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晋宁乌铜走银是云南特有的中国传统铜制工艺品。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乌铜走银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晋宁乌铜走银与交互式展示设计的结合,实现了展示方式的更新,为改善其知名度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途径,进而为此类技艺类非遗项目的展示方式提供新思路,印证了交互式展示设计对提高晋宁乌铜走银知名度的作用及可能性。运用情景化设计、沉浸式设计、新媒介设计三种结合方法更新晋宁乌铜走银展示设计,增强观者对其了解程度,为改善当下技艺类非遗项目发展困境提供了新视角。
关键词:多感官体验;乌铜走银;交互设计;展示设计
当今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展示正面临巨大的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其保护与传播需要不断创新的方法与手段。本文通过探索晋宁乌铜走银与交互式展示设计的结合,提出了一种展示方式的创新途径。以下内容将详细探讨多感官体验下如何通过情境化设计、沉浸式设计和新媒介设计增强观众对晋宁乌铜走银的了解和兴趣,为技艺类非遗项目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一、晋宁乌铜走银概述
(一)晋宁乌铜走银
云南的乌铜走银以技艺的独特和精湛而闻名,约创始于清雍正年间,为滇南石屏县的岳姓创制,至今已有约二百年的历史。清代《云南风土记》有记载大理出产“走乌白铜”,可能是初创时期对乌铜走银的说法,也是最早的记载。民国《石屏县志》记载乌铜更加详细:“以金及铜化合成器,淡红色,岳家湾产者最佳。按乌铜器始唯岳姓能制,今时能者日众,省市肆盛行,工厂中有聘做教师者。”[1]晋宁乌铜走银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它的制作过程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铜锻、银包、刻线、打磨等,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手工操作和精心的技艺。然而,正是由于制作工艺的复杂和繁琐,以及传承人对传统工具的严格使用的要求,晋宁乌铜走银的制作变得极为困难。
在传统工具的使用上,晋宁乌铜走银仍然使用传统的手动工具,如剪子、錾刻刀等,这种传统工具的使用首先要求手工艺人应具备精湛的技艺。由于传统工具的限制,晋宁乌铜走银的制作过程十分耗时和烦琐,也要求手工艺人应具备足够的耐心。
通过线上线下的调研,笔者了解到晋宁乌铜走银展示空间设计中存在的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展示空间的规划和布置可能不够科学和合理,无法有效展示乌铜走银的制作过程和精湛技艺。另一方面,展示空间的氛围和环境可能不够优雅和吸引人,影响了观众的观展体验。
基于此,为了保护和传承晋宁乌铜走银的工艺,有必要通过更新展览的方式引导观众了解和关注这个项目。展览可以为观众提供直观的展示效果,让他们目睹乌铜走银的制作过程和精湛的技艺。可以通过多媒体、交互式体验等展陈方式,增强观众对展品的交互体验,创新性的展陈设计能让观众走进乌铜走银的历史脉络和了解其文化内涵。因此,必须对技艺类非遗的陈列方法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提升陈列空间的设计水平。这可以包括对展示空间的规划和布置进行优化,选择合适的展示器具和装置,以及通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技术来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性。展览的策划和推广也是非常重要的,需要通过合理的宣传手段和渠道来吸引更多的观众关注乌铜走银的工艺和文化价值。
(二)晋宁乌铜走银传统展示方式
1.静态展陈
静态展览通常有一个玻璃罩,晋宁乌铜走银展品放置玻璃罩中,将观众与展品隔开,以更好地保护展品,而展品在一段时间内更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某一个定格帧。观众们只能从墙上的介绍中知道晋宁乌铜走银这个非遗项目。
2.动态展示
在许多与非遗有关的展览空间里,组织者会邀请他们在这里进行创作,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非遗文化。例如,2018年6月,非遗工艺品展“大师在民间”在山东省烟台文化中心举行,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了烟台绒绣、莱州面雕、栖霞砂大碗等技艺,晋宁乌铜走银在官渡古镇的非遗展览空间中也曾邀请过非遗大师现场演示,向观众展示了传统技艺的魅力。现场演示的方式相比静态陈展,更好的满足观众对非遗的体验需要,也能解决受众不理解使用的工具以及探究其内涵与实质的问题。
3.视频播放展示
视频是对实物展示之余,利用新媒体对实物的辅助讲解,在视频播放的空间中,大部分观看者都是以旁观者的角度,放松心情随意观看视频,没有对展品某一部分的疑问进行有目的的学习,即使存在疑问,也很难驻足太久以至于了解全面。同时,有些观众并不愿意主动地了解影片的内容,因此,屏幕影像的呈现方式将会影响到观众对影片内容的呈现与传播以及观众对影片的评价。影片的呈现方式能够激发受众积极地接受资讯。例如,湘西州博物馆利用LED大屏循环播放苗族赶秋视频将实物展品与视频相结合,吸引了不少观者的目光。然而,大多数展览只关注传统手工艺及其成品,对其制作过程,制作环境以及制作过程中可能影响成品展示效果的因素没有更多的关注,从而让观者对非遗技艺的了解无法达到满足。
(三)目前晋宁乌铜走银展示方式存在的问题
1.传统展示方式受限与传播渠道狭窄
晋宁乌铜走银传统展示方式多以实物展示为主,但在有限的展示空间中无法展示所有作品,限制了观众对作品的全面了解。实体展览受限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观众需要到展览场地才能观赏作品,而且展览的时间有限。其次,传统展览的成本较高,包括展览场地的租赁、物流和保险等费用,对于一些艺术家和文化机构来说可能难以负担。此外,传统展览也面临着观众需求多样化的挑战,观众对于展览体验和互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展览方式可能无法满足这些需求。传统展示方式通常仅局限于特定场所和特定人群,无法触达更广泛的受众群体,限制了晋宁乌铜走银的传播和推广。
2.活态展示方式中的艺术品保护与观众教育有难度
晋宁乌铜走银活态展示方式要关注艺术品保护与观众教育,其重要性体现为以下三点:其一,往往要求观众与艺术品进行互动,这可能增加了艺术品被损坏或盗窃的风险。晋宁乌铜走银工艺精美,价格昂贵,艺术品的保护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确保艺术品的安全。其二,观众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水平可能不同,对于如何正确地与艺术品互动可能缺乏指导。因此,需要提供观众教育和引导,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其三,虽然活态展示方式可以提供更加丰富的观赏体验,但也可能导致观众过度关注互动和体验本身,而忽视了作品本身的艺术性和内涵。因此,需要在活态展示中找到平衡,既提供互动和参与的机会,又保持对艺术作品的尊重和理解。此外,活态展示也不是每天都能呈现,需要进行合理的设计安排。
3.视频展示方式在非遗项目展示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视频播放可以提供更加直观和生动的展示效果,但观众可能在观看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如视觉疲劳、注意力分散等。此外,由于视频播放通常是线性的,观众可能无法自主选择和探索内容,限制了观众的参与和互动。同时视频展示往往忽略了非遗项目产生的环境、发展过程以及影响因素,导致观者对非遗项目的了解停留在表面。
二、交互式展示设计
(一)交互式展示设计概念
交互式展示方式就是在展示的过程中引入问答、触动、操作、体验等对观众具有反馈性的“活动型”展示形态以推动文化传播、构建展览与观众间的互动关系为目的使人、物、时、场四者相关联把以“静态”为主、“被动接受”的参观方式转变为以剧情为主的多感官互动的“动态”为主、“主动参与”的参观方式使互动与设计协调一致实现博物馆文化传播功能的最大化[2]。
基于人是审美主体,为了兼顾人的主观能动性,交互式展示设计将被动巧妙化为主动参与,实现人与物的交流互动这一最终目的。通过对网络信息的处理,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在作品的呈现和多感官展示过程中,作品与人之间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展示与观看,作品与观者之间更进一步的相互影响、促进,并能及时地反馈信息,从而实现最佳的展示效果。
(二)交互式展示设计优势
1.展览角度多元与传播渠道广泛
与传统的展示方式相比,观众在参观展品的过程中,往往是相对简单、被动的,而他们的选择也相对较少,因为展品的放置位置和角度的局限性,观者无法将所有的展品的所有角度、细节都浏览一遍,也无法让多个人在同一时间去欣赏一件展品,而交互式的展示设计则打破这种局限性,通过交互方式让观者自由选择讯息,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方向细分信息,主动汇总信息。在交互式展示设计的帮助下,一方面,参观者可以从多个层次、多个角度地去认识展品,同时也能与来自不同空间和时间的参观者进行沟通,对展品有一个更加多元层次的认识。
交互式展示设计是通过对互联网上的信息进行处理,生成实时更新的图片、视频和虚拟场景,观者可以通过平板电脑、手机、电脑、虚拟现实眼镜等设备来进行传播,大大扩展了传播渠道。
2.降低展品受损风险,观者与展品互动性强
与将产品呈现于观者面前的活态展示与交互式展示设计相比,交互式展示设计的优势是它采用的是网络技术将产品复原做到身临其境,而非将真实的展品置于观者面前,同时能够加强观众的参与性和主观能动性。它突破了传统的展示设计中仅有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的单向传输的模式,而是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融合在一起,能够真实地表达使用者的主观意志,人们可以多方面、多层次地获取信息。在与作品互动的同时,观众也完成了对作品的二次创作。
3.沉浸体验与创意构想
利用交互式展示的技术,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观众可以通过一种独特的互动装置来体验过去在展览中无法体会到的景观。通过交互媒介,观众能够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心灵感受等多感官体验艺术品,实现身临其境的“触摸”展品。交互式展示设计可以将非物质的精神空间提供给审美主体。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交互展示设计成为一种新的交流方式与审美体验。它突破了实物陈列对人们思想上的局限,为美学主体提供了一种无形的精神空间。在这种无形的空间里,作品不仅可以传达讯息,也可以刺激观者的创作与思绪碰撞。
三、多感官体验下" " " " " " " " " " " " " " " " 晋宁乌铜走银与交互式展示设计结合方法
(一)情境化设计,场景复原与氛围营造相结合
晋宁乌铜走银展示设计需要情境化设计、体验式设计和新媒介设计相结合。情境化设计通过复原场景,加入自然现象、社会环境、民俗文化、当地建筑等元素来吸引观者。设计人员可以使用模型复原真实的晋宁乌铜走银工作情境,并综合运用声、色、像、光、电等技术来营造氛围,让观者在展示空间中获得更丰富的体验。例如,在展示区域中设置一个仿制的晋宁乌铜工坊,让观者可以近距离观察工匠们的制作过程,听到锤击乌铜的声音,感受到乌铜走银的独特魅力。此外,还可以利用灯光和影像技术,模拟出晋宁乌铜走银的制作场景和工作环境,让观者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和文化底蕴。
(二)沉浸式设计,实物展示与活动体验相结合
沉浸式设计是通过让观者参与互动来增强对非遗的理解。设计人员可以结合晋宁乌铜走银的特点进行设计,如让观者参与手捂使乌铜器面发生氧化的活动,让观者亲身体验乌铜走银制作的过程。在展示空间中设置一块乌铜走银的实验台,观者可以通过参与其中,亲自体验手捂乌铜的过程,并观察乌铜器面发生氧化的变化,从而加深对晋宁乌铜走银的理解和体验。此外,通过引导观者了解晋宁乌铜走银的发展历史和传承模式,可以增强观者保护和传承非遗的自觉性。设计人员可以设置一个展示区域,展示晋宁乌铜走银的历史沿革、传承人物和相关文化资料,通过图文和视频等形式,让观者了解到非遗项目的重要性和价值。
(三)新媒介设计,数字技术与仿真漫游相结合
新媒介设计可以运用数字技术与仿真漫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创新展示。设计人员可以开发手机应用程序,让观者通过扫描AR卡片或电子书籍,观看立体化的晋宁乌铜走银制作技艺和详细介绍。观者可以通过手机屏幕上的虚拟演示,了解乌铜走银的制作步骤和技巧,同时还可以观看到制作过程中的细节和特点。同时,通过VR技术,设计师可以进行3D建模和场景再造,让观者在虚拟的环境中学习晋宁乌铜走银技艺,使晋宁乌铜走银变得触手可及。观者可以利用VR设备,如头戴式显示器,进入虚拟的晋宁乌铜走银工坊,与虚拟的工匠互动,学习制作技艺,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晋宁乌铜走银的独特之处。
四、结语
晋宁乌铜走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它的出现、发展离不开它所处的生活环境。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晋宁乌铜走银的陈展方式已呈现出单一的形式,很难满足观众多元化的文化体验需要。晋宁乌铜走银饰陈展设计,应将情境设计、体验设计与新媒介设计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本项目拟采用“多感官体验”的理念,将“情景还原”与“氛围营造”“实物展示”与“活动体验”相融合,运用数字化技术与虚拟实境技术,提高晋宁乌铜走银展示方式的参与性与互动性,为这一类传统工艺类的展示模式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朱霞.传统工艺的生命力及其民俗过程——以云南乌铜走银技艺的生成、濒危与活化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86.
[2]何永军.交互式展示方式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应用——以盱眙龙虾博物馆为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2(5):156-158.
作者简介:陈秀媛,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艺术与设计。
通讯作者:杨凌辉,硕士,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艺术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