2024年1月, 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质生产力” 概念进行全面阐释, 并再次强调, “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这进一步反映出政策层面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产业链韧性与安全水平的重要关切, 为新时期我国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推动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建设作出正确指引。此外, 供需有效匹配是社会大生产良性循环的重要标志。生产-消费环节联通效率低下, 市场分割与地方保护的存在, 难以实现高质量供需平衡, 继而阻碍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以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为目标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能够进一步破除要素流通隐形壁垒, 推动生产要素实现优化重组, 为新质生产力形成提供强劲推动力。基于此, 本文将新质生产力、全国统一大市场与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纳入同一研究框架, 对三者间的作用关系进行分析, 以期为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全新路径。

1文献综述

已有就新质生产力、全国统一大市场与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3类:

(1) 新质生产力层面。作为变革传统生产力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新质生产力一经提出便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现阶段, 多数学者以理论分析为出发点对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以及影响机制进行考察。就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层面, 部分文献基于政治经济学视角, 指出新质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由“量” 的积累向“质” 的变革结果, 是与新生产关系相匹配的传统生产力重塑[3] 。亦有学者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出发点, 从历史阶段、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关系阐释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 认为新质生产力本质依旧归属生产力范畴, 由“高素质” 劳动者、“新介质” 劳动资料和“新料质” 劳动对象三要素构成, 具有实践性、全面性与发展性的特性[4,5] 。就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效应而言, 现有文献指出新质生产力能够对经济高质量发展[6]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7] 等具有促进作用。还需注意到, 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强大内生动力, 在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效应中, 鲜有学者考察新质生产力与产业链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2) 产业链现代化层面。学者从定量与定性两个角度对产业链现代化进行深入考察, 为本文奠定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证基础。就定性角度而言,有学者从网络结构、运营流程、价值要素3 个维度阐释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深刻内涵, 并提出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可行性方案[8] 。同时,也有学者以数字化时代背景为切入点, 通过理论分析指出数据要素可破除传统产业链时空限制, 对产业链内部研发、流通以及生态效益等方面进行改造, 加速数字价值链与传统产业链融合, 推动产业链转型升级, 赋能中国产业链现代化建设[9,10] 。就定量角度而言, 部分学者通过构建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对产业链现代化产业水平进行测度, 指出中国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整体表现出递增趋势, 但区域间差距是导致产业链现代化建设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11,12] 。在此基础上, 部分学者通过建立计量模型, 对中国产业链现代化建设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 认为数字经济[13] 、数字金融[14] 等均可提升中国产业链现代化建设水平。

(3) 全国统一大市场层面。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动, 全国统一大市场在破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堵点、畅通各类要素高效流通等方面均具有积极作用, 成为学术界关注热点。张其富和吴泽斌(2023)[15] 利用相对价格法对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指标进行测度, 指出全国市场整合指数呈现国内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以及资本市场逐步递减发展趋势, 并提出“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 建设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发展路径。刘志彪和郭梦华(2023)[16] 在分析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产业链现代化理论逻辑基础上, 提出以市场化提升产业链韧性与安全、加快产业链创新链相融合是推进产业链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综上, 学术界对新质生产力、产业链现代化以及全国统一大市场各自领域均作出了有益探索,为本文提供扎实理论基础, 但仍有一定可拓展空间。作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坚实物质基础,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建设会受到众多因素影响,却鲜有学者立足生产力视角, 探析新质生产力能否对产业链现代化产生影响。本文在研究方法上,以中国2013~2023 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 通过构建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 系统性对新质生产力的作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 以充实新质生产力在实证层面的研究空白; 在研究内容上, 构建计量模型, 从定量层面对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间的关系进行考察, 丰富驱动产业链现代化建设发展路径; 在研究角度上,以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切入视角, 考察其在新质生产力影响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中的调节效应, 为加速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有益理论借鉴。

2研究假设

基于马克思生产力理论,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 其每一次“质变” 都会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而新质生产力本质上仍属于生产力范畴, 是有别于“旧”的传统生产力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强调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 通过将颠覆性技术创新成果与产业链发展相结合, 破除产业链发展过程中堵点难点, 赋能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具体而言,(1) 新质生产力发展有利于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与新兴产业加速融合, 拓宽产业上下游全链条技术应用场景, 以科技产业化、全覆盖推进新产业纵深发展[17],推动产业链新技术大规模应用与迭代升级, 加快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进程; (2)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与高质量的特征,有利于推动新生产要素与旧有生产要素相结合,增强产业链主体整合使用优质和新型生产要素能力, 在重塑产业链再生产环节的同时, 促进传统产业链转型升级, 促使产业链形成新增长动力, 助力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建设; (3) 新质生产力发展可加速大量与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紧密结合的高素质人才流向传统产业, 提升传统产业经营管理水平, 助力产业生产效率实现跨越式增长。此过程中, 有丰富科学技术知识基础和前沿科技知识结构的高素质人才可利用自身技能洞察市场规律, 及时调整产业产品市场供需, 增强产业链对关键环节的风险把控能力, 提升产业链韧性与安全水平, 助力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据此, 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新质生产力可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产生正向促进作用。

现阶段, 市场分割的存在对各地区要素流通速率提升造成阻碍, 严重制约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此情形下,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本质在于畅通各地区商品要素流通渠道, 从而缩小地区间各类商品要素资源价格差异[18],可进一步打破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 提升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配置效率, 重塑传统产业链发展方式, 为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蓄力。具体来说: (1)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有利于发挥国内市场规模与集聚效应, 拓宽产业发展边界,以此优化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配置效率[19],降低要素投入成本,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大内生动力, 继而增强其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2)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可对分散、封闭区域市场进行整合, 创造大规模市场需求的同时, 优化产业布局,益于推动各类要素资源有序流动与合理集聚, 促使产业加速推进专业化分工, 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3)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可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引导更多新兴产业进入各类产业领域,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发展相结合。这有利于对传统产业链进行重组和再造,打通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堵点卡点, 为新质生产力形成提供坚实物质载体, 从而增强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正向赋能作用。基于此, 提出假设2:假设2:全国统一大市场可在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过程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

3研究设计

3.2变量选取

3.2.1解释变量:新质生产力(Nqp)

新质生产力是对传统生产力的变革与超越, 本质仍属于生产力范畴, 主要体现在“新” 与“质”两个层面。“新” 体现在以颠覆式技术创新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相结合, 重塑生产力体系, 继而促使生产力从精神层面转化为物质层面,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质”的关键标识在于劳动资料“新质化”。数据作为数字经济时代新型生产要素, 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变革, 破除传统生产要素质态, 为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赋能蓄力; 另外, 新质生产力内在包含节能降耗等绿色发展理念, 可通过重塑传统生产方式, 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促进传统生产力提质增效。基于此, 借鉴朱富显等(2024)[20] 、杨骞等(2021)[21] 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从科技生产力、数字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3 个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指标体系(见表1)。在此基础上,利用客观赋值的熵值法计算。

3.2.2 被解释变量: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Cim)

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内涵的延伸与细化, 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是基于中国特色产业链理论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战略方针, 不仅是多产业层级的集合, 亦是对产业间资源整合、关联程度的体现[8],为加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蓄力赋能。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由于分析视角更为宏观, 难以采用单一方式进行测度。本文沿袭郑玉(2023)[22] 、施思(2023)[23] 的研究成果, 构建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综合指标体系, 并采用熵值法测算。详见表2。

3.3数据来源

选取2013~2023年中国30个省级(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 不包括港、澳、台及西藏地区) 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 开展实证分析。各变量数据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Wind金融数据库、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统计局、各省(区、市)统计公报以及政府官方网站。对于部分缺失数据采用线性插值法进行补齐。

4实证结果分析

4.1基准回归结果分析

在经过Wald检验与Hausman检验后, 本文选择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基准回归分析, 具体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分析数据可知, 在未加入控制变量时, 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系数为0.647并通过1%显着性检验, 表明新质生产力能够正向赋能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在逐渐纳入控制变量后,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系数由0.647下降为0.586,但仍通过1%显着性检验, 说明在引入其他控制变量后, 新质生产力依旧可以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产生积极正向影响。前文假设1得到验证。

4.2稳健性检验

(1) 控制固定效应。考虑到省份与时间双向固定效应较为“柔性”, 难以规避面板模型中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因此, 将省份与年份交互项纳入回归模型重新检验, 进一步缓解面板模型对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结果详见表4 列(1); (2) 替换被解释变量。前文通过熵值法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指数进行测度, 此部分参考傅华楠和李晓春(2023)[25] 的测度方法, 采用NBI指数权重设置法重新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建设指数进行计算, 并将该结果纳入回归模型回归。结果如表4列(2) 所示;(3) 改变样本容量。由于北京、天津、上海与重庆4 个直辖市与其他省域样本在行政等级、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政策支持力度上存在差异, 可能导致检验结果出现差异。因此, 剔除样本中的4个直辖市后, 将剩余26个省级样本数据纳入回归模型重新验证。结果详见表4列(3)。综上, 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 新质生产力的估计系数在数值大小、符号以及显着性均未发生明显变化, 证实前文基准回归结果具有稳健性。

4.3内生性检验

考虑到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之间可能存在反向因果关系, 导致检验结果出现偏误。为缓解这一内生性问题, 本文通过构造工具变量重新进行验证。以人工智能滞后1 期作为新质生产力工具变量, 并通过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开展回归分析。其中, 人工智能借鉴韩民春等(2024)[26] 的研究方法, 采用各省(区、市)当前人工智能专利存量加1 的对数值测度。由表5列(1)数据可知, 工具变量K-PrkLM 统计量大于10,且K-P rk WaldF统计量通过弱工具变量检验, 证实工具变量选择有效。分析列(2)中数据可以发现, 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系数依旧在1%显着性水平下大于0,再次证实基准回归结果稳健。

4.4调节效应分析

此部分重点对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调节作用进行考察。分析表6 中数据可知, 全国统一大市场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系数为0.368,且通过1%显着性检验, 说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可有效促进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进程。新质生产力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交互项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估计系数在1%统计水平下显着为正, 表明全国统一大市场能够增强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赋能效应。前文假设2得以证实。

4.5异质性分析

新质生产力是以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为驱动核心, 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 不断重塑传统产业链生产方式, 继而为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注入活力。因而, 各地区创新水平的高低可能会对新质生产力的产生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从而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建设的影响产生差异。由此,本文参考陈寒钰等(2024)[27] 的研究方法, 以地区创新水平中位数为划分依据, 将研究样本划分为高创新水平地区与低创新水平地区, 对二者的关系开展异质性分析。由表7 中的数据可以发现,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系数至少在5% 显着性水平上大于0, 且对高创新水平地区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0.593)的正向赋能作用显着大于对低创新水平地区(0. 434)。

5 进一步检验: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质态, 可充分发挥数据乘数效应, 促进各地区数据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实现跨区域流动与融合, 推动产业链间实现跨区域合作与创新。此外, 新质生产力可产生技术溢出效应, 促使高创新水平产业链主体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加速产业链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增强区域间产业链现代化建设关联性。这说明新质生产力还可产生空间溢出效应, 带动邻近地区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由此, 本文沿袭Elhorst(2014)[28] 的研究方法, 在经过LM 检验、LR检验以及Hausman 检验后, 选择构建空间杜宾模型(SDM)对新质生产力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分析。具体模型如下:

模型(7) 中, ρ、δ、φ为变量空间自相关系数; 空间权重矩阵以W 表征。其余变量含义同模型(1)。同时, 采用地理距离、经济距离以及经济地理距离嵌套空间权重矩阵开展空间效应检验。

表8报告了在3 种空间矩阵下的空间杜宾回归结果。分析结果可知, 在3 种空间矩阵条件下,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系数均为正, 其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与总效应至少通过5% 显着性检验, 且直接效应占比较大, 说明新质生产力能够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产生正向空间溢出作用, 带动邻近地区产业链现代化建设。

6研究结论与研究启示

6.1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中国2013~2023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 构建多种计量模型,对新质生产力、全国统一大市场与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间的关系进行实证考察。得出如下结论: (1)新质生产力能够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产生积极促进作用;(2) 新质生产力在正向赋能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过程中受到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调节作用, 即全国统一大市场可增强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正向推动作用; (3) 在高创新水平地区, 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效果更强;(4) 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促进作用具有显着空间溢出效应, 能够对周边地区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产生辐射作用。

6.2研究启示

通过以上结论, 得出如下研究启示:

(1) 发挥创新驱动引领作用, 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内生活力。①相关部门需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层面政策法规, 推动“科创+产业”快速融合,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为生产力向更高级、更先进的质态演进注入强大动能,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继而更好赋能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 ②相关部门可通过税收杠杆政策增强对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财政支持力度, 引导各产业主体加强核心技术攻关, 打造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硬科技”, 增强产业链核心竞争力, 为助力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蓄势赋能; ③政府部门应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原创技术策源地, 增强重点产业主体未来产业领域探索能力, 为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从而更好促进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

(2) 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 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坚强支撑。相关部门应严格落实“全国一张清单” 管理模式, 清除市场藩篱, 打破市场分割, 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并以此集聚资源、激励创新, 为新质生产力生成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同时, 增强其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积极影响; 另外, 各地政府部门可通过开展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执法等专项行动,完善行政性垄断监管制度, 打破地方保护, 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进一步促使生产要素有序流通与集聚, 为新质生产力形成提供内生动力, 增强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3)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为重塑产业链发展方式蓄势赋能。各地区相关部门需因地制宜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 加速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进程。对于低创新水平地区而言, 当地政府部门应通过增加财政科技投入, 鼓励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通信设备等新型战略产业主体持续提升技术研发投入力度, 为新质生产力形成奠定坚实技术基础, 促进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水平提升。对于高创新水平地区而言, 有关部门还应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示范带动效应, 推动产业链之间的跨界合作与创新, 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赋能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建设。

标签:  产业链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