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宋代服饰造物思想是当代服饰创新设计的重要源泉。文章运用感性工学原理与方法将宋代服饰造物思想的感性意象转化为具体的设计要素与工艺特征,将“人”的感性意象转化为“物”的设计特性。使用了文献查阅、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意象尺度法量化用户评价等多种研究方法,得出符合用户感觉的当代宋制汉服设计要素与工艺特征,为中国传统服饰创新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感性工学;宋代服饰;造物思想;宋制汉服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感性工学的宋代服饰造物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23NDJC362YB)阶段性研究成果。
感性工学(Kansei Engineering)的核心在于借鉴心理学的方法,将用户定性的感性意象认知定量化,探讨感性意象与造型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而帮助设计师以最有效率的方法创造符合用户感觉的产品造型。就感性工学在服装领域的应用研究而言,主要在服装款式[1]、面料图案与色彩[2]、服装风格[3]、服装工艺[4]以及消费者满意度[5][6]等方面,而对传统服饰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少。
宋代服饰因简约恬淡的文雅风格以及实用美观的特征,引发中国当代服饰设计思维的共鸣。遂近年,以“宋”为主题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活动愈加活跃,服装品牌从宋代服饰中汲取丰富的灵感,开发各类宋制汉服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汉服体系的发展是在满足当代人审美和时代特点的需求下逐步构建的[7]。宋代服饰造物思想是当代服饰创新设计的重要源泉,其造型、技艺、工艺等文化形态需要薪火相传下去[8]。随着消费者对宋制汉服个性化需求的日益提高,创新设计符合用户感觉的宋制汉服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显得尤为突出。
一、感性分析
本研究以宋代服饰造物思想为研究对象,结合历史图像、文献资料及考古出土文物,运用感性工学方法与技术厘清宋代服饰造物思想表征,建立相应的感性图形语义空间,并筛选出代表性样本和感性意象词汇,为问卷调查提供实验样本和基础材料。
(一)调查问卷的内容设计
基于前期研究基础,着手设计用户对宋代服饰造物思想及当代价值的感性工学调查问卷。为了确保调查问卷的有效性,首先在小范围进行了测试。随后,根据预调查对象的意见,对问卷内容进行了细致的修订,进一步优化问卷的内容设计。经多次核验后确认最终问卷版本,并正式面向中国传统服饰(汉服)爱好者大规模投放。
问卷第一部分第1题至第13题的设计包括了参与调查问卷群体的基本信息(年龄、性别、职业、月收入、生活地区);接触宋代服饰或中国传统服饰的时间(10年以上、5-10年、3-5年、1-3年、6-12月、3-6个月、3个月以内、只偶尔接触过、还未接触过);目前拥有的宋制汉服或中国传统服饰(汉服)的套数(15套以上、10-15套、5-10套、3-5套、3套以下);获得宋制汉服或中国传统服饰(汉服)的主要途径(高级定制、裁缝制作、自己制作、他人赠送、线上线下服装店铺);穿着宋制汉服或中国传统服饰(汉服)的场景(参加汉服团体组织的活动、传统节庆活动、拍摄写真或情景体验等特定场合、婚礼庆典、日常游玩和旅游、工作学习场所、居家休闲和其他),以及对宋代服饰的偏好情况。
问卷第一部分第14题至第16题的设计包括了参与调查群体对宋代服饰形制表征(素雅、淡泊、利事等)、工艺表征(舒适、精致等)和风格表征(纤细秀雅、清秀简约、淳朴之风、崇尚古典、保守婉约等)的造物思想感性评价。
问卷第二部分的第1题至第14题的设计包括了参与调查群体对宋代服饰造物思想及当代价值的认同度,主要内容为当代服饰在传承宋代汉族服饰“平裁、中缝、接袖等结构裁剪遵循古制”“绫、罗、绉、纱、绢等织物”材质、当代服饰传承宋代服饰“色彩素雅、淡泊”、“纹样来源于宋代典型图案”“配领、缘边、领抹、花边装饰、衿带工艺,以及缂丝、刺绣等传统工艺”,以及“按照史料记载的服饰搭配”的认同度。同时对宋代服饰的当代创新设计的接受度进行调查,主要内容为对于“宋制汉服与其他形制汉服进行搭配穿着”“宋制汉服与现代时装进行搭配穿着”“保持宋代服饰的形制风格,设计上增加上蕾丝、流苏等装饰”“保持宋代服饰的形制风格,配色上更为张扬、明艳”“保持宋代服饰的形制风格,适用当代图案印花”“版型与裁剪方式上使用西式立裁”“进行解构与重组中国传统设计元素”以及当代服饰在传承宋代服饰“形制风格经过严格考证,且有明确来源”的接受度。
这一部分的问题采用Likert7级量表设计,让参与调查群体依照实际情况及自身认知,对宋代服饰造物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的认同度按照7个评估等级进行打分,强烈同意、同意、有点同意、不确定、有点不同意、不同意、强烈不同意,1-7认同度逐渐递减。对宋代服饰的当代创新设计的接受度按照7个评估等级进行打分,强烈接受、接受、有点接受、不确定、有点不接受、不接受、强烈不接受,1-7认同度逐渐递减。
(二)调查问卷的实施
调查问卷主要通过线上的渠道发布,先在问卷星平台设计好问卷,于2023年6月至7月通过微信、钉钉、QQ、高校汉服社团等渠道向中国传统服饰(汉服)爱好者群体中集中投放。共计投放问卷105份,回收问卷105份,筛除填写时间较短的、部分问卷全部选项一致的无效问卷,最终有效问卷共有103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8.10%。
二、数据与分析
(一)信度和效度分析
问卷的信度即量表数据的可靠程度,对问卷量表作答结果是否可靠进行检验,一般研究数据信度系数值高于0.8,综合说明数据信度质量高,可用于进一步分析[9]62。本问卷中,对宋代服饰造物思想及当代价值认同度Cronbach α系数为0.936,大于0.8;对宋代服饰造物思想的当代设计接受度Cronbach α系数为0.889,也是大于0.8。因此,问卷所得结果可以作为基础分析的依据。
效度作为衡量所得数据是否合理的标准[9]63,如表1所示宋代服饰造物思想及当代价值的认同度KMO和Bartlett的检验结果所示,KMO值为0.910;如表2所示宋代服饰的当代创新设计的接受度KMO和Bartlett的检验结果所示,KMO值为0.830。当此值高于0.8时,则说明该问卷具有区分效度。以上两项效度检验均大于0.8。因此,问卷所得结果适合信息的提取和后续的分析。
(二)样本特征分析
对参与调查的群体进行概括性数据分析,在性别比例上,男性有13人,占比为12.62%;而女性有90人,占比为87.38%。
在职业类别中学生占了主体,为77.67%。年龄(出生年份)分布中,1980以前占比4.76%、1980-1985占比0.97%、1985-1990占比2.91%、1990-1995占比0.97%、1995-2000占比6.8%、2000-2010后占比82.62%、2010后占比0.97%。其中,2000-2010后占了参与调查群体的主体。
参与调查的群体接触宋制汉服或中国传统服饰(汉服)时长的数据显示(如图1):接触时间10年以上占比为2.91%、5年至10年达到11.65%、3年至5年达到11.65%、1年至3年达到14.56%、6个月至12个月的比例为3.88%、3个月以内的比例分别为3.88%、偶尔接触过的比例为36.89%、尚未接触过的比例仅为14.56%。从调查统计和分析来看,接触宋制汉服或中国传统服饰(汉服)时长3个月以上占比达48.53%,大约占了参与调查群体的半数。
从参与调查的群体对宋代服饰偏好情况的调查统计和分析来看(如图2),偏好宋代服饰占比为48.54%,显示调查的群体对宋代服饰造物思想感性评价具有参考性价值。
参与调查的群体拥有宋制汉服或中国传统服饰(汉服)套数的数据显示(如图3):15套及以上为7.77%、10至15套为5.83%、5至10套为8.74%、3至5套为14.56%,3套以下的比例为17.48%,且参与调查群体中绝大部分为中国传统服饰(汉服)爱好者及消费者,有助于提高问卷分析的真实性。
样本特征显示参与调查群体绝大部分为中国传统服饰(汉服)爱好者及消费者,可进一步划分为三类:一般中国传统服饰(汉服)爱好者、入门级宋代服饰爱好者、资深宋代服饰爱好者。
(三)调查结果分析
1.宋代服饰造物思想感性评价
参与调查的群体对宋代服饰形制、工艺和风格表征的造物思想感性评价如图4所示。其中有83.5%和53.4%的人认为“素雅”和“淡泊”;44.66%和39.81%的人认为“舒适”和“轻盈”;38.83%的人认为“简朴”;33.01%和19.42%的人认为“精致”和“华丽”;25.24%和26.21%的人认为“古朴”和“庄重”;11.65%和22.33%的人认为“创新”和“独特”;14.56%和11.65%的人认为“时尚”和“现代”;还有5.83%和31.07%的人认为“峭窄”和“利事(便利)”。
2.宋代服饰造物思想及当代价值的认同度
参与调查的群体对宋代服饰造物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的认同度如图5所示。对于当代服饰传承宋代服饰“配领、缘边、领抹、花边装饰、衿带工艺,以及缂丝、刺绣等传统工艺”的认同度相对较高,56.31%和22.33%的人认同重要和非常重要;对于当代服饰传承宋代服饰“纹样来源于宋代典型图案”,53.4%和19.42%的人认同重要和非常重要;对于当代服饰传承宋代服饰“平裁、中缝、接袖等结构裁剪遵循古制”,52.43%和19.42%的人认同重要和非常重要;对于当代服饰传承宋代服饰“绫、罗、绉、纱、绢等织物”材质,50.49%和19.42%的人认同重要和非常重要;对于当代服饰传承宋代服饰“色彩素雅、淡泊”,48.54%和18.45%的人认同重要和非常重要;而对于当代服饰传承传统的宋代服饰“按照史料记载的服饰搭配”的认同度相对较低,仅有48.54%和16.5%的人认同重要和非常重要。
3.宋代服饰的当代创新设计的接受度
从参与调查群体对宋代服饰的当代创新设计的偏好情况调查统计和分析来看(如图6),33.01%的人偏好“传统宋代服饰融合当代审美旨趣”,31.07%的人偏好“传统宋代服饰”,21.36%的人偏好“无所谓,好看就行”,14.56%的人偏好“创新的宋制汉服”。其中,偏好“传统宋代服饰融合当代审美旨趣”的相对较多。
参与调查的群体对宋代服饰的当代创新设计的接受度如图7所示。对于当代服饰在传承宋代服饰“形制风格经过严格考证,且有明确来源”的接受度相对较高,47.57%和19.42%的人表示接受和强烈接受;对于“宋制汉服与现代时装进行搭配穿着”有47.57%和17.48%的人表示接受和强烈接受;对于“宋制汉服与其他形制汉服进行搭配穿着”有48.54%和12.62%的人表示接受和强烈接受;对于宋代服饰的当代创新设计“保持宋代服饰的形制风格,使用当代创新的图案印花”有44.66%和14.56%的人表示接受和强烈接受;对于宋代服饰的当代创新设计“进行解构与重组中国传统设计元素”有42.72%和15.53%的人表示接受和强烈接受;对于宋代服饰的当代创新设计“保持宋代服饰的形制风格,配色上更为张扬、明艳”有44.66%和11.65%的人表示接受和强烈接受;对于“保持宋代服饰的形制风格,设计上增加蕾丝、流苏等装饰”有42.72%和8.74%的人表示接受和强烈接受;而对于宋代服饰的当代创新设计“版型与裁剪方式上融入西式立裁”的接受度相对较低,仅有38.83%和10.68%的人表示接受和强烈接受。
三、研究结论
以宋代服饰造物思想及当代价值的感性工学问卷调查结果为导向,研究得出符合用户感觉的当代宋制汉服设计要素与工艺特征,主要结论有三个方面。
首先,通过宋代服饰造物思想感性评价,研究表明:宋代服饰蕴含“素雅淡泊”“舒适轻盈”“精致独特”“简朴利事(便利)”的造物思想,是当代服饰创新设计的重要源泉,需要薪火相传下去。
其次,通过宋代服饰造物思想及当代价值的认同度调查,研究表明:对于宋代服饰传统工艺、典型纹样、汉裁制衣、丝绸材质的认同度相对较高,而当代创新设计在传承宋代服饰素雅、淡泊的色彩和按照史料记载的服饰搭配方面的认同度相对较低。因此,当代宋制汉服设计应传承宋代服饰传统工艺、典型纹样、汉裁制衣、丝绸材质等特征,而在服饰色彩与搭配方面融合当代审美旨趣,满足当代人审美和时代特点。
再次,通过宋代服饰的当代创新设计的接受度调查,研究表明:对于当代服饰在传承宋代服饰形制风格和工艺特征的接受度相对较高,而对于宋代服饰的当代创新设计时的“牵强附会”,如版型与裁剪方式上融入西式立裁,或是设计上增加蕾丝、流苏等装饰的接受度相对较低。由此可见,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影响下,将宋代服饰造物思想有机融入当代服饰设计中,有利于当代宋制汉服的创新设计。
四、结语
中华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宋代服饰在历史长河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其服饰发展出现新风貌,造物思想蕴含生命力,是当代服饰创新设计的重要源泉。本研究旨在运用感性工学原理与方法将宋代服饰造物思想的感性意象转化为具体的设计要素与工艺特征,为当代宋制汉服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为中国传统服饰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创新视角。
参考文献:
[1]胡俊松,田伟,李明浩.基于感性工学的男士青年夹克款式设计研究[J].工业设计,2022(3):31-33.
[2]周小溪.基于感性工学的服用色织面料美感评价方法[D].无锡:江南大学,2016:62-76.
[3]余明泾,陈俊智,吴淑明.中式风格连衣裙的感性品质探讨[J].艺术大观,2020(26):134-136.
[4]郝庆曦,任军.基于感性工学的装饰性袖口款式设计评价[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1(11):83-85.
[5]丁文佳.女性智能健身服装产品满意度提升的设计与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9:34-46.
[6]石莹莹,温兰.基于消费者的裙子类服饰感性分析研究[J].纺织报告,2021(3):49-50.
[7]孔令梅.基于感性工学的现代汉服风格设计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23:57.
[8]张虹.器物文化视阈下宋代服饰审美研究[J].丝绸,2024(5):118-125.
[9]王冠华.基于观念史的宋代服饰及其当代传承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