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过对“香山帮”营造技艺传承人培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现阶段便于落实的角度,提出了“香山帮”营造技艺传承的对策,指出了要以学校培养为主战场,在政府主导下,校、企、社会等多方合力,打通传承人培养的渠道、打造传承人培养的保障系统、营造好传承人培养的社会环境,从而更好地传承这一技艺。
关键词:苏州;“香山帮”营造技艺;传承人;培养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现代农业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2023年“乡村振兴”专项研究课题“提升苏南乡村宜居宜业环境的路径研究”(nyhzwy202311);第五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地方特色的五年制高职园林技术专业群建设实践研究”(ZYB581)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发展背景
“香山帮”起源于苏州香山乡镇一带,是古建筑营造技艺的流派。香山自古以来培养了较多能工巧匠,在苏州民间还流传着“香山匠人一斧头”的说法。“香山帮”是一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建筑流派,历史悠久、传承约2500多年,据记载起源于春秋战国,汉、晋时逐渐形成,唐、宋时期发展壮大,明、清时处于兴盛阶段,经过民国、现代又慢慢衰落[1]。乡村振兴中农户庭院的景观建设,离不开传统建筑和特色小品修建、创新,行业的兴旺,传承人的培养成为了关键问题。
2006年“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具有多重价值,其中文化价值根植于吴文化土壤,汲取着吴地乡村的传统文化营养,在发展历程中深深打下了鲜明的吴文化印记[2]。2009年9月28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被作为“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成功入选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制定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导方针,江苏省、苏州市政府也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的培养也成为苏州非遗传承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香山帮”营造技艺传承人培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苏州“香山帮”匠人共有国家、省、区各级代表性传承人18名,平均年龄64.8岁,其中已退休在家10人。其代表性传承人年龄大于等于70岁的8人;年龄大于等于60岁有5人,平均年龄67岁;苏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5人,年龄最大的74岁,最小的55岁,平均年龄60岁以下6人。总之,代表性传承人年龄偏大,身体较差,有的已经无法承担劳动强度大的一线操作工作,真正能发挥作用的代表性传承人已不足10人。
由于这一工种脏、累、苦和待遇低,技术提升慢,社会地位低,大多数毕业生不愿意从事这一工作,年轻人往往有更好的职业选择,很少愿意去学习传统的建筑工艺,并以此为业。据统计,学生毕业3年内转到管理、研究岗位或其他行业的比例高达70%。培养的成员多数转业、跨行转岗等,对于传统技艺的传承不理想,造成人员数量较少。
另外,“香山帮”营造技艺的社会宣传不足,也会导致大众对“香山帮”各个工种一无所知,参与和了解的机会较少,还有些人误认为这一行业没有从业门槛,与普通泥瓦匠、建筑工人的技术要求等同,因此,传统技艺对从业人员的吸引力不够[3]。
三、“香山帮”营造技艺传承人培养的对策、建议
“香山帮”营造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的重点就是传承人培养问题,现结合我校传承人培养的实际做法和走访“香山帮”传统匠人和名师,还参考查阅相关资料和其他行业、单位传承人培养的做法案例,给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结合现代年青人的身心特点,研制出培养“香山帮”人才的培养方案
根据“香山帮”人才培养的总要求,首先,研制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统领人才培养全过程。结合时代发展背景,研究“香山帮”传承中师与徒之间的新型师徒关系,结合现代年青人的身心特点,探究适合“香山帮”人才的培育方式[4]。
“香山帮”工匠人才的培养应该大胆创新,在“香山帮”传统收徒、带徒的规矩形式和做法上做出改变,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年青人成长的身心特点、现在工匠团队工作的要求等,利用现代学徒制的手法,参考国外先进学徒制的做法,如早期的德国、加拿大等现代学徒制系统的运行模式,建立适合新时期专业、行业发展需要的现代学徒制运作系统[5]。在苏州地区,还要探索鼓励以政府为主导的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在职业院校或培训学校中开办相关的传承技能工种,真正建立起具有区域产业特色、校与政、联合企业、行业等运行机制,建设成多方联动的培养模式,保证培养资金和学徒的出口。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时,结合新时代对工匠人才培育的要求,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学生专业品格和政治素养的培养,希望学生日后成长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具有较高专业要求和审美品位的人[6]。在培养过程中,还要慢慢引导、培育学生钻研和创新精神,以利于学徒在以后长久的工作中,逐渐经过磨炼、成长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大国工匠。
(二)开设苏州“香山帮”冠名班,助推人才培养
从苏州地区所调查的建筑专业职业学校来看,开设建筑类专业的学校有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苏州科技大学、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约12所学校,其中我校率先开办了江苏省现代学徒制“园林古建”特色班,主要传承“香山帮”营造技艺。另外,还有苏州农职院举办了“香山工匠学院”、苏州信息学院也成立了“香山非遗班”,通过这些方式的传承,具有一定的人才培养效果。但是各校间的技能实践与原来工匠相比,从技能的训练和时间强度上来说,相对减弱很多。
现阶段,政府应该在有一定培养基础和条件的学校,开设“香山帮”冠名班,招收30~40名学生作为一个班级的数量,可以由苏州市工会和社会保障局监护班级学生的入学、培育和毕业三大关,让项目人才技能过硬,入口宽,出口畅,就业有保障,收入和就业环境有较大的改观。随着连续几届学徒的培养,切实保障“香山帮”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基数。
校企合作的力度还要有坚强的政府助推力。政府给予企业专项资金或其他配套政策支持,切实加大校企合作力度,让企业主观上自愿承担学生的实习和实训安排,条件良好的企业愿意设立学徒岗位等落到实处的培养措施。学徒培养不能以赢利为目的,切忌走过场。
(三)建立“香山帮”统一的人才等级认定机制
“香山帮”的非遗传承人由文广部门评定。“香山帮”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区级、市级、省级、国家级四个级别;乡土人才由人社厅评定、名匠大师由行业协会评选;江苏省的工匠分为工匠和大工匠两个级别;各类大师的评定,分为市级、省级、国家级;目前乡土性的人才无区分,可以说属于江苏省特设的“土专家”。
目前,“香山帮”从业人员技艺技能的评定,主要以住建部《古建筑工职业技能标准》(JGJ/T463-2019)文件为准,职业技能从低到高分为五个等级:职业技能五级、职业技能四级、职业技能三级、职业技能二级、职业技能一级,分别对应的技术等级为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在建筑行业中的传承人、乡土人才、大师、名匠,等同于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因为同一般古建筑和“香山帮”的工种和技艺差异较大,不利于“香山帮”从业人员技艺技能的专门化评定,需建立“香山帮”专门化的统一人才等级认定机制,以促进行业良好有序发展。
(四)建立“香山帮”市级工作室,保障德艺双馨的师资团队
要充分体现政府主导力,可以由苏州总工会牵头建立“香山帮”市级工作室,主要由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若干人员聘任组成,成员可按工作特长分别编册入库,发放苏州市“香山帮”工作室成员工作证,按照每年教授学徒的工作量、工程工作量或理论收集、编录的工作量等经过考核后,给予相应补贴。相关部门为工作室的人员设立明确具体的管理制度,建立专人档案,并制定详细标准对其进行技能、级数评定。同时,可以接合劳模或者市级传承人工作室共同建设,成立德艺双馨的师资或研究团队,技能实践优秀者优先选择。在前面5年工作室成员较少时,聘请优秀学员作为助理,从而指导新的学员技能实践,也可以适当聘用助理级工作室成员。此外,适当增加年青人的数量,如果年青人有一项“香山帮”营造实践技艺专长,也可以吸引进来,增添传承团队的活力,提升年青人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运作市级“香山帮”工作室,“香山帮”代表性匠人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荣誉感,其精神上受到鼓舞,更加坚定了从事技艺传承的信心和决心。另外,工作室每年应当建立奖励和考核等常规运转机制,每年开展3~5次线上或线下特色活动和必要的媒体宣传,如通过电视台等开展“大师说”“小匠聊”等栏目,吸引更多民众对这一优秀技艺的关注和了解,扩大社会层面的影响力[7]。这样多方面活跃“香山帮”,营造技艺传承主阵地,利于多渠道传承和研究技艺,以厚滋“香山帮”来打造技艺传承工作[8]。
(五)校企双方设立大师、教师工作室或工作坊,扎实开展技能传承工作
建议由总工会牵头进行师资的保障工作,做法上可以由苏州市工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授牌,引导校企双方设立大师、教师工作室或工作坊,在学校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或工作坊,这样把工作室设置在人才培养一线的“田间、地头”上,方便师生交流、学习。在学校技能课程教授中,发挥技能大师一线工作的优势,来到学校教授核心的工作技能;企业设立教师工作室或者工作坊,相关的专业教师跟随企业的工程项目学习实践技能,加强实际工作的实操性,参与的教师学会1~2项工种技能,便于系统教授学生“香山帮”营造实践技艺。另外,校企双方设立工作室,还能加强企业师傅的理论水平,因为要系统教授技能实践,师傅需要提前准备技能实践课程讲授,同时自觉加强理论学习强度。
政府每年要给予部分资金和政策进行扶持,以调动工作室或工作坊大师们的工作热情。加大实践技能教学的环境营造,设立专门的工作室或工作坊,给双方教师开展工作创造便利条件,让双方教师具有情感归属,为着实开展技能实践教授提供场所保障。在培养路径层面,改变现有的合作松散状态,切实加强技能教授岗位工作的实战性。校企双方建设工作室或坊,一方面加强理论知识更新的紧迫性,另一方面也加快了年青教师实践技能学习的步伐。
(六)校企合力,打造适合现代“香山帮”营造技艺实践和发展的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我校与苏园集团在原来合作的基础上,合力谋划适合现代“香山帮”营造技艺实践和发展的实训基地建设方案,以期开展实践技能训练。另外,实训基地建设方案,要体现技能教授的传承特点,根据我校开展培训的要求,还要满足社会培训、中小学体验等功能。实训基地的建设要具有时代数字化的便捷性、现代工具的使用和开发一体化,要具有工匠精神的场所渲染性。周边建筑形成的环境要体现园林古建的美感和江南特色,充分展现苏州古典园林的意境美,同时兼具游赏、体验、科谱等功能性[9]。
(七)在传承“香山帮”营造技艺资料的整体性和真实性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
在传承“香山帮”营造技艺资料的整体性和真实性基础上,现阶段理论、技能的实践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和积累。首先要收集和保留先前资料的原真性,不能让建筑本体、做工方法等过多流失。
保护好“香山帮”营造的历史建筑是保护好“香山帮”营造技艺的必要条件,只有保护好历史建筑这一活化载体,“香山帮”营造技艺的保护才有历史依据。为有效保护“香山帮”特征明显或者其中一个方面具有典型特征的建筑,要对能代表“香山帮”营造技艺特点的典型历史建筑逐一进行认定、挂牌保护、定期检查、修复等。这些建筑经过重点保护后,防止轻易拆除和损坏,有些建筑经过修复后成为示范展示的样本,便于大家学习、参观及研究。加大理论研究和保护普及力度,不能集中在少数人员、团体、企业等上,还要扩大宣传和支持力度,营造“香山帮”技艺理论研究“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氛围,让理论研究资料更加丰厚[10]。
四、结语
总之,做好“香山帮”营造技艺传承人培养工作,短时间内要以政府为主导,校、企、社会等多方面合力,打通传承人成长的渠道、打造传承人成长的保障系统、营造良好传承人成长的社会环境等,让苏州“香山帮”营造技艺在新时代彰显出茁壮成长的强势力量,发挥好苏州地方技能特色,也为其他非遗传承项目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罗元.苏州市专家咨询团团长方世南教授在“非遗苏派盆景技艺的生产性保护暨名师的引领性作用”学术沙龙活动的发言[J].商业故事,2015(20):35.
[2]姜宁宁.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7(10):19-22,39.
[3]解方舟,胡蝶,刘晓光.香山帮工匠技艺特点及传承困境[J].炎黄地理,2022(2):39-42.
[4]谢兰曼,马忆君.“园林古建现代学徒制”试点班人才培养的实证探究[J].现代园艺,2019(13):168-170.
[5]马全宝.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方法探析[C]//2014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2014:145-148.
[6]胡鑫庭.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方法研究[J].居业,2020(12):63-64.
[7]郭世杰,刘明.民间美术教育人类学研究——以蔚县剪纸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21(6):137-145.
[8]谢兰曼.江苏省职业学校现代学徒制试点人才培养初探——以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园林古建专业为例[J].传播力研究,2018(34):181.
[9]缪昌武.技能型社会建设中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供需匹配性的实证分析[J].教育与职业, 2023(17):36-43.
[10]齐旭高,杨烨,杨勇.新时代职业院校产教融合能力的关键维度、现代意蕴及提升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3(13):5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