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同光时期上海戏曲景物造型的“求真”倾向

known 发布于 2025-09-07 阅读(322)

摘" 要:同治、光绪年间上海商业戏园景物造型发生明显的变化,体现为多种舞美形式和“求真”的审美追求。上海开埠以来,由于经济发展、文化下移、租界区管理等方面的原因,上海商业戏园逐步准演夜戏,并引入煤气灯照明系统,因此舞台空间中可视可观的部分逐渐增多。同治、光绪时期的上海商业戏园为了应对戏园竞争,各出奇招,利用灯光照明、舞台布景和机关道具等新奇景物造型吸引观者。这些物质化的布景和机关道具又区别于西方的写实布景,并不追求“实景”重现,而是具有“求真”的审美旨趣,是中国戏曲美学精神的延续。

同光时期;上海;商业戏园;景物造型;求真。

1843年上海开埠以来,西方技术和文化纷纷流入上海,促使戏园的发展受到外来技术和文化的影响。1851年,上海的一间茶馆改名为戏园,取名“三雅园”,这是上海最早关于商业戏园的记载。19世纪60年代,太平天国攻克苏州,上海便逐渐取代苏州成为当时江南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此间来上海躲避战争祸乱人数倍增,使得上海人口激增,经济逐渐繁荣。上海商业性戏园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一时间,满庭芳、丹桂茶园等戏园纷纷在上海成立,推动上海戏曲逐渐开始走向繁荣。西方资本的进入,促使上海戏曲主要受众转为市民阶层,其主要人员结构是居住在城市里的工商业者、手工业者、小知识分子等;再加上物质基础的殷实,使得上海经济发展迅速,煤气灯的引进照亮了戏园空间;商业戏园又多在租界,受清政府管控较少,演出夜戏的机会增多。受众群的扩大加上戏园空间的转变,商业戏园为了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生存下来,必然需各出奇招,再加上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上海商业戏园开始重视戏曲的“真实性”。

这种“真实性”是包含着戏曲表演形式、景物造型、剧场空间的总体性追求,虽然在上海“求真”热潮持续时间并不长,但盛极一时的表演模式也展现出当时上海戏曲独有的审美旨趣。其中以景物造型的“求真”倾向最为突出,戏曲景物造型指的是演员所扮演的角色在场上所生存的空间,传统的戏曲演出因为经济和政治等原因,主要采用“一桌二椅”的景物造型,这是一种纯粹的中性造型,特征在于灵活多变。但中国的景物造型不是只使用一桌二椅,“求真”的戏曲景物造型在中国早已有之,西方技术和文化的介入如催化剂一般,催发了上海戏曲“求真”的蓬勃发展。故而不能忽略这一时期戏曲景物造型的内生性。一定程度上,同治、光绪时期的上海商业戏园戏曲依旧是以写意为重,增添一些写实的表现形式,以此达到“求真”目的,使得“写意”表现更直观可视。直到光绪末年,时事新戏开始演出,上海戏曲才真正开始进入到一个以写实为重的阶段。

一、景物造型“求真”的基础条件:" " " " " " " " " 煤气灯的使用与观演空间的变迁

明清以降,戏曲表演大都使用灯烛照明,例如灯笼、明角灯等。可灯烛的亮度有限,根据明代李渔对灯烛照明的描述“灯烛辉煌,宾筵之首事也……事事皆称绝畅,而独于歌台色相,稍近模糊。令人快耳快心,而不能大快人其目者”[1]506。可见当时宴请宾客的戏曲表演已经开始重视照亮戏曲表演空间,但因为灯烛的亮度有限,观看时舞台稍显暗淡,演出场面和演员面孔模糊不清。传统戏园演出也都使用灯烛光源作为照明系统,虽形式不一,但照明亮度不够是普遍的问题。直到1861年,英商开始筹备上海建造煤气厂,1862大英自来火房成立,1965年自来火房首先在南京路东段安装了10盏路灯,1870年有了“夜市燃灯”的景象。诚然,外国资本进入上海,给上海戏曲“求真”提供了丰厚的物质条件,最为关键的是,西方技术的运用,让戏园亮度大大提升。上海照明系统的出现让商业戏园的演出具备了能演夜戏的物理条件,照亮了戏曲舞台,让原本昏暗的似幻似真的剧场明亮起来,戏园被照亮,也象征着观众观戏之眼被照亮。

根据齐如山的回忆:“在前清只有在私人家中或会馆、旅馆中演堂会戏,可演至深夜。至于戏馆子中,绝对禁演夜戏,不但不许演夜戏,就是演白天的戏,多晚也不许点灯。……好在戏界及开戏馆的人,都知道这个情形,派戏不会太晚,尤其到冬天,更要提早一点。不过就是提早,也总在5点钟之后,虽不至对面看不见人,然台上的动作,或可看得见,至于表情神气,就不能看到了。”[2]因为物质条件的贫乏和政策的管控,北京是直到“庚子事变”之后才逐渐有带灯火的夜戏,但在联军撤出北京之后,又开始执行不能点灯的禁令,但准点一支蜡烛,昏暗的视线下,台下观众仅能辨析清台上有几人,看不清演员的脸,更别说看清台上的布景了。虽说政策管控是较为主要的原因,但是当时北京戏园也没有如上海一般的经济基础,上海最早开演夜戏时一晚可能消耗近千根蜡烛,这在北京戏园是不可想象的。上海很早就开始了对煤气灯的使用,开埠以来,上海经济迅速发展,为照亮舞台提供了物质基础。当时昏暗的灯光给戏曲舞台营造出一种各贴近于迷狂的状态,更容易在剧场产生幻觉。当煤气灯进入剧场形成类似“自然光”的照明环境时,观众能对舞台看个真切,给商业戏园演出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同光时期煤气灯在戏园中的摆放位置和使用效果是“晚间所燃灯火,彼时只煤气灯,呼曰自来火,前台大门口二大枝,高于檐齐,外有玻璃为罩,火头作月斧形,发光甚亮。门外各处皆有小枝。包厢及边厢柱上,每柱一枝。正厅有自屋顶下垂二大枝,略似伞形。每枝有火十数头,团

标签:  上海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