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代首饰强调观念的表达,艺术家采用不同材料作为自我表达的媒介,引导观赏者理解作品内在的含义和观念。“拟态”旨在用某一种材料去摹仿另一种材料的形态、质感、机理等特征进行艺术创作。根据胡塞尔现象学中视域和在场相关理论的阐述,可知外知觉都可能是欺骗性的,即使经过贴近考察,也会存在预期的元素。人类的视觉感知会受到经验和期望的影响,当经验的预测与事实发生矛盾时便会引起理解上的冲击,从而迫使观众以完全陌生的方式重新检查视觉对象。基于这一普遍的视错觉现象,文章提出了当代首饰利用材料“拟态”颠覆观众视觉经验的创作策略,分析如何运用材料“拟态”表现作品的审美意象,从而培养一种超出一般经验取向的创作策略及作品表现形式。
关键词:当代首饰;材料摹仿;隐喻;视觉经验
“拟态”的概念源于自然界中生物的形态、斑纹或行为特征对另一种生物的模拟,借以蒙蔽敌害,保护自身[1]。典型的拟态系统由拟态者、模拟对象和受骗者共同组成,其中受骗者是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拟态的选择压力。根据这一自然现象,笔者联想并关注了部分当代首饰设计作品也存在着的类似的加工技法,即改造或创造材料用以摹仿另一种材料。此类作品往往能够在观众脑海中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产生更大的心理冲击。艺术家通过利用观众的经验认知错觉诱导他们产生误判,从而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勾起他们的好奇心,更加强烈和贴切地表达作品的隐喻及核心思想观念。麻省理工学院大脑与认知科学系教授梅尔达德·贾扎耶里(Mehrdad Jazayeri)认为,当我们不能完全分辨出某件事是什么,但根据以往的经验,会对其应该是什么产生期望,那么就会使用这些信息来指导判断[2]。也就是说当我们用“眼见为实”来证明观察的对象是当然如此的时候,恰恰忽略了没有经历过的事物,更何况观赏者在面对一件作品时的第一映像与创作者想要表达的理念很有可能还存在着差异。但在首饰设计领域,艺术家可以利用这种认知和理解的差异给观众和佩戴者带来意想不到的审美体验。本文通过案例分析,对当代首饰材料“拟态”创作策略进行初步的梳理与总结,指出材料“拟态”的几种基本创作思路及其对审美意象的影响,以期更加贴切地让观众解读并理解“拟态”。
一、当代首饰材料的多样性与创新需求
在现代主义强调“真实的材料”理念的基础上,当代首饰领域出现了反对和质疑材料价值至上的声音,代之以表达艺术家的观念为目的——即对主观解读的创建与客观意义的消解。材料不仅是将创作者的思想与理念转化为实质存在的物质载体,还是观者感受与解读首饰作品的重要依据[3]。也就是说当代首饰在更多情况下被视为一种思想交流的工具,而不仅仅局限于传统首饰的材料价值。因此,当代首饰艺术家致力于将创作材料从限制的、专横的价值评判标准中解放出来,在表现形式上不断追求材料的多样性。科学技术的革新推动了材料多样性的发展,其中不乏新材料和新技术,例如亚克力、碳纤维、钛合金等新材料,以及3D打印、CNC雕刻、电火花线切割、激光等新加工技术。新材料的研发促使相对应的加工技术革新,创新的技术的应用又服务于各种材料的研究与造型,二者相辅相成,给首饰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物料条件。例如钛合金材料在当代首饰设计中实现了创新应用,一方面通过阳极氧化技术使其表面产生绚丽多彩的颜色效果,另一方面,为了应对其熔点高且熔融状态下性质活泼等物理特性,艺术家应用了真空自耗电弧凝壳炉、金属3D打印等技术。虽然起初这些技术仅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但随着首饰材料多样化需求的日益提高,这些技术逐步进入首饰行业,极大增强了当代首饰的表现力。
二、当代首饰材料“拟态”创作策略
(一)视觉表征的摹仿与再现
材料“拟态”设计的核心是利用心理学中的经验认知错觉诱导观众的判断,由此让观众获得出乎意料、耐人寻味的心理感受。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理论中对外感知有过这样的阐释:视觉经验所指的我们“看”到的事物,与实际事物有一定距离的冲突,我们“眼见为实”的本身是有虚妄的,是超出我们视觉资料的、经验的预测,进一步来说甚至是超出经验边界的信念[4]。荷兰乌特勒支大学的马卓林·波尔(Marjolijn Bol)指出,我们对于事物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习惯于看到什么,以及我们在过去经验的引导下期待什么[5]。因此从创作创意的角度来考虑,我们是否可以利用材料的“拟态”对观众的视觉及其经验进行蓄意“欺骗”呢?如果我们对某件作品最终的认识与我们的先验认知发生了巨大的矛盾与冲突,就有可能引起理解的冲击,迫使观众以完全陌生的方式重新检查和审视这件艺术作品[6]87-88,从而完成对此件作品材料本质认识的“还原”。当观众再次观察这件作品的时候,虽然视觉上的感受仍然是他们第一眼所看到的状态,但是此时的心理上对于这件作品的认知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例如瑞士首饰艺术家大卫·比兰德(David Bielander)的系列作品Cradboard,这是一套利用金属对瓦楞纸进行“拟态”的首饰作品,整体的板材结构是由两片平板和中间的波浪形银片所组成,关键部分经过焊接及表面处理后形成像纸板一样的基材,然后将其弯折,最后再加上表面的褶皱机理和颜色,从而创造出一种迷惑人眼的视觉效果(如图1)。这样的“拟态”表现手法促使观众深刻地体会到事物的多义性和模糊性,从而加深对一件作品本质的理解。正如比兰德所说:“每当创作一件新作品时,我的思考不仅停留在其原有的相似度,比起照搬一件物品最浅显的外表我试图捕捉它们的性格特征。”[6]87-88这样的一种创作策略是用金属对纸质材料的“模仿”,结合参与者的经验来发展对材料本质的还原和理解。
(二)触觉认知的误判与重构
除视觉外,触觉也是人类认识并理解这个世界的重要手段。18世纪法国哲学家埃蒂耶纳·博诺·德·孔狄亚克(Etienne Bonnot de Condillac)论述了触觉认知对于人类智能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察知触觉的概念[7]。简单来说就是人的触觉可以通过物体的空间、表面特征来识别其材料属性,因为皮肤中的温度受体可以将温度感觉信息通过动作电位传递到大脑,在对其进行分析的同时会结合过去的经验信息产生触觉认知。不同的材料,其温度、硬度均有所不同,因此触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识别物体的材料组成,例如金属、纤维、木头等。与视听觉相比,对物的触摸更能使人感知到事物的坚实性和在场感,也更能体验到事物微妙的内在意味。当代艺术首饰的特点之一即首饰与佩戴者身体紧密相关,佩戴者将首饰作为可穿戴的概念物品,挑战传统的佩戴方式[6]107,但总体来说是以身体为导向、与人的身体触觉产生密切关系的一种艺术形式,影响佩戴者触觉感知的主要因素是作品的结构、材料等特征。触觉感知可以作为视觉经验的补充,因此材料的“拟态”也可以体现在创作者蓄意利用材料摹仿制造出视觉经验与触觉感知的矛盾,让佩戴者产生视觉误判,然后再经由触觉进行感知的修正与认知的重构。例如丹麦首饰艺术家金·巴克(Kim Buck)根据金属材质的延展性特点用黄金制作充气手镯(如图2)。这种独特的加工手段,让金属拥有像塑料薄膜气球般轻盈的视觉感受,依靠视觉经验很容易对其材质产生误判,而当观赏者触摸或佩戴时,金属的重量、温度、硬度都会伴随着触觉被感知,由此将会完成一个佩戴者对金属材料的重新认知,这种认知高于视觉感受,让佩戴者产生反思。触觉认知的欺骗设计策略可以体现在不同的方面,但总体来说是围绕材料的触觉特征来进行的。例如用触觉感知重的材料去摹仿视觉感知轻的材料,抑或是用触觉感知坚硬的材料去摹仿视觉感知柔软的材料等。
(三)思想观念的隐喻与解读
当代首饰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传统首饰概念的束缚,包括创作与设计的视觉语言、思维方式、审美观念[8]。当代材料语言的特征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有力的表现性,艺术家们在创作之前需要对材料的本身以及其基本属性类型具有透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创作才能更加贴切地传达其艺术理念。材料“拟态”即一种材料对另一种材料进行全方位“摹仿”,其初始目的之一是将材料真实的状态隐藏起来,从而使观赏者产生经验判断的错觉。这样的创作动机具有多义性,个人经验和观察语境会影响到观众对作品的解读,使得创作者的“隐喻”和观察者的“解读”碰撞与交流。隐喻手法的模糊性与多义性在设计中的应用常能产生一些出乎意料的戏剧化效果,观众不同的经验参照及语境差异使其意韵丰富[9]。材料“拟态”策略中的隐喻表达可以是两个不同的实体之间的比较,从而引起一系列的联想;也可以是将原本并无联系的因素结合起来,因对其实际意义的经验判断及错误推测而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总体来说,创作者通过材料“拟态”而进行的隐喻是为了更贴切地表达观念,认知的短暂误判与重构的目的是为了让观众对作品有更深层次的反思与理解。例如艺术家曹毕飞的《混合·新玉》系列作品,为了诠释传统玉石,作者通过研究不同的博物馆馆藏,进行大量材料实验,制作出非常接近于玉石质感的样品,并摹仿古代工匠对于玉石切割和雕刻的方法对这些原料进行加工。曹毕飞逐渐把母体文化影响和个人生活经历相结合,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尝试用“拟态”手法对传统玉石进行摹仿表现,用象征图形与符号引起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载体的思考,由此建立与观赏者之间的沟通与互动。这样的多义性隐喻诠释了作者的意图与期望——即构建可以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都能理解的作品。
在对材料“拟态”首饰的解读过程中,观众往往首先看到的是作品的形象和材质表征,而后会结合自身经验对其进行分析、判断并解读作品的意象乃至象征。在这样的过程中,观众的情感体验得以被激发,由此与艺术家的情感产生互动甚至共鸣。观众的经验因文化差异而不同,且依赖于个人的认知经验产生对另一种经验的理解,即观众的经验可能在本质上是隐喻的[10]。当代首饰中材料“拟态”对于“隐喻”的贡献主要在于利用材料作为艺术语言媒介,是一种超越了基本语言表达体系的,具有灵活性、指示性、含蓄性的表达形式[11]。利用材料“拟态”表达隐喻的观念,可以让观众产生颠覆性的、更加深入的解读,从而获得前所未有的观赏体验,这也使得观众可以沉浸式地与作品对话、与创作者交流。
三、材料“拟态”对首饰审美意象的影响
当代首饰的创作和解读是相互作用的。艺术家将现实与观念碰撞,形成了创作的“意”,又通过材料和造型对其进行“象”的表现。而在艺术解读过程中,观众首先需要对作品进行观察,对其外表呈现的“象”进行感知,再结合自身经验,融入个人的情感形成“意”的理解[12]。当代首饰材料“拟态”策略可以帮助艺术家提升作品的审美意象。材料的“拟态”通过对另一种材料的“摹仿”短暂迷惑观众,在他们一开始对作品进行观察时给予一个错误的、混淆的视觉信号,从而确定作品的基调氛围,而后经过深入观察、触摸或是佩戴,观众进一步感知作品,发现作品的真实材料与之前根据经验进行的视觉判断之间的矛盾,从而产生强烈的心理震撼,达到审美高峰的体验。例如德国设计师阿道夫·布里吉特(Brigitte Adolph)与英国设计师杰恩·柴尔兹(Jayne Childs)合作,用金属摹仿蕾丝材料的轻盈质感,实现对19世纪诺丁汉蕾丝材料视觉再现。中国设计师刘骁选择稻米和各处收集来的尘土作为原材料,以工艺的方式将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物品转化成晶体矿石的造型。逼真的效果让观众非常轻易地误以为这是一颗真实的矿石晶体,而当观众经过仔细观察、触摸或是观看作品介绍时,会惊讶地发现他们之前判断的谬误,从而对作品的“意”产生更深刻的认知与感悟,这样的审美体验越深刻,心灵受到的震撼越强烈、深沉,观众就可以获得更加丰富高级的审美愉悦[13]。材料“拟态”设计策略对首饰审美意象的影响是需要创作者与观众相互配合来达成的,对于创作者来说,首先要围绕“摹仿”的目的对材料本质特性进行深入研究,其次要考虑想要表达的观念以及审美态度。对于观众来说,通过对于“象”的认知误判与修正,来达成“意”的审美再创造,获得顿悟与共鸣,进而产生精神上的极大愉悦。
四、结语
当代首饰材料的“拟态”创作运用一种将材料原本的特征、性质陌生化的创作思路,使用创新的材料或工艺技法进行创作,打破日常经验无意识的、机械惯性的思维模式,重新唤起观众对物的本性的真实感受,使其不得不用新的眼光和视角来审视身边的熟悉物品,思考物性及其所承载的特殊情感和象征意义。通过材料“拟态”表达的“隐喻”能够帮助观众深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文化含义,艺术家也可以利用这种认知和理解的差异让观众和佩戴者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解读,从而获得更加深刻而丰富的审美体验。材料“拟态”策略可供艺术家作为创作参考,而关于其更进一步的应用与创新,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Van Kerckhove A,De Bondt C,Geuens M.Products in Disguise:Communicating Product Benefits with Surface Mimicry[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23(5):838-860.
[2]Sohn H,Narain D,Meirhaeghe N,Jazayeri M.Bayesian computation through cortical latent dynamics[J].Neuron,2019(5):934-947.
[3]孙士尧,杨漫.材料在当代首饰中的运用与解析[J].美术教育研究,2022(1):89-91.
[4]陈员,靳铁军.胡塞尔知觉现象学中的“动觉”理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55-61.
[5]Marjolijn Bol,Emma C Spary.The Matter of Mimesis:Studies of Mimesis and Materials in Nature,Art and Science[M].Boston:Brill Press,2023:171-172.
[6]胡世法.欧美当代艺术首饰创作理念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21.
[7]陈思,张建朋,彭争春,等.从触觉感知到触觉智能——漫谈2021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J].科学通报,2022(6):561-566.
[8]邬烈炎.从传统到现代手工艺的现代演化与形态呈现[J].设计艺术,2002(1):65-66.
[9]郑静.现代首饰设计的创意方法[J].美术大观,2005(9):54-55.
[10]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8:141-142.
[11]刘训立.当代艺术材料语言隐喻发生之我见[J].艺术教育,2016(10):238-239.
[12]施旭升.意象艺术学:缘起及构想[J].艺术设计研究,2014(3):117-119.
[13]刘成纪.什么是审美体验——海德格尔的艺术终结论与审美体验理论的重建[J].中州学刊,2006(5):284-288.
作者简介:张叶轩,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科学与艺术学院艺术与设计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手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