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村落景观遗存与文化叙事双核心的叠合策略研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9-07 阅读(244)

摘" 要:村落景观包括村域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人的创造意念,经历因生存所需不断舍弃“无用”的“遗”与保留“有用”的“存”之过程,也形成遗存的结果。景观遗存的核心是村落生活创造,以之为对象的文化叙事的核心是此创造全部信息的表述与传播,以期最终产生认同。而村落生活方式的传承与转换,村落的自发展与开放、现状与理想、遗存环链之客观与主观的矛盾影响都会使景观遗存与叙事的双核心出现对应偏差,造成人们加注于景观遗存之上的创造意念难以正确传达,过程封闭甚至逆推的困境。以此为问题导向,以河南地区为例,在梳理提炼田野调查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分别针对各矛盾原由提出面向村落景观遗存与文化叙事双核心叠合的系统性策略建议。

关键词:河南村落;景观遗存;文化叙事;地方认同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项目“文化叙事视域下河南传统村落景观遗存与地方认同研究”(2023XWH269);郑州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项目“数字乡村话语启发下设计类课程教学阐释方式的多维改革实践研究”(2024ZZUJGXM074);郑州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项目“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YJSJY202340)的阶段性成果。

村落选址成聚的自然环境,人,因生存需求干预形成的人工环境,以及人之创造意念构成了从历史一路走来,发展脉络完整的乡村景观。它在被造就的过程就是不断舍弃“无用”的“遗”与保留“有用”并继续创造的“存”的过程,同时也是遗存的结果,是人在环境中的观念投射与作用[1]。所以人们无时无刻不处于景观遗存中,通过其叙事的表述和呈现,体现自身对生存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思考和反应。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中将包括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在内的“三个提升”[2]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随后,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中的诸多关键词,如中原农谷、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四好农村路”建设、黄河流域节水控水、河南美丽乡村、荒漠化综合防治等[3]均与村落景观遗存及其文化叙事密切相关。

近年来河南地区有两方典型发展形势:在全国文化遗产运动的大潮下注重传统村落遗址遗迹的发掘和保护,乡村振兴中村落的市场化叙事。前者如鹤壁市浚县东关村以东的黎阳仓址,后者如禹州市神垕镇槐树湾村的现代艺术乡建。在喜人的成效中也暴露了景观脱离村落原生环境,市场化界限无边际扩大,景观文化叙事“文不对题”或逻辑混乱等问题。基于此,本文以河南地区为例,面向村落景观遗存与文化叙事双核心的偏差做具体化研究讨论并提出可行性策略。

一、景观遗存核心与文化叙事核心

核心是隐藏于所有表象与问题之下的基础。首先对焦河南村落景观遗存的核心。

位于伏牛山余脉的具茨山历史文化遗址是河南古代最重要的村落相关景观遗存之一。这里有着丰富原始人类活动的实证。2009年后陆续发现的远古巨石遗迹,或成圈,或成列地排布在山崖陡坡上,结合劈山开石等古代传说被认为是具有原始崇拜精神的神圣空间[4]。老山坪遗址中那些遍布山头,呈向心格局较规整分布,有通道相接,还立有石砌隔墙的多个聚落单元体融合于山形山势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一个封闭完整的原型聚居地。人类最初于此中原腹地的生存图景逐渐清晰:放弃易损的材料,在可以仰望的艰难之地用堆砌万古之石的方法虔诚表达着对天的信仰;舍弃平原的土地,为了不受水患而择高,利用山间泉眼打井烧耕以供小块良田;为了防御仅在三面临崖之地通一条小路下山。我们看到的这些实物遗存背后是契合目的的行为与动机,显明了人们在当时环境下的思考,延展着他们的创造精神,也凝聚了他们顽强生存的根性内核。

留存有丰富活动痕迹,隐含深刻场所精神的村落遍布河南全境,成为中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豫北,安阳县渔洋村内遗存至当下的古代水运码头、治水河渠轮廓、记录有曹操墓信息的后赵墓志铭,主次有序、青砖灰瓦的房宅、巷道、院落,沿路排布井然的店铺、饭庄,分属明确的精细与古朴的形式均以无言之语叙说着村落悠久、便利且优质的生活和所带来的密切交往交流活动。在强力乡绅文化影响下,人们遵循着知礼守序、安稳生活、饮水思源的本心,并镌刻为“耕且读”“保家卫国”“乡村振兴”的匾额或标语,将村落千年不断代的历史信息呈现,也以振兴自信直面当下发展,期盼未来。也许正是因为固守了这份遗之意,存之志,村落景观在市场化环境中没有发生快速且巨大的改变。

在豫西陕县的黄土塬,近百村落,四千余大小不一的地坑院呈散点多中心格局布置,描画出黄土高原独具特色的合院村落样貌。从建造过程看,要经过近水、近田、便防御、利交通、丰植被的选址,又要自然采光充足、通风条件良好,定出正窑“后有靠山,前不登孔”的方位后,人们便开始就地取土,挖天井,打窑洞。在西张村镇庙上、南沟、张汴乡刘寺等村落中,方形地坑院一般深6米,有8~12不等的窑洞孔量。今天能看到的塬上院落都是历经时间洗礼的遗存。从门洞通道进入,视域豁然开朗,栽种石榴树的院心向四周空间发散,带高窗的拱形窑洞并排,有些还点贴着驱邪、装饰的黑色剪纸,门洞、居住、厨卫、养牲、放杂功能俱全,还新添了很多现代家用电器。家家户户在院落中就能完成大部分的生活互动:蹲在檐下吃饭、聊天、喂牛,还能配着哼唱顿挫的花鼓小调。一派安宁恬淡的生息从通透的视野流出。这些经祖祖辈辈遗存下来的鲜活景观诉说着黄土人的乡情、乡愁和不能忘却的生活记忆。

豫南的大别山山区村落和南阳盆地村落的景观遗存分别呈现出两类样貌特征。山区村落多在官道沿线分布。如信阳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规模小,旧时多利用官道便利的交通和人气发展村落,种植和经济等产业也偏向于外来人群的需求。在村落的发展过程中,宗祠作为祭祖活动的主场所也是最重要的景观叙事节点,其他建筑经过不同时段的遗存,仍显现出强流通性,却不注重朝向的特征。南阳盆地的村落则是商业类为多。看紧邻丹江码头的荆紫关镇,有长达600余米,以商业娱乐功能丰富,装饰精美的平浪宫为中心,汇集公司、帮会、商号、会馆的古商街,曾经商贾云集、百船停靠、船工活跃、骡马驮待。村民通过建筑标准的商铺,整齐的界面,排布形态优美的烽火山墙表达内心对“风平浪静”“祥和惠安”的期望,对村落商业产业繁荣发展的信心。这些遗存展现了村民们逐利、实用、不重礼制的精神意志。不过,由此区域过渡到民房,则是更加务实,甚至粗糙,不连贯的景观语汇。今天的古商街已基本进入被遗而存的境地,没能融入村民的现代化新生活。

黄泛加上兵灾匪患,还有现代交通体系的飞速发展,都是豫东村落传统景观遗存遭到破坏,更偏现代化建造的原由。周口扶沟县支亭村有始建于北齐的支亭寺,原址是被贬官员张志伯祠。因他勤治水、兴农商的贡献是当地村民心中的宝地。从寺向南引出的轴线在村内却没能连贯,而是被修砌出的村落广场分段。虽说网络状格局明确,新房舍也进行了较为统一的外立面处理,然而总体的文化氛围并不浓厚。游客来此也大多只将目光停留在支亭寺的节点。

豫中环嵩山带的近黄河家族村落,以巩义康百万庄园为代表,重礼制、大规模,是乡村建造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它背依邙山黄土壁,面向伊洛河,自明中叶由山西移民至此定居所建,清时因财力再扩建,从山腰至山顶,占地240余亩,形成黄土塬窑洞,两进式合院,角落成园林,临水设码头的总建造特征,也是人们依据过渡地形的自然遗存方式。其中窑洞分布在北、西侧,合院多按规整朝向,穿插以廊道、小园、交通坡道等,布设在经平整处理的上下寨区间。人们就在这开开合合,室内室外的空间层次中体验生活的意趣。为了满足庄内所需,还配设有种植区、材料厂、造船厂,融合于铺展的山体自然环境中,形成繁忙不休,自给自足的村落景观。庄内多不胜数、步步可见的楹联和匾额作为景观遗存的文字叙事方式,将“留余”“重信守义”“怀道德心”等教训精神显现在每处环境中,刻入每一位族人的心间。也有实物景观对应:叶氏井、秀芝亭、青年馆等,联合提升了豫商精神景观的创造价值。在过往的历史中,房舍被拆被征,院落被社会文化单位占用,生活痕迹逐渐被水泥和瓷砖掩盖,还有今天改变权利主体和叙事信息接受者,完全开放为景区,也都是人们在不同时期,不同意识下的遗存结果。

综上所述其实已可显明,村落景观遗存,是始终依照以农为本的村落发展与生活需求,人们从“无用”到“有用”的创造意念、过程及其结果的环境呈现,核心就是生活创造。

其次来看面对景观遗存的文化叙事核心,即是对此种生活创造全部信息(包括事理原由,意义价值)的表述与传播,直接对应是否认同的结果。至于具体的叙事方式,除了常作为学界研究主题的文字叙事和话语叙事之外,实物景观是通过规划布置、序列安排和景观建造呈现出具化视觉效果来完成叙事;行为景观则通过建设、修护、种植、贩卖、存放、丢弃等多样化行动,以及行为者的表情、情态来共同叙事;精神景观需要配合实物,加上教化、引导、启发的行为来通贯叙事。

二、双核心偏差的表现与矛盾原因

景观遗存与文化叙事的两个核心并非总是统一。当双核心叠合,人们加注于景观遗存之上的创造意念就能得以正确传达,使创造—使用(体验)—遗存—再创造—使用的闭合环链能够顺畅、正向的动态行进。反之,当双核心有了较大的偏差,仿若说话“词不达意”,这一过程就能以闭塞,甚至逆向的状态使村落景观文化的发展产生阶段性停滞、混乱,影响地方认同的稳固。那么出现偏差的原因为何?

(一)受到生活方式传承与转换的矛盾影响

以往,基于生活创造的景观遗存符合村落自然态发展的规律:人们发现储粮不够,关键时刻不能支撑生存,或存起来易霉易蛀,就会调动和借鉴自身和他人的经验,想办法改进粮仓,在实践中尝试,再改良,再实践;盖好的寨墙不足以防御,会再加宽建厚,或更换材料以加固;排好的石阵地理位置不好,或不够巍峨,不足以达到心中精神信仰的高度,会再次选址,再次排列……反复试错与再创造的过程,即传承,是基于人的思索、反应的生理特征,在社会环境的综合作用下缓慢发生。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村落来说缺乏友好、耐心的速率。发生潜在作用的自然发展规律被打破,每个村落为了不被淘汰都在想方设法极速前进,欲从各个方面进行快速突破发展,引动村落生活发生重大变化。再加上政府政策的影响和市场的干预——这具有强烈的引导性,犹如在村民没有自我充分思考的时候给出了答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成为今后数十年的思维局限。村民们知道身边的景观需要遗存,但往往来不及尝试,等待再创造的实践验证,甚至直接跳过这一过程,将受到市场欢迎的现代景观形式,或已经批准的其他村落的规划文本直接拿来使用。于是遗存叙事就出现了脱离村民生活时间线的跳跃:流行的修剪植物直接替换了广场上的本土植物群落,用网络购物平台随处可见,形式大众化的卫生设施摆放在窑洞窑脸的重要位置等,节点混乱,没有了沿历史脉络的传承表达。人们熟悉的,对景观“无用”到“有用”的创造意念与衡量标准于实质上发生了变化。景观遗存与文化叙事的两个核心在偏差中缺失了被认同的生发条件。

(二)受到村落自发展与开放的矛盾影响

社会学研究早已明确,村落(群)作为基础聚居单元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下发展的,包括与外界交往交流密切的商贸村落,内核都是村落的熟人社会体系。在发展中他们往往对村落组织框架的个性特征存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要求,如豫北地区,景观遗存有着明确的本村落乡绅阶层引导的礼制规仪叙事体现。但在当下,封闭固守的村落自发展模式势必会走向与社会脱节,在洪流中搁浅的僵局,活化发展的出路无疑就是开放。这带来了村落熟人社会的瓦解,对景观遗存产生了多方面交叉的影响。

首要就是由村民的单一主体变动为包含各方人员的多元主体。村落开放初期,权利分属不明确,地方政府部门、社会文化单位、进驻的开发商、游客和村民之间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对抗。具体例如,地方政府在乡村振兴的大方针下制定出村落景观的产业化发展计划,社会文化单位以城镇成功发展和遗产保护为借鉴蓝本设计村落规划方案,开发商在节约成本的同时为突出视效自主修改建设条目,游客在对比体验中或含混或严苛的多样评价。无论哪一方其实都在实践中融入了自身的理解,有着对自我利益的争取,有从主要发展路径大方向上的小倾斜。这都影响了加在对村落景观“无用”“有用”价值判断和遗存行为上的作用力。也就是在这些不同观点的冲撞下,村民会对自己原本固化的遗存认知感到迷惑。他们一面对既往景观表现出留恋和感慨,一面又好奇和期待着新的景观,并对之能够带来收益的计划深信不疑,最终在矛盾中妥协。

(三)受到现状与理想的矛盾影响

社会快速发展的冲击是多方面的。长久以来,村落是村民的家,是精神的归处。在缓慢的景观遗存过程中,可以说各种再创造都是一点一点完成的,叙事脉络也是在每个细微的场所呈现中逐次续接的,除非是受到天灾或战争毁灭性的破坏。村落选址立基的规划基本框架不会变动,大家都有基于现状的家园归属感和满足感。村落开放发展后,迈出村落,走出大山的年轻村民越来越多,城市生活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影响了他们的理想与认同。当他们回归村落,不同的理念一定会在村中落根并产生持续发酵作用。调研结果显示,村民往往会对不了解,仅从归来亲人那里获得的信息产生联想,对现状村落的景观做出遗存创造结果的假设,下意识去构造一个理想化的发展局面。这是一种想象的包装叙事,以及没有经过论证的高远认同。于是在无意识中,他们便由于理念的差异加深了现状与其理想的矛盾。

(四)景观遗存环链之客观与主观的矛盾影响

村落景观的产生与存在是客观的,体现在制造、使用(体验)、遗与存、再创造的,接续历史又向前远望的闭合环链中。同时村落景观的遗存作为一类人改造自然环境以创造适应生产生活条件的过程和结果,必然也会有主观性融合其中。遗存叙事作为以景观创造为前提的表述与信息传输的方式,同样有主观性在其中。因此,这是一个“遗存主观性+叙事主观性”叠加的过程与结果。特别是在今天遗存主体多元且市场多方面影响的情况下,一定数量和程度的不可控因素的累积会更多。统合起来,村落景观遗存文化叙事就是在不断被创造的环链中,客观与主观矛盾影响下的产物。这增加了双核心偏离的可能性。典型问题如撤村并居下村落出现大而空的“新”景观,大拆大建后的平白、悲怆叙事都是激化矛盾,偏离村落原生产生活的结果。

三、矛盾协调中的双核心叠合策略

应当如何进行各矛盾的协调以实现双核心叠合呢?在具体策略之前的重中之重,是要正确认识矛盾的客观存在性、特殊性和相对性[5]。正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协调中,在历史的积淀下,才有了今天城乡一体化,平衡态发展,以及乡村全面振兴发展的国情和村情。当下的河南,也还在保有农耕文化核心和未来广阔市场的矛盾碰撞中探索传统村落适宜性发展的路径。在此认知的前提下提出具体策略建议。

(一)为遗存留余地,连贯叙事时间线

面对村落生活方式传承与转换的矛盾关系,作为决策方的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做好多方面工作。

其一,要通过科学系统地详尽调研正确识清传统村落的实际发展情况(如图1),如在近三至五年中发展的速率数据,通过各项统计表可以发现村落的适应状况,在哪些方面存在困难和问题,组织好村民,给出具体的指导办法并引导建设,尽力保持发展速率的基本稳定,实现村落在发展过程的每一个节点上的良好过渡。

其二,正确解读国家方针政策,多方对比学习国家主流综合性媒体的权威评论,如新华网、人民网、光明日报等,在整体系统的基础上加深对具体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敏锐察觉少数媒体或个人的过度解读和偏激解读,以及片面实践的倾向,在明确把握村情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开放村落的市场环境(如表1),摆正心态,杜绝追求政绩,一蹴而就。

其三,科学引导村民看待市场对村落的干预事项,助其了解优势和弊端。如对已基本成熟化开放发展的村落郭亮村,面对文化和旅游融合,讲求板块带动优先发展的市场需求,在其村落原本封闭的状态下如何将郭亮精神进一步宣传至深入人心,如何分阶段提升村落影响力并吸引投资,分为哪几个发展时段逐步开放村落,近几年村落产业有怎样的变化,他们本村村民和社会舆论分别给出了怎样评价,又由于游客纷至产生了哪些水污染等生态问题以及村民的消极心理变化,在新的规划建设中预备怎样解决问题等。再如修武县秦厂村美学综合体的艺术乡建,在艺术家的介入下,村落文化中的哪些方面变为了市场资源,产生了怎样的结果,村落社会服务增加了哪些问题,等等。鼓励村集体和村民打开思路,及时发现并切断急躁冒进的苗头,提醒他们不能盲目迎合市场瞬时的潮流,也不能直接“拿来主义”的照搬建设,不能丢弃村落文化和自我意识。故而应当给出景观遗存实践试错的时间,关注并促进叙事时间线的连贯和完整。

其四,减少干涉村民对景观环境“有用”和“无用”的自主判定,将其基于内心稳定的归属感放在首位。

总之,不论是政府或村民哪方行为主体,要处理好传承与转换的矛盾关系,既要小心翼翼地收拢保有村落文化,又要切准未来发展之路,不盲目跟从,为景观遗存留有时空的余地,找寻并积极提出遗存叙事的多条路径。

(二)稳定遗存认知,多方向突破发展

针对村落自发展与开放的矛盾影响,既然开放是无可避免又能行之有效的发展之道,在此就聚焦了两个问题:对平稳村民的遗存认知和文化叙事创造有着重要影响的村落自我凝聚力应当怎样保持?开放的路径应如何走?

村落凝聚力的来源当然是村民,开放后受到最大影响的也是村民的生活。那么首要即厘清在这逐步开放中村民的需求。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村落生活被发展的力量打破之后,特别是近代以来,在特殊社会背景下资源所有性发生剧烈变动:村落的相对静态所有转为向城市流动,由此带来村民生活的困苦,还有在现代市场环境下多数自主资源变为地区发展的“公用品”。这些随着历史进程呈现复杂性的情况都给村落、村民带来了基于安全发展需求的压力。于是,村民在生活中增加了很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从众选择和“不得不”的倾向,或是直接回避压力。这样的“任务”方式即便能够在一个时段内产生令人振奋的成效,也毕竟混有较强的被动性。稳固村落的自我凝聚,就要在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双方面提升将压力转换为动力的可能性。如先行优化村落基础设施,在政府的运作权能之内再细化、优化中增加对乡村的投资,更慎重地对待土地、居住、工作三个方面,求稳不变动,让村民对生活无后顾之忧,其自身的资源也不会因为外力的作用不断地流失。这即是对村民于村落安定感的加码。在此过程中,村落景观的遗存也是平缓而稳定,细微变动着的。这样一来,他们便会将思虑集中到发展的层面上,转“不得不”的被动为自愿、积极的主动,为开放的路径提供多样的群众意见。

凝聚力还需要维持和增加村民对于村落的乡愁和骄傲感,进一步满足他们的归属需求。这是游客群体在短期游览中所不能体会的,也是村落生活、情感和文旅产业之间客观存在的鸿沟。具体来说,地方政府需要更谨慎地制定村落规划、规则并严格管控拆建事宜,努力保留和保护村民对村落的文化回忆情感,其中景观就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这也是自然而然的工作要求,毕竟依靠外力强行建设村落会造成“回忆消弭”的不可逆情况。而且要不以一草一木细微景观元素的随意处置而为之。因为这些都是村落故事和村民记忆不可或缺的组成。开发商可以通过提升自身资质,不断学习传统村落文化,长期驻村调研来体会村民的乡愁情感,意识到对传统生活和精神感悟的保护和维持是市场得以长远运作,利益得以长期收拢的根本。村集体要坚定对村落生活的认识,在共同讨论、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坚定集体的判断认同,不轻易被不同角度的政策解读和市场冲击所干扰,还要集聚领头人的核心领导能力,正确定位自身,从深深扎根的村落中来,亦是村落再发展,景观再创造的中坚领导力量。村民应该提升自控力和辨识能力,通过多学习,广泛认知村落之外的发展情况,不被一时五光十色,令人眼花缭乱的城市景观建设所惑,坚定爱家乡、爱村落、爱乡众、爱自己的质朴初心。这些工作都要在保证各方主体权责分属明确的前提下开展。对此,各方需进行充分的工作沟通,把利益和困难摊开了谈,以尽量做到权益均衡。同时各方也需明白自身在村民于景观环境“有用”“无用”判断遗存中的作用力强弱,不越权,不越界,以一颗热心为村落发展的大计做好本职工作。如在引导鼓励资本下乡的同时,必须守住经营农业、农民受益的底线,防止其跑马圈地;严守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但整改复耕时要把握节奏,不能树上挂着果、池里养着鱼就强行砍树填塘……必须保障好村民在农村的合法权益,不能以强迫其放弃集体成员权益为前置条件[6]。在尊重村民的同时,还要在开放发展的平衡态中展现传统文化景观的个性和发展成效,让所有村民都能感受到生活的自然可贵,文化的有用和厚重,潜移默化地提升他们的自信。

对村民自我实现的需求,多样化和逐步开放发展的路径无疑可以直接对接。其实,每个人都有非凡的创造力,可以从各个方面找寻到发展的契机。通过长期系统详实的村落调研可知,在以农为本,以市场为生的环境下,林、牧、渔,和涵盖面广泛的副业都可以形成发展的突破方向(如图2),都可以创造出既融合历史又面向未来的村落新景观。也不仅仅只有通过商业的助力润色才能产生好的发展资源。毕竟,各方主体丰富的创造力加上“一切皆有可能”的市场都能让村落看到无数发展的机遇。

(三)正视遗存现状,现实化生活理想

现状与理想的矛盾影响增大的实质是主体对现状认知不清以及理想的遥不可及。再追溯原由,前者其实还较为复杂。既有村民“身在村中不知村”的当局者意识,在生活中或只留意整体忽视细节和微变化的环境呈现,或是过于重视细节反而对整体认知模糊;有村民将关注点放在城市和网络虚拟环境中,造成对身边现实环境的“空窗”记忆;也有村民自外界回村,于短期时段内产生碎片化认知等。这不可能产生出正确而完整的遗存文化叙事,而是陷入了自我想象叙事。实则后者也是前者的一个必然结果,缺失了正确的认识,也就难有基于现实的理想。那么解决之道就是村落应该找准定位,识清本村的文化特质和阶段性问题,建立并加固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意识,同步搭设日常口述、会议报告、纸质宣传、网络宣传的多样化全面文化信息叙事平台。村集体领头人通过前期学习,积极引导,将村落现状分层次,多媒介的显明和告知到全村落,着意缩短遗存体验和叙事传播的时段。也就是说,通过控制,在长短不定的时间段内通过媒介将近期内景观遗存变化的前因后果讲清楚,连贯景观创造的脉络,降低他人片面化理解的可能性。

不过,也需要注意,景观遗存的叙事创造也必须给予民众消化的时间。部分短期回村的村民其实不必有即时性理解的压力。有了思考回味的时间,民众对景观遗存和文化叙事的评价才能够更加理性和正确。同时不断依靠对优秀案例讲的学习及与本村落的对比,激励、提升村民的文化自信,培养、优化其问题意识,有利于更准确地定位自身。有了良好的发展氛围,村民就会产生更大的动力,转变“凡事不关己”的消极态度,积极主动地融入村落的发展建设,并在共享阶段性成果,共同努力的同时一步步使契合村落实践实际的生活理想清晰化。

(四)遵循客观规律,掌控主观性扩展

面对景观遗存环链之客观与主观的矛盾影响,在遵循客观性规律的同时,也要认识到主观性带来了灵动,并推进了灵感的持续迸发。而叙事的主观性是景观遗存生活化的源泉和生命力。试想村民在生活中的交谈是不可能如同官方叙事一般时时严谨和有强逻辑的。为了村民在景观遗存和文化叙事中主观性的自然态发生,可以通过减少外来人员的干涉限制其中主观性的散漫扩展。以村集体和村落文化精英为主导,在工作中保持警醒,尽量将遗存与叙事的双主观性叠加所产生的不可控因素限制在以村落为核心的市场范围内。如不干涉村民的景观自主遗存,但在其凭借无边界发散创造,突破了村落整体规划框架,或泯灭村落景观特征之时要及时给予提醒。村民自己可以在意识中减弱外界的影响力,按照习惯的生活节奏平稳创造,使制造、使用(体验)、遗与存、再创造的环链紧随着村落的发展步调,稳定核心不动摇。

四、结语

在当下已经步入乡村全面振兴的崭新阶段,与村落发展同步的景观遗存,正向、顺畅的遗存文化叙事是面向多方行为主体,创造适宜性乡村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此系统性策略建议的基础是正确理解矛盾关系理论,正确认识地区村情,动力来自于村民生活创造的积极性。因而在具体工作中要坚持贯彻“农村的事,农民最有发言权”[6]的理念,维护村民的主体权利不动摇。这是策略的可行性和可能性保障,也是今天稳固地方认同,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安安.传统村落景观遗存的内涵与价值研究[J].乡村论丛,2024(3):82-91.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EB/OL].[2024-02-03].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2/content_6929934.htm.

[3]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EB/OL].[2024-05-06].https://www.hndyjyfw.gov.cn/newsDetail2.html?id=9f890f83-7316-438d-b8f6-16ad143702c8amp;idx=idx.

[4]刘磊.中原地区传统村落历史演变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6.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36.

[6]乔金亮.警惕乡村振兴中的形式主义[EB/OL].[2024-01-0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6943391283363378amp;wfr=spideramp;for=pc

作者简介:王安安,博士,郑州大学建筑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乡村艺术与文化事理。

标签:  村落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