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痘姆古陶烧制技艺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展现,同时也代表了地方的历史和文化脉络。在新媒体时代的大环境下,数字化传播近年来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领域的热点。本文借助数字化传播技术,从痘姆古陶烧制技艺的当前传播状况出发,提出建构痘姆古陶烧制技艺资源数据库,利用现代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的数字化传播手段,推动痘姆古陶烧制技艺的数字转型,建立痘姆古陶烧制技艺的数字化平台,以保护和传承痘姆古陶烧制技艺。通过新媒体数字化传播手段,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根基,致力于提升国际社会对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形象的认可度和美誉度。
关键词:痘姆古陶烧制技艺;数字化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虚拟现实技术;全息投影技术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安徽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艺术硕士设计思维课程教学改革”(2022jyjxggyj313)阶段性研究成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简称为“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它肩负着继续传承中华文化和加强文化自信的重大责任。2008年12月,痘姆古陶烧制技艺在安徽省潜山市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并在2021年5月被进一步确认为第五批国家非物质遗产项目。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不断变革,数字技术已全面渗透人们的生活,痘姆古陶烧制技艺作为活态传承的文化遗存,其传统传播形式已无法满足新时代国人弘扬非遗文化的需求,因此,数字化传播成为痘姆古陶烧制技艺继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详细解释了痘姆古陶烧制技艺与数字化传播的理论和概念。通过运用先进的数字化传播技术,本研究从痘姆古陶烧制技艺数字化传播问题入手,尝试建立其传播路径的逻辑结构,并对其数字化进程进行探索。此外,还进一步探讨痘姆古陶烧制技艺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传播,以期促进痘姆古陶烧制技艺行业持续发展,为传承中华优秀非遗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痘姆古陶的历史及龙窑烧制技艺
痘姆古陶已有六千年历史,与薛家岗文化同根。《潜山县志》记载,唐代痘姆陶器已颇负盛名。历史上,潜山手工陶艺极盛,几乎每户家庭都从事陶器制作,使痘姆被誉为“皖西南陶器之乡”。从乾隆中期至解放初期,痘姆制陶业鼎盛,30多座窑同时运作,形成壮观景象。现代工业制陶兴起后,传统手工制陶受到冲击,手工艺人大多弃艺,仅少数工匠仍坚守痘姆制陶业。痘姆古陶厂位于天柱山脚下,占地近30亩,距三祖寺约7公里。厂区内有8间工坊和97米长的龙窑,东西排列。龙窑具有深远的历史底蕴,考古学研究表明,龙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并位于广东省的增城地区。龙窑靠山建立,其形状酷似一条从上到下盘旋的龙,因此被命名为“龙窑”。痘姆乡目前还在使用的仅存的龙窑就坐落在痘姆古陶的传承基地内,考古学家因缺乏文献资料而无法准确判断龙窑的具体建造日期。龙窑的总长度大约是97米,前部相对较短,而后部则相对较高,它沿着斜坡向上扩展,窑体的两侧设有65个投柴孔。窑的内部高、宽分别为1.7米和2米,内壁被松木和陶泥经过长时间燃烧后挥发出的窑汗所覆盖。
痘姆陶器的制造是以龙窑烧陶工艺作为核心烧制技术,痘姆陶坯制作采用当地的粘盘黄棕壤土,经由手工艺人通过制坯、晾坯、修坯、绘刻、施釉等工艺环节后再装窑烧制,烧窑燃料则选用富含松脂的松木柴。痘姆古陶龙窑的整个烧制过程涵盖了装窑、烧窑和出窑这三个核心环节,步步谨慎。在装窑过程中,窑工将大型陶器与小型陶器相互套合,并在空间内进行上下层叠排列。烧制时窑工必须持续不断地搬运柴火,保持窑内温度在1275℃—1400℃之间波动,这一过程窑工会依靠他们的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进行持续三整天的温度调整。龙窑烧制完成后,出窑需要30名窑工,整个烧制过程需要4到5万斤松木柴。因此,痘姆古陶龙窑的烧制形成了独特的优劣势,但龙窑的烧窑成本高、人力技术严格、劳动强度大都是不可忽视的劣势因素。因成本的限制,龙窑的烧制频次逐年降低,烧制产品的合格率也相对较低,仅在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五十之间,这些劣势因素使得痘姆古陶烧制技艺行业很容易被边缘化。然而,在龙窑柴烧的过程中,痘姆古陶因窑变的不可预测性,釉陶和陶瓷会呈现出“入窑一色,出窑万千”的独特美学,这突显了龙窑柴烧的独特价值和优势。[1]
二、痘姆古陶烧制技艺数字化传播的问题与发展
(一)痘姆古陶烧制技艺数字活态保护与传承薄弱
2022年3月,痘姆古陶被认定为“安徽老字号”,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这标志民众对进一步了解和体验痘姆古陶烧制技艺的需求日益高涨。痘姆古陶数字化资源库应当成为民众获取这一非遗知识的重要渠道。但痘姆古陶数字化资源库在建设理念、数据采集、技术应用上仍存在显著不足,限制了痘姆古陶烧制技艺传播的广度和深度。除此之外,有关痘姆古陶烧制技艺的资源数据库仅记录了传承人名单、非遗项目名录和稀少的媒体报道与学术报告,缺乏详尽的烧制流程资料和深层次的历史文化信息,能够直观展现痘姆非遗技艺的音视频资源更为稀缺。如果不能及时将痘姆古陶烧制技艺进行标准化的数字存档,这一非遗技艺随之将会被数字化浪潮淘汰。
非遗传承人作为痘姆古陶烧制技艺的承载者和传递者,其平均年龄超过50岁,多属于“数字弱势群体”,在数字化传播中容易被边缘化,痘姆古陶烧制技艺的传承发展需依托传承人深厚的烧制技艺和知识。但现实当中,他们难以利用网络有效传承自身的技艺和知识,更无法利用数字化传播推动痘姆古陶的创新发展。[2]目前,传承人程伯全通过短视频的方式,为受众提供欣赏痘姆古陶的平台,但这种“碎片化”的传播方式和“快餐式”的叙事语境对痘姆古陶烧制技艺无法进行深入完整的诠释。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非遗数字化传播已刻不容缓,痘姆古陶烧制技艺如何通过数字化活态传承,受众如何增加交互式体验、减少碎片化学习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难题。
(二)痘姆古陶烧制技艺数字化传播的发展
伴随着大数据以及通信技术的持续进步,新媒体构建了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数字技术生态系统,成为了主要的传播渠道。数字媒体不仅是传播工具,更是一种重塑世界的结构性力量。传播在本质上是关系的一部分,社会关系被传播所塑造、影响,新媒体时代数字媒体实时互动与便捷的特点可以巩固强化这一社会关系。数字技术的创新为非遗的传播开辟了新途径,新的传播方式促进非遗文化的交流与普及,数字经济已经进入深化应用和规范发展的新阶段,非遗数字化建设成为了重要的创新模式。痘姆古陶烧制技艺作为历史遗产,通过数字艺术和技术的融合进行数字化展示,更容易融入现代生活,这一技术的融合不仅能推动痘姆古陶烧制技艺这一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它也将成为未来设计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趋势。
三、痘姆古陶烧制技艺数字化传播路径
(一)虚拟现实——文化体验中的情感表达
虚拟现实(Vitual Reality)是指系统的虚拟技术与现实环境的结合。虚拟现实通过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传感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以及行为心理学等技术创建出可供人们体验的仿真模拟世界,在模拟世界中将现实生活里的各种环境参数转换成数据,再由信息技术转换成电子信号,通过各种输出的终端,使其转换为人们能够感受到的信号。由于这些信号并非直接来自现实世界,而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生成,因此被称为虚拟现实。虚拟现实技术具有便捷性、多感知性、交互性等特征,被大众所喜爱,成为了现在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带上立体眼镜、数据手套等特制的传感设备面对三维的模拟现实时,似乎置身于一个具有三维视觉、听觉、触觉及嗅觉的感觉世界,并且人与这个环境可以通过人的自然技能和相应的设施进行信息交互。[3]现阶段,痘姆古陶烧制技艺主要依赖于书本资料和二维的视频解说,这种方法比较单一,不利于人们深入理解和实际学习。因此,将虚拟现实技术融入到痘姆古陶的数字技术展示中,开辟出了一个创新的数字化传播途径。虚拟现实技术创造的数字三维场景将详细展示从选泥到烧制完成的全部工艺,使大众能够全面了解陶器的制作过程。此外,数字三维场景将通过丰富的多媒体内容,深入介绍陶器背后的传承人及其故事,使观众不仅仅是欣赏艺术品,更能理解其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虚拟现实设备与陶器进行数字化互动,这种数字化手段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公众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深度体验痘姆陶器的烧制技艺。
虚拟现实在痘姆古陶烧制技艺的数字技术展示中利用数字技术进行三维建模,并根据文献记载的痘姆古陶烧制技艺全流程创建虚拟的陶器、工具以及龙窑烧制场景;接着通过创建痘姆古陶烧制时的古陶产品、工具等包装盒,利用虚拟模型间的碰撞检测,检测相关模型与场景的稳定性;最后由用户带上立体眼镜、数据手套等特制传感设备,依据用户操作习惯进行设计定位,通过特定的算法完成数字虚拟环境下三维模拟互动(如图1)。虚拟现实在痘姆古陶烧制技艺的数字技术模块展示(如图2):一是数字漫游场景模块,数字漫游主要展示痘姆古陶烧制技艺的全过程,根据游客的需求,可以通过技术设备的手柄操作,随机选择痘姆古陶烧制流程中的某个环节,进行学习和实践;二是数字科普场景模块,建立痘姆古陶烧制流程资源数据库,将痘姆古陶烧制技艺的流程与其密切相关的领域进行分类,如陶器产品分类(生活用器水缸、花盆、火炉等,宗教陶器大缸、敬罐、寿钵等)、烧制陶器颜色(红陶、青陶、黑陶、白陶等)、陶器制作工具(木槌、拉钩、铁刮、修光棒等)、痘姆古陶烧制技艺历史、痘姆古陶的烧制龙窑等。用户可以使用手柄来选择喜欢的场景模块,一旦选中,用户将会看到该场景模块的详细描述。以痘姆古陶产品为例,用户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陶器的大小、制作方法、温度调节以及产品的各种用途,设备同时为这些信息提供了详细的语音描述;三是数字创作场景模块,主要目的是让用户能够亲身参与体验陶器成型的过程。在数字科普场景模块的基础上,以陶器的颜色烧制为实例进行说明,用户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天气温度、空气湿度、烧制温度和烧制时长,来确定古陶的模型颜色。通过虚拟的直线线条、点状线条、波纹等多种纹样装饰痘姆古陶,用户还可以根据古陶白模绘制独一无二的个性古陶作品。
(二)全息投影——审美体验下的视觉感知
全息投影(Holographic Projection)基于激光成像原理,将连续波激光分成参考光和物体光两束,在中间交汇形成干涉条纹,利用记录介质对干涉条纹进行照相式记录,捕捉光学材料中的图像信息。记录后的图像以空间编码的方式被储存,当通过激光光源对记录的图像进行照射时,可以再现出一个高度逼真的三维实体图像,使观众产生仿佛物体真实存在于面前的感觉。全息投影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在体验方式上的区别显著。虚拟现实技术依赖于头戴式设备,提供用户沉浸在虚拟环境中的视觉和听觉体验,而全息投影技术则通过生成真实的三维图像,使得观众能够无需佩戴任何设备直接观看虚拟物体。全息投影不仅提升了观看体验的真实性,还增强了分享与互动的可能性,极大地提升了沉浸式体验的效果。在博物馆环境中,这项技术可用于展示珍贵文物,通过精细模拟光影和物体表面的细节,为观众提供沉浸式的体验,使其如同亲临现场。
全息投影在痘姆古陶烧制技艺的数字技术模块展示中,首先,创建能够展示龙窑烧制古陶过程、痘姆古陶各种虚拟物体的全息投影数字技术博物馆,通过光影、声音等多重数字技术手段,为用户呈现痘姆古陶的制作流程场景,借助新媒体和数字技术实现痘姆古陶烧制技艺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展示,为观众展现一场完整痘姆古陶烧制技艺流程的视听盛宴;其次,采用数字技术三维场景建模法来创建痘姆古陶烧制过程中涉及物体的三维动态图像,如痘姆陶器选泥、晾泥、压泥、拌泥、制坯、晾坯、修坯、压光、绘刻、施釉等工艺环节;最后,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基于衍射的原理重现相关工艺环节里的波光内容信息,生成仿真的三维图像,继而利用数字技术展台展示,配合数字虚拟手工艺人与古陶烧制场景衍射成像,进行了古陶烧制的模拟展示(如图3)。全息投影创建痘姆古陶烧制技艺全息数字博物馆的路径(如图4):1.在数字技术导览装置上,利用全息投影技术增强痘姆古陶烧制技艺全息投影数字技术博物馆的互动性和体验感,其中全息流程图和电子浏览书具备与用户的交互功能,只要用户置身其中时便可选择博物馆里关于痘姆古陶烧制的模块,呈现全息音影解读,丰富用户的感官体验;2.在数字技术实物装置上,设计痘姆古陶烧制技艺实物展览和详细的烧制流程演示,旨在让古陶更加生动有趣,该作品真实地展示了古陶的各种细节,并通过精湛的烧制工艺展示了痘姆古陶传统与现代的数字化融合,从而呈现出痘姆古陶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3.在数字技术移动装置上,构建一款名为“痘姆古陶掌上博物馆”的创新软件,该软件整合了痘姆古陶传承基地的参观流程,形成了一个全息数字博物馆。这使得参观者能够随时了解痘姆古陶的产品文化,旨在打造一个多功能的痘姆古陶数字技术现代化博物馆。
四、痘姆古陶烧制技艺" " " " " " " " " " " " " " "数字化传播的趋势及其意义
在新媒体和数字技术的帮助下,痘姆古陶烧制技艺逐渐摆脱传统束缚,实现了现代转型。要有效传承和发展这一技艺,需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顺应时代变化,建立联系。数字化传播为痘姆古陶烧制技艺提供了坚实的传播基础,成为表达非遗文化内涵的有效工具,同时也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我们应提炼和展示痘姆古陶烧制技艺中的当代价值和全球意义的文化元素,利用数字技术实现跨文化共享,推动全球化传播。充分结合文化传播与社会经济发展,不仅能开发市场,促进第三产业发展,还能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在跨文化互动的大背景之下,利用数字平台上的在线学习和交流功能,可以加强用户对于痘姆古陶制作工艺的全面认识、理解和分享。通过运用痘姆古陶烧制技艺的再设计部分,组织古陶IP形象设计和痘姆古陶烧制技艺品牌设计等多场比赛,并邀请相关领域的用户参加,以促进痘姆古陶烧制技艺的普及。
痘姆古陶烧制技艺数字化传播在记忆、视觉和行为体验三个方面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这也加强了不同主体在达成国际传播总体目标时的沟通效率。[4]数字媒体技术为痘姆古陶烧制技艺提供了传播路径,使内容更易与国际受众共鸣,这能够有效提升痘姆古陶烧制技艺在国际传播中的知名度,呈现极佳的传播效果。通过数字化技术,国际受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痘姆古陶烧制技艺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而加深对非遗文化核心价值的认可,并促进非遗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求同存异”。
五、结语
数字化为痘姆古陶烧制技艺的传播创造了良好局势,但痘姆古陶烧制技艺数字化传播的道路是坎坷不平的,不同时代背景的两种文化交融,必然要经历磨合与适应的过程。因此,本文基于痘姆古陶烧制技艺数字活态保护与传承薄弱的现状,通过虚拟现实(Vitual Reality)、全息投影(Holographic Projection)的数字化传播手段将痘姆古陶烧制技艺与新媒体数媒生动结合,能更有效地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通过阐述痘姆古陶烧制技艺数字化传播的趋势及深远意义,增强了国际对我国非遗文化形象的认可度,也有助于为弘扬中华优秀非遗文化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郝玲玲,王夔.乡村振兴视域下潜山痘姆陶器烧制技艺的传承与发展[J].文化遗产,2023(1):24-30.
[2]高文谦.非遗数字化传播的文化缺失与优化策略[J].传媒,2024(11):67-69.
[3]范海燕.VR技术在综合布线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9):131-132.
[4]郭殷锈,蔡萧临.新媒体视域下宋韵文化的数字化传播形式及策略研究[J].中国文化遗产,2024(2):73-79.
作者简介:
陈艺文,安徽建筑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
吴玉红,安徽建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