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维发展至今的三个关键性问题研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9-07 阅读(421)

摘" 要:文章基于近期OpenAI等人工智能大规模更新,引发众多设计及设计咨询公司相继裁员和倒闭的现象,希望通过三个关键问题的提出和解答,探讨设计思维从本体认知、个体区分和效用特征三个方面的发展变化。文章采用文献归纳法、文献计量法、比较法、案例研究法,理清和规约设计思维基本概念的发展变化,分析设计思维与商业设计思维的区别,探讨设计思维在当代实际应用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设计思维”定义和应用是一个不断演变和发展的概念,当今的“设计思维”涵盖三个方面的内容:原始的设计思维;商业和管理设计思维;处理棘手问题的思维方式。文章辩证地论述“设计思维”有用、无用的观点,并为其今后的发展指明方向。

关键词:设计思维;设计问题;商业设计;设计方法;问题发现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问题发现的设计创新方法研究”(2023SJYB0406)研究成果。

随着最近OpenAI大爆发式的更新,创新设计咨询公司IDEO 宣布裁员和关闭部分工作室的消息层出不穷,结合之前设计公司frog design上海关闭,各大设计机构缩编等事件,“设计思维”这一语汇再度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引发了很多话题的讨论。

回顾设计思维的发展史,自20世纪60年代阿切尔教授(Acher)首次提出设计思维的概念以来,设计思维这一词语在未来的50年中几乎没有受到太多关注,随着2005年斯坦福大学建立D-school设计学院,设计思维一词被提及的频率才开始逐渐上升,直到2010年设计思维的出现频率开始急剧增长。在这个阶段,一些学者对设计思维的概念也产生过质疑,直到今天它再次成为流量热点被讨论,可以看出这其实是设计思维第三次受到比较大的关注。

设计思维怎么了?为何如今会发展到如此地步?文章希望通过三个关键问题的提出和解答,讨论设计思维从本体认知、个体区分和效用特征三个方面的发展变化,共同探讨设计思维发展至今所遇到的问题并为其今后的发展指明方向。

一、现在的设计思维还是原本的设计思维吗

首先,要回答这个问题,离不开对“设计思维”起源以及发展变化的讨论。如今耳熟能详的“设计思维”一词,最早被应用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商业管理领域。1954年,美国情报和管理援助办公室发表的一本名为《设计是你的业务》手册中,首次描绘了“设计思维”是如何从关注用户对产品的评论和反馈,逐渐发展为关注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20世纪60年代,伴随设计方法论的诞生,“设计思维”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其新含义被定义为认知和工作过程。正如阿切尔教授(Acher)在1965年论述《设计师的系统方法》时指出,随着技术的发展“设计思维”的范围必须扩大,以融入人体工程学、经济学、管理科学等领域;1967年,学者麦克金(McKim)在一篇《视觉思维和设计过程》的文章中曾指出,传统的设计实践应向更为抽象的设计思维转变,设计的优势在于将设计思维扩展到语言和数学领域[1]。20世纪70年代,学者琼斯(Jones,1970)强调用户参与在商业设计中的价值与重要性,提出了与美国政府出版物中截然不同的观点。在其《设计方法:人类未来的种子》一书中曾指出“新的设计方法建议用户参与和共同设计,将设计和设计思维扩展到更广泛的人群中,这样不仅用户可以看到设计带来的变化,还可能提出超越设计者知识和经验的信息和见解”,这也标志着设计思维强调对设计过程的探讨开始转向对设计业务探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Design Issues”“Design Studies”等一系列设计学期刊的举办,相关学者关于“设计认知和过程”相对成熟的研究成果得以发表,我们可以相继看到如1980年学者劳森(Lawson)发表关于“设计师如何思考”、1987年哈佛设计学院院长罗维(Rowe)出版《设计思维》一书以及1992年克罗斯(Cross)发表关于“设计思维研究”等学者的先进观点。进入21世纪,对设计思维的讨论不仅存在于教育领域,提倡互动式学习,交流式共进的思维方法贯穿全年龄段的学习,并成功地运用在职业教育中,还随着马丁(Martin,2009)、布朗(Brown,2009)、 洛克伍德(Lockwood,2009)等学者相继发表关于“设计思维对商业的影响”等观点,引发了人们对“商业设计”兴趣的大幅增长,并将设计思维的概念扩展和广泛应用于商业领域(如图1)。

其次,根据Web of Science和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以“设计思维”为检索主题和关键词标签,检索2000至2023年内发表的相关学术文献并绘制图表。从图中可以看出21世纪以来关于“设计思维”内容的出版物大幅增长,尤其从2010年开始其发文量得到显著增长,由此可知过去十年国内外对“设计思维”的研究愈发关注(如图2)。并且,通过VOSviewer文献可视化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明确得出,近年来对设计思维研究的重点在设计思维过程、设计教育以及商业管理创新等领域(如图3)。

此外,设计思维的用途和含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也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的设计思维旨在表达设计意图、设计目标和设计风格,例如“运用当代设计思维”“设计思维驱动设计创新”“设计思维使设计保持简约”等。然而,在针对设计师如何思考和如何工作的学术研究中,学者如阿切尔教授(Acher)认为设计思维是一种针对目标问题的求解活动、克罗斯教授(Cross)认为设计思维是设计师的思维方式离不开设计的本质工作、舍恩教授(Schon)认为设计思维是一种反思性实践,是设计工作的核心……总体来说,相关学者对“设计思维”产生了不同的用法和定义——即“设计思维”是设计认知和设计过程的统称。并且,根据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以“设计思维”为检索主题和关键词标签,检索2010至2023年内发表的相关核心学术文献,运用Citespace和VOSviewer分析近十年来关于“设计思维”相关内容的发表主要来自美国。从《商业设计思维》到《健康设计思维》等书籍的出版,大部分对“设计思维”的论述和应用出现在商业、管理甚至社会创新领域(如图4)。相关类似名称的出版物也都提出了“设计思维”的不同观点,甚至是不同于设计专业类别的“设计思维”,如“为了(业务)增长”“为了战略创新”“为了更大的利益”等主题,这些旨在为商业、为管理者、为企业发展提供行之有效解决方案的“行动指南”或“工具包”,都在其标题中带有“设计思维”的标签或流行语,其内容是提供设计思维的操作建议和工作指南。再者,一些如IBM、IDEO等公司也积极倡导将“设计思维”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其中SAP(思爱普)将“设计思维”引入工作流程,设立DT-LAB,Tencent(腾讯)将“设计思维”内化到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当中,Pamp;G(保洁)建立DesignThinking创客实验室等。

中国对于设计思维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最早出现在教育和艺术设计领域。在高校教育层面,如清华大学开设设计思维公选课、复旦大学开设社会创新与设计思维课程、浙江大学开设设计思维与创新国家精品课程等,多所高校相继开展设计思维的通识教育课程,鼓励跨学科合作;在中小学教育层面,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将设计思维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除此之外,自2015年以来我国成功举办了三届设计思维亚洲创新峰会。由此可见在教育层面,设计思维的教育和应用正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并且由高等教育纵向向中小学、甚至幼儿阶段的基础教育不断普及。

综上所述,从对“设计思维”概念起源及相关内容发展时间线的梳理中可以看出,不同时间段对“设计思维”产生的新观点和新定义都不相同,对“设计思维”的讨论从最初的商业管理工具,逐渐发展到设计专业细分领域关注设计、关注用户、关注需求等设计过程,如今又回归到商业领域中成为讨论热点,设计思维的内涵和应用在不断丰富和扩展。因此,可以说,现今的设计思维已不是原本的设计思维,而是一个不断演变和发展的概念。在教育层面,设计思维成为面向21世纪实现教育创新的框架途径;在企业层面,设计思维成为企业突破式创新的跨学科方法;在其他领域,设计思维成为一种高效友好的公共服务,如澳大利亚、丹麦、新加坡、英国等国家相继在政府创新计划中实施。目前,在日益复杂的化的当下,我们对于“设计思维”的认识或理解都是片段化的、零散的、片面的,不同学科依赖于不同的认识论从而对其难以达成普遍认同性的理解。因此,本文对“设计思维”第一个问题的提出与解答,旨在理清和规约“设计思维”概念和用法的变化,提供一种系统化认识“设计思维”的视角,对其概念变化发展的理解更为直观和清晰,探讨其本体认知从而认识设计思维的基础与价值,也是确定其下一步的发展方向,以便交融多元视域下“设计思维”的普遍理解。

二、如何区分设计思维和商业设计思维

笔者之前在《设计思维的过去、现在与可能的未来》一文中,已有论述“设计思维”和“设计师思维”的区别[2]。那么鉴于近期不断针对设计思维面向商业领域所发生的热点事件和评论,以及设计思维在中国不断深入地实践,笔者认为有必要明确指出“设计思维”和“商业设计思维”之间的区别。虽然两者都基于设计师的实践,但第一种“设计思维”(原始的设计思维)牢牢关注设计实践,根植于设计专业的学术文献之中;而第二种“商业设计思维”则关注设计之外,存在于更广泛的商业媒体之中,对已经实现设计或技术主导的企业更具有吸引力,并且不仅应用于商业管理和创新,还可以扩展到其他跨界领域。正如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在其创新理论中所提到的5种创新方法,即新的产品或性能、新的生产方式、新的消费市场、新的原材料以及新的商业模式,都可以通过“商业设计思维”进行发散,打破原有壁垒。

一些学者指出,对于“设计思维”和“商业设计思维”的区分,有时通过书写方式的不同来区分。单词首字母英文小写组成的“design thinking”意指的是原始的设计思维;而首字母英文大写组成的“Design Thinking”则指的是新的商业设计思维。然而这种书写方式的区分并没有被广泛应用,也不具有普遍意义,仅是一些学者的观点作为参考。而另一些学者不同于首字母拼写表达方式的区分方法,而是给它们稍加不同的具体名称来区分两者的不同,如学者乔瀚森(Johansson)等人建议将“设计思维”拼写为“designerly thinking”,指的是针对专业设计师的思维实践活动,围绕如何解释和描述设计师非语言能力的理论[3]。此外,乔瀚森(Johansson)等人将原始的“design thinking”拼写方式用作设计情境情景之外“商业设计思维”的表述,面向没有设计专业学术背景的人,特别是管理领域。因此,“设计思维”成为“设计师思维”的简化版本,这里做明确说明意在指出通常我们对其名称做出的错误划分。此外,学者劳森(Laursen)和汉斯(Haase)通过比较“设计思维”和“设计师思维”在关键文献中的理论结构,剖析了“设计思维”的一个根本性弱点[4],即“商业设计思维”由于缺乏可靠的方法论基础,从而导致其依赖于“食谱式”的“行动指南”,人们依赖于这些“行动指南”去解决并不适用的问题,忽略了工具与技术与特定问题领域相匹配的内容,这也从一方面解释了为什么有人抱怨“设计思维不起作用”。

因此,正是这种对于“设计思维”表面化的理解,使围绕其内容相关的文献数量得到惊人增长,最终导致“商业设计思维”如今成为众多媒体和各个领域中对于“设计思维”的一种普遍解释。根据Web of Science核心期刊数据,文章总结了2010—2024年“设计思维”的研究热点聚类(如图5),由关键词的出现频率排序可见:“设计思维”在过去十几年中主要针对设计思维本身概念及方法研究、设计思维对商业管理应用的研究、设计思维处理棘手问题的研究等等。如今,“商业设计思维”已经成为一种无法挽回的公认主导思想和广泛接受的含义,在这种情况下其很有可能像“元宇宙”一词一样在潮流热度过去后,成为一种破灭的泡沫最终走向消亡。但是,在其兴起和衰落的过程中,引起了众多的讨论和批评,这些议论很可能会波及并影响人们对于“原始设计思维”的认知和理解。于是,可能需要采用“designerly thinking”来表达“原始设计思维”。事实上,“designerly thinking”的表达方式在2022年关于设计思维扩展的DTRS13研讨会上已被广泛使用,同时还扩展到设计行为、设计干预、设计对话、设计方法和设计空间的范围中。

此外,随着对“设计思维”更加深入地应用、分析和解读,很可能会引申出第三个版本“新的设计思维”,暂且用“design thinking2”进行描述,即作为处理复杂问题时的一种行动方式。这种新版本可能会将设计思维从专业设计实践和商业管理的范式中延伸出来,成为一种能力、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战略性的智慧,以应对棘手问题(如图6)。正如布坎南教授将设计思维视为处理棘手问题的方式,并持续建议我们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使用系统设计思维和敏捷方法去解决抗解问题[5],其开创的“设计四秩序”理论框架扩展了设计在商业和组织管理层面的作用,‌是设计疆域拓展和范式转型的一个重要节点。因此,“新的设计思维”跨越了维度和行业的框架限制,是一种在复杂环境中整合、组织、串联并处理不确定性问题的思维方式,最终指向未来和创新。

三、设计思维如今还有用吗

针对设计思维效用性的讨论从始至终都没有衰减,其原因是“设计思维”本身的价值难以衡量和量化。“设计思维”作为一种思考方式,作为一种在表象基础下分析、判断、推理等理解和认识过程,很难被具体地描述。尽管根据“设计思维”的流程框架图,可以较为清晰地了解其思考过程,但在真正的设计实践中,由于问题复杂度的不断变化,其操作流程也会相应发生变化,最终导致其价值难以衡量。

首先,随着2010年伊始关于“设计思维”的发文量呈现爆发式的增长,对于“设计思维”的讨论迅速引起了大量批评。学者简(Jen,2017)简短有力地表达了对众多称之为“设计思维”表面化的反对;学者文森(Vinsel,2018)将“设计思维”称之为“毫无意义浪费时间的活动”,重点反对其在高等教育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更为严谨的批评来自学者伊斯坎德尔(Iskander,2018)在《哈佛商业评论》中的一篇文章,其认为“设计思维”优先考虑设计师的角色,更倾向于维持现状,而不是提供承诺性的激进式创新。此外,相关学者认为,在设计思维的设计认知和过程中,由于其本身的方法、含义、特殊性等问题,无法解决在系统性组织、社会或环境问题等方面的复杂问题等等,这些讨论和批评无不表明学术界对于设计思维“无用论”的观点。

其次,从内容上看“设计思维”注重对用户的不懈关注以驱动产品或服务的创新。这里对于“设计思维”值得强调的是“驱动”而不是“保证”。在业界公司层面,无论是IDEO 还是 frog design,其本质还是一家第三方设计机构,优势在于其人才掌握把设计思维运用于不同问题和挑战的技能。如果用另一个问题来回应“设计思维效用性”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是否商业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来自创新和变革?”或者“设计思维是否带来创新?”这类问题来设问回答,我想至少这个答案是肯定的。效用的程度多少一切都在于决策,“设计思维”可以一直发挥作用直到我们停止做决策的一天。今天,“设计思维”已经成为众多企业竞相学习的思考范式,区别只是用法和程度的不同,其效用完全取决于人。尽管“设计思维”极大地优化了策略和设计的过程,但任何的产品、服务、商业模式都不是设计师、设计咨询机构的独立活动,大部分企业和业务都不是由设计直接决定或驱动的。因此,设计咨询与开发、执行等环节脱节是“设计思维”长期以来被诟病的。并且,设计是一个需要各环节相互协同配合的过程,即使“设计思维”超越了设计专业的范畴,在企业各个业务环节发生影响和作用,但无论设计师还是设计咨询机构对于企业或项目而言都只有建议权,没有推动或决策权,因此“设计思维”的效用也取决于企业脱离设计咨询后,其本身推动的过程。

此外,在资本主导的时代,企业发展的重心一切以营收和增长为中心,甚至在经济环境每况愈下的今天,很多企业面临的是生死存亡的问题,关注的是利润和交付;而“设计思维”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设计和快速原型测试,设计咨询的项目往往也都是项目本身优化、探索的试验场,收取的是一次性的咨询费用,从不直接面对企业存亡和业务增长的压力。对企业而言,一方面,设计思维的流程涵盖调研、建模、测试、迭代等一系列活动,耗时太长,很多时候“设计思维”对企业来说并不够快速,或者说其效用性不能直接显现。企业对每个项目都有其精准的时间控制,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设计思维推导,不能避免用户需求挖掘得不够深入,问题流于表面;由于研发成本、生产线成本、人工成本等多方面条件的制约,设计思维产出的很多好想法无法得到真正落地,目前尽可能是在现有条件下产品的改进型产出;再者,在设计思维应用过程中,设计思维作为商业管理中的一种方法或工具,很容易产生模式化的操作流程。人们更倾向于完成流程本身,而不在意设计思维过程,其思维过程本身也是产生创新的源泉。

然而,“设计思维”并非完全没有任何作用。很多企业寻找设计咨询机构学习并运用“设计思维”,其本质都是为了激发项目或团队的想象力,从而渡过企业或产品发展瓶颈,以寻求突破。在参与“设计思维”的整个过程中,大部分企业会产出一至二个极具启发性的成品或半成品方案,只要其中有一个实际方案能最终落地就足以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并且在整个方案思考的过程中,企业也获得了深度以人为本和层层决策的方法。当下,很多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引发的问题,其本质都是一种集体想象力的缺失,“设计思维”无论在企业发展层面还是高校教育层面都可以很好地进行发散和补充,“设计思维”本质上推广的是思维、方法和想象力。

最后,要想保持“设计思维”在市场认知上与时俱进,无论设计咨询公司还是“设计思维”的推广者都急需重建其话语权和运作方式。“设计思维”运用各种工具包产出基于用户为中心的各种策略,极大地开阔了企业和项目的发展思路,但随着今天信息壁垒的削弱和人工智能的普及,这些方法和工具包逐渐变得触手可及。虽然我们深信运用设计思维方法和工具的还是人,但如果仅仅宣称设计咨询公司更擅长运用设计思维工具,这是不够的,我们需要“自上而下”“由内及外”地培养一种创新文化,使其成为一种博雅教育深入每个人的心中。从项目发展和行业背景来看,设计思维提供了一种通往创新的途径,越来越需要企业给第三方机构足够深入的输入,反向帮助设计机构快速和深度理解其行业、业务的特色和流程,并且自身不断协调和整合内外部资源,营造企业创新文化,真正做到协同式发展,共同发散、解决洞察问题。

四、结语

如今,耳熟能详的“设计思维”一词再度被推上热搜,虽然以一种相对负能效的形式呈现出来,但也引起了各方的思考和讨论。本文希望提出和解答三个关键问题:一是从本体认知视角,理清和规约“设计思维”发展至今的概念和用法变化,全面、系统地认识和理解“设计思维”的基础内涵以及研究热点,“设计思维”从最初的商业管理工具,逐渐发展到设计专业细分领域关注设计、关注用户、关注需求等设计过程,如今又回归到商业领域中成为讨论热点,设计思维的定义和应用是一个不断演变和发展的概念。二是从个体区分视角,通过对比和区分“设计思维”和“商业设计思维”的相关定义、内涵,以解决当今媒体、杂志、出版物对其相关名称定义混淆不清的问题,并给出当今“设计思维”三个方面的定义划分:(1)设计专业领域涵盖设计实践活动过程的(原始)设计思维;(2)商业或管理等非设计领域以跨学科方法寻求突破创新的商业设计思维;(3)在复杂环境下,处理和解决不确定性问题、棘手问题的一种行动/思考方式。三是从效用性视角,从学界和业界辩证地论述了“设计思维”“有用”或“无用”的观点,并指出在当今社会经济环境下,如何解决“设计思维无用论”的问题:(1)“设计思维”应与企业开发、执行等环节紧密结合,争取项目的实际落地;(2)设计咨询公司应当和企业深入联系,引导企业反向输入做到真正协同发展,使发现的问题不流于表面;(3)重视和培养“设计思维”文化,使其成为一种“自上而下”“由内及外”的博雅教育,不断协调和整合跨学科资源,共同发展以实现突破式创新。

参考文献:

[1]Marcus B. Hester.Experiences in Visual Thinking by Robert H. McKim[J].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1973(2): 287.

[2] 赵铖.设计思维的过去,现在与可能的未来[J].美与时代(上),2022(7):4-9.

[3]Ulla Johansson‐Sköldberg,Jill Woodilla;Mehves Çetinkaya.Design Thinking: Past, Present and Possible Futures[J].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3(2): 121-146.

[4]Laursen,Linda Nhu;Haase,Louise Møller.The Shortcomings of Design Thinking when Compared to Designerly Thinking[J].The Design Journal,2019(6):813-832.

[5] Buchanan R. Wicked Problems in Design Thinking[J].Design Issues, 1992(8):5-21.

作者简介:赵铖,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工业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

标签:  思维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