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福建传统漆器是中国漆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设计审美不符合新的社会需求等原因,逐渐退出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传承发展遭遇困境。形状文法是一种科学、高效的转化方法,在对福建漆器传统纹样进行创新设计时应用形状文法能够使福建漆器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同时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代表“福”含义的蝙蝠纹样既契合福建的文化形象,在整个中国社会又拥有广泛的含义认同基础,最适宜作为转化设计的案例,为福建传统漆器的传承发展提供多种方案。
关键词:形状文法;福建传统漆器纹样;创新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设计创新研究中心2023年度开放课题“闽台漆艺设计研究”(KF-20-23116);2024年度福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福州外销漆器的数字化保护策略研究”(2024FZB16)研究成果。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倡导保护非遗文化的背景下,我国传统工艺及相关文创产业都呈现出飞速发展的态势,地域性、民族性文化符号深受当代消费者的喜爱[1]。漆器是中国传统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战国开始,福建的福州地区以及闽北的武夷山地区就已经有漆器的使用记录了[2]。然而受现代工业冲击,福建传统漆器纹样逐渐难以满足现代人的审美和使用需求,使得福建传统漆器市场化程度不高,保护传承状况不佳。
目前对于福建传统漆器的研究,大部分是对其在一段历史时期内所呈现的艺术特点进行分析。长北《长北漆艺笔记》(2018)提出福建漆艺是中国漆艺渊源血脉之一,并正式以学术专题的形式对于闽漆器进行研究。张健《现代福州漆工身份的嬗变研究》(2008)从福州漆工艺人的视角,对福建地区漆器的工艺、产业、传承等方面进行研究。翁宜汐《文质乾坤——近代福建漆艺物质与社会研究》(2019)从社会物质文化生活变迁的角度探讨了福建漆艺在转型过程中发生的种种“形变”。这些研究大部分是从历史的角度展开,并且多是对史料的梳理和工艺的探究,对于福建漆艺的现代创新探讨较少。
形状文法是一种科学的创新方法,目前已经先后应用于汉代漆器、鄱阳漆器、敦煌藻井、磁州窑漆器等领域的创新探究中。文章尝试对福建传统漆器的纹样应用形状文法进行创新,并选择传统且具有实用功能的产品进行设计,希望能够打破传统工艺和流行审美的意识界限,在保留福建传统漆器纹样艺术特色的同时进行创新设计。
一、形状文法理论及推演规则
形状文法理论是由乔治·史汀尼和詹姆斯·吉普斯在1972年最早提出的,是一种以“形状”作为单元来进行推演的创新设计方法。形状文法系统是数学领域中最早通过算法进行造型设计分析的系统之一[3],而后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为设计者提供了一种通过既定程序进行灵活创新的方法。推演后形成的形状集可以表示为SG,其公式可以表示为SG=(S,L,R,I),其中S代表形状文法的有限集合,L代表符号的有限集合,R代表推演规则的有限集合,I则代表初始形状[4]。
形状文法通常由生成性规则和改良性推演规则共同组成。其中生成性规则侧重创新,能够赋予生成的图案或产品更多独特性,通常包含了替代或添加信息。而改良性规则侧重延续,在对图案或产品进行调整的同时还强调保留原有特征,通常只将规则应用于部分位置。整个推演过程通常是迭代的,通过反复应用两种规则,使得设计者能够生成复杂、有层次结构的形状,同时和原有图案或产品保持一定的一致性。
二、推演对象选择
(一)福建与“福”文化
“福”文化一直以来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所有的中华人民都会对“福”文化有较高的认同感。而福建在大到省名、地名,小到街道名称、城市景观的命名上都广泛地使用“福”字。从省名福建到省会福州,再到福安、福鼎、福清等地,这些地名组合构成了“五福福建”的吉祥寓意,赋予了福建独特的文化象征。对于“福”的向往,始终贯穿于福建人民的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中。在福建的民间传说和故事中,常见与“福”相关的祝愿,如“三福临门”等,寓意富贵、安康和幸福的降临。
因此,带有“福”寓意的装饰品如漆器,更能代表福建,令人联想到当地的文化特质。
(二)“福”纹样的意象特征
在吉祥意义中,“福”有最为典型、集中、丰富的寓意,表达了人们对美好、圆满的期盼。其大致可以分为“福”字纹样、人物纹样、动植物纹样三个类型。
“福”字纹样,以富有美感的中国书法为基础构成,最早出现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在诸多“福”字纹样中,“百福图”最具代表性。它以多种书法形式书写出一百个“福”字,不仅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人物纹样主要以“福神”形象为代表。福神最早源自古人对木星(又称“岁星”或“福星”)的崇拜,将其视为主管农业发展的神祇,并通过祭拜岁星祈求平安与丰收。在最早的形象中,福星常被描绘得颇具凶猛气质,诸如长着虎头、怒目圆睁,身着简朴衣衫且骑乘野猪等怪异特征。到了唐代,道州官员阳城为官清廉正直,敢于扶正压邪、救人于危难,因而被认为是福神的化身,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更具人类形象的福神纹样。但由于传说的演变还衍生出诸如“福禄寿三星”“五路福神”等福神形象,即使是一个传说衍生出的福神在不同地域也各有差异。
动植物纹样中包括蝙蝠、老虎、佛手和葫芦四种。其中蝙蝠的“蝠”与“福”同音,蝙蝠又可以谐音为“变福、遍福”,因此广受欢迎,常与其他纹样组合成具有特色的图案,如与铜钱纹组成“福在眼前”,与“寿”字纹组成“五福捧寿”“福寿双全”。“虎”与“福”谐音,又因为虎作为百兽之王有力量和强壮的象征,所以虎作为纹样时一般出现在儿童用具上,并显得憨态可掬。佛手和葫芦是具有“福”寓意的植物纹样。佛手的“佛”也与“福”谐音,并因“佛手”形似佛陀施予祝福之手,亦象征接纳福泽、辟邪迎祥,其特点通常体现在柔和流畅的线条、层叠的“指状”结构以及富有宗教与民俗意蕴的造型。葫芦作为传统纹样,因其谐音“福禄”而蕴含着多子多福、长寿平安、招财纳福等吉祥寓意,其纹样特点主要体现在上下两个圆球连接的独特造型上,往往辅以缠藤、灵芝、云纹等元素,加深了葫芦“多子”“多福”的内涵。
(三)蝙蝠纹样的优势
相对于其他纹样,蝙蝠纹样具有以下优势:第一,形式多样。随着历史演变,蝙蝠纹样衍生出丰富的形态与组合,为创意设计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第二,识别度高。人物类“福”纹样因地区文化差异,形象往往不统一,传播效果有限;佛手类植物价格高且不常见,日常辨识度不足。而蝙蝠源自现实生活,生活范围广且不同地域的蝙蝠之间形态差异小,全球范围内都能轻松识别。第三,适用范围广。与带有宗教意味的“佛手”或仅限特定群体的虎纹、葫芦纹样不同,蝙蝠纹样不含宗教色彩,适用于各年龄层与不同人群。第四,寓意丰富。 蝙蝠作为长寿且听觉灵敏的哺乳动物,象征“福”“长寿”“智慧”;其形态又近似古代的钱袋,寓意“富贵”。
综上,蝙蝠纹样形式多变、易于传播、广泛适用且寓意深刻,更适合作为设计推演的案例。
三、福建传统漆器纹样因子提取
(一)形状因子提取
传统蝙蝠纹样通常呈对称的“W”或“V”形,但根据飞行姿势的不同,形态和翅膀的大小也会有所变化。秦汉时期,蝙蝠纹样较为抽象,使用较少。到了唐宋时期,随着市民文化的兴起和对吉祥寓意的日益追求,蝙蝠纹样的表现形式和应用开始逐渐丰富。明清时期是蝙蝠纹样的全盛时期,无论平民百姓还是社会上层都在日常生活中广泛运用此类纹样。明代的蝙蝠纹样更加写实,清代则风格更为多样,线条更圆润,并常与云纹、卷草纹、如意纹等装饰元素相结合。目前,福建传统漆器上的蝙蝠纹样更接近晚清时期的风格。
福建传统漆器的蝙蝠纹样大致可以为三类。第一类,精致的写实化蝙蝠纹样。这类纹样通常对蝙蝠头部刻画得相当逼真:现实蝙蝠小头细须、尖耳圆眼的特征都被一一的刻画出来。并且翅膀多由圆润的线条与卷云纹、卷草纹等结合,并在翼膜上勾勒出筋脉装饰,尾部则常以如意云纹收尾。第二类,简约的抽象化蝙蝠纹样,这类纹样在形体上大幅简化,头部只作简洁勾勒,翅膀也只保留简单轮廓并与卷云纹、卷草纹、铜钱纹等传统装饰元素结合。第三类繁复的装饰化蝙蝠纹样。这类纹样在保留蝙蝠纹样基本形体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多“变形”处理,主要包括“龙化”与“蝴蝶化”两种。“龙虎化”主要是对蝙蝠纹样的头部进行变形,强化鼻孔和胡须等细节,有时将尖耳替换为龙角,使头部更接近龙形态。“蝴蝶化”主要是对蝙蝠纹样的翅膀进行变形,将双翼与卷云纹、卷草纹等装饰加以蝶翼化处理,并添加更多装饰,让翅膀显得更轻盈华丽。
因此根据上述研究,蝙蝠纹样的形状因子提取分为以下步骤:第一,搜集传统漆器上的蝙蝠图案的纹样整理成数据库。第二,从数据库中随即抽取四个蝙蝠图案作为初始纹样。第三,借助Adobe Illustrator对纹样进行提取拆分。具体骤是将抽取的原始素材图片导入软件,将蝙蝠初始纹样拆为尾巴、翅膀、头、装饰四个部分,使用钢笔工具逐一描线,并调整到合适的线条宽度。最后,将提取出的各部分线条图形编号整理,建立形状因子库,如表1所示,作为后续推演设计的基础。
(二)色彩因子提取
色彩应用在现代设计中占有独特地位,可以使产品具有明显区别于其他商品的视觉效果。传统福建漆器品类多为家具用品或宗教造像,因此大部分以黑色或红色为底色,并且多饰以金箔,显得厚重沉稳或富丽堂皇。这种色彩风格,在现代更受中老年人的青睐,但在年轻人中受众偏少。并且福建漆器在现代的产品定位已经发生变化,根据对福建现有的漆器经销店走访,可以发现福建漆器的生产中宗教造像和家具用品的占比已经变少,茶壶、会议赠品、伴手礼、旅游纪念品等轻小型的礼品类的占比得到提升。这是由于福建漆器的市场定位和市场需求的改变所决定的,然而福建漆器的装饰纹样和配色方案却未适应这种改变,还依然采用传统的方案。
因此为了适应新的市场需求,扩大福建漆器在年轻人市场中的占比,应在采用传统的配色方案进行生产的同时引入更加贴近年轻人审美的明亮清新的配色方案。目前多巴胺配色是现代年轻人日常生活产品中比较流行的配色方案之一,其配色多使用明度和纯度比较高的颜色进行搭配,风格活泼、冲击力强,让人观之愉悦。这种配色方案契合现代年轻人在承受生活压力时释放欢乐的需求,能够扩大福建漆器的传播范围。同时为了彰显福建传统漆器纹样的特色,保留福建传统漆器纹样一直以来不超过五种配色、用色主次分明的用色规则,最终形成配色方案如表2。
四、福建传统漆器纹样创新设计实践
(一)基础纹样建立
根据文章上述内容,选取W1、C4、T2、Z4作为初始形状合集,并应用形状文法的生成规则,如缩放、增删、镜像置换等,生成现代化创新的蝙蝠纹样基本单元。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不要过度创新,保留原有的纹样特色。
推演一:以T2为蝙蝠纹样头部的初始形态。通过贝塞尔曲线等调整线条、减少起伏、简化形状,并保留突出特点、调整大小比例,使图形更符合现代审美,最终形成Ta。
推演二:以C4为蝙蝠纹样翅膀的初始形态。通过贝塞尔曲线等调整翅膀曲线,使其更加平直简洁,再进一步简化形状,最终形成Ca。
推演三:以Z4为装饰部分的初始形态。通过复制等调整元素数量和位置使图形更加有节奏感,装饰性更强,最终形成Za。
推演四:以W1为尾巴部分的初始形态。通过贝塞尔曲线和增删调整线条,并对节点进行适当修正,最终形成Wa。
其推演过程如表3所示,经过以上推演最终生成纹样如图1。
(二)组合纹样建立
直接使用图形单元进行设计可能导致作品在最终效果上难以达到商品化水平,因此需要从现有的蝙蝠主题纹样库中选取部分组合纹样进行综合设计和呈现。
福建传统漆器纹样的组合特点在于题材丰富多样,与中国传统吉祥纹样类似,主要表达六种祝福寓意:福寿绵长、婚姻生子、平安如意、品质高洁、富贵有余、官禄学业,其组合案例图样如图2所示。其中蝙蝠纹样多用于表达福寿绵长,如与寿星、桃子等象征长寿的图案组合而成的“福寿双全”“多福多寿”“五福捧寿”等,除此之外还有与铜钱组成的“福在眼前”、与天官像组合的“天官赐福”、与云纹结合的“万福流云”。在其中随机选取“多福多寿”“福寿万年”两个寓意作为代表进行二次设计。
其中“多福多寿”纹样的设计步骤如下:首先,通过旋转和复制生成基础图形D1;然后,通过增删图形元素,添加象征长寿的桃子和装饰性的桃花,形成推演图形D2;最后,再次增删元素,加入“寿”字纹样,最终构成新的“多福多寿”图形D3。而“福寿万年”纹样的设计步骤则是:首先通过镜像操作生成基础图形F1;接着,通过增删图形元素,加入象征长寿的菊花纹样;最后,通过再次增删和镜像操作,添加“卍”字纹样,最终形成新的“福寿万年”图形。其推演过程如表4所示。
(三)设计实践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追求物品实用性的同时,对美观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对非遗文化产品进行现代化创新设计时,既要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美观度的期待,又要符合其对功能性的要求,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例如,大英博物馆的黑猫围巾、各地博物馆的文创雪糕等,在成功融合美观与实用性后,都获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因此,在选择合适的配色方案并对装饰纹样进行上色调整,使其审美更符合现代市场需求的同时,还应选取更具功能性的产品载体进行设计实践。
妆奁起源于战国时期,最初多为木胎髹漆制品,如图3中西汉漆制妆奁,之后形制逐渐演变为镜台、梳妆台等,如泉州金漆木雕镜台。因此,妆奁是传统漆器中极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其主要功能是作为女子的梳妆用具或首饰盒,因其小巧精致,适合作为礼品或饰品包装盒。基于此,文章选择首饰盒作为第一个设计载体。
福建有着深厚的饮茶文化,茶已经成为福建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福建漆器中的茶具是匠人们常见的制造对象,因此,茶具被选为第二个设计载体,既满足了实用性需求,又彰显了福建独特的地域文化。最终设计效果如图4、图5所示。
五、结语
福建传统漆器的纹样类型十分多元,可以为打造福建特色种产品提供丰富的灵感。文章运用形状文法对其中承载“福”文化意蕴的蝙蝠纹样进行再设计,在保留福建地域特色的同时,又探索了其在现代的创新形式。并通过结合多种文创载体的方式进一步打造出兼具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的福建传统漆器文创产品。上述再设计方案不仅能帮助福建传统漆器拓宽受众市场,焕发生机,也能为传统工艺在现代化市场需求下的设计转型提供有益的思路与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倩瑜,丁伟,安大地.基于形状文法的鄱阳漆器纹样特征与创新设计方法研究[J].包装工程,2023(14):277-90.
[2]郑鑫.中兴的前奏——宋代福建传统漆器发展之研究[J].中国生漆,2022(2):23-7+31.
[3]刘畅. 基于形状文法的榫卯家具设计研究[J]. 艺术与设计(理论),2024(12):25-28.
[4]缪玲,贺亚雯,殷光吉.可拓语义和形状文法下彝族太阳纹再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24(4):244-252.
作者简介:
邵洪哲,福建理工大学设计学院设计学专业硕士。研究方向:工业设计。
张小燕,福建理工大学设计学院设计学专业副教授,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设计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闽都建筑遗产保护传承与设计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工业设计。
编辑:王欢欢