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工艺”到“时尚产品”

known 发布于 2025-09-07 阅读(407)

摘" 要:宁波拥有发达的传统工艺,且有优秀的纺织类非遗项目。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宁波传统工艺陷入发展困境。本文总结了宁波纺织类非遗当前面临的发展瓶颈,并结合当下流行的国风社会思潮与国家提倡的乡村振兴背景,分析非遗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最后提出三个路径:非遗入户,以新产品融入当代生活;非遗回乡,以新业态参与乡村振兴;非遗入心,以新形式吸引更广泛群体关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染织;创新;宁波

基金项目:本文系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宁波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时尚转化研究”(JD6-204)研究成果。

宁波地处宁绍平原东部,依山傍海物产丰饶,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宁波地区的纺织技艺在井头山和河姆渡文化中均已萌芽,刺绣工艺始于汉代,到唐代时由于蚕桑业普及,刺绣工艺趋于成熟,鉴真大师东渡时曾将宁波绣制的千手佛带到日本,至今仍被奉作国宝。南宋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及大量人口的南迁使宁波的纺织技艺有了长足的进步,明州市舶司的设立使宁波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地位日益重要。宋代乾道《四明图经》称:“南则闽广,东则倭人,北则高句丽,商舶往来,物货丰衍。”历史上余姚棉花种植面积曾一度占到浙江省的40%,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中有“浙花出余姚”的记载,故浙棉又称“姚花”。宁波以其独特的地理条件、深厚的人文基础,孕育出极富特色的各类纺织技艺。

一、宁波纺织类非遗的现状

宁波能工巧匠辈出,传统工艺发达,非遗项目众多。纺织类“非遗”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现有“宁波金银彩绣”“余姚土布”2项国家级项目和民间彩线刺绣、中国结编织技艺、民间刺绣、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等4项市级项目。

由于非遗项目是传统农业社会生发出来的地方性知识,其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产生了非遗技艺的稳定性,且大多基于个体代代相传的手工劳动实践,因而这样的机制也容易变得保守与僵化,使传统技艺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较弱。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宁波纺织类非遗项目与其他民间艺术一样遭遇了历史性的衰退,甚至达到濒临失传的境地。目前,宁波地区的纺织类非遗项目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产品端:传统模式生产产品更新慢。宁波纺织类非遗产品多以手工作坊模式生产,不仅周期长、效率低,定价远高于批量生产的产品,并且产品单一、样式守旧,与日常生活脱节,显得保守且不合时宜,不能满足中青年消费群体的需求。技术端:工艺有门槛。纺织类非遗工艺的习得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练习,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成本,因此较难吸引现代年轻人花费时间去学习,面临传承难的问题。销售端:渠道不通畅。目前,宁波纺织类非遗产业体量小,经营业务范围窄,均无力以品牌化模式进行商业运作,传播能力弱、辐射范围小,非遗品牌形象尚未建立。

二、发展机遇

(一)国家战略 政策指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也明确提出:“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的总体目标。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数字化助力消费品工业“三品”行动方案(2022—2025年)》,明确提出挖掘中国文化的传统文化基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国潮”品牌建设;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提出突出文化引领的纺织时尚升级行动,支持国产服装品牌做大做强做优。

(二)文化复兴 国潮流行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民族意识也随之增强,从而形成民族文化复兴的巨大驱动力,“国潮”孕育而生并大行其道。因此,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纺织类非遗迎来了发展机遇。今年3月发布的《2024抖音电商女性消费趋势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女性消费者通过该平台购买新中式服饰的订单量同比增长195%,其中马面裙订单量同比增长841%,汉服增长336%,宋锦增长225%[1]。《2024—2025年中国汉服产业现状及消费行为研究报告》公布的数据也显示,2023年中国汉服市场规模已达到144.7亿元,并呈现持续上升趋势,预计到2027年有望达到241.8亿元[2]。中式风格备受消费者追捧的背后,是当代年轻人对自身文化传统和民族身份的强烈认同,体现出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价值追求。

三、纺织类非遗的时尚转化路径

习近平强调,“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而守正是根本,创新是灵魂,因此传统工艺必须以创新产品融入当今社会。活态传承原则是我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中形成的共识,是对其在生成与发展的环境中、在人们生产与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目的是让非遗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实际关联,从而实现良性发展。

(一)非遗入户——融入现代生活

认识“非遗”,需要跳出将其视为落后代名词的错误认知,因为非遗不是历史残存,它曾经也是时尚产业;传承非遗要跳出守旧不变的保守思维,因为它曾经也在不断创新求变。非遗产品的开发必须立足当代,在时尚潮流中,将传统工艺进行大胆创新,以满足新时代大众的消费需求,从而实现传统工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纺织类非遗的时尚转化,目的是使“传统工艺”成为部分群体所热爱并可日常使用的“时尚产品”,成为其审美表达的重要方式而融入日常生活。

纺织类非遗贴近生活,具有先天优势。首先,设计师需要深入挖掘宁波地区的文化特色,总结传统工艺的造型、色彩和材质特点。比如,金银彩绣可结合当下热点,抓住国潮机遇,在现代审美的标准下展开创新设计和拓展使用范围。其次,“传统工艺需要尊重、保护与传承,但决不能过于保守僵化,要正视传统工艺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与现代工艺的进步,在保持传统工艺不走样的情况下,对传统工艺作适当的改良,也是积极与有必要的。”[3]比如,余姚土布可在材质与色彩搭配方面进行改良,在传统配色规则的基础上结合时尚流行色进行合理搭配以提升整体质感。当美发自自然,并以符合当代审美的面貌出现时,历经时代洗礼的非遗之美必能引起人们的共情,从而作为现代产业的有效补充,在与民众审美交融时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

马面裙的迅速出圈,是传统服饰在当代传承发展的成功案例。它在形式上保留了中华传统服饰的基本特征,在图案、色彩上体现了国风雅韵的美学意境,同时更重要的是它还能适应通勤、出游、交友、休闲等诸多生活场景,充分满足了当代年轻人追求时尚与个性的消费需求。马面裙的成功经验充分证明,优秀的设计是将中华传统文化巧妙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中,通过适合的产品让普通大众获得表达热爱民族文化的途径,从而将心中的情感以消费的方式转化为对发展传统文化的实际支持。

因此非遗传承不能只在工艺技术层面培养能工巧匠,宁波纺织类非遗技艺要积极寻求传统文化和消费市场的结合点。非遗传承需要社会各届的参与,可联合服装高级定制工作室、汉服品牌,广泛吸收新鲜血液以保持敏锐的感知力,在时代的发展中快速捕捉社会上出现的对美或民族文化提出的服饰新需求,并迅速作出反应提供新的解决方案。此外,还需要对非遗技艺不断挖掘以促进产品创新、催生新业态、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从而提升传统手工艺的市场竞争力,解决产品端创新乏力的问题。

(二)非遗回乡——赋能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战略、新部署、新要求,是习近平“三农”思想的集中体现。随着经济发展,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宁波城市人群的欢迎,是近些年经济增长的热点之一。乡村文化作为乡村旅游的灵魂,是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因素。“由于非遗与农村有着密切的历史和现实关联,并长期以来都是乡村生产生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一种内源性动力,以其独特价值来与乡村振兴实现耦合发展。”[4]因此非遗可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为乡村振兴提供价值支撑。

“非遗回乡”可以为乡村提质升级做出贡献,通过打造乡村品牌而为振兴赋能。2022年,文旅部及教育部等六部委共同推出《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引导创意设计企业、平台、工作室及设计师向乡村拓展业务、落地经营,为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各类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等提供创意设计服务。”因此乡村可利用宁波大学、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地高校优势,引入外部设计力量,吸引设计师、高校教师及学生创业团队入驻乡村,进行示范和引领。通过合作,开展技能培训,发动妇女利用闲余时间从事生产加工,为女性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将乡村礼堂等闲置公共区域,设立非遗体验馆,成为集展示、研学体验和销售一体的场所。非遗回乡、手艺回归,不仅丰富了乡村的内涵建设,还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从而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艺的独特景观。

“非遗回乡”是探索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和创新发展的新路径,为研究文化、旅游、乡村融合发展的特征、路径和规律,探索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文化振兴的中国路径和模式提供样本。如奉化“喜曼蓝富”工坊已带动村里30余位女性就业;带动20批次3000余人来到雷山村开展非遗研学体验,并促进当地乡村旅游生态经济[5]。采取“非遗+乡村旅游”的方式,将非遗和乡村有效对接,搭建非遗生产、展示和销售平台,把传统工艺转化为促进村民增收的资源和旅游配套的延伸,增长旅游效益链,解决技术端与销售端的问题。

(三)非遗入心——吸引年轻群体

年轻人代表着未来,因此非遗项目要想发展,必须获得更广泛群体尤其是年轻人的喜爱。只有这样,非遗项目才会有持续的发展动力。因此宁波纺织类非遗项目必须破除人们心中因样式“陈旧”而产生的疏远感和因“技术难度大”而产生的畏惧感,需要以新形式拉近两者的距离。

首先,非遗可以设计一些易上手且有趣味性的项目,如制作材料包,在各个博物馆、艺术馆、非遗体验馆、校园、创意市集等场所进行展示,以便更多年轻人参与和体验。还可以结合中小学研学课程,使同学体验这些本地非遗项目以拉近距离。当前青少年普遍热爱传统文化,这在年轻人心里种下一颗美好种子,逐渐树立起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其次,非遗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社交媒体或视频号进行宣传。通过联络汉服社团或其他喜爱传统工艺的内容创作者,以直播、短视频等方式,生产出更多的优质内容并向更广泛的受众传播非遗的魅力,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和推广做出努力。

四、结语

宁波纺织类非遗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全方位的人才、政策和智力支持,需要坚守自身特色并合理融入时尚元素,以创新思维和设计理念将传统工艺与时尚创意产业有效对接,在当前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积极参与,为推动宁波纺织类非遗的时尚化转型升级、催生新兴的产业形态、满足消费者的多元需求等方面提供思路与实践经验。因此,宁波纺织类非遗的时尚转化,需要秉持开放的发展理念,立足传统、放眼当代、聚焦潮流,以“非遗+”的形式将设计、院校、乡村、研学、旅游、文创等各类智力与产业资源融合进来,共同打造非遗传承新业态。相信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引下,在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的加持下,在汉服、马面裙等传统中式服装时尚转化的成功案例鼓舞下,非遗的发展必能把握住国风国潮这一时代潮流,非遗成功“出圈”的现象将不断涌现。

参考文献:

[1]抖音电商发布《2024抖音电商女性消费趋势数据报告》,女性购买新中式服饰订单量翻倍[EB/OL].[2024-03-08].https://www.douyin.com/search/2024抖音电商女性消费趋势数据报告?type=general.

[2]艾媒咨询 2024-2025年中国汉服产业现状及消费行为研究报告[EB/OL].[2023-11-27].https://www.163.com/dy/article/IKIGJATP0511A1Q1.html.

[3]盛羽.洗礼中重生——谈传统染织艺术的现代性转型[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2):119-123.

[4]王振艳,李佳蕊.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机能、机理及政策供给机制[J].学术交流,2023(9):159-172.

[5]央广网.「在宁波,读懂共同富裕」传承“非遗”赋能乡村振兴[EB/OL].[2023-03-16].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0517173040763145amp;wfr=spideramp;for=pc.

作者简介:盛羽,硕士,宁波大学昂热大学联合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染织艺术设计与服饰文化。

标签:  宁波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