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承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物质载体,民族博物馆在新时代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艺术,制定好民族工作的相关策略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以广西民族博物馆为例,研究其从内容与形式的两方面着手革新的工作策略,通过先进的办展手段展出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展品,引导各族人民群众在自我身份构建中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心理认同,铸牢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民族艺术;广西民族博物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可追溯到夏鼐发表于1962年的《新中国的考古学》一文,他认为“现今全国的少数民族还很多,他们虽和汉族不同,但各兄弟民族的祖先在悠久的历史过程中,与汉族的祖先建立起日益紧密的联系,今日大家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1]费孝通在《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中提出,民族共同体是“在历史过程中形成、变化、消亡的,各民族一直处在分化融合的过程中”[2]。关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费孝通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文中指出,“汉族通过屯垦、移民和通商,把东亚这一片土地上的各民族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自在的民族实体,并取得大一统的格局。”[3]这个民族实体的格局是“包含着多元的统一体,所以中华民族还包含着五十多个民族”。新时代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历经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2017年党的十九大和2022年党的二十大不断发展,重要性也不断提高,最终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正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立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4]。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概念,需要明确的物质载体来承载。各地民族博物馆所保存、展出的民族文化艺术正是能够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秀载体。因此,民族博物馆应当积极革新工作策略,更好地展现中华民族下各民族同根同源、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艺术,表现中华民族下各民族文化互相借鉴、融为一体,引导各族群众在自我身份构建中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心理认同,使得各族人民对中华文明产生兴趣、加深了解、强化认知,提升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与依恋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添砖加瓦。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博物馆
在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中,如何依据本民族国家的人文历史等条件来建构一个稳固、和谐、统一的共同体意识,始终是我们重点关注的长期课题。尤其是在全球化浪潮不可阻挡的今天,随之而来的还有发达国家的文化产品、意识形态与思想观念对本国的冲击。若想成功应对这种冲击,吸收发达国家优秀元素的同时维持固有的民族特色与社会环境,这就离不开牢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它自然需要一种可靠的物质载体去呈现、传播和影响社会——民族博物馆天然就是承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绝佳物质载体。
(一)联系
“民族博物馆的基本定位是介绍各民族生活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5]虽然不同学者对于民族博物馆的定义有一定的认知差异,但基本都认同“以收藏、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作为民族博物馆的突出特色和主要职能。民族博物馆通过所收藏和保护的民间文化遗产,富有民族特色的展品(如相关文物、标本、文献档案、音影像资料等)传达民族信息、文化与艺术。这些藏品、资料,以及由此开展的相关民族类陈列展览,是各民族语言文字、民俗活动、饮食衣着、族群历史、审美理念和哲学思考的反映,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生产生活的文化结晶、艺术结晶。依托民族博物馆作为承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载体,能够梳理中华民族下各民族文化艺术发源于中华文明这个“主干”的发展脉络,从而反映出中华民族下各民族文化艺术的同根同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早有渊源。以民族博物馆作为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博物馆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天然属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包罗万象、强盛发展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因多民族文化的多样与充实而包罗万象,因多民族文化的创新与生命力而强盛发展。多样充实、极富生命力的各民族文化在展现中华文化的民族博物馆中理应得到客观真实、原生态的呈现,更为全面地展现与传播中华文化,进一步铸牢对于中华文化的民族认同。作为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融会、交流的重要平台,民族博物馆应当以中华文化为主轴展现各民族文化,表现各民族文化植根于中华文化的主干上开枝散叶。
(二)功能
类型丰富的民族博物馆馆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绝佳表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由历史记忆、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心理认同和宗教信仰等共同性关怀的内容表现出来的[6]。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离不开对这些共同性关怀内容的逐一表现。民族博物馆在对本地区的民族文化艺术进行展现时,通常也从历史记忆、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心理认同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着手。例如,以古代遗址、历史地图表现历史记忆,以婚礼道具、民族乐器表现风俗习惯,以祭祀现场表现宗教信仰等。这种对民族文化艺术的全方位展现,就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提供了绝佳的宣传教育阵地。
广泛分布的民族博物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平台。博物馆作为信息传播与宣传教育的绝佳工具,在民族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一直起着传递思想观念和构建价值体系的重要作用。博物馆中的民族博物馆更是保存、展现和传播民族特有的文化与艺术的重要平台。近年来,随着国内博物馆事业的持续推进,民族博物馆的发展也乘势上升。据统计,全国以民族为主题的博物馆数量已超200家[7],另有大量涉及民族题材的各类博物馆。这些广泛分布于我国内地和边疆各地的民族博物馆已然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绝佳工具,尤其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相对较少的民族地区显得尤为重要。
(三)现实
民族博物馆有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功工作经验。正因为民族博物馆能够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载体,具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天然属性,所以在我国内地及边疆的各个地区,特别是各民族地区,就通过各种各样的民族博物馆以自身资源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达斡尔民族博物馆、海南省民族博物馆等。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达斡尔民族博物馆就展出了很多同时具有汉族、满族等多民族元素的手工刺绣工艺品。这些刺绣工艺品所蕴含的手工技法、纹样元素与审美理念融多民族文化艺术于一身,是达斡尔族早期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表现,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呈现。位于我国海南五指山市的海南省民族博物馆所收藏的大量语言类古籍记录了岭南及海南地区俗语、方言、谚语等产生、变化和发展。千百年来,各地的通俗语言在交流中互相影响,多方吸收北方官话及多民族语言元素,最终形成自己的通俗语言并在交流中不断变化。很多民族博物馆都分布在我国的各个地区,依托本土民族文化艺术资源,以自身的馆藏条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
民族博物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存在内容与形式上的策略缺陷。由于我国区域经济水平发展不平衡,尤其很多边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水平有限,很多民族博物馆在展陈策略上存在较大改进空间。一方面很多民族博物馆由于藏品有限或者展陈空间不足只能展出少部分藏品,展陈内容不够丰富;另一方面很多民族博物馆在展陈手段上裹足不前,仍主要采取玻璃展柜一类较为传统僵化的静态展示手段。这些内容与形式上的不足成为很多民族博物馆需要改进的空间。
民族博物馆作为具有稳定性、知识性、权威性和大众教育服务能力的文化机构,已然成为承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载体,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重要文化阵地。民族博物馆通过保存、展现和传播民族文化艺术的形式,理应在巩固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工作主线的今天,民族博物馆积极发挥自身特有的资源优势与机构优势,强化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归属感与凝聚力,推动各民族人民构建统一的国家认同、文化认同以及身份认同,通过各民族人民统一的认同感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内容与形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策略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博物馆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办好各种专题陈列和鉴赏陈列[8]。由于地区发展不均衡、民族博物馆的局限性等各方面的原因,民族博物馆不具备通史陈列的条件,所以应当把工作的重心放在灵活多样的民族文化艺术专题陈列与鉴赏陈列上。民族博物馆应当充分利用其馆藏特点扬长避短,能够在一个较小的场馆里展现那些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民族文物展品与民族艺术形式,从而体现我国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观展者通过相应的专题陈列与鉴赏陈列,饱览各民族艺术美的欣赏,提高对各民族艺术的了解程度与鉴赏水平,陶冶民族艺术情操,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教育融入对民族文化艺术的鉴赏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广西作为我国南部边疆的民族自治区,有汉、壮、瑶、苗、侗等12个民族在此世代居住,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数最多的省级行政区。各民族在风景秀丽、物产富足的广西地区生存繁衍,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2021年4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参观壮族文化展时表示,广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要继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9]。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民族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工作策略具有较高的参考与研究价值。
(一)内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呈现
民族博物馆所藏的器物展品和文献资料是民族文化艺术的载体,它们不仅代表了当时所被赋予的功能和意义,更能折射出其所处的时代、地区和族群自身的繁衍历史、社会变迁、经济文化、民俗礼俗等精神文化的部分。广西民族博物馆通过收藏、陈列和展出的民族文化艺术展品,系统性地展示了八桂大地上多民族千百年来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各个方面,从多个角度共同向观展者呈现了中华民族下各民族文化艺术的同根同源、和而不同、互有交叉,表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源远流长。
例如,广西民族博物馆在办展中,就通过历史记忆、生产方式、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多方面的实体文物、图文音影像资料等藏品,向观展者介绍了从历史、生产和生活的多个角度体现了广西地区各民族文化发源于中华文明,不仅具有自身的地域特色,而且与中华民族下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互有交叉。
1.历史记忆:从和辑百越到改土归流
共同的历史渊源与历史记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组成,广西地区在两千年前就并入了中国的版图。两千多年前,秦王嬴政为统一岭南,开凿灵渠,将漓江与湘江连到一起。自此,源源不断的粮草与兵力由中原借助灵渠运至岭南。自嬴政统一岭南,并设了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作为岭南三郡实行治理后,八桂地区的各民族就融入了中华民族大家庭。
广西民族博物馆在展览中通过展出唐代岭南道行政地图、明清土司遗址、抗倭英雄瓦氏夫人等图文器物展品,表现了广西地区与中原地区的历史渊源与历史记忆。两千多年以来,先是赵佗实施和辑百越的民族政策,将中原文明的农耕技术与思想观念引入岭南地区,随后唐代的羁縻制度、元明清的土司制度以及清代的改土归流等诸多民族政策都使得广西地区各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并且愈加紧密,不可分割。展品中蕴含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制度不仅有力地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遏制了地方分裂势力,而且加强了各民族间的联系和交流,极大地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2.生产方式:从野生稻到稻作文化
我国作为水稻栽培的起源国,水稻在农耕生产发展史上一直具有重要地位。广西地区雨水丰沛、光照充足,发展水稻农耕的自然条件极为丰富。几千年来广西各民族通过种植水稻生存繁衍,并围绕水稻农耕形成了极为灿烂的稻作文化。广西民族博物馆所展出的野生稻标本、碳化稻谷、石铲等农耕工具、灰粽的制作工艺以及铜鼓艺术均是广西地区稻作文化的重要组成。
造型各异、多姿多彩的铜鼓是展览所展出的重要文物,是广西地区物质文化的体现。铜鼓在广西地区的生产生活中既娱神也娱人,并由此衍生了灿烂的铜鼓文化。铜鼓的鼓面、鼓身上的纹样与装饰物都是与当地农耕活动息息相关的元素,如水田、青蛙、太阳和雨水等。铜鼓纹饰作为八桂地区历史悠久的农耕稻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八桂人民对风调雨顺、稻谷丰收的美好祈愿。广西地区的稻作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稻作文化的一部分,在情感共鸣中强化了群体认同与文化认同。
3.风俗习惯:从服饰织物到节庆礼俗
展览通过展出的刺绣、织锦、花轿、金银饰品等生活类文物来表现八桂地区人民审美理念、婚丧嫁娶、节庆礼俗、祭拜天地祖先等生活文化艺术,这与中原地区有许多共通之处,表现二者同属于中华民族大家庭。比如,博物馆所展出的服饰织物的花纹,饰品的制作工艺与审美,甚至铜鼓上的纹样均存在中华民族下各民族文化艺术相互交融的表现。
展览还复原了某家的祖宗牌位、画像等宗祠祭祀场景,表现了广西地区各民族与汉族相近的祭祖文化。另外,展览所展出的明代十二生肖纹铜鼓、清代双龙团寿纹铜鼓等文物,既是广西地区独特铜鼓艺术的结晶,又以中原文化的十二生肖、团寿纹等经典纹样装饰,均是广西地区与中原地区文化艺术千百年来交叉重叠、互相借鉴、相互影响的体现。
4.语言文字:多民族语言文字的融合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生活中日常交流、记录历史等功能的重要工具,也是一个民族独具代表性的文化标志。广西民族博物馆通过展出有汉字、壮文等不同民族文字的碑刻拓片、文书古籍、石碑文物等,表现广西地区各民族语言文字的交流、融合与发展。例如,广西民族博物馆展出的一件同时刻有汉字与古壮字的“泰山石敢当”镇宅石,就是中原地区泰山石敢当习俗传播至广西地区后,中原的镇宅石文化与本土文化习俗的相融合产物。
广西民族博物馆通过展出的各类文物展品,从民族历史、农耕劳作、语言文字到婚丧嫁娶无所不包,合力从民族文化艺术的各个方面共同表现了广西地区多民族的民族观念、生活记忆与文化艺术。同时,这些展品也是广西地区多民族千百年共同生活、相互交织、互相影响的具体表现,证实了中国的历史就是多民族共同生存、共同繁衍、共同发展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表现。
(二)形式: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手段
广西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数量最多的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其民族博物馆也具有较高的办展水平与较为先进的办展理念。以广西民族博物馆的“五彩八桂——广西民族文化陈列”为例,办好民族文化艺术的专题陈列与鉴赏陈列,不仅要依靠丰富多元的展品,更要紧跟时代潮流,依托先进的技术手段与办展理念。只有为观展者创造更现代化的观展条件,做到展览的场景化、数字化与互动性,提高观展者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认同感与归属感。
1.生活式呈现:场景化的复原陈列
博物馆的场景化复原陈列是指选取某一历史事件场面、某一自然生态环境或某一生活场景进行还原或重现,以吸引参观者,加深其观展印象并产生联想[10]。构建多民族共同的文化认同,可以在展览中通过场景化的复原陈列,再现各民族纷繁多彩的民族艺术与民族文化,展现千百年来不同民族文化艺术的共同点与共通性。
作为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常设展厅,“五彩八桂——广西民族文化陈列”就通过各种办展手段实现了广西12个世居少数民族的灿烂文化艺术的跨时空重现,综合背景墙、实体文物和塑料模特等,复原了农耕、嫁娶、祭祀、贸易等多方面的生活场景,充分展示了对民族文化艺术场景化的复原。在诸多场景化复原陈列中,最为典型的场景化的陈列就是在“圩镇贸易”单元。这一单元,展览现场按照原比例搭建了一处独具广西地方特色的骑楼建筑。由于骑楼是商住两用的建筑,因此还有各式各样的商铺作为骑楼建筑的景观展示给观展者,如米行、药铺、布庄、杂货铺等,服务广西人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这座“骑楼”里,既有背景壁画、人物雕塑、实体道具等传统复原手段,也有多媒体投影、触摸屏互动等新兴技术手段,力求从多方面还原广西各城镇独特的街区风貌,展现广西少数民族独特的圩镇文化。
2.多媒体展现:数字化的动态展示
在信息技术高歌猛进的新媒体时代,博物馆展览已经离不开数字化的动态展示。虚拟现实、触摸屏、立体音效、多媒体投影等已经成为诸多博物馆的新型展览形式,合力为观展者提供丰富多样的观展体验。依托于信息技术,博物馆展览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单一的静态展览,而是发展为更加多样化的动态展览。博物馆为观展者提供的观感体验也从单纯的视觉欣赏发展到集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于一体的身临其境式的欣赏。这种进步极大地增强了民族博物馆对于馆藏的民族文化艺术的表现力,最终服务观展者的多种感官,使其更好地了解民族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
民族博物馆对民族文化艺术的展示不能仅仅停留在静态的陈列上,更应该综合使用新兴的技术手段实现数字化的动态展示。比如在该展览的“和谐乐章”展区,就综合利用各式传统的静态陈列与新兴的技术手段,为观展者重现了广西地区各民族的重大节庆场所。为了给观展者表现民歌艺术,相关人员便在展区中绘制了蕴含着中国古典意蕴的山水画作为背景展墙,并通过字幕展示民歌歌词。展览还将展墙之间的音响伪装成“山水”间自由分布的山石,通过声控技术配合背景墙上的山水风景播放民歌音乐,观展者可随着自己观展的步伐一边“游览”八桂大地的山水美景,一边聆听广西少数民族民歌艺术。对民族文化艺术的数字化动态展示,让艺术不仅仅是隔着玻璃的静态陈列,而是营造了一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多样化语境,让艺术“动起来”,使观展者真正融入并参与到民族文化艺术中,对民族文化艺术有更为清晰、生动、深刻的认识。
3.沉浸式体验:交互性的观展方式
“沉浸式体验”是当下博物馆行业向前探索的重要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前人无法想象的视听奇观也狂轰滥炸般不间断地刺激着人们的感官,从而提高了观展者在观展中获得快感的阈值,对观展的期望也不断增长。由于资金、技术、理念等方面的不足,传统民族博物馆展览中的交互设计很少,很难满足观展者的观展期望。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做好民族工作,一些民族博物馆正积极地探索沉浸式体验,调动各种条件为观展者创造和营造沉浸式叙事性故事,提高观展者的多种感官参与度,探索民族艺术、人物、文物与观展者交互性的实现。
广西民族博物馆在设展中,依托于各种数字媒体技术吸引观展者积极投入展览中设置的互动和体验中来,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让文化的认知与沉浸式体验相结合。观展者在游览中较为全面地满足自己视觉、听觉和触觉的需求,从而较为沉浸式地融入展览创造的叙事语境中。观展者与观展对象产生有情感性、有记忆点的实时交流互动,创造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从而生动、直观和周详地了解八桂大地与中原地区一脉相承,又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
三、结语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民族博物馆,不仅是建设文化强国、巩固各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的重要举措,更是形塑与强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象、宣传与展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途径。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需要民族博物馆执行优秀的工作策略。在充分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上,广西民族博物馆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理论指引,在工作策略上从内容与形式两大方面同时发力。一方面做好广西地区各民族文化艺术的内容展陈,另一方面在形式上以新理念、新技术革新博物馆陈列手段,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艺术体系,巩固广西地区的民族文化艺术与中原地区的文化艺术一脉相承却又独具特色的认知,做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夏鼐.新中国的考古学[J].考古,1962(9):453-458.
[2]费孝通.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1980(1):147-162.
[3]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3-21.
[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1).
[5]胡琦,熊坤新.民族特色博物馆的文化传播与互动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4):115-120.
[6]青觉,徐欣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内涵、要素分析与实践逻辑[J].民族研究,2018(6):1-14,123.
[7]陈蜀西,李春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民族博物馆叙事:讲好中国故事[J].中国博物馆,2022(4):16-20.
[8]苏儒光.浅谈我国民族博物馆的战略地位[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6(1):101-104.
[9]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牢记嘱托 勇担使命 奋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J].中国民族,2022(1):26-28.
[10]李星丽,王践.场景化与数字化:广西民族博物馆陈列艺术探析[J].四川戏剧,2020(4):61-63.
作者简介:赵怀赫,广西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